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考前特训(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达尔文的兰花
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乌)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较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进化。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28.6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3.8厘米处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 ”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25厘米长!”
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 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15厘米)的大型天蛾。它被命名为“预测”。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
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人惊骇的预测,是因为他深知自然选择的威力。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身体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变得越来越长。
在南非,生活着十几种“长鼻”的蛾类,它们也长着细长的喙,长度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但到目前为止,在当地人们还没有发现细长的花距的花。在马达加斯加还有一种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的兰花,它的花距还要长,长达40厘米。1991年,美国昆虫学家基因 克里茨基(Gene Kritsky)学达尔文做出预测:在马达加斯加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大型蛾类,其喙长达38厘米!
这个预测还未被证实。这种兰花在野外已经绝迹了,靠人工栽培存活了下来。它的传粉者是否也已灭绝 我们只能希望,它能靠吸取其他花的蜜而生存下去。也许塌不着再等41年,又会有一种奇特的天蛾令人惊骇。21世纪教育网
1.下列关于彗星兰进化成目前这种形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授粉者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能沾到更多花粉,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
B.为了使得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彗星兰的花距才进化成细长的奇怪形状。
C.彗星兰的花距越长,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后代彗星兰的花距也就越来越长。
D.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是它和天蛾的喙长期互相竞赛,自然选择的结果。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尔文认为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他对于兰花的研究,很好地补充了《物种起源》材料的缺陷。
B.喙长的天蛾,容易吸到花蜜,营养更充足,容易留下更多后代,于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天蛾的喙变成现在这样长。
C.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 缪勒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证明了达尔文的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的花距长达28.6厘米,让达尔文惊骇;现实中没有能够吸到它的花蜜的昆虫,又让他为难。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变化,因而彗星兰的花距和天蛾的喙将会不停地竞争,不断地增长下去。
B.如果马达加斯加那种喙长38厘米的未知大型娥类能够依靠吸取其它花的花蜜而生存下来,那么,41年之内,人类就能找到它。
C.马达加斯加那种花距长达40厘米的兰花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它是从花距长28.6厘米的“一尺半”的彗星兰进化来的。
D.生活在南非的十几种“长鼻”的蛾类,它们细长的喙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在那里应该有细长的花距的花。
答案
1.A(A项“为了适应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错误,应该是为了传播花粉)
2.C(A项“补充了《物种起源》材料的缺陷”错,原意是补充了材料的不足; B项“赫曼 缪勒在巴西抓到”错,原文是赫曼 缪勒的哥哥抓到; D项“现实中没有”的说法错,只是一时没有发现)
3.C(A项中“不断地增长下去”的推断错误; B项中“41年之内,人类就能找到它”的说法太绝对; D项说法无依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警惕“生态癌症”——蓝藻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生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35℃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但这一情况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在目前已经检定出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也最强的一种,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另外,蓝藻腐烂时会释放出异臭。但研究尚未发现它们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办法很多效果却一般,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但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打捞不上来。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纳法”,往水里添加黏土,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颗粒上,令其沉入水底。但这也没法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还会继续爆发,化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蓝藻去除工作,比如在水中投放杀藻剂或絮凝剂。不过,这些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因此对化学药剂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生态治理上更高级的办法还有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
1.对“蓝藻”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它为地球提供着氧气,在地球生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似乎是一种植物;但它又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
C.蓝藻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生物。
D.蓝藻家族成员中既有像发菜、螺旋藻一样的“好蓝藻”,也有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坏蓝藻”。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蓝藻腐烂时释放出的异臭气味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
B.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蓝藻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
C.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
D.25℃-35℃温度下各种蓝藻繁殖多较快。今年我国各地的蓝藻大爆发与大气变暖关系密切。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磷对蓝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如果能控制水体中磷的排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的爆发。
B.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就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C.水体不流动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保持水体的流动,相信也可以缓解蓝藻成灾的局面。
D.蓝藻被称为“生态癌症”,但加强环境预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消灭蓝藻灾害并不是不可能的。
答案1.D (A原文是“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B对于蓝藻的归属,原文说“蓝藻具有双重性”,承认从某个角度看它“就是”一种植物,而选项却说“似乎”是一种植物,实际上是否定了它属于植物;另外文中说的是“大部分学者”主张将蓝藻列入原核生物,而选项却说“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显得过于绝对。C原文是“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
2.A (B原文说部分蓝藻会产生毒素,此处扩大了范围。C原文说微囊藻毒素“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D原文是“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摄氏度到35摄氏度下繁殖较多而不是“各种蓝藻”。)
3.B (工业污染知识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因素,此外还有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只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还不能完全阻止湖泊富营养化,也就不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泡澡时突然悟出可以用浮力原理,来解决耶罗王提出的鉴定新造金冠是否被掺假的棘手难题。美国科学家最近宣布,他们首次通过研究揭示出了大脑产生阿基米德式“顿悟”的独特机制。
在阿基米德喊出“我找到了”之后,科学史上不乏在电光火石的刹那悟出惊世发现的传奇。牛顿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脑袋而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即是另一经典例子。千百年来,“顿悟”作为人类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基本得到广泛认可。它具有一些与常规解题方法不同的特征,比如说“顿悟”前常有百思不得其解的阶段;灵感突如其来的时候,自己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在想问题,事后也无法说清究竟是怎么得到答案的。
然而,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工作机制是否与用常规办法解题时不同,在科学上一直不甚清楚。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二者在认知机制上完全一样,差别主要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强烈程度上。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以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
科学家们在4月号网络学术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介绍,他们让18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单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他3个不同英文单词搭配,分别重新组合成三个有意义的新词。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需要报告他们经历过的“顿悟”般时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这些情况出现。
科学家们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顿悟”的产生有赖于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这一机制为大脑“顿悟”时的独特认知过程提供了支持。他们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顿悟”出答案。科学家们称,新研究首次表明,大脑独特的计算和神经中枢机制导致了灵感降临的那些“突破性时刻”。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莱尔德评论说,新结果是他所见到的有关“顿悟”最具原创性的研究之一。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新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
1.下列对“阿基米德式‘顿悟’的独特机制”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顿悟”其实和大脑不同寻常的工作方式有关。
B.“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有密切关系。
C.在“顿悟”前0.3秒左右人的脑海里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
D.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进行信息集成,使人们从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阿基米德和牛顿在科学发现中的“顿悟”,为人类找到了一种解决科学和其他问题的独特方式。
B.大脑在“顿悟”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与常规研究时的思维方式没有联系。
C.灵感突然降临的时刻,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异常活跃。
D.科学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可以监测出大脑“顿悟”的过程和独特机制。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顿悟”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但“顿悟”能力的高低与大脑信息集成的多少有着密切关系。
B.用玩字迷游戏来捕捉“顿悟”的实验,本身就是科学家们在冥思苦想而不得时脑中突然闪现出的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C.大脑神经中枢独特的活动机制决定了每个健全的人都具有“顿悟”思维的能力,都具有解决问题的“突破性时刻”。
D.本文新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了解到“顿悟”的独特机制,从而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1.C 分析:“人的脑海里”不当,应是“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
2.C 分析:A项理解有误,原文意思是说“顿悟”作为一种解决科学和其它问题的独特方式,基本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并非为人类找到了一种独特方式。文中第三段首句说明在这一问题上,科学家们一直不甚清楚。B项说法过于武断。D项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监测出来的是“顿悟”的出现与什么区域有关系,“顿悟”的过程和独特机制是推断出来的。
3.A 分析:B项说法在文中缺乏依据,无中生有。C项后面的“具有”的说法太绝对。
D项文中只是说了解到“顿悟”的独特机制,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之外的神秘色彩,没提及可以帮助人们有效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说,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大灯塔建设始于公元前300年左右,耗时20年,于公元前280年左右开始点灯,为过往的船只导航。遗憾的是,大灯塔没留下任何文字资料就消失了。所以,现今关于其形态或尺寸有各种说法。在高度上出现了从120米到180米各种估计值,但是最低也在120米这一点上趋于一致。形态以3层建筑最具有说服力。
灯塔的内部以平缓的螺旋形坡道一直通到3层的灯火室。燃料好像是用驴子运上去,但也有说是利用简易的升降机搬运燃料。关于燃料具体是什么,至今尚不清楚。有说是树脂成分多的木材,也有说是矿物性的石油菜。总之,哪一个也没有超出推测的范围。
灯塔的建筑材料是石灰岩或大理石,摩天白墙的巨大建筑是亚历山大城存在的象征。除了其巨大的尺寸外,更令人吃惊的是,灯室内装有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其强弱和方向能自由控制。白天聚集阳光,反射到几十公里之外,夜间点火燃木,指引航船进港。另外,室内还装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镜,其作用类似今日的望远镜,能远眺接近海岸的船舶。
据说从大灯塔发出的光在50公里远的距离外就能识别,在晴天,地中海对岸的亚细亚镇的模样一清二楚地映在反射镜上,另外通过聚焦太阳光线并反射,可以烧着160公里开外的船只。这一切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再者,关于反射镜也有许多的谜。按照古文献的说法,使用玻璃与透明的石头。所谓透明的石头或许是水晶,但当时的玻璃或水晶的研究技术还没有现在那么高级,从考古学的常识来看,欲制作直径1米的巨大透镜是不现实的。因此按照一般的说法,亚历山大大灯塔的反射镜是用金属研磨的凹面镜。
不仅如此,在这个亚历山大大灯塔还留下了使用其他更惊人的超技术的痕迹。如除了波塞冬像外,大灯塔的各处还设置了几尊青铜制的塑像。对此,阿拉伯的历史学家阿 马斯岛迪作了这样的描述:“某个像只要敌船靠近到一夜行程的距离之内时,用手指出那个方向,当船一旦靠近港口就发出非常警戒的叫声。”
乍一听这项技术确实有点神了,但是回顾一下20世纪的最新科技发展,不难发现它类似于今天的雷达报警系统,所不同的是,前者是用机械进行操控。当然也有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但是如果看一下同时代生活在亚历山大城的海伦设计制作的极为精巧的自动玩偶,我们就不能单单作为传说而加以全面否定。
1.下列有关“灯塔内反射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证实,亚历山大大灯塔的反射镜是用金属研磨的凹面镜,而非使用玻璃与透明的石头。
B.地中海对岸的亚细亚镇的模样总是一清二楚地映在大灯塔内的巨大反射镜上,令人称奇。
C.灯塔室内反射镜的主要作用类似于今日的望远镜,能远眺接近海岸的船舶。
D.亚历山大灯塔白天用反射镜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为过往的船只导航。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今关于大灯塔形态或尺寸有各种推测和说法,但高度120米、形态为三层已趋于一致。
B.大灯塔的燃料要么是脂成分多的木材,要么是矿物性的石油菜。但到底是哪一种,至今尚不确定。
C.大灯塔拥有的种种惊人的超技术令人难以置信,但海伦设计制作的自动玩偶使我们不能单单作为传说而加以全面否定。
D.历史学家阿 马斯岛迪描述的大灯塔内青铜制塑像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雷达报警系统。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塔内部平缓的螺旋形坡道似乎与便于燃料的搬运有很大关系。
B.2300年前,大灯塔在建筑物中自在地控制光的复杂系统可以说是远远超越时代的超技术了。
C.历山大大灯塔如今只是停留在人们想像中的古代七大奇迹之一,已经失去考古价值。
D.反射镜通过聚焦太阳光线并反射,可以烧着160公里开外的船只,说明大灯塔具备一定的军事作战功能。
答案1.D(A项太绝对,文中说的是“按照一般的说法”反射镜是用金属研磨的凹面镜;B项缺少条件“在晴天”; C项,灯塔室内反射镜的主要作用是导航。)
2.D(A项,高度最低在120米这一点上趋于一致;B项,大灯塔的燃料具体是什么,至今尚不清楚;C项,海伦设计制作的自动玩偶只能说明不能全面否定青铜塑像的功能。)
3.C(“亚历山大大灯塔失去考古价值”的说法不切实际。)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像标准化”还是“孔子像产业化”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并首次使用孔子标准像制作奖章授予孔子教育获将者。正式揭幕的孔子像,看上去比原来的更加慈祥,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比原来的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长张树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而孔子长什么模样并不是最重要的。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孔子标准像的主要目的在于能让全世界对孔子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印象,进而有利于传播其思想和学说。
张树骅说,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没有争论和反对意见是不可能的,发布孔子标准像不是商业行为,其设计也并非完全没有历史依据。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基础上,先后征求了国学大家任继愈,文怀沙,泥人张第四代传人雕塑家张铝及孔子后裔等个方面的意见最终创作而成。
从2006年初以来,有关孔子标准像的争议,就一直沸沸扬扬,鲜有赞成的声音,而绝大多数批评者纷纷质疑:统一孔子形象和弘扬儒家文化到底有什么干系?消灭人们“想象中的孔子”,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而大搞孔子标准像,究竟有何意义?而“孔子像标准化”操作者则穷尽一切手段举证说明,当今流传的孔子像千人千面,混乱不堪,甚至被丑化、歪曲乃至误导得难以卒视,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也不利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宣传。
如今,孔子标准像“横空出世”了,少数主张派胜之不武,而占了绝大多数的反对者自然落寞得可怜。用孔子来赚钱,并用这笔钱来弘扬儒家文化,本无可厚非。可问题是,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应该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而不是一张标准像那样的“死态”。正如一千人的心目中有一千种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人心目中的孔子也是不同的模样,两千多年来,孔子的魅力不仅反映在他的学术思想,还在于他的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孔子的标准像将限制人们对于这位圣贤的想象。在商业算计之下,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而大搞先贤标准像,无疑是假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牟取私利之实。如果都如此效仿,那就相当危险了。
(《大众日报》)
1.下面对“孔子像标准化”的理解,最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标准像的发布更有利于传播儒家学说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
B.孔子标准像定稿是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创作而成,符合大众的心愿。
C.当今流传的孔子像千像千面,混乱不堪,甚至被丑化、歪曲乃至误导得难以卒视,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
D.孔子的魅力不仅反映在他的学术思想,还在于他的形象的不确定性,而孔子的标准像将限制人们对于这位圣贤的想象。
2.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反对制作孔子标准像者的依据的是( )
A.统一孔子形象和弘扬儒家文化没有直接的干系。
B.大搞孔子标准像,消灭了人们“想象中的孔子”,破坏文化的原始生态。
C.制作孔子标准像严重影响了孔子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也不利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宣传。
D.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应该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文化更重要的是“活态”,而不是一张标准像那样的“死态”。
3.根据文意推测,“孔子像产业化”后可能会有哪一隐患存在( )
A.一个统一的孔子像一定会使外国人心目中孔子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丧失了文化的“活态美”。
B.商业化运作破坏了文化的原始生态,使孔子及儒家文化莫衷一是。
C.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操作者可能会假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行“牟取私利”之实。
D.“标准化”使原本多元化、你我都可以经营的东西变成产业化的东西,会形成排除异端之后的垄断,阻碍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
答案
1.D
【思路分析】A项,“更有利于”是主张孔子标准像的人的看法;B项,不一定“符合大众的心愿”;C项,“严重影响了”是主张孔子标准像的人的看法。
2.C
【思路分析】这是操作者对不制作孔子标准像的看法。
3.C
【思路分析】A项,“一定会”太绝对;B项,“莫衷一是”不准确;D项,“形成垄断”、“阻碍”等没有确却的依据。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户籍改革:一纸难载权利之重
谁都知道户籍制度要改革,可怎么改,探讨持续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全国人大代表、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的说法:不能一刀切,大城市与小城市肯定有区别。代表着官方思路。
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开放了户口。而能否取消户籍制,最大的争论点在大城市。像北京,现在已经接近2000万人口,放开户口,迅速涌进的人口会不会将城市压垮?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通过限制人口准入,来缓解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等多方面的压力。此种方式备受责难。反对者认为,即便有户口限制,也无法阻挡外来人口。北京每年只有一万多个户口指标,外来新增人口却有四五十万,指望户口挡住移民,一厢情愿。
遭遇批判的户籍制度,关键不在有没有户口这张薄纸,而在这张纸承载了太多内容,它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潜在利益捆绑在一起。正如一些论者所言:“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大多数的社会福利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诸如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了。人口流动性就会降低一点。”
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不能在户籍管理制度上做文章,而应该首先解决公共产品配置不公的问题,然后再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形式主义更是要不得,所谓的“省级户口”“县级户口”,或者模仿国外的“蓝卡制度”“绿卡制度”,“除了延续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不平等条款之外,还会把户籍作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让乡村居民为进入城市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
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公民的迁徙权、受教育权,还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的必然流动,以及每年春运期间数亿人的“转战南北”,都让户籍改革迫在眉睫。
人们等不及。于是就有这样的追问:一年一年总是疑似坚冰将融的户籍改革,何时能有实质性突破?怎样才能真正破除部门利益的壁垒?还自由迁徙的权利于公民到底有多难?
户籍改革是权利问题,同时也是利益问题。在利益之争上,一直没有捅破的一层纸是:本地居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说“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的,一般都是本地人。这种保护主义在“人权”层面上,肯定说不通。但如果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话,当地人“偏狭”的自我保护也并非“十恶不赦”。而制定政策的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本土意见”。
所以,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另一派主张彻底放开户籍制度),之所以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考虑因素。
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制维持多年的国家,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审慎妥当的改革当是理性的必然,但不要忘了,权利高于利益,中国的各种改革,一直都是“带着问题”上路。
(取材于2008年5月8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户籍改革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虽然备受非议,但挡住了移民,缓解了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
B.有些地方进行了户口制度改革,或推出省、县级户口,或模仿国外的蓝、绿卡制度,这些有益尝试因没有彻底放开户口,受到专家质疑。
C.户籍改革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的国家,无疑是要审慎妥当些的。
D.户籍改革问题上的“缓行派”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和兼顾“本地利益”因素的综合考虑,主张“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制度改革”。
2.对目前户籍制度改革成效不显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维持多年,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
B.管理者担心放开户口,人口迅速涌进,会给城市交通、治安、教育、卫生、就业等带来多方面的压力。城市本地居民担心自身利益受损。
C.现实国情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平等配置,消除城乡地域差别,是不可能的事。
D.户籍与住房、教育、社保等潜在利益和社会福利捆绑,涉及资源配备问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探讨已持续了很多年,放开户籍的尝试也在进行中。
B.户籍问题,本质上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如果国家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孩子入学和升学考试、劳动就业、社保等与户口脱钩,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C.每年的春运,数亿人的“转战南北”,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户籍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如果真正进行了户籍改革,春运的矛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D.城市居民要求“抬高准入门槛、限制外来人口”,认为“外来人口影响城市治安、环境”,这种“偏狭”的自我保护中也有其相对合理的利益诉求。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取消户籍制,在中小城市实行没有问题,但在大城市实行有很大阻碍。
B.户口问题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急于一时,要从长计议。
C.户籍改革目前面临着许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才能实行,否则只是空谈。
D.户籍改革要明确公民权利高于居民自身利益的大前提。
答案1.C(A项“各大城市仍然实行户口限制”不合实情,如石家庄就放开了;“挡住了移民”也不合实情,如北京。B项,在作者看来,这些做法属于形式主义,并非“有益尝试”。D项,原文是“除了基于现实条件的稳妥考虑外,可能也有兼顾本地利益的因素”,是“可能”)
2.C(原文是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3.B(“户口问题就不复存在了”错,原文是“户口问题就简单得多”)
4.D(A说“在中小城市实行没问题”错。B户籍改革迫在眉睫。C文中作者意思是要边改革边解决问题。)
www.
www.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