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突破练(六)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组一 鉴赏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纵观全诗,前两联写“过吴江”,是叙事,在叙述走进吴江的过程中,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后两联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两联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答案: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在叙述自己渐渐走进吴江的过程中,描绘了吴江的自然景色:落日余晖中,长堤环抱着吴江城,塔盘仿佛在湖水中移动,淡淡的月痕似乎是长桥牵引而生。(2分)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叙述吴江城中的人们为逃赋税而离乡背井,剩下死寂的城池;(2分)人们为逃避战乱躲在江边的情景,表达了世人对社会黑暗、战乱频仍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忧虑与不满。(2分)(意思接近即可)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过野叟居
马 戴
野人闲种树,树老野人前。居止白云内,渔樵沧海边。
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自著养生论,无烦忧暮年。
这两首山水田园诗都运用了哪种描写方式?请结合内容说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明确这两首山水田园诗都运用了描写方式。整体感知两诗都用了白描,关键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2分)第一首诗中,“鸡鸣一两家”可见山村人烟稀少,生活于此多有悠然宁静、享受自然之趣,而“竹溪”“板桥斜”更是彰显出山居的平淡平和的生活状态。(2分)
第二首诗中,“树老野人前”写出了野叟生活于此多年,表现其生活的宁静自然,继而通过“渔樵沧海边”“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等生活事件的描述把宁静与自然扩大,凸显田园生活的安逸与恬淡。(2分)
题组二 鉴赏修辞手法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三、四句是说风浪迅疾,仿佛万马破空而来,瞬息万变,气势猛烈,有压倒三江五湖之气概。这显然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
答案: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 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
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元曲写的是渔父垂钓的生活。前三句写景,山林红如胭脂,峰峦绿如翡翠,运用比喻写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画。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2分)以胭脂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弃官归隐做了铺垫。(2分)
题组三 鉴赏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①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②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①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②大都:大概。
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在鉴赏诗歌时,借助注释中的背景知识,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对常见表达技巧的积累,确定此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和虚写的表现手法。(2分)“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或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诗作表意含蓄委婉,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2分)
6.(2015·中原名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后 游
杜 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杜甫于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
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2分)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2分)
示例二: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温暖,(2分)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2分)
(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
题组四 鉴赏结构技巧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 兰 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读懂题目中的要求,即从结构上的作用来考虑。一般来讲,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以下几种:在篇首有总启下文、做铺垫等作用,在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篇末有总结全篇、深化主旨等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位置和诗歌的内容作答。而本题的这两句位于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生还需要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出怎样承上,怎样启下。分析作用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二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三是对阅读效果的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2分)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1分)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了铺垫。(1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今安徽全椒县,唐属滁州。时作者被贬滁州做刺史,与山中一道士成为好友。②白石:即白石英。道家餐饮中的食物。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结构技巧。解答本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再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本诗围绕“怀念老友”展开:(2分)先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忙碌的他,最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2分)
【拓展·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昭 君 怨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词的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词的主题写梅花,着力歌颂梅花不骄贫、不谄富的高尚品德。一、二句不直说梅花开了,而是别出心裁,用设疑的手法让读者去猜测。三、四句点明梅花开放的地点和环境。五、六两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出两种不同的环境。七、八两句,是全篇的精华。它流露出作者朴素的平等思想,盛赞梅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洁操守。从整首词而言,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就下阕而言,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果不看清题目的要求,很可能回答错。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2分)用“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1分)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