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冲刺200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作文怎样符合题意
一、考点解说
“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它需要正确地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中心、字数等。要使所写的文章“符合题意”,就要对作文题面的每个字、词、符号、图表等仔细品读,细心揣摩,全面审核和理解其含义,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确立中心意旨。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都带有命题者的意图(目的和要求)。一题到手,应试者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命题者对应试者有何要求,这就是审题。审题要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确解,做到不漏、不改、不误。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为什么审题如此重要?某省一位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这样说:“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进行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
二、应对策略 之一
1.对试题作适当分解,以求对作文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不致因遗漏而偏离题意。目前的话题作文命题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考生的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审题的重点应放在提示语上,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如果过多关注材料,思路反而会受到约束。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对话题和材料关系的分析把握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一环。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2.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一般说来,试题中总会有一两个对理解题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把握住这些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审题就不会产生偏差。
首先要看懂字面义。准确理解题目的字面含义,是领悟题旨的第一步。例如“诚信”有诚实与守信用两层含义,有不少考生把握不当,忽视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因而顾此失彼。或侧重谈“诚”,片面地将“诚”理解为“忠诚”,再引申为“愚忠”、“服从”等。或侧重谈“信”,甚至将“信”误解为“信奉”、“承诺”、“信服”等。诸如此类文章,由于未能从整体上围绕“诚信”行文,因此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其次要吃透深层义。深层义是蕴含在题目里面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才能感知。例如“善待自我”,对其深层义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善待自我,就是完善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包括提升自我、批评自我、超越自我、娱乐自我等;从反面看,如此“善待”要不得——迁就自我、放纵自我、包庇自我、戕害自我等。写出了这两种“善待观”,再说明善待自我不仅仅是“自我”的事,它还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这样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广度,其社会意义也就显豁了。
3.仔细领会提示义。 “话题作文”,在表述“话题”的文字之后,往往还有提示语。另外还有几点“注意”“要求”。这些提示语和“注意”“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性语言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的利用。有时候,利用这些提示信息,可以使我们轻松地按照试题的要求成篇。
例如, “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里给予了我们很多启发:①可以围绕“诚信”写自己的经历;②可以写自己对“诚信”的感悟;③可以就社会、家庭等方面,谈对“诚信”的看法;④可以虚构情节编述故事;⑤可以就寓言提供的材料,写一则有关“诚信”的新寓言。不管怎么去写,都要围绕“诚信”展开。
总之,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楚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的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最近几年考话题作文,都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更容易出现这个情况。话题作文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的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有些考生喜欢把拟写标题作为写文章的最后一步工作来做,也就是把文章写好后再来拟写标题,这就很容易犯文题不符的毛病。
三、应对策略 之二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话题作文材料,要做到符合题意,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一、对材料不流连、不依赖。
不流连、不依赖,就是审题时不要在材料上过多地动脑筋:
1、如果你读一遍材料和话题,知道了话题是什么意思,这时你就没有必要去读第二遍。当然前提是你理解了话题。21世纪教育网
2、一般情况下不宜把材料拿到文章里分析,要分析的应该是话题而不是材料。材料不等于话题。材料的内容大于话题,分析材料就容易离题。
材料是堆土,土里有无数颗可生长文章之树的种子。你流连它、依赖它,你就会在里面寻找种子,但是话题作文的命题者没有给你寻找种子的自由(话题作文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原则”,但也只有“三自原则”,而没有四自原则)。你在材料之土里寻找种子就是自寻烦恼、自寻痛苦。你寻找的可能梨,而命题人要你栽培的却是桃。
如,一个话题作文命题: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无辜烧死。试以“善待生命”为话题作文。有人可能就老想,这个碗怎么放,装上水蚂蚁就爬不上去了吗?弘一法师是不是不懂科学?——这种想法就是对材料的流连和依赖,导致了钻牛角尖。这管你分析得多么有道理,但如果与命题者给定的话题(善待生命)无关,就是无用功。
3、即使要把材料作为文章生成的例证,也应点到为止。切忌大篇幅地引用出题人给的材料。这样做有写不出文字用材料凑字数之嫌。因为这个材料展现在考卷上,是人人皆知的东西,你照搬它就显得你贫乏。这种照搬还容易导致文章的疤痕感。
4、如果材料中确实有很有意思的内容,如格言警句般的话,可以写成作文的题记。
5、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对话题的把握是抓住“牛鼻子”。这样做了,就可以做到符合题意。
二、题目最好包含话题。
流连、依赖材料,往往导致偷换话题。对于议论性文章,题目包含话题可以有效避免离题。话题字数较少的,在话题前加“关于”。或在话题后加“断想”、“联想”、“沉思”等,如《关于诚信》、《选择之断想》、《水的联想》。话题字数较长的可以直接用话题作题目,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与认知》。
题目是一双眼,是一个航标。我们写作时有本能的关注题目的习惯。所以题目包含话题有望提醒我们在自由驰骋时不能信马由缰,在沉醉时不忘题目这理性之光的照耀。
请看以下题目:《奋斗》、《收获》、《近利与远算》——它们与话题“拒绝和获得”有没有距离?如果你还拿不准,听听一个开头:“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以来,许多君王都败于享受繁荣。他们不去奋斗探索创造,所以被下一个王朝代替。”——这是文章的开头,它的话题是什么?显然不是“拒绝与获得”,而是“安乐与忧患”。
这样的题目与开头都是不妥当的,都在有意无意地疏远话题。
三、开头的第一段要展现话题,即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应试作文最稳妥最“经典”的开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符合话题,也是为了避免隔靴搔痒。阅卷人一般不喜欢你绕弯子——绕弯子绕得精彩除外。
四、文章由话题生长。
首先要明确,话题是“谈论的主题”,不一定是中心思想、主题思想,它是谈话的范围、对象,是文章之树的胚胎。话题生长就是针对话题提问、分析、作答。话题作文(或作文)就是问题之树,自问自答就成文章。
五、最好是思辨性文章。
理由是:
第一,本质的必要。话题作文是从电视的谈话节目中引发出来的。谈话,就是两个人或多个人在一起说话。不同的人说话就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要让自已的看法成立,就必不可少的对话题进行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逻辑性思维,所以话题作文在本质上是趋向议论性或思辨性的。当然,也可叙事或抒情,以情动人。(理或情是好文章的必备条件)
第二,命题趋向的必要。话题由单一的名词向多个名词并列,即命题愈来愈重视对事物与事物间的关系的考察——对关系的考察就需要思辨或辩证思考。
第三,是能力的必要。高中生写作能力的重点应是思考力或思辨力。
当然,思辨性文章不意味着只能如此。如果,你已习惯编故事,或编故事的能力也不错,编的故事能使读者感觉不错,你还是可以写故事性文章;只是,要注意主题思想或记叙对象与话题相符,并且,你的主题思想不能太模糊,以让阅卷人能发现为宜。如果是写象征性文章,你的象征意义或描写对象要与话题相符,并且,象征意义同样不能太模糊,以让阅卷人以发现为宜。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朋友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动物园非常大,他们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动物都参观到。他们便约定:不走回头路,每到一处路口,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前进。第一个路口出现在眼前时,路标上写着一侧通往狮子园,一侧通往老虎山。他们琢磨了一下,选择了狮子园,因为狮子是“草原之王”。又到一处路口,分别通向熊猫馆和孔雀馆,他们选择了熊猫馆,熊猫是“国宝”嘛……他们一边走,一边选择。每选择一次,就放弃一次,遗憾一次。但他们必须当机立断,若犹豫不决,时间不等人,他们失去的将更多。只有迅速作出选择,才能减少遗憾,得到更多的收获。
请就“放弃一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思维启导:人生莫不如此。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比如面对两份同具诱惑力的工作,两个同具诱惑力的追求者。为了得到“一半”,你必须放弃另外“一半”。若过多地权衡,患得患失,到头来将两手空空,一无所得。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悲伤,能抓住人生“一半”的美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二 、请阅读尼采的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处世之道
—尼采
别爬上山顶去,
也别站在山脚,
打从半高处看,
这世界最美好。
本诗表达的是尼采的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你认为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从哪里看这个世界才最美好?请以“站在哪里看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本次作文主要对学生的立意进行训练。一篇好的文章是从选定主题开始的,如果不明确写作目标是什么,只是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的。选定主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立意。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立意新颖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二是多角度看问题,对同一事物,立意要从另一个角度看。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确立的时期,怎样看待世界,采取什么态度面对人生,其实也是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索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准最佳立意点,实际上对话题作文的结构的了解很重要。话题作文一般有四个部分组成:引入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其中第阐释性话语比较重要,它可以暗示学生文章的立意方向。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的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对这三个高度的具体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人生站位的含义。
作文立意解析
1、 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如下文杜冬梅同学的《高·空》。
2、 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仰人鼻息、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下文赵娟的《人生四步曲》。
3、 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
4、 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5、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健康,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如下文陈莉的《曲径通幽》和余尹洁的《勿需选择》。
优秀作文展示
高 ·空
荒原野径,厉风过处,满目苍凉。高处,风景怡人,但不胜寒。
踏着历史小径,屈原背负着他的抱负,惦念着他的美人,从容不迫。他站在人烟稀少的高处,平静如水的心撩动了整片风景。风过衣襟飞扬,孤傲的背影将他遗弃在历史的巅峰。
他透彻,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段景致,而他只是站在景致外的景致来欣赏这虚空的尘世,高不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沧桑,一段历史堆积出来的满目疮痍。
踏着久违的苍凉,心际拂过一层烟云。如冬日般温度殷红的血自伤口处潺潺流出。为了一位才子,竟悲壮如此 残白的天际快要映出一片黑夜,无奈的长叹永远逃离不了那冰冷的封印,恶魔般的幻境穷迫不舍,绝望犹自浮上心头。在非云非雾非雨的竹涧阁楼边,潇洒桀骜的身影永远令人迷惑。嵇康,一位优雅的隐士,洞彻世事的才子用灵魂演奏着时代的华章。
那片未经尘世污浊的心境被幽深寂寞的山涧保护着。他的思想,他的觉悟随着曼妙的琴音在花蕊间萦绕。这高幽空明的山涧竹林是他思想的全部。高,已不只在官场中,而是心灵思想的高度,只是无奈的命运将他埋葬在他有高度里,只是在山水竹边,在竹涧焚香的溪边仍然孤傲着。天依旧残白,梅依旧高雅,林依旧幽深,只是缺了他,更添了一分神往,多了一分清雅,衣竹楼旁,仍可见雪白的花绽放出他殷红的血。
老子逍遥,只留《道德经》而驾车隐去,集气于一生尤显突兀。他的淡定,注定他站在思想顶峰,观望沧桑的尘世,死一般的沉寂封锁了沉沉杀气,他淡然的笑容久久响彻,穿越时空。清傲的清莲居士,幽怨愤懑的子美,饱经沧桑的苏子,何常不为那高处而心寒,但那不是错误,历史决定了一种高处,于是他们从容不迫。他们背后的苍凉被一种叫“高洁”的东西封杀。
山仍然盘亘,为了永恒;水依旧奔赴,为了幻灭。山水的对话冰封了寒冬的沉默。有一老者,抛出不丝之竿,以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独钓寒江。在这前后,我隐约瞅见残白的两个字:高度。
www.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