(人教版)高中语文专项对点突破练(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专项对点突破练(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07 20: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突破练(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组一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为一首写景诗,从“竹轩”“柴门”“狭径”“倦卧”“闲吟”“竹”“雪”“梅”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情趣,从而可以分析出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云门①道中晚步
李弥逊
层林叠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②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①云门:山阴县南若耶溪上一座山名。若耶溪长数十里,溪上有六座寺庙,云门寺为其冠。云门道上,是山阴风景佳胜之处。②辋川:在陕西蓝田县,唐代诗人宋之问、王维在那里置有别业,风景极为优美。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一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联前一句写傍晚的游云,向着苍茫的落日奔驰,诗人的目光,也随着游云奔驰的方向,投向正在西沉的落日,表现出了具有阔远襟怀的诗人形象;(2分)后一句写清澈的流水正潺潺流淌,诗人的脚步,也紧随流水的方向直到前溪,表现出轻松闲适的诗人形象。(2分)(意思相近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②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亦称“彤云”。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答案: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1分)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2分)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2分)
题组二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踏莎行·春暮
寇 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鉴赏诗歌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回答此题时要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话再现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同时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答案:诗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描绘的。(2分)开篇描绘出一幅清幽的暮春风物图。(1分)莺儿声老,红英落尽后,梅树上也结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闻到所见,犹如画卷般可感可见。(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南 歌 子
[宋]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①,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①扶头酒:醇厚浓烈易醉人之酒。
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阴阴夏木”可知上片描写的是一幅夏日风光图。抓住“疏雨”“微风”“黄鹂”“白鹭”等意象描绘画面。
答案:疏雨飘洒,微风轻拂,繁茂幽深的树丛中黄鹂啼鸣,宽阔的水田里白鹭飞翔,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充满生机的夏日风光图。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冻”字的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了一派凄寒苍茫的深秋江景,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天空有日,却说云“冻”,以景写情,造语新奇,既写出了云的阴沉、滞重,也写出了诗人离家远行时心情的抑郁黯淡。(共6分,分析景象3分,赏析“冻”字3分)
题组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蝶恋花 海岱楼玩月①作
[宋]米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②。鳌戴三山③,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注】①玩月亦即赏月。这首词是作者知涟水军期间,登当地名楼——海岱楼赏月时的感怀之作。②海市:即我们常说的海市蜃楼。③鳌戴三山,系我国古代神话。“三山”,指海中的仙山方壶(一曰方丈)、瀛洲、蓬莱。
词的最后两句写“玩月”,请指出作者笔下月的特点,并简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点:“异”“贵”。(2分)“夜光”又为珠名,“一颗千金贵”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赞美月之可贵。这两句,前句重其“异”,后句重其“贵”,因其“异”,始见其“贵”。(2分)情感: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对于月的种种想象和赞美、喜爱之情。(2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赠 从 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松柏”“风”“冰霜”等,再从象征的角度,以及诗人的情感角度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1分)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1分)本性高洁、内心坚韧的松柏形象。(1分)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1分)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1分)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1分)
【拓展·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的理解。解答此题一方面要求学生读懂词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注释中的暗示,联系所学过的屈原的《离骚》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手法,用各种香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与情操。
【微点拨】第一步,结合相关诗句理解词中“兰”“蕙”“菊”的形象。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抓住此要点,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就不难了。
第二步,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若试题要求评价形象的作用或表达效果,则须再对诗人塑造的形象进行作用或表达效果方面的赏析。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