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四)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6 1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考前特训(四)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
答:
一、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2分)
答:
二、(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三、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评价。
四、1、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慨。
2、第一、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弥漫山颠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象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却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第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第三、寄情于景,全诗写云气、松涛和水浪,融入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4分)
答: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五.(1)这首诗主要通过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六、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8分)
[双调] 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青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1)张养浩,______朝人,他的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具体分析。(4分)
答:
(2)古典诗歌,有“无我之境”,有“有我之境”,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六、(1)张养浩元朝人。这首元曲的描写手法是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飘动,由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2)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子看是客观描写,实则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中的“看”肯定是“我”在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这样写使每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看”美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诗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每一个读者都感觉是自己在赏景,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容易引起共鸣。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的成都。陆游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1)联系颔联分析作者“书怀”的内容是什么?(4分)
(2)“出师一表通今古”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夜半挑灯更细看”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尾联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七、
(1)“位卑未敢忘忧国”表现了作者即使地位卑微也不忘忧国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即2分)“事定犹须待阖棺”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仍有机会重新被起用(或说为国出力)的后事充满信心、希望。(有“信心”“希望”之意即2分)
(2)前句是用典的手法(1分),后一句用了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有“动作”或“细节”即1分)令人回味无穷或说含蓄(1分)地表达了作者忠心报国的愿望(1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①本诗上片写梦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梦境的?这样的梦境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关。
答:                         
② 本诗下片写梦醒,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情与景的交融。
答:                         
八、【①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听秋声乱起,号角悲鸣;望铁马骑兵冒雪疾奔,想西北边塞关河失地未收。这样的梦境源于作者北定中原,收复故土的深厚的爱国感情】
【②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在熊熊燃烧报国热望和“自许封候在万里”的坚定信念。借景抒情,以冷寂的环境反衬作者的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胸怀,以及对朝廷排斥爱国者行径的义愤和谴责。】
九、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分)
②诗人“寂寞”的原因有哪些?请扼要回答。(3分)
③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九、①营造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即可)
②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答对一点得一分,答对2点得三分)
③以动写静,或反衬。用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
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选一)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崇宁二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时作。诗人刚结束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1)结合诗句,简析“接”、“香”字的作用。(4分)
(2)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十.(1)起句即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以“四顾”领起,即见豪迈气魄,两“光字传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又极具动感和比拟效果。“接”字写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接着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其特色不在视觉形象,而且清香四溢,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或比拟)的手法,借一“凉”字点明了他在山水间逍遥自适的心境。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蕴涵着玄思理趣。
十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5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1分)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 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2分)
十一.(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正确写出变化层次3分,每个层次1分;简要分析2分。)
(2)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或对比。(答对一种即给分。)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
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
数叶迎风尚有声。
(1)本诗写梧桐,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2)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
十二.(1)使用了托物言志(拟人)的手法(1分)。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3分)
(2)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2分,一句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