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六)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六)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26 1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处是江南
在古往今来的各式地名中,最为奇妙的应该数“江南”了。
这个地名早在先秦就已问世。但到隋代为止,它主要指长江中游的今湖南,江西一带。
“江南”的现代意义起源于唐代的贞观十道。这个地方先是被叫作“江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传统中有以左代东的习惯,这一地名又被雅称为“江左”,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北方、南方各五道,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一大片地区。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将江南道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闽,浙及苏南,皖南地区。
唐朝人非常强调地域差异,可是被举出来进行对比的,往往是“塞北”和“江南”,“塞北”总是令人想起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人文环境。而江南呢,从地理位置上它并不位于南方的最南端,它被拉出来是因为它处于环境质量的另一个极端,此地从南朝以来便是有名的“佳丽地”
这种对比方式让我们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在北方,各地区之间大致是平行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区域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北方代表的身份出现。当时较为突出的地域成见是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两地经常相互取笑、斗气。史载唐太宗曾谈起山东人如何、关中人又如何,言辞间颇有“同异”,大臣张行成当即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唐太宗才猛然醒悟。而在南方,各区域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关系,岭南自不必说,因为地多瘴疠,西南的巴蜀之地,也因为僻处一隅,有“蜀道难”之称,杜甫有联著名的诗“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能够让人想起南方的好处来的是“江淮”。在唐人的概念中,它是“江南”和“淮南”两个地域之和的简称。“淮南”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那个地域,当时留下来一个著名的口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惜淮南的好地方仅止一处而已。“江南”在上文提到开元二十一年时已有“江南西”“江南东”之分,到了唐后期,“江南西”已经简称为“江西”,照此逻辑,“江南东”该简称为“江东”了吧——可是不,它仍叫“江南”。
唐后期的“江南”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地说,它指贞观十道中的江南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道(方镇)的数目增加到几十个,并且转化为事实上的高层政区,此时仍常用贞观十道作为一种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21世纪教育网
但更常用的是“江南”的狭义,即唐中叶的“江南东道”,“此时它已分属宣歙、浙东、浙西三个观察使管辖。其中,宣歙(今皖南)相对于两浙已处于边缘。而浙东(今浙东,浙南)、浙西(太湖流域及今浙北)的两浙之地,唐人又很敏感于吴和越的区别,在当时人心目中,吴地(太湖流域)才是江南的典型。
唐朝以后,虽然有时人们把扬州也视作江南的一部分,但地道的江南一直稳定地以今苏南、浙北为中心。
1、下列对“江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江南”得名很古,早在先秦就已问世,所以可称最为奇妙的地名。
B、“江南”是以其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代表与塞北相对的另一极端。
C、在唐人的概念中,巴蜀、岭南从不属于“江南”,而淮南也不属于“江南”。
D、到了唐后期,江南西道已简称为“江西”,而江南东道则简称为“江南”。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江东”变为“江左”,再变为“江南”只是把江南的雅称还原为古称。
B、唐人在南北对比中发现北方各地区大致平行,南方各区域有明显的落差。
C、从杜甫的两句诗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南北尤其是东北和西南的环境差异。
D、贞观十道最初是全国行政区划名,到唐后期已变成提纲挈领的地域概念。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正因为唐太宗在山东与关中的对立中明显地抱有地域成见,所以他遭到了大臣的批评。
B、扬州地处长江以北,但富庶繁华,当时就存有口碑,因而唐人已把它视作地道的江南。
C、安史之乱后方镇的数目大为增加,因而“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较玄宗时已有所缩小。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D、如果唐朝人不敏感于吴越之间的区别,那么当时的两浙之地都可以被看成江南的典型。
答案1、C(A项强加因果,B项误在“地理位置”,D项“则简称”不当)
2、D(A项“江左”只是“江东”的雅称,B项是“我们”发现而不是“唐人”,C项对杜诗的理解不当)
3、B(扬州属于“淮南”,尽管富庶繁华,但在唐人的概念中,仍不属于“江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韩国的中秋节
【韩】郑锡元
中秋节在韩国被称为“秋夕”,与春节、寒食、端午一起并称为“四大名节”。虽然同为“四大名节”,但从大众的关心程度以及在民俗方面的重要性来讲,寒食与端午却远不及春节与秋夕,现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当中,对寒食和端午比较了解的似乎并不太多,小学生当中完全不知道这两个节日的也不在少数。如果要说现在韩国有两大传统节日的话,当然就得数春节与秋夕了。而秋夕是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秋夕也叫做嘉俳,既有人认为是“中秋之月”的说法,也有认为是玩民俗游戏时败方给胜方摆设的宴席或游戏的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还没有定论。另外,因为这一天要去祖上的墓地扫墓,所以也有称之为“省墓日”的。
关于秋夕由来的记载,最早从新罗初期开始,一到每年阴历八月十五,就会有载歌载舞,享用美酒美食的欢庆活动。也就是说,秋夕应该已经有大约两千年的历史了。新罗比任何其他王朝都更加热衷于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在其中叶之后,汉字已经在全国盛行,其制度、官阶、服式等各个领域也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民俗当然也不例外。原来中国人将八月十五称为“中秋”或是“月夕”,所以可以推测,新罗有可能是将这两种称呼合二为一而称之为“秋夕”。
秋夕以其是一个满怀收获与丰饶的节日而至今还被人们所重视。秋夕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节日风俗以及民俗游戏,其中有一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在韩国,每年一到阴历八月十五秋夕的时候,居住在外地的子女回到故乡拜见父母叫做“归省”。还有向祖上行茶礼这样较为严肃的风俗,茶礼仪式,是为了追思自己的祖先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另外,茶礼还兼有向祖上敬献当年的新谷这层意思,这叫做“荐新”。茶礼的供桌上食物,祭祀完祖先后再与家人、亲戚或者邻居们一起食用,人们称为节食。
这一天主要具有“农功感谢日”的性质,所以还要包松饼进献祖上,同时也要到祖上的墓地去把一个夏天长起来的杂草全都除掉,再精心地把有些破损的坟头修补好,这些扫墓活动是绝不可少的。也有大闹一通的各种节日游戏等。如角戏(摔跤)、龟戏、照里戏、牛戏等。
秋夕晚上的赏月活动,被称为“玩月’’或是“迎月”。一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或是村头,一边望着十五的圆月,一边祈求家庭平安或是给自己许一个愿,这种活动是秋夕时必不可少的一种风俗。
在韩国,以秋夕为代表的各种具有农耕色彩的传统节日虽然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但在进入产业社会之后,其重要性开始逐渐退色,这是其无法摆脱的命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各种节日的退色令人十分遗憾,这与社会变化的潮流也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寻求一个更为明智的政策,使我们既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又能完好地保存传统文化,做封“温故而知新”。
(选自《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秋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的中秋节叫秋夕,是受中国影响的民俗,在韩国已经大约有两千年历史。
B、韩国的秋夕和中国的中秋节虽然都在同一天,但节日的民俗活动却大不一样。
C、秋夕也称省墓日,这一天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去祖上墓地扫墓。
D、秋夕也叫嘉徘,是韩国四大名节之一,也是韩国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
2.下列对“秋夕时的节日风俗以及民俗游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到阴历八月十五,居住在外地的子女要回到故乡拜见父母叫归省。
B、秋夕时的茶礼和荐新都是追思祖先而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C、秋夕时省墓是前往祖上的墓地举行祭祀,修补坟头,追恩祖先的一种仪式。
D、秋夕晚上的玩月和中国中秋节一致,一家人在月下祈求平安,都是一个重要风俗。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秋夕名称的由来最早从新罗时期,是将中国的中秋与月夕合二为一而成。
B、与中国的中秋节相比,风俗不同的只是韩国中秋节还要到祖上墓地扫墓。
C、秋夕既有中秋之月的意思,也有宴席和游戏的说法,具体含义莫衷一是。
D、茶礼仪式中向祖上敬献食物,在祭祀完祖先后,由家人食用;都是由新谷做成的,叫做荐新o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秋夕由来可以看出,目前韩国以秋夕为代表的传统四大名节均应源于中国。
B、秋夕时节省墓要包松饼进献祖上,由此可见,省墓含有感谢祖先保佑今年丰收之意。
C、韩国传统节日正在退色,主要是由于社会正在由农耕社会进入产业社会,与农耕社 会联系的节日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D、韩国四大名节中,秋夕至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它意味着丰饶、收获和荐新。
答案
1.D 应为韩国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2.B 茶礼仪式含有“荐新”的意味,“荐新”不是一种祭祀方式。
3.C A.秋夕是将中国的中秋与月夕合二为一而成,只是一种推测。B.和中国的中秋节相比,韩国中秋节有很多风俗和中国不同,不仅只是省墓。 D.荐新指的是向祖上敬献食物,家人食用祭品叫节食。
4.A 此种推断原文找不到依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基因污染是环保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的预警意识,生物繁殖的本质是基因复制,而基因污染是在天然的生物物种基因中掺进了人工重组的基因。这些外来基因可随被污染生物的繁殖得到增殖,再随被污染生物的传播而发生扩散。因此基因污染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断增殖和扩散的污染,而且无法清除。
现在已推广的几十种基因工程作物在审批时都认真考虑过它们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过去的认识有局限性,更缺乏长期的数据。为了争夺市场,各生物工程公司过早的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来不及充分考虑和进行对人体、特别是对环境长期影响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寄希望于转基因食物能够解决所面临的粮荒问题。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在企图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
自从掌握了对生物基因进行手术的技能,人类就学会了被一些人斥之为“任意篡改上帝作品”的本领。这些“作品”已经不只是密封在实验室的试管内,它们早已散播在几千万公顷的土地上,那就是基因工程农业作物。的确,我们现在所有的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它们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的不同,基因都有所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基因改造并非什么新鲜东西。人类的远祖从几千年前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开始,就不断地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但这并不能说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与传统农业生物没有本质区别。传统农业生物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基本上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而基因工程作物或动物则是“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与某些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使它们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预期的新性状。基因工程生物还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移植”的基因可以来自任何生物,完全打破物种原有屏障“职制性”“移植”,这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是极少可能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在自然状态下,西红柿绝对不会有鱼类的基因,玉米也绝对不会有萤火虫的基因。因此从生物安全性这一角度分析,基因工程生物与传统杂交生物是不能划等号的,而过去对基因工程食物所得出的“实质等同性”评价原则是不全面的。
地球现在已发现和未发现的生物物种有一千多万种,其各自独特的基因是在30亿年地球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的生物基因库是人类的巨大宝藏,也维系着人类自身的命运。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还能守住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吗?
1. “任意篡改上帝作品”在文中的实际含义是
A. 是指在土地上散播基因工程农业作物。
B. 物种移植了人工设计和装配的某些与特定性状有关的基因而在短期内获得预期新性状。
C. 人类从远古到今天,不断对作物和家畜、家禽进行基因改造,致使所有传统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与原先的生物种类都已有很大不同。
D.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用科技手段改变了物种的性质和状态。
2. 下列不能成为基因污染原因的一项是
A. 各生物工程公司为了争夺市场,过早地向田间释放转基因作物。
B.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的安全试验,造成了基因污染。
C. 基因工程作物对生物作强制移植,完全打破了物种原有的屏障,破坏了生物原有的基因。
D. 人类在发展基因工程作物时没有充分考虑对人体和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此方面研究有很大的欠缺。
3.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自然环境污染一样,基因污染将会不断增殖和扩散,并且无法清除。
B.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开始了基因改造就开始产生了基因污染,因为这些改造都会使基因有所改变。
C. 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基因交换和强制性移植任何生物基因,是传统农业生物与基因工程农业生物的本质区别。
D. 造成基因污染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只注重了生物工程作物的安全性,忽视了其功利性。
答案
1.B(A只是篡改的农业作物。C是自然状态下生物自身许可的进化变异,而非基因工程篡改。D“通过染色体重组发生的基因交换”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2.B(这只是一种主观看法,不是事实。即便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作物安全试验,也只能说明是在试验基因工程作物的安全性,与基因污染原因没有关系。)
3.C(A“自然环境污染”不能认为“不断增殖”“无法清除”。B传统的“基因改造”“是按生物自身许可的规律进行的”,不属于“基因污染”的范畴。D原因是注重了功利性,对安全性认识不足。)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初生的地球
(1)早期的地球景象犹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石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意盎然,几乎这个行星的所有旧貌都已了无痕迹。然而,从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线索,描绘出这颗星球的起源
  (2)地球临产的阵痛开始于46亿年前。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这些团块撞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在混乱中,另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了地球,所挟的能量相当于数万亿颗原子弹产生的能量,足以把地球熔透。绝大部分撞上地球的物体都被撞击所形成的岩浆深海吞噬,不过,这次撞击也把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汽化岩石抛上了轨道。这些撞击物的残骸迅速聚合成一个球,从此以后,月球就用空洞的眼神瞪视着地球历史的开展。
  (3)在此后的7亿年里,我们的行星依旧是一个死寂的世界。这一阶段被科学家们称做“冥古代”。坚固的岩石如黑色浮冰一般在岩浆上漂流;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汽和其他气体咝咝作响地从冷却中的岩石里冒出,形成笼罩地球的滚烫无氧的大气层。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些水蒸汽凝结成雨,随原始的季风下落,填入了海洋盆地。
  (4)最初的海洋大概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地球产生时遗留在宇宙空间中的碎石有些直径达数十到数百公里,它们在整个冥古代不断撞击地球,最巨大的一些撞击或许导致海水完全蒸发,迫使冷却和凝结的过程又重新开始。
  (5)到了38亿年前,撞击缓和下来,液态水得以存留。大约在此时,或许在海洋中,无生命的化学反应跨过了某道门槛,产生了足够复杂的分子,这些分子可以自我复制,并向着更复杂的形态进化。最早自35亿年前开始,生命之路开始演进,产生了单细胞的蓝绿藻,它们在有阳光照射的海洋中茂盛地生长。这种数以万亿计的细微有机体改变了这颗行星。它们捕捉太阳的能量来制造食物,氧气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出来。逐渐地,它们把大气一点一点改造成适合呼吸的空气,为后来的生物多样性开启了大门。
(6)那些岁月早已消逝远去,地球形成时遗留下来的原始热量仍在火山喷发时释放,散发着气体的熔岩到处飞溅,恰似年轻的地球正在冷却时一样。今天,在这颗行星上最严酷的环境中,蓝绿藻数十亿年如一日地占据统治地位。并且,每当一株植物在新近冷却下来的熔岩上扎根立足,生命就又一次证明,它,战胜了没有生命的岩石。
(选自《读者》2007年第8期)
1.下列关于初生地球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岩石和冰块颗粒围绕太阳旋转并互相碰撞融合,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地球就产生于这些团块中。
B.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地球后将相当于一颗小行星质量的汽化岩石抛上了轨道,撞击物的残骸迅速聚合成一个球,这就是月球。
C.在诞生后的7亿年里,地球依旧是一片死寂,这一阶段被科学家们称做“冥古代”。
D.38亿年前,宇宙空间中的碎石对地球的撞击缓和下来后,无生命的化学反应跨过了某道门槛,产生了足够复杂的分子。
2.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汽,共同形成笼罩地球的滚烫无氧大气层。
B.在冥古代,随着温度的降低,水蒸汽凝结成雨,随原始的季风落下,填入了海洋盆地,于是从那时开始,大量的液态水便存留于地球上。
C.地球产生时遗留在宇宙空间中的有些直径达数十到数百公里的碎石在整个冥古代不断撞击地球,导致海水完全蒸发,迫使冷却和凝结的过程重新开始。
D.经过分子形态的不断进化,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单细胞的蓝绿藻。
3.以下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都为科学家推知地球初生时的情景提供了线索。
B.蓝绿藻数十亿年如一日地在最严酷的环境中占统治地位,可见它的生命力之强。
C.数以万亿计的细微有机体蓝绿藻捕捉太阳的能量制造出来的主要产品是氧气。
D.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于海洋,因此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答案1.D(根据原文中第5段中,“大约在此时,或许在海洋中”可知此项不准确)
2.D(A应是“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汽和其他气体”;B冥古代并没有大量的液态水存留于地球上;C由原文中的“最巨大的一些撞击或许导致海水完全蒸发”可知此项不准确) 3.C(制造的主要产品是食物,氧气是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出来的)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瘦素: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
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生理过程都受大脑的监控和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大脑可能通过影响食欲.生理活动以及能量分配来调节体重。
通过刺激食欲或感知进食量,大脑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能量平衡。如果脂肪存储过慢.能量必须储存起来用于生存时,大脑会发出信号,抑制一些“无关紧要”的生理活动,比如生长和繁殖。不过,要想根据身体需要严格调控这些生理活动,大脑必须时刻关注人体内的能量储存情况。
在血液中,很多化学分子的浓度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食欲,比如葡萄糖等食物分解产物.胰岛素.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等胃肠道分泌的激素。但能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却始终在与科学家“捉迷藏”。直到1994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杰弗里 弗里德曼(Jeffrey Friedman)及其同事发现了瘦素(leptin),似乎才真相大白。
有关肥胖与瘦素关系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只要每天给肥胖小鼠注射瘦素,它们的食欲就会降低.能量消耗量开始增加,“身材”也逐渐苗条起来。
这些试验首次表明,脂肪细胞会合成激素信号,向大脑反映能量储存情况——三酸甘油酯含量越高,产生的瘦素就越多。相反,不论是因为基因突变,脂肪细胞无法产生瘦素,还是机体的脂肪储量不足,确实需要补充能量,只要没有探测到瘦素,大脑就会认为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并产生饥饿感,促进能量的储存。
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让科学家有机会看清整个能量调节体系的“脉络”。很明显,脂肪细胞向血液分泌瘦素,主要目的是向大脑“通报”能量储存情况,让它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追踪瘦素,就能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不出所料,下丘脑正是这些神经通路和细胞的“大本营”。
在下丘脑的弓状核(arcuate nucleus)中,瘦素会同时作用于两个相邻的神经元群,它们以相反的方式调控食欲。其中一个神经元群会合成 MSH多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我们的食欲,使体重减轻;另一群则合成NPY和AgRP两种经肽,刺激食欲,增加脂肪储存量。瘦素与这两群神经元的反应是非常精巧的过程。合成MSH多肽的神经元,会与携带有MC4受体的神经元连接,后者的激活可以产生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的效果。刺激食欲的AgRP恰好能抑制MC4受体,阻止它被MSH多肽激活。因此瘦素要想成功激活MC4受体,必须提高MSH多肽的合成量,又得抑制NPY和AgRP的活性。
同时,瘦素还会以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作用于大脑的“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这个区域的某些细胞会分泌MCH激素(黑色素聚集激素)。1996年,我们发现在肥胖症小鼠体内,MCH的浓度明显偏高,这说明在正常情况下,瘦素可能会抑制MCH的合成。我们还推测,MCH浓度的上升会使动物吃下更多的食物,加重肥胖程度。另一个发现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如果肥胖症小鼠丧失了合成MCH的能力,它们很快就会瘦下来。这些发现让我们依稀看见了能量调控系统的真面目:脂肪细胞根据脂肪存储量分泌瘦素,瘦素作为能量信号作用于下丘脑,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最后由神经肽和激素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
为了进一步破译瘦素等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科学家需要寻找这些分子的本源。
(选自《环球科学》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瘦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瘦素是1994年由杰弗里 弗里德曼及其同事发现的,它是一种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
B.瘦素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可以同时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中的不同神经元群。
C.瘦素是一种能量信号,可以向大脑“通报”能量储存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D.瘦素可以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从而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
2.下列对“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瘦素的发现证实了关于能量调控分子与肥胖关系的推测。
B.瘦素的发现让科学家有机会了解整个能量调控系统的运作情况。
C.瘦素的发现使科学家得以很快破译能量调控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D.瘦素的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体长胖或变瘦的生理过程,主要通过大脑进行能量分配来调节。
B.葡萄糖.胰岛素.缩胆囊素等都是影响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
C.人体的肥胖与瘦素有密切的关系,瘦素可通过注射获得。
D. 促黑素细胞激素和黑色素聚集激素都有助于抑制食欲。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生长和繁殖来说,生存是更基本的生理活动,因此需要优先调用能量。
B.三酸甘油酯的含量增高,意味着机体内的脂肪和能量储存量有增加。
C.体内没有瘦素出现时,说明机体已经处于饥饿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能量。
D.要想激活MC4受体,MSH多肽的合成和NPY.AgRP的活性受抑缺一不可。
答案1.B(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向血液中分泌.再作用于下丘脑的,并非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
2.C(科学家尚未破译这些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3.C(A除了能量分配,大脑还可以通过影响食欲和其它生理活动来调节体重。B它们会影响人的食欲,但并不是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D黑色素聚集激素会刺激食欲,加重肥胖程度。)
4.C (没有瘦素不一定说明机体能量不足,还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脂肪细胞无法产生瘦素。)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魅力之谜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那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拥有异常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这项研究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理冯 威斯曼教授领导的,他是第一个考察情绪感染力和公共领域内的魅力问题的科学家。“魅力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事情,对于某个人是否拥有魅力,我们大家都会有感觉,但是却很难解释出他为什么有魅力。”他说,“研究成果表明,情绪感染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项针对200多名参加以发现科学新人为目的的“名望实验室”比赛参赛者的研究证明,那些被认为具有非凡魅力的人,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都得到了很高的分数,这表明这些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为了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使得某个人变得很有魅力,研究者要求所有参加“名望实验室”比赛的选手填写一张有13个问题的情感交流测试表,该表用来确定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该表包含了这样一些问题: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你能否打动他们?你喜欢成为被人注意的中心吗?当你听到优美的舞蹈音乐时,你仍然能不为所动吗?在魅力等级和问题表得分之间显示出了清楚的关系。这表明,那些具有很强魅力的人能够轻易地和不知不觉地将他们自己的情绪状态传递给周围的人。
有趣的是,那些在魅力程度和情绪感染测试表上得分高的人,也就是那些在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因此,魅力显然是科学沟通方面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某些人是如何成功地做到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别人的呢?研究者认为,有魅力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他们能够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而测试表能帮助人们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那么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使用开放式的身体姿势——不要让胳膊或腿相互交叉,让你的手远离你的脸,当你说话时,让你的手分开,并且将手掌向上或向前;让人们知道他们很重要,以一种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表现出你喜欢他们身上的某种东西;当你与人谈话时,要不时地点头,拍两下那个人的上臂;不断地改变你说话的语调和语速;要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情绪;当你需要制造紧张气氛或强调某个问题时,应该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
(选自《科学时报》)
1.下列不属于“拥有魅力”原因的一项是 ( )
A.能在测评情绪感染力的问卷中得到高分。
B.能不知不觉地向周围的人传递自己的情绪状态。
C.能建立一种情绪气氛,并且多半让人印象深刻。
D.能用一些科学沟通的方法,使自己更有感染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具有超凡魅力的人能够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他人,但魅力之谜还不能做出解释。
B.在测评情绪感染力问卷中得到很高分数的人,具备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其他人的能力。
C.在“名望实验室”比赛中表现优秀的人,擅长使别人能够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感觉。
D.说话抑扬顿挫或在适当的时候缓慢地放低你的声音,会有助于提升你的个人魅力。
3.依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感染别人才能证明一个人拥有魅力,因此,我们不必在意自己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内心的痛苦或愤怒。
B.当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拥有非凡魅力时,这说明他的情绪已经影响了我们,也说明他的情绪感染力较强。
C.情绪感染力的高低与魅力的高低密切相关,那些从事强调情绪感染力职业的人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有魅力。
D.魅力与人的表情有关,只要脸上带着诚恳微笑的思考表情,你就会是一个魅力无限的人。
答案1. A
2. A
3. B
www.
www.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