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上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09 17:1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视频,提问学生;这部影片我们同学看过没有,这里面有什么人物,所谓的《三国演义》那么这三国是怎样形成的,你想不想知道,学生回答“好”,那么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由此导入新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生分析
(一)我所执教的初一(11)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可以形成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为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能力目标的培养提供了可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
(一)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六、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有机整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知识点的难度较以前有很大的降低,教材的编写打破了严格的知识体系,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本节课里采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动动手等加强学生对课本学习的参与。
(二)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
生:《三国演义》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吗?
生:魏、蜀、吴。
师问:同学们还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呢?
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国的历史。
动画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形势示意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生:曹操
教学意图:通过观看录像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对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为后面讲述官渡之战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简单介绍相关情况。
师: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纳贤才。经济上,开垦荒地,实行屯田。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
师: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
师: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学生阅读课本,前后互相讨论得出: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教学意图:通过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带领学生完成表格《官渡之战》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师: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师: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当年写了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怎样的理想?
生: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师: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他们是谁呢?
生: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
师: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教师讲述孙权的小故事)。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辅佐。21教育网
让学生结合P104页插图回答课本上的“动脑筋”
师: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请看录像《火烧赤壁》。
完成 表格赤壁之战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失败
影响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21*cnjy*com
学生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运用“天时、地利、人和”驳斥P105“都是老天爷安排的”观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师: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老师讲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情况。
然后让学生用鼠标拖动的方式完成下列表格: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222年 220年 221年 刘备 孙权 曹丕 洛阳 建业 成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师:魏蜀吴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21*cnjy*com
老师指出三国鼎立这一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的统一,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历史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的开发,为后来走向全国统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尤其是经济基础);再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师:学完这一课,同学们思考一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屏幕显示)教师小结本节主要内容,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课堂练习与知识拓展
一 单项选择
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
1曹操和袁绍 2刘备和孙权
3曹操和刘备 4孙权和袁绍
造成三国鼎立关键的战役是
1.官渡之战 2.牧野之战
3.赤壁之战 4.长平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开始于
1.219年 2.220年
3.221年 4.222年
教学意图:通过电子表决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二. 填空题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______ 大败袁绍。
2、赤壁之战爆发于 年。
3、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____
三、白板显示东汉三国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学生评选: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为什么?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史料自己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四、推荐相关网站:
易中天品三国01A 大江东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vQJoMYX2gw/
易中天品三国[16.三顾茅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jr2PsV3Gi8/
八、板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② 诸葛亮治蜀
③ 吴国开发江南
【知识与能力目标】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材分析
??? 本节选自冀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三国鼎立》,本课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出示地图,运用观察、对比和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的教学方法来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三国鼎立的形成,从而突破难点,进而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谈其他因素及心理因素,结合日常生活、学习谈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结合三国演义三方面的诗词、成语、谚语、和人物塑造方面,扩大学生知识储备,培养他们拓展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中,用百度收索查找一些与《三国鼎立》的相关资料,如主题歌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地图,利用直观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分析曹操胜负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
利用观察、对比、教师质疑,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实例谈影响,充分理解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歌曲
1、回忆在哪听过这首歌?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一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生答)那好,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三国鼎立》。21cnjy.com
二、讲授新课
1、识读书上《曹操人物图》
2、教师质疑:
(1)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之中有很多战役,本课主要介绍了那两次战役?
(2)他们交战的时间、地点、对手、兵力、结果如何?
3、指生回答,完成下表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胜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败
奠定的三国鼎立的基础
孙刘联军
五万
?
(一)?官渡之战
识读《官渡之战图》
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1·cn·jy·com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
A 、曹操取胜的原因
(1)在政治上: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此处结合导入框)
(2)在经济上: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结合书中插图)
(4)在军事上: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袁绍失败的原因
(1)??? 在军事上:战前喝酒,掉以轻心,骄傲轻敌。
(2)??? 在用人上:不听信忠言,气走许攸,一意孤行。
3、通过比较,进而深入,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除了我们学习分析的因素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2)结合项羽的“破釜沉舟”中总结出心里因素。
(3)结合日常生活、学习,举实例谈体会。
(二)赤壁之战
识读《赤壁之战图》
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www.21-cn-jy.com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对照表和地图)
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
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 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 孙刘联军纳良臣建议,采用正确的战术。
D 进而总结,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www-2-1-cnjy-com
E 曹操慌忙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不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曹操是历史中的人物吗?
2、历史上有那三国,由谁在那一年建立的,定都在哪?
3、指生结合教材完成教材。
?
魏???????? 曹丕?????????????? 221????????????? 建业
蜀???????? 孙权?????????????? 220????????????? 成都
吴???????? 刘备?????????????? 222????????????? 洛阳
?
? 4、称号有什么不同?
曹丕,刘备称帝;孙权称王,于229 年称帝。
5、三国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1)魏国注重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
(2)蜀国注重丝织的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注重造船业,促进海上交通,吴国大将卫温于230年到达夷洲,即当今台湾地区。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从曹操的一胜一败中总结原因,并能运用生活学习的实例,结合所学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来源:21cnj*y.co*m】
四、拓展探究:出示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在历史舞台上塑造的形象,(结合教材)谈论评价自己最喜欢的原因?(生表明观点,师点拨)【出处:21教育名师】
五、布置作业:103页动脑筋、106页活动与探究中的找错。
六、板书设计:
?
?
19三国鼎立
?????????????????????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照表
战役名称
时间
交战方
兵力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三四万
曹操胜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袁绍
十万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多万
曹操败
奠定的三国鼎立的基础
孙刘联军
五万
?
三国鼎立的形成
魏???????? 曹丕?????????????? 221?????????????建业
蜀???????? 孙权?????????????? 220?????????????成都
吴???????? 刘备?????????????? 222?????????????洛阳
?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有三个: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其中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的因素的极好例子,而学生对此也极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有意把重点放在分析成败的因素上。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通过三国演义歌曲引入新课之后,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曹操图像,我要求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板书于黑板上。并特别要求小字内容也认真看一看。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也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某些因素。2·1·c·n·j·y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们的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兵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生发言后,我进行了总结,然后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的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在分析这些原因是,可将双方进行对比。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
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第二目“赤壁之战”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也只用了较少的时间,同时,我开展了素质教育,针对实际生活和学习谈体会,针对舞台形象谈喜欢等教学效率大大也提高了。2-1-c-n-j-y
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版权所有:21教育】
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剩下能与他对抗的,就只有在长江一带的孙权和在湖北一带的刘备了。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虽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万是刚投降的荆州士兵,这些人主要是水军,是作战的主力,但他们不一定真心服从曹操。而北方的曹操士兵,不善于水战,长途而来生病的也很多。这些分析使孙权看清了形势,同意派大将周瑜带领三万军士与刘备一起战斗。 曹军驻扎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又一说在今湖北赤壁市),曹操下令用铁索把战船锁在一起,以便北方士兵在船上行走。诸葛亮和周瑜都决定用“火攻”的方法进攻曹操。一天夜里,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派部下黄盖假装投降曹操,带着十艘战船,船上装着灌了油的柴草,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他们同时点火,火船顷风向曹操的战舰驶去,曹军战舰因为锁在一起,一时无法解开,不一会便成了一片火海。火又烧到了岸上,曹军死伤很多。 赤壁之战后,全国形势发生了变化。曹操退回北方。曹操死后,公元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国号为“魏”,都城为洛阳。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方,又向西发展,在公元221年,也自立为帝,国号为“蜀”,建都成都。孙权则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公元 222年称王,国号“吴”,都城为建业(今南京)。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才结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