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雪》四人谈(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雪》四人谈(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08 11:03:00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雪》四人谈
苏教版 九年级下
导入新知
当雪花漫天飞舞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啊,不同的雪,表达了诗人和作家不同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雪》四人谈,看看作者是如何鉴赏雪的。
新知讲解
文体常识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那个文学作品本身,当然也可以旁征博引,但引用的各种材料论证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
新知讲解
作者名片
学习《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王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诗集《旋转的秋千》等。
新知讲解
理解下列词语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含蓄:(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直感:直接的感受;直觉。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呼之欲出: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
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抽象:
含蓄
直感:
敏捷:
呼之欲出:
引人入胜:
新知讲解
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阅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
新知讲解
本文认为《雪》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寓言,不是‘比’” 文章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
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
新知讲解
作者认为《雪》的主要特点是:抓住特征描写雪,在这样的描写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读了课文,请你说说作者对《雪》的解读有何独特之处?
新知讲解
用比较的方法介绍《雪》的特点。
①不是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
②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比喻。
本文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说明《雪》的特点的?
③ 是类似“兴”的一种写法——但只有前一半,没有后一半。
新知讲解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01
02
或是“有意含蓄”,或是“只是凭直觉写雪”。
作者独到见解:描写具体对象的特征 体现作者的内心 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新知讲解
为什么作者认为《雪》只是“兴”的一半?
《雪》的写法与“兴”的写法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它们都描写了景物,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联想什么?兴是把它写出来了。举例:“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是兴的前一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兴的后一半。
前一半和后一半在意义上有某种联系,因为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相悦。又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是先起兴,后引出本诗的中心。
新知讲解
但《雪》并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鲁迅只是具体地描写了雪,而雪后面的,“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尽管“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但并没有把所引发的思想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所以说“它只有兴的前一半”。而要能理解兴的后一半,那么你必须去展开联想。
新知讲解
阅 读:
它生动地描写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他又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
语段一连串的“不是”,说说这片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课文连用五个“不是”,突出强调了《雪》的写法与传统的“赋”“比”写法的不同之处。
新知讲解
但是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限于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第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分析这个句子的特点,说说它的主要意思。
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句子后一分句的开头和前一分句的结尾基本相同;它的意思是《雪》的主要特点是抓住特征描写雪,在这样的描写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新知讲解
概括文章的主旨
文章通过比较指出《雪》的主要特点是抓住特征描写,在描写中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从而介绍了一种阅读《雪》、鉴赏《雪》的方法:需要联想。
新知讲解
作者名片
学习《灵魂的柔软和坚硬》----黄蓓佳
黄蓓佳,当代作家,江苏如皋人,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小说集《小船,小船》,长篇小说《夜夜狂欢》等。
黄蓓佳(bèi ) 须臾(yú )
笑靥(yè ) 缱绻(qiǎn quǎn )
契合(qì ) 惆怅(chóu chàng )
隧道(suì ) 恬静(tián )
重点读音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理解下列词语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转眼之间。
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
极短的时间。
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
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指人体内全部器官。
凝望:
瞬间:
悠远:
须臾:
盎然:
缱绻:
铺天盖地:
咄咄逼人:
五脏六腑:
新知讲解
作者认为《雪》中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展现了鲁迅灵魂的哪两个方面?
01
02
温情、柔软、童真、率性以及孩子气的一面。
顽强和坚硬的一面,是一个斗士的灵魂,是一个不屈者的灵魂。
新知讲解
你能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说说鲁迅先生灵魂中“柔软和童真”“率性和孩子气”的一面吗?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鲁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突出园中的佳趣比比皆是。写百草园里的动植物,透露出儿童的好奇、喜爱之情,饶有情趣。例如:“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比较单调枯燥,但鲁迅笔下的老师是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表现了鲁迅先生灵魂中的“柔软和童真”的一面。
新知讲解
作者认为鲁迅“灵魂的另一面是顽强和坚硬”,这种认识是从何而来的?
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明确写道:“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从书中读到的,从史学家口中听到的,从他的纪念馆里瞻仰到的——都是顽强和坚硬的,一个斗士的灵魂,不屈者的灵魂。”可以从这4个方面方面说说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从鲁迅《雪》中对朔方雪的描写去体会。
新知讲解
阅 读:
……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离开故乡到处漂泊后,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出现故乡的片段。
(1)阅读课文,为什么说“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
新知讲解
(2)“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是什么意思?
对故乡的回忆给鲁迅带来了些许温情和慰藉。
(3)为什么在“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之后,“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对故乡回忆所得到的温情,更增添了同黑暗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新知讲解
文章通过对鲁迅的《雪》的两幅图景的解读,读出了鲁迅性格的柔软和坚硬的双重性。
概括文章主旨
新知讲解
作者名片
学习:简洁精纯的《雪》----斯妤
斯妤,当代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学奖”,两度获“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代表作有散文集《两种生活》,小说《出售哈欠的女人》《竖琴的影子》等。
冗 (r ng )杂
寥寥( liáo )
重点读音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阅读课文,本文是如何体现《雪》简洁精纯的特点的?
文字少,而内容多,描绘的层次丰富。
课文第二段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为什么要先写《雪》描写层次的丰富?
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说明其内容丰富,从而更能表现其文字简洁精纯的特点。
新知讲解
这段文字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为何要先写《雪》描写层次的丰富?
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说明其内容丰富,从而更能表现其文字简洁精纯的特点。
新知讲解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哪些典型的例子?
(1)
(2)
举“滋润美艳”为例,评论作品对江南雪的描写,概括准确而又鲜明深切;
举“如粉,如沙”为例,评论作品对朔方雪的描写,写尽了雪花的特点;
(3)
举“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弥漫太空”为例,评论作品对壮观雪景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新知讲解
想一想
斯妤为什么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简洁精纯”的?请你结合《雪》所描写的“南方雪景”和“朔方雪景”作具体阐述。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滋润美艳”为例,评论作品对江南雪的描写,概括准确而又鲜明深切;举“如粉,如沙”为例,评论作品对朔方雪的描写,写尽了雪花的特点;举“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弥漫太空”为例,评论作品对壮观雪景的描写简洁而传神。可见鲁迅的文章的确简洁精纯,“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
新知讲解
概括文章的主旨
文章抓住《雪》的字数少而内容多,描绘层次丰富的特点,指出《雪》的简洁精纯的特点。
新知讲解
写作特点
(1)运用举例论证。
在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列举了《雪》中的例子来说明,例如用“滋润美艳”“如粉,如沙”和旋风中的雪景三个例子来具体说明《雪》的形神兼备的特点,三个例子极为典型而有说服力。
新知讲解
(2)语言简洁、精练。
本文的语言简洁精练,许多地方点到为止,并不作大段论述。文章落笔先概括鲁迅文章的特点,指出其特点为简洁精纯,绝无冗杂,然后从文字简洁、形神兼备方面进行分述。在分述的中作者先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北方雪的“如粉,如沙”,又具体描绘了旋风中雪的壮观景象,可谓句句用语简洁、描绘传神。
新知讲解
作者名片
学习《雪》的独特之处----李允经
李允经,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代表作有《鲁迅的婚姻与家庭》《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合著)等。
新知讲解
理解下列词语
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
感觉不很明显。
同“风姿”,风度姿态。
不是这样。
视野:
隐约:
丰姿:
不然:
新知讲解
阅读课文,思考: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对比和衬托
文章第一句话点明了鲁迅写“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的什么作用?
“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是鲁迅面对漫天飞舞的“朔方的雪”而产生的美好回忆和无尽遐想,是为写“朔方的雪”起对比和衬托作用的。
新知讲解
文章说《雪》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文章,说说表现在什么地方,有怎样的作用?
暖国的雪 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巧妙地抒发了作者“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恶黑暗”的思想感情。
对比
衬托
新知讲解
独特之处: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
作用:“巧妙地抒发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
《雪》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这一句中的“隐约”可不可以改为“明显”?为什么?
不能。因为鲁迅《雪》对“朔方的雪”的描写的寓意是含蓄的,对朔雪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认真口味,结合鲁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才能体会出来。所以“隐约”不能改为“明显”。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文章通过对《雪》在艺术技巧上的分析,得出《雪》的艺术成就:独特的谋篇以及良好的艺术效果。
概括文章主旨
新知讲解
写作特点
(1)结合原作,夹引夹评。
在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列举了《雪》中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始终切合原作,边引原文边展开评议,显得有理有据。
(2)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
本文的语言简洁精练,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新知讲解
讨论:四篇短评分别从什么角度阐明了什么观点?他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课文 评论角度 主要观点
读《雪》需要联想 鉴赏角度 “兴的前一半”,“妙就妙在……社会矛盾”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人物精神 两面——顽强坚毅和柔软温情
简洁精纯的〈雪〉 语言特点 简洁精纯,绝无半点冗杂
《〈雪〉的独特之处》 表现方法 对比和衬托
新知讲解
共同认识:《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拓展延伸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____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____杜甫《绝句》
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他的姿态应该是(tián jìng) _____的……心里的渴念是(yōu yuǎn) _____、 (chóu chàng) ______而又饱满的。
②(jìn rùn) ___在他情趣(àng rán) ____的童年世界……(xīn yuè) ____地想到,鲁迅也是温情的鲁迅。
③即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于一样明媚的笑靥( ),这样的土地和气候,能够消融坚冰,让人的情意缱绻( )( ),醉眼(méng lóng) _______。
④孩子们在门前雪地里(máng lù) _____ 地塑雪罗汉,(xián shì) _____的父亲(duó) ______ 过来帮忙。
恬静
悠远 惆怅
浸润 盎然
欣悦

qiǎn quǎn
朦胧
忙碌
闲适 踱
课堂练习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腹稿 蕴蓄 洗练 别出新裁
B.猩红 褪尽 醇厚 周而复始
C.灼灼 嬉闹 蓬勃 水到渠成
D.眷念 一阕 酿就 浑然一体
A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因为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既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又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板书设计
《雪》四人谈   
评论文章 基本观点 评论角度   
读《雪》需要联想
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 创作手法   
去深刻把握原作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
景与性格的关系   
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   
板书设计
 
简洁而精纯的《雪》
层次丰富、视角独特,
语言特点 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雪》的独特之处
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 艺术魅力   
深刻的哲理   
结论 角度不同,评论不一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
第20课《雪》四人谈 教学设计
课题 《雪》四人谈 单元 第5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能力目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归纳四位作家的看法与观点。情感目标: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重点 能找出相关观点并能区分其认识角度的异同。
难点 文学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当雪花漫天飞舞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那脍炙人口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啊,不同的雪,表达了诗人和作家不同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课文《雪》四人谈,看看作者是如何鉴赏雪的。 出示课题:《雪》四人谈 思考、讨论问题。 由诗句,引发情感,激情导入,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文体常识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的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那个文学作品本身,当然也可以旁征博引,但引用的各种材料论证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二、学习《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一)初读感知1.作者名片王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诗集《旋转的秋千》等。 2.理解词语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含蓄:(言语、诗文)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直感:直接的感受;直觉。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呼之欲出: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二)精读感悟。1.阅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2.本文认为《雪》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寓言,不是‘比’” 文章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3.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 4.读了课文,请你说说作者对《雪》的解读有何独特之处?作者认为《雪》的主要特点是:抓住特征描写雪,在这样的描写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矛盾。5.本文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说明《雪》的特点的?用比较的方法介绍《雪》的特点。①不是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②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比喻。③ 是类似“兴”的一种写法——但只有前一半,没有后一半。6.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①或是“有意含蓄”,或是“只是凭直觉写雪”。 ②作者独到见解:描写具体对象的特征 体现作者的内心 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矛盾。7.为什么作者认为《雪》只是“兴”的一半?《雪》的写法与“兴”的写法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它们都描写了景物,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联想什么?兴是把它写出来了。举例:“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是兴的前一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兴的后一半。前一半和后一半在意义上有某种联系,因为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相悦。又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是先起兴,后引出本诗的中心。但《雪》并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鲁迅只是具体地描写了雪,而雪后面的,“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尽管“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但并没有把所引发的思想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所以说“它只有兴的前一半”。而要能理解兴的后一半,那么你必须去展开联想。8.阅读:(1)它生动地描写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他又不是寓言,不是“比”,不是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语段一连串的“不是”,说说这片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课文连用五个“不是”,突出强调了《雪》的写法与传统的“赋”“比”写法的不同之处。(2)但是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限于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第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分析这个句子的特点,说说它的主要意思。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句子后一分句的开头和前一分句的结尾基本相同;它的意思是《雪》的主要特点是抓住特征描写雪,在这样的描写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矛盾。9.探究文章主旨文章通过比较指出《雪》的主要特点是抓住特征描写,在描写中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时代和社会的矛盾,从而介绍了一种阅读《雪》、鉴赏《雪》的方法:需要联想。三、学习《灵魂的柔软和坚硬》----黄蓓佳(一)初读感知1.作家名片黄蓓佳,当代作家,江苏如皋人,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小说集《小船,小船》,长篇小说《夜夜狂欢》等。2.重点读音黄蓓佳(bèi ) 须臾(yú ) 笑靥(yè ) 缱绻(qiǎn quǎn ) 契合(qì ) 惆怅(chóu chàng )隧道(suì ) 恬静(tián )3.理解词语。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瞬间:转眼之间。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须臾:极短的时间。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五脏六腑:指人体内全部器官。(二)精读感悟。1.作者认为《雪》中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展现了鲁迅灵魂的哪两个方面?①温情、柔软、童真、率性以及孩子气的一面。②顽强和坚硬的一面,是一个斗士的灵魂,是一个不屈者的灵魂。2.你能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说说鲁迅先生灵魂中“柔软和童真”“率性和孩子气”的一面吗?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鲁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突出园中的佳趣比比皆是。写百草园里的动植物,透露出儿童的好奇、喜爱之情,饶有情趣。例如:“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比较单调枯燥,但鲁迅笔下的老师是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表现了鲁迅先生灵魂中的“柔软和童真”的一面。3.作者认为鲁迅“灵魂的另一面是顽强和坚硬”,这种认识是从何而来的?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明确写道:“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从书中读到的,从史学家口中听到的,从他的纪念馆里瞻仰到的——都是顽强和坚硬的,一个斗士的灵魂,不屈者的灵魂。”可以从这4个方面方面说说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从鲁迅《雪》中对朔方雪的描写去体会。4.阅读:……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1)阅读课文,为什么说“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 离开故乡到处漂泊后,只有在回忆中才会出现故乡的片段。(2)“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是什么意思?对故乡的回忆给鲁迅带来了些许温情和慰藉。(3)为什么在“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之后,“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对故乡回忆所得到的温情,更增添了同黑暗战斗的决心和勇气。4.概括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鲁迅的《雪》的两幅图景的解读,读出了鲁迅性格的柔软和坚硬的双重性。四、学习:简洁精纯的《雪》----斯妤 (一)初读感知1.作者名片 斯妤,当代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学奖”,两度获“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代表作有散文集《两种生活》,小说《出售哈欠的女人》《竖琴的影子》等。2.重点字读音冗 (r ng )杂 寥寥( liáo )(二)精读感悟。1.阅读课文,本文是如何体现《雪》简洁精纯的特点的?文字少,而内容多,描绘的层次丰富。2.课文第二段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为什么要先写《雪》描写层次的丰富?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说明其内容丰富,从而更能表现其文字简洁精纯的特点。3.这段文字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为何要先写《雪》描写层次的丰富?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说明其内容丰富,从而更能表现其文字简洁精纯的特点。4.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哪些典型的例子?(1)举“滋润美艳”为例,评论作品对江南雪的描写,概括准确而又鲜明深切;(2)举“如粉,如沙”为例,评论作品对朔方雪的描写,写尽了雪花的特点;(3)举“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弥漫太空”为例,评论作品对壮观雪景的描写简洁而传神。5.斯妤为什么认为鲁迅先生的《雪》是“简洁精纯”的?请你结合《雪》所描写的“南方雪景”和“朔方雪景”作具体阐述。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滋润美艳”为例,评论作品对江南雪的描写,概括准确而又鲜明深切;举“如粉,如沙”为例,评论作品对朔方雪的描写,写尽了雪花的特点;举“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弥漫太空”为例,评论作品对壮观雪景的描写简洁而传神。可见鲁迅的文章的确简洁精纯,“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6.概括文章的主旨。文章抓住《雪》的字数少而内容多,描绘层次丰富的特点,指出《雪》的简洁精纯的特点。7.写作特点 (1)运用举例论证。 在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列举了《雪》中的例子来说明,例如用“滋润美艳”“如粉,如沙”和旋风中的雪景三个例子来具体说明《雪》的形神兼备的特点,三个例子极为典型而有说服力。(2)语言简洁、精练。 本文的语言简洁精练,许多地方点到为止,并不作大段论述。文章落笔先概括鲁迅文章的特点,指出其特点为简洁精纯,绝无冗杂,然后从文字简洁、形神兼备方面进行分述。在分述的中作者先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江南雪的“滋润美艳”,北方雪的“如粉,如沙”,又具体描绘了旋风中雪的壮观景象,可谓句句用语简洁、描绘传神。五、学习《雪》的独特之处----李允经(一)初读感悟1.作者名片李允经,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代表作有《鲁迅的婚姻与家庭》《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合著)等。2.理解词语。视野: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 隐约:感觉不很明显。丰姿:同“风姿”,风度姿态。不然:不是这样。(二)精读感悟1.阅读课文,思考: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 2.文章第一句话点明了鲁迅写“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的什么作用? “暖国的雨”和“江南的雪”是鲁迅面对漫天飞舞的“朔方的雪”而产生的美好回忆和无尽遐想,是为写“朔方的雪”起对比和衬托作用的。 3.文章说《雪》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文章,说说表现在什么地方,有怎样的作用?暖国的雪 对比 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 衬托 朔方的雪 巧妙地抒发了作者“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恶黑暗”的思想感情。4.《雪》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独特之处: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像,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作用:“巧妙地抒发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5.“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这一句中的“隐约”可不可以改为“明显”?为什么?不能。因为鲁迅《雪》对“朔方的雪”的描写的寓意是含蓄的,对朔雪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之情,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认真口味,结合鲁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才能体会出来。所以“隐约”不能改为“明显”。6.概括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雪》在艺术技巧上的分析,得出《雪》的艺术成就:独特的谋篇以及良好的艺术效果。7.写作特点 :(1)结合原作,夹引夹评。在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作者列举了《雪》中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始终切合原作,边引原文边展开评议,显得有理有据。(2)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本文的语言简洁精练,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六、讨论:四篇短评分别从什么角度阐明了什么观点?他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课文评论角度主要观点读《雪》需要联想鉴赏角度“兴的前一半”,“妙就妙在……社会矛盾”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人物精神两面——顽强坚毅和柔软温情 简洁精纯的〈雪〉语言特点简洁精纯,绝无半点冗杂《〈雪〉的独特之处》 表现方法对比和衬托共同认识:《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描绘,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七、拓展延伸搜集有关雪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____杜甫《绝句》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感悟、思考、表达。合作探究,披文入情。思考并回答问题。活动探究。理解、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思考,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解析课文。进一步理解文学评论。理解课文主旨,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实际,发挥语文知识的作用。
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他的姿态应该是(tián jìng) 的……心里的渴念是(yōu yuǎn) 、 (chóu chàng) 而又饱满的。②(jìn rùn) 在他情趣(àng rán) 的童年世界……(xīn yuè) 地想到,鲁迅也是温情的鲁迅。③即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于一样明媚的笑靥( ),这样的土地和气候,能够消融坚冰,让人的情意缱绻( )( ),醉眼(méng lóng) 。④孩子们在门前雪地里(máng lù) 地塑雪罗汉,(xián shì) 的父亲(duó) 过来帮忙。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腹稿 蕴蓄 洗练 别出新裁
B.猩红 褪尽 醇厚 周而复始
C.灼灼 嬉闹 蓬勃 水到渠成
D.眷念 一阕 酿就 浑然一体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因为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与理解。既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又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板书 《雪》四人谈   评论文章 基本观点 评论角度   读《雪》需要联想 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 创作手法   去深刻把握原作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 景与性格的关系   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   简洁而精纯的《雪》 层次丰富、视角独特,语言特点 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   《雪》的独特之处 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 艺术魅力   深刻的哲理   结论 角度不同,评论不一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