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赢在中考】中考2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项集训1:光的反射和折射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赢在中考】中考2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项集训1:光的反射和折射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1-18 17:33:54

文档简介

【2018赢在中考】科学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项集训1: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
①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a
②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
a
③描述光的反射定律
a
④辨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a
⑤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a
⑥举例说出光的折射现象
a
⑦描述光的折射规律
a
⑧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b
▲2.人眼球的作用
①知道人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与凸透镜
a
②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
b
③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人眼球的成像特点
c
④描述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
a
⑤树立保护视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c
考点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考点解读: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折射现象
C.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是让光发生漫反射
D.电影幕布选用白色,是让幕布吸收各种色光呈现彩色
【答案】C
【解析】A.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选项错误;B.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故B选项错误;C.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故C选项正确;D.电影幕布选用白色,是让幕布反射各种色光,呈现彩色,故D选项错误。
考点2:生活中的光现象
考点解读:①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②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③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例2: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答案】D
【解析】A.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B.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D.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故D正确。
考点3:平面镜成像
考点解读: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物体在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受镜面限制,可以大于镜面,与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也无关。
例3:如图所示,落地平面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姚安美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就 (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或“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
【答案】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 一样大
【解析】所谓要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就是要求脚上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能进入小明的眼睛。如图所示,要让脚发出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平面镜的最高点至少在A处;很明显是平面镜不够高,所以小明看不到鞋子的像。因此需要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而物体在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受镜面限制,可以大于镜面,与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也无关。
考点4:光的折射
考点解读: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例4: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a  
B.光线b  
C.光线c  
D.光线d
【答案】B
【解析】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线经A折射后进入完全相同的B,经B折射后的光线一定与原光线平行,又因AB之间有一段空气,故最后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b,故答案选B。
考点5: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解读:①为了保留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②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例5:(2017?威海)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的径迹,他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 。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线OB后,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并以ON为轴旋转该塑料板,观察塑料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 ,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2)如图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 。
【答案】(1)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光路是可逆的 (2)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解析】(1)小明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此时在玻璃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
考点6: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考点解读: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光路是可逆的。
例6:(2017?襄阳)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则凸透镜一定固定在____之间。
【答案】BC
【解析】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由于凸透镜成实像时光路可逆,故在B点和在A点成像情况不同;故一次成的是实像,一次成的是虚像;由于AB间的距离小于AC间的距离,故当烛焰在B点时,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故凸透镜应该在B的左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成的是实像,凸透镜应在AC之间,故凸透镜的位置应该在BC之间。
考点7:近视眼和远视眼
考点解读: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例7: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答案】B
【解析】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图A 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厚,图B 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图C 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不符合题意,图D 是多块凹透镜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8: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点解读:①实验中,为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②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③光屏上得不到烛焰像的情况有三种: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会成在光屏上的;成实像,但由于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虽然成的是实像,但光屏上显示不出来;当物体位于焦点上,即u=f时,此时不成像,所以光屏上也得不到烛焰的像。④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例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该透镜的焦距f=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3)如图丙所示,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____(选填“A”“B”“C”或“D”)点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答案】(1)11.0 (2)下 (3)C 投影仪
【解析】(1)通过图甲可知,在光屏上找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即为焦点位置,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所以焦距为11 cm;(2)如图乙所示,成像在光屏的上方,由于成像是倒立的,所以是蜡烛偏低,或者光屏偏低,而使三者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将蜡烛向上移动,透镜向下移动,光屏向上移动;(3)要想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那就要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以内即为C点位置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一、选择题
1.(2017?重庆)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文字词句与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的月亮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2.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B.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
C.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空间增大的感觉
D.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3.若右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4.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实像
B.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实物大
C.蜡烛移近玻璃板时,像会远离玻璃板
D.蜡烛与它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5.从水下向水面看,看到一条鱼及其所成的像,如图所示,可以判断( )
A.a是b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B.a是b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C.b是a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D.b是a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6.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7.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一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越来越大
D.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越来越小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9.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 
A.镜子中优秀的自己
B.湖水中青山的倒影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
10.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中的投影片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1.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12.“五· 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
A.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B.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
13.正午时,太阳光直射在水平地面,取一圆形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透镜的焦距是(  )
A.5cm B.10cm
C.15cm D.30cm
14.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
A.变得疏了 B.变得密了
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疏密没有变化
15.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16.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17.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镜后2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 cm处时,则( )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19.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支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20.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电影屏幕上的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2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其操作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
23.(2017?安徽)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
(1)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
(2)当入射角i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 。
(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 光线,而只存在 光线。
24.(2017?黔西南)如图所示,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光束会聚处和M点的距离是 m,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m.
25.(1)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甲)可快速获取网络信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 的条件。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 cm处,蜡烛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 的实像。
26.(2017?岳阳)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让平行光束垂直镜面射入杯中(如图甲),从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凸透镜对光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实验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若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所成的像会逐渐变 (选填“大”或“小”)。
27.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 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
28.(2017?盐城)小明用茶色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柜子做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的实验。
(1)将玻璃板 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沿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画线MM′和NN′。
(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 重合。
(3)在白纸上沿棋子A和B的边缘画图,测量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4.30 cm;测量B的左端到NN′的距离如图所示,其值为lB= cm。
(4)改变A的位置,将数据记录在表中,表中有一个数据异常,该数据是 cm,它最有可能测量的是 距离。
次数
1
2
3
4
5
lA/cm
4.30
5.70
7.10
8.80
9.90
lB/cm
/
5.40
6.50
8.50
9.60
(5)修正(4)中异常数据后,比较lB和lA,发现lB总是小于lA,为准确获得实验结论,请你对小明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答: 。
29.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2018赢在中考】科学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项集训1: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
①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a
②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
a
③描述光的反射定律
a
④辨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a
⑤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a
⑥举例说出光的折射现象
a
⑦描述光的折射规律
a
⑧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b
▲2.人眼球的作用
①知道人眼球对光的作用相当与凸透镜
a
②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
b
③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人眼球的成像特点
c
④描述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
a
⑤树立保护视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c
考点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考点解读: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平而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折射现象
C.电影幕布选用粗糙布料,是让光发生漫反射
D.电影幕布选用白色,是让幕布吸收各种色光呈现彩色
【答案】C
【解析】A.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选项错误;B.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故B选项错误;C.银幕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银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故C选项正确;D.电影幕布选用白色,是让幕布反射各种色光,呈现彩色,故D选项错误。
考点2:生活中的光现象
考点解读:①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②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③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例2: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答案】D
【解析】A.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B.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D.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故D正确。
考点3:平面镜成像
考点解读: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物体在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受镜面限制,可以大于镜面,与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也无关。
例3:如图所示,落地平面镜高0.8米。身高1.5米的姚安美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就 (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或“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
【答案】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 一样大
【解析】所谓要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就是要求脚上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能进入小明的眼睛。如图所示,要让脚发出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睛,平面镜的最高点至少在A处;很明显是平面镜不够高,所以小明看不到鞋子的像。因此需要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而物体在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不受镜面限制,可以大于镜面,与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也无关。
考点4:光的折射
考点解读:光线垂直于界面入射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小于入射角;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例4: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
A.光线a  
B.光线b  
C.光线c  
D.光线d
【答案】B
【解析】由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线经A折射后进入完全相同的B,经B折射后的光线一定与原光线平行,又因AB之间有一段空气,故最后的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故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b,故答案选B。
考点5: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解读:①为了保留光的传播路径,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②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例5:(2017?威海)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入射光线AO和反射光线OB的径迹,他想把光的径迹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他设计一个保留的方法: 。当在图甲上出现反射光线OB后,小明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并以ON为轴旋转该塑料板,观察塑料板上能否出现反射光,他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探究 ,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
(2)如图丙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 。
【答案】(1)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光路是可逆的 (2)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大小相等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解析】(1)小明可以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路径;将一透明塑料硬板按图乙方式放置,此时在玻璃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小明让光沿BO方向入射,发现反射光沿OA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即垂直于桌面,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被光屏承接。
考点6: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考点解读: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光路是可逆的。
例6:(2017?襄阳)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则凸透镜一定固定在____之间。
【答案】BC
【解析】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由于凸透镜成实像时光路可逆,故在B点和在A点成像情况不同;故一次成的是实像,一次成的是虚像;由于AB间的距离小于AC间的距离,故当烛焰在B点时,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故凸透镜应该在B的左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成的是实像,凸透镜应在AC之间,故凸透镜的位置应该在BC之间。
考点7:近视眼和远视眼
考点解读: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例7: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

【答案】B
【解析】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图A 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厚,图B 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图C 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不符合题意,图D 是多块凹透镜组成,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8: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考点解读:①实验中,为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②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③光屏上得不到烛焰像的情况有三种: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会成在光屏上的;成实像,但由于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虽然成的是实像,但光屏上显示不出来;当物体位于焦点上,即u=f时,此时不成像,所以光屏上也得不到烛焰的像。④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例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该透镜的焦距f=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后,点燃蜡烛,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如图乙所示,若要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则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3)如图丙所示,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____(选填“A”“B”“C”或“D”)点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答案】(1)11.0 (2)下 (3)C 投影仪
【解析】(1)通过图甲可知,在光屏上找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即为焦点位置,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所以焦距为11 cm;(2)如图乙所示,成像在光屏的上方,由于成像是倒立的,所以是蜡烛偏低,或者光屏偏低,而使三者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将蜡烛向上移动,透镜向下移动,光屏向上移动;(3)要想成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那就要将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以内即为C点位置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一、选择题
1.(2017?重庆)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文字词句与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的月亮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解析】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鱼的虚像,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缘故,故发生了折射,故A错误;月亮本身不能发光,即不是光源,故B错误;“浮光跃金”,金色是光在水面发生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玉璧一样月亮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
【答案】D
2.下列事实或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B.路灯下行走的人,出现了人影相随
C.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空间增大的感觉
D.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解析】清澈的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因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中时,水中物体的反射光线折射时偏离法线,我们看到物体的深度比物体所在的实际深度要高一些,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路灯下行走的人,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当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上,在人后面形成一个光线射不到的黑色区域就是影子,所以出现人影相随,故B不符合题意;饭店墙壁上装一面大镜子,使人有增大空间的感觉,是光的反射形成,故C符合题意;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这是由于大气是不均匀的,光在其中传播时发生了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3.若右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解析】图中猫在平面镜中能够成像,当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后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对于平面镜来讲,仍 在原来所在的平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平面镜是像与物的对称轴,平移后仍是对称轴,而两次的平面位置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两 个平面镜都能形成像,且像在原来位置,答案选C.
【答案】C
4.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实像
B.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比实物大
C.蜡烛移近玻璃板时,像会远离玻璃板
D.蜡烛与它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解析】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是虚像,故A不正确;蜡烛在玻璃板中成的像与实物等大,故B不正确;蜡烛移近玻璃板时,像会靠近玻璃板,故C不正确;蜡烛与它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故D正确;综上选D.
【答案】D
5.从水下向水面看,看到一条鱼及其所成的像,如图所示,可以判断( )
A.a是b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B.a是b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C.b是a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
D.b是a鱼通过光的折射成的虚像
【解析】从水下向水面看人在水下,鱼也在水下,所以是在同一介质中,因此可判断为反射,不是折射,故BD不正确;此时是水面相当于镜面成像,而人在水下,鱼也应该在水下,所以下面的b应该是鱼,而上面的a应该是鱼通过光的反射成的虚像,故A正确、C不正确。
【答案】A
6.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解析】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故B符合题意;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7.清澈平静的湖面上空,一只小燕子正向下俯冲捕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越来越大
D.俯冲过程中,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越来越小
【解析】清澈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小燕子在湖水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B错误;在小燕子向下俯冲靠近水面的过程中,小燕子与水面的距离变小,但小燕子在水中所成的像始终不改变,与小燕子大小相等,故CD错误;综上选A。
【答案】A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 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 cm
C.当物距是30 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解析】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20cm=2f,物距与像距相同,则f=10cm,故AB错误;若现将物距为30cm时,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 正确;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仍能呈现完整的像,透光的部分减少,像的亮度减弱,故D错误;综上选C.
【答案】C
9.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是(  ) 
A.镜子中优秀的自己
B.湖水中青山的倒影
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
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
【解析】读思维导图可知,图中Ⅰ处要求填写的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A.镜子中的“自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B.湖水有青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C.阳光下绿树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D.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是光在水面处发生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答案】C
关于透镜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B.照相时,景物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投影仪中的投影片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D.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远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故A正确;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被拍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故B错误;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较小的文字通过投影仪可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片在镜头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C错误;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综上选A。
【答案】A
11.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沿着光具座,从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的某位置向焦点移动.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及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大 B.像和像距都逐渐变小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 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解析】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所以将蜡烛从二倍焦距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大,像逐渐变大.故选A.
【答案】A
12.“五· 一”节期间,在南山公园平静的湖水中,小红看到了“鸟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丽画面,她所观察到的“飞鸟”和“游鱼”( )
A.都是折射而成的像 B.分别是反射和折射而成的像
C.都是反射而成的像 D.分别是折射和反射而成的像
【解析】看到的水中的鸟是空中的鸟以水面为反射面在水中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是由水中的鱼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是鱼的虚像;故应选B.
【答案】B
13.正午时,太阳光直射在水平地面,取一圆形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透镜的焦距是(  )
A.5cm B.10cm
C.15cm D.30cm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大,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是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一半,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是已过焦点一半时的,则15cm是焦距和一半的焦距的和,即焦距是10cm。
【答案】B
14.如图所示,将刻度尺斜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去,水中尺子的刻度情况(  )
A.变得疏了 B.变得密了
C.一部分变疏一部分变密 D.疏密没有变化
【解析】(1)将尺子斜插入水中时,从水面看水中的尺子,尺子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进入我们的眼睛,折射角大于入射角;(2)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误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会感到尺子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看起来是向上弯折了,因此它的刻度就显得密了.故选B。
【答案】B
15.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解析】(1)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P点如下图所示:(2)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Q点如下图所示:通过画图可知: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答案】A
16.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解析】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一个远视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后;拿走远视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原因是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后面,可以用增大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或增大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得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目的,所以选C。
【答案】C
17.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  )
A.不成像
B.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
C.仍成像,但像下移距离是平面镜下移距离的两倍
D.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
【解析】在图乙中作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点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仍成像,且像还在原来位置,如图所示: 故选D。
【答案】D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镜后26 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 cm处时,则( )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解析】距离凸透镜26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v=26cm=2f,则f=13cm.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10cm处时,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收不到.故选D。
【答案】D
19.如图是两个并排而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装水,另一个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着一支长度相同而且比池深略高的标杆.当阳光斜照时就会在池底形成杆的影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解析】未装水的杆子的影子形成是由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作出影子如图所示如果在池子中装水,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会发生折射,折射光路如图,根据光路图可知,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答案】B
20.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电影屏幕上的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 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解析】①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②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③放大镜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观后镜是凸面镜,所以它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其中,属于实像的是①④;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⑤;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③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其操作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可以把纸板B向后(或向前)弯折,观察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如果没有,则说明三条光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2)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平面镜,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答案】(1)将纸板B向后(或向前)弯折,观察纸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2.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测量物距和像距的过程中, (选填“物距”或“像距”)的测量误差较大,原因是 。
【解析】(1)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会聚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点.由图可知,焦距为11cm,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cm,读数时注意要估读一位.(2)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观察像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前向后移动光屏以得到最清晰的像,因此观察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产生的测量误差也较大。
【答案】(1)会聚 11.0 (2)像距 光屏上不是最清晰的像,像的位置确定不够准确。
23.(2017?安徽)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用来研究光从水中斜射到与空气的分界面时所发生的光现象.
(1)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 (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
(2)当入射角i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 。
(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 光线,而只存在 光线。
【解析】(1)由光的折射规律可知,使入射角i在一定范围内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γ也由小变大,且折射角总是大于相应的入射角;(2)当入射角i增大到某一值时,折射角γ会达到最大值,该最大值是90°;(3)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折射光线,而只存在反射光线。 【答案】(1)由小变大 (2)90° (3)折射 反射
24.(2017?黔西南)如图所示,把一凸透镜放在平面镜前,当用眼睛观察镜子时,光束似乎是从M处发散开来的,则光束会聚处和M点的距离是 m,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m.
【解析】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光束会聚处和M点的距离是0.3m+0.3m=0.6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凸透镜的焦点F,根据焦距是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距离,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0.5m-0.3m=0.2m.
【答案】0.6 0.2
25.(1)利用微信“扫一扫”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甲)可快速获取网络信息,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 的条件。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将光屏移至刻度线10 cm处,蜡烛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光屏位置交换,光屏上可观察到倒立 的实像。
【解析】(1)摄像头扫描二维码时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2)将关屏移至刻度线10cm处,像距变大,则物距应减小,蜡烛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关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和关屏位置交换,此时像距小于物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1)大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 (2)靠近 缩小
26.(2017?岳阳)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前,让平行光束垂直镜面射入杯中(如图甲),从烟雾中可以观察到凸透镜对光有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2)实验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3)若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所成的像会逐渐变 (选填“大”或“小”)。
【解析】(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缩小实像;(3)物距减小,物体所成实像变大。
【答案】(1)会聚 (2)缩小 (3)大
27.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
(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生活中的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 (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
(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 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 。
【解析】(1)对cm刻度尺读数时要有估计值,故所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2)由图乙知:像距小于物距,故所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则生活中的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故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物距增大,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 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像变小;(3)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同学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不影响光的折射,则光 屏上没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4)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即像的位置后移,使光屏远离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 烛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由此可知,在近视眼得到矫正之前,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答案】(1)10.0 (2)照相机 左 变小 (3)没有 (4)发散 前方
28.(2017?盐城)小明用茶色玻璃板和两个相同的柜子做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关系的实验。
(1)将玻璃板 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上沿玻璃板前后两表面画线MM′和NN′。
(2)在玻璃板前放棋子A,将棋子B放到玻璃板后,使它与 重合。
(3)在白纸上沿棋子A和B的边缘画图,测量A的右端到MM′的距离lA=4.30 cm;测量B的左端到NN′的距离如图所示,其值为lB= cm。
(4)改变A的位置,将数据记录在表中,表中有一个数据异常,该数据是 cm,它最有可能测量的是 距离。
次数
1
2
3
4
5
lA/cm
4.30
5.70
7.10
8.80
9.90
lB/cm
/
5.40
6.50
8.50
9.60
(5)修正(4)中异常数据后,比较lB和lA,发现lB总是小于lA,为准确获得实验结论,请你对小明实验中的错误操作进行纠正,答: 。
【解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应将玻璃板竖直放置,这样成的像都能在水平面上;(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则长度为40.0mm=4.00cm;(4)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7.10和6.50之间的偏差较大,故是错误的;它最有可能测量的是A的右端到NN'的距离(5)像有一定的大小,实验中发现lB总是小于lA , 出现差别的原因可能是从B的左端到NN'的距离,正确做法是:lB应测量B的左端到MM'的距离.
【答案】(1)竖直 (2)棋子A的像 (3)4.00 (4)7.10 A的右端到NN′ (5)lB应测量B的左端到MM′的距离
29.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解析】(1)如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可能会发现折射光线消失;(2)据(1)的猜想可知,若猜想正确,即该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光斑会消失;(3)据上面的规律不难看出,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当折射角增大到某种程度后,折射光线会消失;而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出现上述现象。
【答案】(1)折射光线消失 (2)光斑消失 (3)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