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盘活作文材料:作文备考的最佳策略
为什么多年来简单技术化的作文指导总是不能奏效 制约中学生作文提档升格的瓶颈究竟在哪里 我们从高考阅卷中发现:一些考生之所以说假话、空话、大话和套话,甚至连800字的文章也拼凑不成,主要是因为缺乏材料的积累,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写。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考生作文时感到最头痛的是咬着笔杆子不知道写什么。有考生就坦言,写作文时“找不到写的内容,反反复复就那么点”,“没有材料,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脑海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什么,如同走进死胡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没有材料可用当然无法成文了;即使东拼西凑达到了规定的字数,所写的“文章”也一定“惨不忍睹”。倘若拿到考场上,自然难逃阅卷老师的“火眼金睛”。鉴于这种写作现状,我觉得作文训练和备考的关键在于盘活材料。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方法之一:建立材料仓库
写作的任务就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总结经验、传播知识,服务于社会和生活。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想也是考查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不管命题形式有怎样的变化,涉及的内容基本都与中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而中学生的生活又大致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从近年来看,高考作文命题特别关注四个主题的内容,即社会热点、人与自然、人生处世和哲学认知。我们不妨围绕这四个主题,注重在生活和阅读中搜集一些典型而鲜活的材料,形成一个作文材料库。这些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历代名人的,也可以是现实人物的;可以是出自他人的,也可以是自己亲历的;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诗词歌赋;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成篇的美文。为了便于阅览和整理归类,可以将材料录入电脑中,或摘抄在卡片上。这样坚持积累、翻阅与梳理,作文的材料库就会不断地丰富起来,提笔为文自然可以建立起种种联系的渠道,不用发愁无话可说了。
方法之二:探究材料角度
建立作文材料库只是盘活材料的第一步。盘活材料的重要一环还在于探究材料的运用角度。材料本身是多面的,往往人们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忽略了其他的面;而探究出材料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材料,发挥材料的功能。探究的方法就是以材料的中心内容为原点,建立思维坐标,形成纵横、正反、因果等多向的坐标轴。比如对有关“汶川地震”的材料,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多角度探究:
“汶川地震”——毁坏了人们的家园,使许多村庄成为瓦砾;
“汶川地震”——校舍损毁严重,建筑质量遭到质疑;
“汶川地震”——地震预报列入科技攻关项目,预报工作有待加强;
“汶川地震”——自我救助,关键时刻显出英雄本色;
“汶川地震”——更多地喊出“救人第一”的口号,“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大普及;
“汶川地震”——全民动员,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爆发了强大的凝聚力;
“汶川地震”——大灾面前,坚强无比,释放了中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力量;
“汶川地震”—些曾“令人担忧”的“垮掉的一代”(“80后”“90后”新人)也投入到救灾之中,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我,消除了人们的忧虑……
这样的思维坐标建立起来了,就如打开了无数条思维通道,自然会给写作点亮无数盏灯。
方法之三:提炼材料内涵
如果说探究材料角度更多地着眼于外在地分析解剖材料,那么提炼材料内涵则是把触角深入到材料内部,从精神实质上参悟材料的使用价值,进而盘活写作资源,提高认知水平,磨砺写作思维。
以材料作文的意识来审视有关“华南虎照”的新闻材料,可以提炼出多方面内涵:“虎照”一经公布,便“引发了网民的PK热情”,可见公民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极高的关注度;“虎照”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折射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已呈现为一种常态;“虎照”事件中“挺、打两派争斗不息”,其积极意义在于公众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在“虎照”之争中,人们只关注照片的真假,无人真正关心华南虎的命运及其背后的生态问题,这说明一些人对事物缺乏理性关注;“虎照”真相大白,反映了表达自由是治理社会、处理矛盾的有效途径;“虎照”造假,官员力挺,这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的社会风气使然,构建诚信社会乃当务之急;“虎照”在网上热议,并终于澄清事实,这表明现代媒体肩负着架起“民意”与“决策”桥梁的重大社会责任……
通过对材料内涵的提炼,我们就对它有了多层面的认识,就能够
发现它可以适用于不同文题的写作中。这样做,素材库里的写作材料就不再是“死”材料,而是变成了可以被随意调遣的“活”材料。
方法之四:变式表述材料
不同的文体对材料表述的要求是不同的,同一材料运用在不同文章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述效果。所以,对搜集来的现成的材料,可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变式表述的训练。以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材料为例,请看下面不同的表述——
例1: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他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他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他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离开了京城,他选择了汨罗江的波涛。(《面对选择》)
例2:张仪入朝,深得我爱妃之喜爱,爱妃的夸耀之词仍萦绕在我的耳畔:“大王,张仪仪表堂堂,千里而来,以救我邦,连横废纵实为上策。”我的心沉浸在得到了珍宝的甜蜜中。“大王,张仪入我朝,实狼子之心,且欲疏楚、齐、燕、卫之交而尽破之,为秦之鹰犬,不足信也。”三闾大夫的良言在朝堂上回荡。我内心犹如火海波涛,我的头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爱妃,一边是终日在我耳边唠叨的大夫,我的心灵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楚王的忏悔》)
例3:汩罗江畔还弥漫着丝丝缕缕香草的气息。当年,被昏君奸臣排挤的屈子在这里徘徊许久,他身佩香草幽兰,这一个细小的举动,便已展现出他那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胸与气骨。不像昏庸的君王,只迷恋那胭脂红粉与醇厚的酒香。千年流逝,当酒香与脂粉气已经为世人所遗忘,然而,翻开《离骚》仍然可以感受到香草幽兰的清雅幽香,仍然可以看出屈原的气度与胸怀。(《举手投足之间》)
例l运用于以“选择”为话题的议论文中,因而从屈原一生的选择的角度选用材料,不作详细的叙述与铺陈描写,只是用简洁的排比句式,列出阐述事理的实例。
例2运用于历史故事的记叙性文章中,以楚王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选用屈原的相关材料,以自述的表现形式呈现材料,揭示出感情的亲疏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的主题。
例3运用于抒情性散文中,只选取屈原材料中遭遇排挤仍身佩香草幽兰的细节,采用抒情议论性的语言来表述,突出他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胸与风骨。类似这样的根据不同要求对材料进行不同表述的训练,会使得学生逐渐领悟到“巧为有米之炊”的道理,懂得作文不能机械照搬材料,而要根据立意、文体等方面的要求来利用材料。
方法之五:变形组装材料
有了写作材料还需要巧妙安排,注入创新意识。我们常常发现,有的考生写作时材料虽然很丰富,但只知一味地堆砌,甚至搞得不伦不类,这就是缺乏材料组装的艺术。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变形组装材料的训练,通过组装、比较,追求文章整体材料安排的艺术性。
例如,以“目标”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手头占有以下材料:
(1)妈妈给我定的目标是考大学。
(2)我市考取清华的学哥学姐当初都把目标指向那最神圣的地方。
(3)导演冯小刚的人生目标:男人28岁的时候……38岁的时候……
(4)鲁迅的目标:“我以我血荐轩辕。”
(5)文天祥的目标:“不指南方不肯休。”
(6)杜甫的目标:“安得广厦千万间……”
(7)屈原的目标:“亦余心之所善兮……”
(8)关于人生的比喻:童年是一个梦,少年是……青年是……中年是……老年是……
(9)我的步入青年的高三生活……
(10)我选择拼搏,我的目标是神圣的大学殿堂。
(11)学傲寒之梅,写好青春这首诗。
(12)目标对我的鼓励。
(13)我的未来不是梦……
运用聚敛思维,扣住题意和要求,审视上述各材料,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排除多余的材料,然后按不同的构思方式联结各材料,形成文章的基本思路。
假如要写成议论文,阐述目标成就人生的道理,可以用眼前新鲜的材料(2)作为引子,引出话题及观点,然后以(7)(6)(5)(4)(3)(12)作为论证部分,最后用(8)的比喻句作结。假如要写成散文,以(8)的一组排比比喻句的“亮点”作开头,大致的组装顺序可以是:(8)(9)(3)(1)(2)(7)(6)(5)(4)(10)(11)。
假如要写成一篇体验式作文,可以用抢眼的材料(3)开篇,然后按(1)(9)(10)(12)(13)的顺序,写自己确定人生目标的体验与感悟。当然,还可以把上面列举的材料作虚实结合的组装。这些不同的组装创意,既能激活创新思维,又能使考生在考场上快速机智地构思谋篇。
方法之六:运用材料仿创
一些名人大家的作品往往在材料的巧裁妙剪上有独到之处,巧借它山之石来攻自我之玉,这不失为一种机智。我们在阅读经典美文时应注意鉴赏其运用材料的技巧,然后用真己的材料来模仿创新。比如巴金先生的散文《小狗包弟》,作者在写自己前小狗包弟前先以一位艺术家与小猗的故事作引子,乍一看,这似乎只是令引子,只是为引出包弟服务的。但是联系全篇整体上一审视,便可看出其中深藏的内蕴。
其一,它交代了小狗包弟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这里写了“文革”期间,城里发生武斗,艺术家被称为“里通外国”的反革命,被批斗,被痛打,被拖着游街示众。艺术家的这一生活环境,也就是作者巴金当时生活的环境。
其二,它具有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在“文革”期间,巴金先
生和那位艺术家同样受到了伤害,众多的生命都受到了伤害,由此可以看出小狗包弟的故事在“文革”期间具有普遍性,而非一个特例。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揭露萄批判性。
其三,它还体现了对比映衬的艺术技巧。那位艺术家受到更多的是肉体伤害,而巴金先生受到更多的是精神的折磨。肉体的创伤是可以愈合的。而精神的创伤却难以愈合。都过去十几年了,巴金老人心灵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他还在痛苦中煎熬。在这篇忏悔录中,他以一颗正直而真诚的心,勇敢地揭开了自己一心灵深处的伤疤,解剖了自己曾被扭曲的灵魂。在这种对比映衬中,读者更能看出作者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心灵历程。领悟了这些运用材料的艺术,我们就可以仿照这种把两个材料巧妙组合的手法来构思作文,这对帮助我们提高运用材料的能力及整体作文水平显然是大有裨益的。21世纪教育网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