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上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36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08 07:4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洛 阳

成都

建业
第16课 三国鼎立
思考:
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如何?
农民起义,军阀割据
结合材料,军阀割据对当时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材料三: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忧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思考:曹操的势力何以发展壮大?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招揽人才,重用人才
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影 响
官 渡 之 战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时 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 果
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黄河
十万袁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
曹操声东击西,佯攻延津。
袁绍中计,大军西调,欲堵击曹军。
曹军立刻东调,前往白马解围,此地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袁绍不受教训,令全军渡河,直扑延津南,追击曹军。
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向西撤退。
曹军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纷纷争抢财物。曹操趁机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
鉴于敌强我弱,曹操决定诱敌深入,撤退至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继续南下,与曹军在官渡僵持。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在乌巢,率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直达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7万人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公元200年)
历史短剧——官渡之战
人物:曹操 袁绍 许攸 兵士甲 兵士乙
曹操
袁绍
许攸
历史短剧——官渡之战
旁白: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割据称雄的
军阀,他们之间相互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在战争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势力强大的军阀,
一位是占据河北的袁绍,兵强马壮,财大气粗;
一位是占据河南的曹操,足智多谋,善于用人。
俗话说的好:一山不容二虎,一场大战就要上
演了。
历史短剧——官渡之战
(曹军大营)
兵士甲:不好了,不好了主公,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杀过来了。
曹操:袁绍果然出手了,十万大军把你吓成这
样,有我曹操在,二十万大军我也不怕。传令
下去,明日起兵迎战袁绍,我要和他在官渡决
一雌雄。
历史短剧——官渡之战
(袁绍大营)
袁绍:明日我就要迎战曹贼了,以我的实力,曹操根本不是我的对手,传令下去,明日活捉曹贼者,重重有赏。
许攸:主公不可大意,曹操虽然人少,但是他阴险狡诈,一定要小心提防才是。
袁绍:行了,我知道了。这里没有你的事了,下去吧。
许攸:(下去后偷偷的自言自语)“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 !
历史短剧——官渡之战
兵士乙:报告主公,门外有一个叫许攸的要见主公。
曹操大喜:好,快请他进来。
许攸:许攸拜见主公。
曹操:先生快快请起,先生一来,我这仗就有指望了。先生有什么高教吗?
许攸:高见不敢当,在下有一个建议希望能助主公一臂之力。
曹操:什么建议,说来听听。
许攸:主公可派兵偷袭袁绍的屯粮处——乌巢。
曹操:好主意
(旁白: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大战,双方互有胜负,许攸向袁绍提出很多建议,袁绍都没有采纳,于是,许攸偷偷的投奔了曹操大营。)
历史短剧——官渡之战
(旁白:第二天,曹操令每个将士背负一些柴草,偷袭袁绍屯粮处乌巢,袁军粮草被烧,军心动摇,曹操趁机全线出击,袁军大败,只带领800骑兵逃兵逃回河北。)
动脑经:曹操为什么能在官渡之战中打败实力强大的袁绍?(提示:政治、经济、军事、人心等方面思考)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
(2)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3)军事上,积极练兵,战术得当;
(4)人才的使用上,曹操任人纳谏;
而袁绍不善用人,骄傲轻敌;
(5)人心上:统一北方,人心所向。
小组合作展示
曹操击败袁绍后势力范围的变化
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他将遇到的对手会是何许人也?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割据江东的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据说是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周瑜
鲁肃
刘备(161年-223年)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
三顾茅庐
桃园三结义
天下形势示意图
刘备
曹操
孙权
曹操统一北方后天下形势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赤 壁 之 战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不足5万)VS曹操(20万)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胜利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208年,曹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坂追上刘备。
刘备率兵东逃,败退至樊口。
曹操前往江陵。
刘备派诸葛连前往联合孙权。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操水军相遇。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败,退至乌林,会合陆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峙。
最终曹军败退,孙刘联军乘胜追击。
赤壁之战
1、曹军来自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略(联合)战术(火攻);
4、根本原因:统一条件尚未成熟。
探究二: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事隔8年,曹操却以20万大军败在孙刘联军之手。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分析讨论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
孙刘联军 五万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以史为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刘璋
曹操
孙权
刘备
赤壁之战后的形势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建业(南京)



220年
221年
222年
曹丕
刘备
刘备
洛阳
成都
三国鼎立
(用一分钟时间找出来)
思考: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
2、如果你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其中一国君主,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你会怎么做?
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卫温曾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三国鼎立
卫温到达夷洲
从吴国开发夷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想一想: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事件是:
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战役是:
三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曹丕建魏 D、孙权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名士许绍对曹操的评价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1、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
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
1)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2)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2、论从史出。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1、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
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
历史的发展。
功过界定:
1)是否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2)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是否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2、论从史出。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当然,不可否认曹操的性格有凶残、奸诈的一面,但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