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上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08 08:1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卢沟桥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2)能讲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3)能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4)通过即兴表演、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分析、归纳史料的方法,
(2)发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信念。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重点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法分析
讲解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图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014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又向华北推进。1935年逼迫国民政府与之签订了《何梅协定》,又策划华北五省(山西、山东、河北、察哈尔、绥远)自治。到1936年,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日军势力已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
下面请大家把课本“七七事变”一目前两段大字内容看一下。了解卢沟桥的地理位置,了解1937年7月前北平周边的形势,了解七七事变的爆发。
教师展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新教科书,将其起因说成是“中国军队不断向日军开炮”!日军属于“忍无可忍”的防卫举动!你认为是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原因。
教师明确。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板书]1.卢沟桥事变
学生回答:
时间——1937年7月7日;
经过——7日晚,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
意义: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教师过渡:双方在卢沟桥反复争夺,战斗十分激烈。不久,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下面我们看本目的下一小问题——平津保卫战。
[板书]2.平津保卫战
教师讲述: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遭到中国军队打击后,迫于兵力不足,以“和谈”为缓兵之计,加紧向华北调集兵力,对平津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中国守军奋起迎战,但在日军优势炮火轰击下,伤亡惨重,节节失利。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平津相继沦陷。
教师出示两位民族英雄的图片
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完成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随堂指导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中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
小组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目标导学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教师过渡: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要做出怎样的选择?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92页相关内容。看一下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生阅读书本思考、讨论
教师点拨:合作原因——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合作主要内容——根据国共两党多次谈判达成的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
合作形成标志————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合作意义——以国共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回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请大家集体归纳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
提出——瓦窑堡会议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正式形成——国民党公布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问题导学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
学生阅读与总结能力的培养
细化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目标导学三:淞沪会战
教师过渡:七七事变的爆发既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及时准确地制定了抗战的方针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支持抗日的力量,建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不仅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讲述: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事端。八一三事变直接威胁到南京,局势愈发严峻,为此国民政府迅速下达总动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即淞沪会战。
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强调中国守军艰苦奋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填充相关内容
淞沪会战
时间
1937.8
主要战斗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
结果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
意义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教师结合书本“材料研读”,讲解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与总结能力的培养
通过表格,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目标导学四:南京大屠杀
教师过渡: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南京大屠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教师展示图片:凸显日军暴行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上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字描写和图片仔细地看一看,然后讲一讲你心中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注意不要和课本上的重复。
学生讲述……
教师播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让学生在动感画面中去体会日军的残无人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这些材料没有任何的夸张、虚构,而是血淋淋的实实在在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些材料都选自二战后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梅汝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事件之经过》。
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是日军进攻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对象是无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军警。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30多万无辜的生命。
教师引导: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政府却总是闪烁其词不敢面对。而且随着右翼势力的兴起,日本国内不断出现否定其侵略的历史,引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同学们可以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我们应该时时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尽力地去维护和平。牢记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历史
资料片的运用更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为学生设置了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了从材料中选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小组合作,培养合作能力
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这种全民族的抗战,是建立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的,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日本要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友好相处,发展未来。
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显示,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 业 设 计
1.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A.南京 B.武汉 C.重庆 D.成都
3.日军进攻北平中,牺牲的二十九军副军长是
A.佟麟阁 B.赵登禹 C.张自忠 D.申仲明
板 书 设 计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1、七七事变 2、平津保卫战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原因、内容、标志、意义
三、淞沪会战
时间、主要战斗 、影响
四、南京大屠杀
教学反思
本课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种资源,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树立对国家、民族正确的责任感以及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