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七)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6 1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文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示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即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答: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
一、(1)“逆”是迎接之意,“私”是偏爱之意。(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主人的亲昵之状,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一是忧国之情。伸出南宋,国运衰微,胜景难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的痛郁结心头。(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填空并回答问题。(8分)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此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赴任途中。元九:唐代诗人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五个月前远谪通州。21世纪教育网
(1)白居易,字乐天,号 ,中唐著名诗人,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其中,以唐明皇、杨贵妃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杰作。
(2)“犯复”,即一首诗中用重复的字,向来是诗家之大忌。而这首诗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二.(8分)(1)香山居士 长恨歌(每空1分)
(2)“灯”是串连起全诗的意象,是写作的一条线索,作者灯下夜读友人诗卷,灯残未眠,想起远谪的友人,也想到自己的遭遇,心潮起伏,悲愤交加,灭灯暗坐,无法安枕;由“亮”到“残”,再到“灭”,是诗人感情变化的象征;反复出现使音节紧连,形成一句紧接一句的效果,表达了强烈的感情。(6分)(只要扣紧灯是行诗的线索,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加以分析即可得分。如果表述反对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江楼感旧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 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一句的描写有何特色?(2分)
答:
(2)短小精悍的绝句一定用极其俭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诗,说说诗的三、四两句有些什么潜台词?(3分)
答:
三.(1)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一句的描写有何特色?(2分)
运用比喻的手法,简洁地写出了月光江水,互相辉映,月光皎洁如水,水色清亮浩荡如天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天空清朗、皓月生辉、江水银光闪闪、清丽脱俗的美景。
(2) 短小精悍的绝句一定是用极其俭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诗,说说诗的三、四两句有些什么潜台词?(3分)
①去年与人同游的欢快场面②作者对去年同游的怀念,③对去年同游者的想念,④此刻独上江楼的孤独、惆怅的情绪。(任答三项)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卜算子 秋晚集杜句吊贾傅
杨冠卿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注】杨冠卿:南宋进士,为九江戎司掾,又知广州,以事罢免。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方面评价贾傅的?(4分)
答:
(2)试赏析“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一句所蕴含的词人的情感。(3分)
答:
四.(1)①政治上,正视社会现实,奋笔直陈民生疾苦;②文学上,表现写作才华,作品流传千古。
(2)①同情贾谊的怀才不遇。②抨击统治者的不用贤才。③以此自况,抒发对被罢官的愤慨。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数清秋,征人倚戍楼。春懈对青冢②,白日落梁洲③。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 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民众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②青冢,汉朝王昭君坟墓。③梁州,当作“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答:
五、[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第(1)题侧重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找关键词,要结合诗的内容主旨来思考,一般为动词、形容词。第(2)题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可找抒情性的词句或议论性的语句进行分析,解答这一题,可从揣摩末联的词语的含义入手,结合全诗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前一句中“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后一句,“倚”字,则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
(2)作者表达了渴望民族长久团结的美好愿望。诗的前三联的描绘,不仅写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还展示了辽阔的边塞日丽平和的景象。末联则用了生动的比喻: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愿该多好啊!这就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自己的心愿。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秋浦①途中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 ①秋浦:今在安徽贵池。此诗为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途经此地而作。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家乡樊川就在那里。
1.“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妙在何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结合景、情、物(雁)试析本诗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4分)
答:                                   
六、1“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兼言风雨,描绘出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渲染气氛为下文抒情铺垫,增强了景物的描绘性。
2.本诗运用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二两句的凄迷之景,为下文抒发羁旅愁思思乡之情作铺垫;寄情归雁,反衬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表达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
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6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3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3分)
七.(6分)(1)这一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所人的手法,使“风”和“雨”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和“叶叶”两词运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2)全诗承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末一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却只堪图画,不能慰籍自己的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尽委婉之情,使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2分)
2、有人说“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交融)。请做简要分析。(4分)
八、1、此句当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1分)以及无法解脱而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1分)
2、示例: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的风平浪静(1分),此时作者的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暗含词人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世界。(意思相近即可3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①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②这首诗描写了一次边塞战事,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怎样的形象。
九.①第二句“冲”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第四句“缺”字运用使动用法,写战士宝刀砍到缺了刃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作者塑造了戍边将士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敢、英勇无畏的形象。
十.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十.(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7分)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竟”是“最终”之意,诗人怀着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视着风云变幻,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诗人也不断重复着盼望和失望,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2分)一个“竟”字,既含有事与愿违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愤。(1分)
2、三、四句运用拟人、对比、象征手法(2分)一边是大片旱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夏云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在作自我欣赏。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夏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2分)
十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 城 鹿 柴
韦庄 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台城》一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答:
(2)《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6分)
答:
十二.(1)“侧面烘托”或“写景抒情”或“乐景哀情”(2分)
(2)“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2分)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入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景色依旧,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2分)《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两者意境不相同。(2分)(共6分,表述通顺,符合大意即可)
www.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