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中考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06年中考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2-18 12:31:00

文档简介

化学用语和化学量
(总第61课)
复习目标:
1、了解各化学用语及它们的含义;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3、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复习重点:各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含义
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巩固:
1、物质的结构用语:
⑵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结构的稳定性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较少(一般1-3个) 不稳定结构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 较多(一般4-7个) 不稳定结构 易得到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 8个电子(He为2个电子) 稳定结构 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
2、物质的组成用语:
(1)元素符号:书写、意义
(2)离子符号及化合价:书写、意义及区别
(3)化学式:书写、意义
含义 习题类型
化学式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求式量
表示构成一个分子的各种原子的原子个数 求原子个数比
表示一种物质及组成该物质的各种元素 求各元素质量比
求某的质量分数
求某元素的质量
3、化学变化用语:
(1)化学方程式:概念、意义(质的关系和量的关系)、书写(原则、步骤)
(2)电离方程式:定义、书写
4、化学量:相对原子质量、式量(相对分子质量)
二、课堂巩固习题:
1、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KClO3═K++ClO3-    B. Ba(OH)2═Ba2++(OH)2-
C. Na2SO4═Na2++SO42-       D. Al2(SO4)3═2Al3++SO42-
2、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共同点是:(  )
A.都含有氧元素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含有原子团       D.都是化合物
3、某微粒由12个质子、12个中子和10个电子构成,该微粒是:(  )
A.分子  B.原子  C.阳离子  D.阴离子
4、一地质勘探队经过勘探发现某地有四处铁矿,储量相当,经分析发现它们分别是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和硫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测得铁矿中杂质含量相同。则四种铁矿中具开采价值的最优选择是(  )。
A.磁铁矿   B.赤铁矿   C.菱铁矿   D.硫铁矿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三点,选铁矿应尽可能:①含铁量大;②无害元素少;③贮量大。
作业设计:
一、作业讲评:
二、作业布置:完成复习导引上练习化学双基练习
(总第64—65课)
认知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本知识点;
2.发现问题,同时便于针对性教学的实施。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学生练习
见:《总复习实验检测九》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总第59课)
复习目标:
1.了解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和特点及分子与原子、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用原子和分子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巩固:
分子、原子、元素的比较








定义  适用范围 实质
分子 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微观 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微观 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宏观 原子的概括、分类
课堂巩固习题:
1、下图是电解水的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
从水分解的过程示意图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规律或结论?(至少三条)


解析:本答案具有开放性,可从物质结构、反应过程、反应实质三个方面作答。
从物质结构角度:
①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许多水分子构成了水;
②每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构成了氢气
③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构成了氧气。
从反应角度:
④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⑤水通电分解进,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变化,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⑥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从反应实质角度:
⑦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首先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进行组合生成新物质的分子;
⑧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如图,两只集瓶各装一瓶空气和一瓶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为红棕色),把两瓶间的玻璃片抽掉,看到什么现象?用分子观点解释。
         
解析: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又处于下瓶,按道理两瓶气体界线很明显,但由于二氧化氮分子和空气中的各种分子在不断运动,二氧化氮分子从下瓶运动到上瓶,空气中各种分子运动到下瓶,最后两瓶气体的颜色趋于一致。         答案:下瓶颜色变浅,上瓶颜色变深,最后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都是红棕色。这种变化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也是分子间有间隙的证明。
3、请你尝试将所知道的几种元素的情况填入下表中:
你熟悉的元素 含该元素的物质 该元素的作用
例如:钙 钙片 促进儿童骨骼生长
4、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卫星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  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作业设计:
一、作业讲评:
二、作业布置:完成复习导引上练习
教后记:
(1)对基本概念(分子、原子、元素等)要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特别注意各个概念的相互联系及区别,以避免混淆;
(2)微观粒子的有关知识比较抽像,应在训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物 质 的 分 类
(总第60课)
复习目标:
1、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
2、了解无机物的分类
3、了解常见的有机物
复习重点: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巩固:
1、物质的习题分类:
2、酸、碱、盐概念
酸: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_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产生金属离子(包括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3、甲烷和酒精
有机物 甲  烷 酒  精
化学式 CH4 C2H5OH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空气小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化学性质 可燃性(点燃前须验纯)CH4+2O2═CO2+2H2O 可燃性: C2H5OH+3O2═2CO2+3H2O
其它 存在:天然气、沼气等(主要成分都是CH4) 用途:饮用酒、医疗上的消毒剂(体积为75%的酒精用作消毒剂)
二、课堂巩固习题:
1、酸、碱、盐三类物质的共同点是:(  )
A.都含有氧元素       B.都含有氢元素
C.都含有原子团       D.都是化合物
解析:凡能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都是酸,因此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一定含有氧元素(无氧酸不含氧元素),也一定有原子团(如盐酸),故A、C均不对,又因为正盐无氢,则B也不对。
2.某微粒由12个质子、12个中子和10个电子构成,该微粒是:(  )
A.分子  B.原子  C.阳离子  D.阴离子
3.维生素C俗称抗坏血酸,常用于防治坏血病造成的血管破裂出血。为了解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我们将6片维生素C压碎,溶于10毫升水,然后过滤,取几毫升滤液,做了下列几个实验:
⑴将滤液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呈红色;再用pH试纸测维生素C溶液的pH,知在1-2之间。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___性。
⑵在CuSO4溶液中加入滤液并加热煮沸,发现有红色的铜析出。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______性。
⑶把滤液加热煮沸5-10秒,再重复做上述两个实验。发现维生素C性质与未加热时的性质一样,即在100℃以下不会发生分解。这说明维生素C的性质比较_________。
作业设计:
一、作业讲评:
二、作业布置:完成复习导引上练习溶 液
(总第63课)
复习目标:
1、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饱和液,浓溶液,稀溶液等概念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了解影响溶度大小的因素;
5、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过滤,结晶
6、掌握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的计算方法;
7、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和PH值
重点、难点:溶液的性质特征、溶解度的概念、过滤法
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巩固:
一、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 联系:都是混合物
(2). 区别:
溶液——均一、稳定的但不一定透明的混合物,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悬浊液——固体分散剂不溶性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后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3)溶液的命名与分类:
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确 如:食盐溶解在水里形成的溶液叫“食盐的水溶液”通常水溶液就简称为“某某溶液”,如:NaOH的水溶液就可以说NaOH溶液
分类: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液与不饱和液
注: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液稀溶液也可以是饱和液,如饱和石灰水但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液一定比不饱和液浓饱和液中也不是所有物质不能再溶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变:
    
(4)性质:
1)如果其中含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则该溶液可以导电且自由电荷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2)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二、溶解度
1.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1)定义:在一定温度,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理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溶解性:即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溶解度:是在规定条件下溶解性的具体表现
两者的联系如下:20℃时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2. 影响因体溶解度的因素
(1)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2)外因:温度
大部分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H4Cl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如Ca(OH)2;
3.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3)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气体的溶解度
(1)通常讲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101KPa的大气压下,一定温度时,某气体
在1体积水里达饱和时所溶解的体积数。
(2)影响因素: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三、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
(1)适用范畴: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结晶与母液分离
(2)原理:液体(分子或离子)能透过滤纸,而固体留在纸上
(3)装置:
(4)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2. 结晶:
(1)适用范畴: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2)原理:利用固体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3)常用方法:a.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用蒸发结晶
  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用冷却热饱各液结晶
3.粗盐的提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玻棒的作用:搅拌、引流、转移固体
四、溶解度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1)前提:必须在饱和溶液中才可以使用溶解度算其它量,或用其它的量算出溶解度
(2)常用公式:

五、溶液的酸碱度和PH值:
(二)课堂巩固习题:
1.下列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且常温下其饱和液是稀溶液的是 ( )
A.煤油和水 B. 蔗糖晶体和水 C.面粉和水 D. 氢氧化钙
2.往一杯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固体,KNO3被溶解了,说明原溶液为 ( )
A.浓溶液 B. 稀溶液 C. 饱和溶液 D. 不饱和溶液
3.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不久前宣布“机遇号”火星车已找到火星上曾经存在进液态水的强有力证据。有了水的存在,就可以进一步探索火星上是否曾有过生命。不列哪一项不能作为‘进一步探索’的理由 ( )
A.水是生物呼吸作用的产物 B. 体内都有大量的水
C. 有水的环境才有生命 D. 生物体内的生理活动需要水的参与
4.在某溶液中若仅含有Na+、Fe3+、SO4 2-三种离子,已知Na+和SO4 2-的个数比为3:2,则Na+、Fe3+、SO4 2-的离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
5、自然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性和哪些因素有关,做了下面的3个实验。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1)在盛有水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蔗糖和松香粉,充分振荡后,发现蔗糖溶解了,而松香不溶解。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盛有无水酒精的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蔗糖和松香粉,充分振荡后,发现松香溶解了,而蔗糖不溶解。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盛有水的试管里,加入过量的食盐,充分振荡后,仍有少量食盐未溶解;然后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一会儿,试管内的食盐就溶解了。说明了________。
冷却热饱各液,析出无水晶体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
2、右图是A、B、C三种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t1℃时A、B、C三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最大的是 ▲
(2)若要将不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除了
往溶液中加溶质、蒸发溶剂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3) 若t1℃时100g饱和A溶液含溶质20g,则A 物质在t1℃时的溶解度是 ▲  
作业设计:
一、作业讲评:
二、作业布置:完成复习导引上练习
教后记:
本节课主要复习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概念,以及溶液的分类、命名等知识,对这些知识要能多联系实际使用知识得到深化和运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总第62课)
复习目标:
1、了解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2、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及氧化剂和还原剂
3、了解燃烧和缓慢氧化
4、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5、掌握金属活动顺序
6、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复习重点:基本反应类型的区别
复习难点:氧化剂和还原剂、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
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巩固: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条件)
3、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失氧物质——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有氧化性
还原剂——得氧物质——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有还原性
4、中和反应:
5、燃烧和缓慢氧化: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
缓慢氧化
6、质量守恒定律:
⑴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⑵实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故质量守恒。
7、金属活动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逐渐减弱
说明:位置越靠前,金属就越容易在溶液中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越活泼
应用:a、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从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后面的金属的单质;
b、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来(酸里的氢元素)
8、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二、课堂巩固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气
B、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铁锈能被稀硫酸和HCl等除去
D、浓H2SO4可以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和CO2
2、工业上制硅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SiO2 +C ==== Si +CO2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碳由游离态变成了化合态
C、SiO2发生了氧化反应 D、C是还原剂
3、某不纯的锌样品6.5克与足量的稀HCl反应,产生了0.20克H2,对此样品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此样品可能含铝 B、此样品中可能含有铜
C、此样品中可能含镁和铁 D、此样品中可能含有铁和铜
4、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因为它不仅燃烧值高,而且_________,以它为原料的电池正逐渐被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得到H2,请写出其中的一种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H2还原氧化铅(PbO)的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黄色的氧化铅变了灰黑色的、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1)请写出此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此反应中_______ 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 发生了还原反应,_______ 是还原剂;
(3)该同学实验时,把刚还原出来的灰黑色固体拿给老师看时,却变黄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完成这个H2还原PbO实验,实验室中如只有下列实验用品:启普发生器、玻璃导管若干、橡胶导管若干、三通管、试管、铁架台、火柴、锌粒、稀硫酸,你认为能否完成该实验?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锌粒与稀硫酸溶液反应,五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锌的质量 /克 硫酸溶液的质量 /克 在实验条件下氢气的体积 /升
1 3.25 100 1.15
2 6.5 100 M
3 9.75 100 3.45
4 13.0 100 4.60
5 16.25 100 4.60
已知第4次实验中Zn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
(1) 根据表中数据简要说明第4次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理由。
(2) 求表中M的值和硫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第5次实验中氢气的体积汉语第4次实验中氢气的体积相等,说明第4次实验中H2SO4已经反应完了;第4次实验中Zn的质量与第1或3次实验中Zn的质量之比等于对应的实验中H2的体积之比,说明第4次实验中Zn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2)第2次与第1、3次实验比较,硫酸过量Zn全部反应,所以H2的体积M应有 。
作业设计:
一、作业讲评:
二、作业布置:完成复习导引上练习
教后记:
教学中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切不可误认为体积守恒,也不要以为反应前后分子数守恒;“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是指已经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许多化学反应中有气体参加(如空气中氧气)或有气体、沉淀等生成,不可在计算反应物总量与生成物质量时忽略这一部分
催化剂
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