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6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16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09 08: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学习重难点】
1、掌握生字生词。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自主学习指导】  
1、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结合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生平。
3、掌握生字词。
4、了解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注音。
邓稼先_____?元勋_____?至死不懈_____?鞠躬尽瘁_____?选聘_____
无垠_____?殷红_____?彷徨_________?鲜为人知_____?锋芒毕露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_然不同??chóu___划??yǜn___育??妇rú__皆知
马革guǒ___尸??céng___出不穷??家yǜ___户晓
3、根据词义说出成语。
(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     )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
(3)每家每户都知道。(      )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
4、《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5、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
(2)
(3)
(4)
(5)
(6)
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 
二、思考讨论交流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5、重点段落朗读—“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试着翻译出来。
(2)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3)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4)?“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文中词句回答)
(6)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一、学生自主学习 
5、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二、思考讨论交流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地介绍?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都是本国的功臣。——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4、第四部分最后说:“我热泪满眶,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5、重点段落朗读—“我不能走”。
(1)略(2)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贡献的精神。)
(3)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4)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
“不知稼先在……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5)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文中)
(6)《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作者是把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