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上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3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七上1.4.1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3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8-01-08 18:38:32

文档简介

年级 七年级 拟授课学校
科目 数学 拟授课班级
主备人 拟授课教师
拟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4.1 有理数乘法(3)
教案课时 1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板书设计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四、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个性思考栏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用课件演示)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1.(-7)×8与8×(-7)2.[(-2)×(-6)]×5与(-2)×[(-6)×5]3.(-)×(-)与(-)×(-)4.[×(-)]×(-4)与×[(-)×(-4)]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乘法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式子表示为 a(b+c)= ab+ac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积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ab)c=a(bc).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1.出示料书34页例4:用两种方法计算(+-)×12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例2、计算下列各题1)、6×(-10)×0.1× 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给出两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通过上是的比较,学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个性思考栏
2)、71×(-8)3)、(+3)×(3-7)××通过本例让学生学会选用运算律来简化运算。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各题特点,规划各题的解题方案,恰当选用运算律。变式练习:9 ×15.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四、课堂练习第34页练习五、课堂小结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及表示方法2.如何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运算六、课外作业(略) 生会选取用这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高.
课后反思:年级 七年级 拟授课学校
科目 数学 拟授课班级
主备人 拟授课教师
拟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4.1 有理数的乘法(1)
教案课时 1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点 乘法法则的推导
教学难点 会利用法则进行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
板书设计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四、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个性思考栏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1.计算:(1)(一2)十(一2)(2)(一2)十(一2)十(一2)(3)(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4)(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猜想下列各式的值:(一2)×2,(一2)×3,(一2)×4,(一2)×5。(比照小学学过的非负数乘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计算。)2.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结论:和有理数的加法一样,分三种情况:同号两个有理数相乘;异号两个有理数相乘;0和有理数相乘。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学生自学有理数乘法中不同的形式,完成教科书中29~30页的填空. 观察以上各式,结合对问题的研究,请同学们回答:(1)正数乘以正数积为 数,(2)正数乘以负数积为 数,(3)负数乘以正数积为 数,(4)负数乘以负数积为 数。提出问题:一个数和零相乘如何解释呢?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问题:有理数相乘应分几步完成?结论:两数相乘,应分两步完成:一是确定积的符号;二是确定积的绝对值。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口答: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1) 5×(-3) (2) (-4) × 6(3)(-7) ×(-9) (4)0.5×0.7、给出教科书31页例1,让学生以独立思考的形式加以解决 由例1中的第(3)小题:(一)× (-2)引入倒数的概念,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倒数的定义.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概括只要合理都加以鼓励.使学生明确有理数中包括正数、负数和0,培养完整的分类思想.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则,用概括出的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运算。对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及时应用,让学生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有理数倒数的定义与小学里是一样的。让学生初步体验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个性思考栏
鼓励学生举出互为倒数的例子,并提问,数a(a≠0)的倒数是什么?a为什么不能等于0 练习:填空:1×(-3)= ;(-1) ×(-3)= 1×a= ; (一1) ×a= · 给出教科书31页例2,利用气温变化这样的实际问题来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四、课堂练习教科书 33页练习第1,2五、课堂小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倒数的定义。六、课外作业(略) 的方法,并明确0没有倒数。通过练习让学生归纳出一个数同1相乘得身,一个数同-1相乘得它的相反数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加深学生对法则和倒数的理解
课后反思:年级 七年级 拟授课学校
科目 数学 拟授课班级
主备人 拟授课教师
拟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4.1 有理数的乘法(2)
教案课时 1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巩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多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的确定方法
板书设计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四、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个性思考栏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演示翻牌游戏,桌上有9张反面向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做下去,观察能否使所有的牌都正面向上?利用学生课前准备的纸牌,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试验,并且在课件中用动画的形式不停地翻动其中的任意两张牌.让其中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表试验后的结论:不论翻多少次,都不会使9张牌都正面朝上.提问:从这个结果,你能想到其中的数学道理吗?二、分析问题探究新知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2×3×4×(-5),2×3×(-4) ×(-5),2×(×3)× (×4)×(-5),(-2) ×(-3) ×(-4) ×(-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利用所得到的规律,引导学生探讨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以游戏的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 学生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象,得出结论,再经过交流、思考,升华认识. 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才能解释其中的选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组式子利用负因数的个教逐个增加的形式,让学生马上可以淆出积的符号和负因数的个数有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体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并通过活动,增强小组合作及资源共享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个性思考栏
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出示教科书32页例2,在解题前先引导学生思考多个不是0的数相乘,先做哪一步,再做哪一步?思考:你能看出下列式子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7.8×(-8.1)×O× (-19.6)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得出几个数相乘,其中因数为0时的特殊规律. 出示教科书中33页的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计算四、课堂练习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自行设计。五、课堂小结多个有理数相乘时的符号确定方法六、课外作业 (略) 学生带着目的性去学习,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在思维层次上进行总结,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全面地有条理思考数学问盈,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熟悉运算方法,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