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资料专题06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资料专题06西方民主政治的演进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09 20:53:25

文档简介


1.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答案】D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因果关系混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发展,与题中“该内容反映了”“政治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统治,与题中“该内容反映了”不符,故C项错误;“14世纪时已获得了……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表明是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故D项正确。
2.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D

3.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下列对“旧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旧制度”体现了王在法下原则
B.“旧制度”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C.“旧制度”保障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旧制度”下国王最终“统而不治”
【答案】B
【解析】“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主权由君主向议会转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旧制度”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前,而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确立于工业革命之后,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旧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从而保障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王成为“虚君”没有实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4.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部门
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 550
5 430
4 050
1 220
1831
7 950
11 710
5 900
2 200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制内阁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D

5. 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主要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一原则( )21·世纪*教育网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三权分立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C
【解析】美国总统在试图以行政权干涉司法权时遭到人民反对,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人民主权原则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终属于人民,与材料观点无关,故B项错误;三权分立原则规定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故C项正确;材料观点没有涉及自由平等的内容,故D项错误。2-1-c-n-j-y
6. 1862年《纽约晚邮报》写道:“在美国政府行政系统,总统大胆地乐于承担一切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大家共同负责的想法。从最上边发号施令,要下边行动,有时内阁官员对这些号令并不同意。”出现上述情况是由于( )21*cnjy*com
A.美国总统的工作作风专横
B.美国总统具有强烈责任心
C.美国内阁实行共同负责制
D.美国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
【答案】D
7.余英时认为:“……英国自从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后,再没有别的暴力革命。美国除内战外,后来也没有再发生大的流血革命。”英美之所以能够避免暴力革命,是因为( )
A.民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B.专制制度的推翻
C.人民对暴力革命的反感 D.人民对民主的向往
【答案】A
【解析】英国、美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此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的政治权利,缓和了阶级矛盾,因此后来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流血革命,故A项正确;美国没有推翻专制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人民对暴力革命的态度,故C项错误;对民主的向往与避免暴力革命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8.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指出美国共和政体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
A.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
B.赋予了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的权力
C.构建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D.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联邦制
【答案】D
【解析】国会是由雅典的公民大会发展而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力是从英国的首相演变而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体现了对雅典和英国的继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雅典民主制中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因此不能体现雅典民主制的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记载:“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其中“政治制度的改变”是指(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启蒙运动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10. 19世纪中期,法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经历了怀旧与恐惧的相互交织心态,贵族对恐怖时期的恐惧,激进派对滥用自由的恐惧,农民对回到封建统治的恐惧,以前的官员向往国家过去的伟大,资产阶级年轻一代怀念年轻人掌权的时期,下层阶级怀念曾给他们带来某种家长制保护的旧制度。这说明法国当时( )21cnjy.com
A.仍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农业国
B.还没有结束“恐怖”统治秩序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D.已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答案】D
【解析】材料与封建农业国无关,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法国大革命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各个阶层的不同主张和意愿,与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巩固无关,反映了法国进入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故C项错误,D项正确。2·1·c·n·j·y
11.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末,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得以确立和完善。其中“光荣革命”以后,其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议会立法权力得以大大强化
B.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得到满足
D.内阁如同第三院,地位重要
【解析】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使得议会掌握立法权,确立了议会主权、王权在下的原则,故A项正确;1689年的《权利法案》使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非直接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议会更多的席位,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在1721年,内阁掌握了行政大权,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乎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答案】D
13.《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改革( )21·cn·jy·com
A.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B.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C.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D.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解析】1832年的议会改革制定了新的议会选举规则,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故D项正确。
【答案】D
14.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解析】根据题目中众议院的“热”和参议院的“冷”可以得出考查参议院与众议院权力的相互制衡,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冲突主要在国会代表的比例问题上,故A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参议院与众议院之间的彼此制约平衡,故B项错误、C项正确;南北方的争论焦点在于黑奴问题和关税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15.“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
A.三权分立制 B.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国会两院制 D.联邦制

【答案】B
16.由于拿破仑三世的横征暴敛,又强迫农民缴纳血税,把他们的子弟送到战场上当炮灰,农民开始抛弃对自己小块土地和波拿巴主义的迷恋,走上了反对拿破仑三世的道路。材料反映出( )
A.农民成为法国共和派争取的对象
B.法国的专制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C.农民已成为法国革命的主力军
D.法国共和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解析】拿破仑三世时农民对帝制的希望破灭,由此为共和政体在法国的确立奠定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17.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出处:21教育名师】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中尼采的论述可以看出其对德国的批判,而根据所学知识1876年时德国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在统一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故A项正确。
【答案】A
18.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 )
A.完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
B.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
C.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D.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
【解析】根据材料“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可知,重在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故B项正确。
【答案】B
19.20世纪的著名社会政治学家帕斯森指出,民主体制应有异中求同、求同存异的度量和机制,要善于从分歧中寻求一致,以缓和并化解冲突。材料着重表达了( )
A.共识在民主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B.冲突在民主政治中有不可避免性
C.不同派别在共识中逐渐消除矛盾
D.不同派别对政治共识有不同看法
【解析】根据“善于从分歧中寻求一致,以缓和并化解冲突”可知现代民主追求分歧中的共识,故A项正确。
【答案】A
20.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答案】D
21.法国元老院为表彰拿破仑的功绩,宣布用法国军队在历次战役中缴获的1 250门大炮为原料,熔化后铸成凯旋柱,耸立在旺多姆广场上。1871年,巴黎公社作出决议拆毁凯旋柱。这表明巴黎公社( )www-2-1-cnjy-com
A.向往和平反对争霸战争
B.与资产阶级政权针锋相对
C.反对政府宣扬个人崇拜
D.受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凯旋柱是用法国军队在历次战役中缴获的大炮为原料,熔化后铸成的,反映法国对战争的崇尚,巴黎公社决议拆毁凯旋柱,说明其向往和平,故A项正确。
【答案】A
22. 2012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
A.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革命胜利后《土地法令》的颁布有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了克服政治上“政党分赃制”造成的政治混乱问题和提高官员行政素质,保证政党轮流执政背景下行政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英国实行了文官制度,逐渐成为英国民主政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在文官制度中,考试制度又是文官制度的核心和支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就是以考试制度的建立为开端的。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性官职”,标志着以考试任职为核心的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
——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定“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韦森《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
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及其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呈现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12分)

处的国内外环境,从国内历史传统、国际外部干涉等方面概括即可。
【答案】(1)原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党分赃制”带来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提高官员行政素质;政党政治的成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5分)21教育网
影响:进一步打击了英国旧贵族和保守势力,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推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腐败现象,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对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8分)21*cnjy*com
(2)特点:英国体现出和平渐进的特色,议会在变革中起主导作用;法国革命不断,激进色彩浓厚;较多地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6分)
原因:英国限制君权的传统;贵族保守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受外部力量干涉较少;法国君主权力相对强势,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卢梭的激进民主思想,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6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西方学者指出,“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犹如四个长条黑匣子,是构建西方文明所需的四大支柱。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使得公元1500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1900年后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有人据此图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结构(见下图)。

结合图示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该学者的任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来源:21cnj*y.co*m】

确立为依据。最后小结结论即可。
【答案】示例(肯定意见):
观点: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公元1500年后的西方世界的兴起。(2分)
论证:①政治: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济: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③法律: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④社会: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8分)
总结: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公元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2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2、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资产阶级政体对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影响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5、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其中,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过程、特点、法律文件的内容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原则是本专题考查的重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作用与国王在现代君主立宪制中的作用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体。特点:①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②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③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新教徒),天主教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立宪制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归宿,其根本属性是资产阶级的。它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的。21*cnjy*com
国王的作用: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③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④英国国王的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国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国国王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⑤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巨大的影响。【出处:21教育名师】
二、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原则:①中央集权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立法权属于两院制国会(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税收、发行货币、宣战等权力。国会的决议须总统批准。如未获批准,经国会再次以2/3多数通过,即可直接生效。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身兼海陆军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政府官员、缔结对外条约等,但须经参议院同意。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的法官是终身任职的。国会还可根据需要设立下级院,其法官也为终身职。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评价:①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看: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率先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从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②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③从其局限性看: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深刻地说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这部宪法的本质所在。
三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内容和意义
共和政体的确立: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之后,帝制与共和制多次反复,1875年颁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资产阶级代议制:①内容: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而且在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员由地方参议会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间接选出,众议院由普选产生。众议院可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②意义:1875年宪法颁布后,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有自己的席位,共和政体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四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及意义
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在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内容:①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中央帝国政府控制了各邦的军事、外交、刑法等大权,各邦只保留了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②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他是国家元首,有权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统率三军。③宰相是内阁首脑,主持政府工作,拥有绝对权力,他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而。④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权力巨大,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均无效。帝国议会虽行使立法权,但权力较小,它无法通过任何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
五 英国的代议制和美国的共和政体
1.英国的代议制
(1)国王“统而不治”

(2)国王与责任制内阁
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下院掌握实权。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美国的共和政体

从上图中可以提取的有效的信息主要有:一是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二是根据1787年宪法,国家权力一分为三,国会、总统、联邦法院分别执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是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中央集权)。
六 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类别?
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背景?
普法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内军阀混战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领导者?
没有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革命?
道路?
首都巴黎城市起义?
首都彼得格勒城市起义?
由城市工人运动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由师法苏俄革命到走自己的路?
同盟军?
无农?
民支持?
《土地法令》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土地革命(土改)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地位?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机构?
公社委员会?
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中央人民政府?
巩政权?
没有乘胜追击凡尔赛的敌人?
夺权后打退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
继续追歼残敌,祖国大陆基本解放;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等?

考点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例1. (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版权所有:21教育】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保留了行政权,安妮女王做法的错误之处主要在于其没有经过议会,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变式探究】(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可知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得出说明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阐释“殖民主义”,故B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C项排除;题干中没有阐释“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
考点二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例2. (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职,排除D项。
【变式探究】(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表格中未涉及选举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的原则不符,故排除;表格中“最终方案”对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组成的不同规定,体现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妥协,这表明“妥协”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制,故C项表述正确;表格中未涉及三权分立的原则,故排除D项。
【变式探究】(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答案】B
【解析】由“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两党制制度,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美国独立后和1787年宪法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符合议会制的特点,C项错误;D项错误,1787年宪法就定下来美国是民主共和制了。
考点三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例3.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答案】C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法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875年以后”“1958年”和 “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等信息,联系教材内容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结果出现了材料中“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即《第五共和国宪法》,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政体的变化有利于政局稳定,应该选择A。1958年宪法并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排除C。1875年宪法里就确立了法国总统的国家元首地位,排除B。法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而不是两党制,排除D。
考点四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例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7)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21教育网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答案】D
纪律松弛与否,故C错误。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项3分,C、D项1分, A项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德意志帝国,我们最应该明确的就是其改革“不彻底”,这种不彻底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正是由于这样的政体才会导致诸如君主权力过大,议会作用受限等一系列问题,所以B选项最具有概括性。此外材料还提到了选举方式和普鲁士地位的问题,C、D选项的说法都没有问题,但都是具体的细节。A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德意志刚刚进行过王朝战争,所以不是松散的联盟。
【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 B.俾斯麦 C.加尔文 D.歌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

1. (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0)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与罗马制度的异同·司法陪审制
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解析】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答案为D项。“僭主”本身就是贵族,从其下场来看,不能反映贵族垄断国家政权,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政绩斐然也遭到惩罚是法治程序正当性的体现;C项不符合史实,且从材料中的“重视平民利益”来看,平民是享有政治权利的。
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利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官员就职、陪审员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成人前,都必须宣誓,这有利于增强这些人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
4.(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4)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D

5.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4)公元前427年,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可知,公民操纵的公民大会决定着雅典城邦重大的决策,故B正确;“希腊小城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说明希腊小城邦是由政治自主权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希腊的统一诉求,故C错误;雅典公民大会是公民直接参政的场所,代表的是民意,故D项本身错误。
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0)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答案】B
【解析】雅典是民主政治制度,A错误。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与案件审判的一种司法制度。它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的雅典和罗马时代,古罗马的陪审团制度类似于雅典,B正确。罗马才有完备的法典,C错误。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D错误。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21·世纪*教育网
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答案】C
制约与平衡,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1.(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D项。
1.(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www-2-1-cnjy-com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答案】C

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7)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答案】D
【解析】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故D正确;统一后的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秩序较为稳定,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至上,因此专制体制极盛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官员的纪律松弛与否,故C错误。
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A. 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保留了行政权,安妮女王做法的错误之处主要在于其没有经过议会,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1)20世纪初,英国首相阿斯奎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这一传统的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欧洲各国效仿的对象。各国效仿的理由是
A.英国经济上的成就得益于其制度设计 B.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
D.英国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的理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我们现在有一个牢固确立了两百年的传统,即归根到底,王位的占有者接受其大臣的建议并据此行事。”可知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确立,使一个以小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得出说明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阐释“殖民主义”,故B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故C项排除;题干中没有阐释“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
3.(2016年上海单科历史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21*cnjy*com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出现了两组词汇:新教、天主教和法律、议会、君主,结合材料“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描述的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因此本题选择A项。美国没有设立议会,排除B项;法国大革命比较彻底,废除了国王,排除C项;德意志资产阶级革命中没有涉及国王,排除D项。
4.(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5.(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迷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1)根据材树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概括材料一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10分)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1)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这种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反对封建王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展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解析】
(1)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等关键信息,结合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结合“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来源:21cnj*y.co*m】

(3)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评述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首先选择一种自己的认识,如可以选①,也可以选②,只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述即可,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所选择的认识进行分析归纳。
6.(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6)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答案】C
【解析】表格中未涉及选举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故排除A项;B项的表述与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的原则不符,故排除;表格中“最终方案”对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组成的不同规定,体现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妥协,这表明“妥协”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制,故C项表述正确;表格中未涉及三权分立的原则,故排除D项。
7.(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2)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等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邦联制 B.两党制 C.议会制 D.共和制
【答案】B

8.(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答案】C
【解析】 “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B项和D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
9.(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 ---5分)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略

10.(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5)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21·cn·jy·com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法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875年以后”“1958年”和 “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等信息,联系教材内容可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法国确立了议会制民主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结果出现了材料中“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的现象。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即《第五共和国宪法》,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政体的变化有利于政局稳定,应该选择A。1958年宪法并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排除C。1875年宪法里就确立了法国总统的国家元首地位,排除B。法国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而不是两党制,排除D。
11.(2016年上海高考单科卷历史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B项3分,C、D项1分, A项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德意志帝国,我们最应该明确的就是其改革“不彻底”,这种不彻底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正是由于这样的政体才会导致诸如君主权力过大,议会作用受限等一系列问题,所以B选项最具有概括性。此外材料还提到了选举方式和普鲁士地位的问题,C、D选项的说法都没有问题,但都是具体的细节。A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德意志刚刚进行过王朝战争,所以不是松散的联盟。
1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马丁·路德 B.俾斯麦 C.加尔文 D.歌德
【答案】B

1.(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2-1-c-n-j-y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解析】通过题干时间“1521年”和地点“维登堡大学”,联系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可知,该图画以基督为门徒洗脚善良行为,反衬教皇让门徒跪着吻脚的骄狂行为,从而达到抨击罗马教廷、宣扬宗教改革的目的,选项A符合题意,C项错误。B、D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A
2.(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答案】B
3.(2015·北京文综,21)对于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有学者评论说: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法国读者一定能在《独立宣言》的下述文字中看到法国哲人们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法国读者不了解洛克和卢梭的学说 ②《独立宣言》与洛克和卢梭的思想无关 ③法国社会中的等级制观念已经动摇 ④天赋人权思想已在大西洋两岸传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根据“宣言中的学说来自哪里并不重要,无论是来自卢梭,还是洛克(英国启蒙思想家)”排除①②;根据“美国《独立宣言》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反响”和“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可以确定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4.(2015·山东文综,20)“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 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答案】D
1.(2014年新课标2文综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21cnjy.com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www.21-cn-jy.com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是改革开放后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这个本质上的不同来分析。
2.(2014年安徽文综19)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本题以美国政治权力的制衡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不是专制君主”强调了在美国权利的制衡,虽然“政治和官僚精英”的权利很大,大大超过了普通的公民,但不是“专制君主”,其权利受到制约,据此分析可知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选D。
3.(2014年北京文综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联邦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①邦联政治结构分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4.(2014年天津文综0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具有借鉴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可以看出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联邦宪法不适用于其他国家,故B项正确;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的意思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
5.(2014年高考新课标1文综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但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如此规定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不符合题意,排除掉A。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C选项排除掉。各州平等原则没有在《独立宣言》中说明和提倡,排除掉B。

6. (2014年北京文综21)图10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答案】C
作”等,可见C符合题意。
7.(2014年江苏单科14)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 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 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 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 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 “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的信息说明德国君主立宪至具有专制主义的色彩,符合这一趋势的是皇帝拥有立法和行政大权,故D项正确。A属于选举;B中议会立法体现民主性;C说法错误,德国宰相对皇帝负责。
8.(2014年广东文综22)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答案】D
【2013高考真题精选】
(2013·全国新课标1卷)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胡佛“对经济的有限干预”“ 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A项措施不是对经济的干预。B项提高关税没有被罗斯福借鉴。C项不是干预措施。D项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且被罗斯福所借鉴,过选D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罗斯福新政背景。
(2013·全国新课标1卷)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答案】 D
【解析】光荣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但并无意发动激进的变革,如改朝换代或建立共和国。而从法理上,在否定了詹姆斯二世晚年所生的儿子的继承权(因为信仰天主教)之后,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就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因此拥戴二人为王有助于加强所建立的君主制政权的合法性。故选D。其它选项决不是目的。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光荣革命。
(2013·天津卷)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答案】C

【考点定位】孟德斯鸠的思想。
(2013·江苏卷)16.“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2·1·c·n·j·y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
(2013·海南卷)1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
【考点定位】美国共和制的特点
(2013·海南卷)11.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在君主立宪制下,虽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但国王仍然是国家的象征,按照宪法规定,没有国王的印章的文件是不合法的,因此,才会出现银行审计长发现未盖章国王印信,拒绝支付的事,这体现了英国宪法至上的施政理念,故选D。AB表述错误,C项曲解了题意。
【考点定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特征
(2013·北京卷)22.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但在这个帝国中(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答案】A

【考点定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013·北京卷)23.图9是1933年刊登在《华盛顿星报》上的一幅漫画,用以宣传当时美国政府的某项措施。位于画面中间的人物代表美国政府,“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这项措施旨在( )

A.恢复银行信誉 B.鼓励建立工会
C.加强社会保障 D.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D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2013·海南卷)28.(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近一个世纪内,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斗争此起彼伏,国家政体变动频繁。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通过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制仍然前途未卜。当时国民议会中派别林立,有君主派、温和共和派、激进共和派、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等,各派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1875年1月30日国民议会以353票对352票确定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的方法,意味着确认了共和制。随后,主张君主制的议员越来越多地转而支持共和制,并且君主派已是资产者的派别。国民议会通过了5部宪法性法律,合称为第三共和国宪法或1875年宪法。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须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美国相比有何不同。(6分)
【答案】(13分)
(1)共和制逐渐获得广泛支持;国民议会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共和派的变化;君主派与共和派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宪法吸收了各派意见,借鉴了英美经验。(7分)
(2)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权力重心在议会,总统由议会选出,权力相对较小,总统之下设有内阁。(6分)
考生可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总统、议会、内阁第几个方面来比较。
【考点定位】法国共和制的特征
(2013·安徽卷)36.(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649 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批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托,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对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是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材料二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局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撤退。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行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生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10分)
【答案】观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
焦点问题: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
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可以看出,在王国看来他的权力才是合法的权力,而议会人物国王发动的战争史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是非法的,因此,还有一对矛盾就是国王与法律的矛盾。
【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运用所学只是,结合材料二,论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面又反复的过程”。(6分)
【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言之成理:
?等 次
结 论
?第一等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
?第二等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
?第三等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实。表达欠通顺。
【解析】本题继续延续了去年的小作文题目,只是分值由所下降。本题在论述的时候,始终需要围绕着反复进行论证,要有理有据,可以任意选取英法美德四国中的一个进行论证,但是笔者建议最好选用法国,突出其经历的时间的漫长性(1789---1875),过程的曲折与复杂(共和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反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