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六)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6 1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六)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寒食①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诗中“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凭几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3分)
答:
(2)诗题中有“舟中作”,这三字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3分)
答:
答案(1)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花,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明么!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不能不惊叹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了。(2)诗歌以“舟中作”入题,一是真实地反映了杜甫晚年孤独困苦的处境,二是从自身想到国家不安,天下多少人民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既叹已,又忧国忧民。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21世纪教育网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2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4分)
答案 (6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2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1) "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答对比、衬托也可给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案:(1)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帮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⑴谁在“计程”?
谁“今日到梁州”?
⑵据白居易的《三梦记》记载,首句原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你认为改句与原句相比哪个好?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⑴元九(或:元稹、故人) 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⑵ 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七、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 为什么

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答案(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答案.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
十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www.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