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
总述
作为一线中学历史教师,很认可对历史教育的这个定位,“历史教育,它的根在人格、命在思考、魂在价值,有效关联三者,应目中有人、促人思考、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教师对史实的讲解和学生对史实的记忆,而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过程中获得情感价值回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当然,中学历史教学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想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不易,但好在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
设计思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可以算是教学的难点,少见公开课、展示课选择这一内容。虽然属于中国近代史,时间上距离现在并不远,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却不容易。本课内容三个子目: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内容多、跨度大、时间紧,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却缺乏核心主线,容易使课堂分散,不能形成合力。
在多次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后,决定将本课的核心词语定为“人民”。相比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只有某一阶层的参与,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就是广泛的群众参与,依靠人民的力量。“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就是民众觉醒、找到希望、焕发力量的过程。从五四运动,民众普遍参与就意味着人民的觉醒;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山穷水尽的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带来柳暗花明般的希望;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人民力量兴起,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近代中华民族的崛起,其实是人民成就的,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不谋而合,民之于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国梦助力。
综上所述,我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课教学分为三个篇章:人民的觉醒——五四风雷、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民的力量——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最后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民族的梦想而不断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情感价值的回报。
三、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继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五个内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承上起下的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初中知识积累,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高,同时,高一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对历史结论的形象记忆较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归纳能力较差。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巴黎和会引起五四运动的原因和大革命胜利的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影视资料为辅助手段,采用问题探究法,结合图文史料,激发学生兴趣,开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学习五四风雷、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体会近代中国从沉沦中崛起的过程。
(2)感悟民之于国的责任,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梦想,为中国梦助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难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重难点突破:提供丰富史料,设计针对性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性地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史料,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六)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学案自学)、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影片《建党伟业》里巴黎和会、五四运动3分钟片段。
2、正式上课,图片导入,两条主线,第一,中国近代沉沦的过程,播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图片;第二,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过程,播放天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图片。
【设计意图】播放影片相关片段可达到渲染课堂气氛的目的。
两条主线的图片导入可以使学生快速回顾近代中国沉沦与抗争的过程,引出本课内容,做到内容的衔接。
新课教学
人民的觉醒——五四风雷
1、学案反馈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和提升的基础,同时兼顾基础较差的学生。
2、合作探究一
为什么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并不少见的失败外交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呢?
材料一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意见(其主要内容有:签订公开合约,杜绝秘密外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根据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机构)后,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岳麓版必修一67页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同时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国民思想的解放与启迪,这是国民觉醒的必要准备。
教师: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认知心理学,简单意思是说,一件事情产生多大影响,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它的认知。同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之所以产生那么的影响,不在于它本身,而是人们从开始就对巴黎和会外交寄予了不同以往的希望。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希望来自于新文化运动后,国人的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与启蒙,尤其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非常关心国事,再加上西方国家战前的承诺,会前的宣言,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公理战胜强权,恢复中国的合法权益。但结果是外交失败了,一切希望落空了。于是,由青年学生游行示威开始,出现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3、问题教学
思考: 五四运动参与力量有哪些,与以往革命有何不同,谁发挥了主力作用?
材料三 学生联合会对于此次救国运动,虽奋起在先,而决不敢居功,何也?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设计意图】第一,通过材料阅读和分析,问题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材料理解、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第二,通过材料,使学生从材料中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已有认知,同时从民众广泛参与中,认识到人民的觉醒。
思考: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方向发生了什么改变?
材料四 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1919年初,社会上许多人对俄国革命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
——摘编自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理解,使学生理解从1919年初的误解到1920年的相信,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俄国的革命道路给山穷水尽的中国革命带来新的曙光。
4、引导学生小结
总体而言,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阶层参与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其中工人阶级发挥主力作用,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革命也萌发出一种新的指导思想、新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所以说五四运动给近代中国带来真正的转机。
(过渡)但是革命不是一拥而上,仅仅有人民的觉醒是不够的,如果说逐渐觉醒的人民是乘风破浪的航船,那它还需要一个掌握方向的舵手。
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诞生
1、学案反馈
2、思考:中共一大二大制定的目标有何变化,哪一个更契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之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进行。大会通过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并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政治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人教版必修一68页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人民版必修一55页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一大二大制定的奋斗目标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二大最低纲领更契合当前中国社会性质,而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革命、中国人民带来的意义。
教师:二大将党的奋斗目标分为最高最低目标,其中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就是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制定的,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正确的目标,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立足实际、目标明确、不断成长的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有了正确的奋斗目标,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过渡)那是不是有了坚定的信仰,正确的目标,革命就会成功?事实证明不是。
3、二七惨案
【设计意图】通过二七惨案,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敌人的强大,中共的弱小,引出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第三章 人民的力量——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学案反馈
2、合作过程
国共合作,两个革命阶级的合作,前所未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力量,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很快中国革命迎来了高潮:
(播放国民革命歌)
这是国民革命歌,也是北伐军歌,这旋律同学们熟悉吗,为什么用这个旋律?从歌词中你听出了国民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力量有哪些?
教师:没错。熟悉的旋律,朗朗上口,使打倒帝国主义,除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大众的积极响应。工农学兵大联合,爆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但在当时青年男儿参军却成为普遍现象。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很可惜,最终国民革命还是失败了。
【设计意图】通过国民革命歌,渲染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使学生对北伐过程的革命热情和突如其来的失败产生鲜明的对比,进而思考国民革命为何最终失败。
3、思考:国民革命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教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势力强大,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原因是当时中共领导人面对步步紧逼的形势,一味地妥协退让,犯了右倾错误。
这段惨痛的历史也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要赢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坚持革命,必须坚持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4、国民大革命的成就
生:成就表现,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基本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打击帝国主义势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师:是的。总体而言北伐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孙中山自辛亥革命以来一直努力却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推翻军阀统治。那北伐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功呢?
合作探究二 国民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成就?
材料五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民国二年,民户门前的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六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代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设计意图】通过两则材料,将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对民众的不同影响这个角度作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国民革命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力量的参与,而人民的力量也是未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师:对比两则材料,从二者的影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北伐战争能取得巨大胜利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这场战争将五四以后觉醒了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激发出来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势不可挡的,虽然北伐最终没有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任务,但人民的力量已经展现出来,而中国共产党最终将带领这支力量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崭新的中国。
本课小结
回顾我们本课的主要内容,我们从三个方面解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启导人民的觉醒,中共成立带来人民的希望,国民革命激发民众的力量。可以说,从五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华民族的崛起就是人民成就的。人民是一个国家的主体,民之于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中国梦也是如此,它是人民的梦,是千千万万民众梦想的汇聚。
请同学们看一个关于梦想的短片,想想你的梦想是什么,请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不是冰冷的存在,它鲜活地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对人民成就民族崛起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梦想,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板书设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人民的觉醒——五四运动
二、人民的希望——中共成立
三、人民的力量——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课堂检测
1、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2、江城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近代更是在民主革命中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下列关于武汉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光辉历史描述正确的有( )
①曾受北伐战争的洗礼
②取得反帝斗争重大的成果
③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
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3、对比掌握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
革命力量
工农学兵,广泛的统一战线
革命前途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课后作业
1、同步练习
2、收集资料: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武汉
课件32张PPT。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19——1927)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一章 人民的觉醒
(五四风雷)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5.4-6.56.5北京上海 1、导火线:中国在 上外交失败。
一、五四运动学案呈现工人、商人、学生、知识分子罢工、罢市、罢课巴黎和会2、口号: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
3、经过 4、初步胜利的表现:罢免被捕学生 、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 。
5、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 的传播,标志着 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合作探究
一次近代中国并不少见的失败外交为什么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巴黎和会顾维钧 材料二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意见(其主要内容有:签订公开合约,杜绝秘密外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根据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机构)后,陈独秀在《每周评论》 的发刊词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岳麓版必修一67页 材料一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
——陈独秀《敬告青年》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与启迪 公理战胜强权的希望探究: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为什么会引起轩然大波?
学生联合会对于此次救国运动,虽奋起在先,而决不敢居功,何也?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参与阶层广泛 思考:五四运动参与力量有哪些,与以往革命有何不同,谁发挥了主力作用?工人阶级学生、商界、工界知识分子、城市群众材料三 材料四 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认为其发动者“以工场劳动者为基础”、“以激烈手段实行”……1919年初,社会上许多人对俄国革命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
——摘编自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 马克思主义传播,俄国革命道路思考: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方向发生了什么改变?人民的觉醒中国人民普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传播马克思主义,相信俄国革命道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第二章 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诞生)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上海一大会址 嘉兴南湖1、条件:
①思想基础: 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 工人阶级的日益结合。
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 的壮大
④组织基础: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⑤国际基础: 的帮助。
2、诞生: 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秘密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学案呈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共产国际1921上海领导机构中心任务奋斗目标党的名称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之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进行。大会通过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并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政治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党的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人民版教材55页
焕然一新领导核心中共一大二大制定的目标有何变化,哪一个更契合当时的中国国情?人民的希望立足实际、目标明确、不断成长二七惨案 2月7日下午,军警以谈判为名,派出全副武装的军队包围总工会,并开枪屠杀,鲜血染红了工会门前的场地。被捕工人被捆绑在江岸车站电线杆上,湖北督军参谋长张厚生提灯找出江岸分会委员长林祥谦,一边用刀砍,一边逼林下复工令。林祥谦宁死不屈,被活活砍死并枭首示众,牺牲时年仅3l岁。 第三章 人民的力量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国民党一大 黄埔军校1、合作原因
(1)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 。
(2)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的不足,希望借助共产党的力量改组国民党。
(3) 的帮助。
2.合作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 “一大”
3.合作方式: 。
4.北伐功绩:歼灭 、 的主力,基本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势力,革命势力发展到 。
三、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学案呈现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国际党内合作吴佩孚孙传芳长江流域5.国民革命的失败
(1)失败的表现:
① 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② 决定与共产党决裂,7月15日,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失败的原因:
①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革命力量强大。
②主观上:陈独秀坚持 ,限制工农运动,放弃 。三、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学案呈现蒋介石汪精卫右倾错误革命领导权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打倒列强,除军阀 广泛的统一战线蒋介石 四·一二政变汪精卫 七·一五政变思考:国民大革命为什么最终会失败?成就: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基本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势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民国二年 民户门户前的对联 探究:国民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成就?材料五广泛的人民群众的参与人民的力量 材料六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 …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人民的觉醒——五四运动
人民的希望——中共成立
人民的力量——国民革命本课小结千万个梦想汇聚成中国梦Produce.mp4 民之于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论是人民以赤子之心为国奋斗,还是抱有一己梦想的勤奋努力,只要中国人普遍胸怀梦想,必能成就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雍容之气,必能成就一个民族百年复兴的梦想。1、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C2、江城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近代更是在民主革命中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下列关于武汉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光辉历史描述正确的有( )
①曾受北伐战争的洗礼
②取得反帝斗争重大的成果
③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
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A. ① ② ③B. ② ③ ④C. ① ③ ④D. ① ② ④A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工农学兵,广泛的统一战线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五、课后作业
1、同步练习
2、收集资料: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武汉谢谢聆听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第一部分 温故知新
沉沦
鸦片战争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
农民阶级
运动
动摇清政府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资产阶级
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促进思想解放,推翻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
第二部分 新课呈现
一、基础知识
(一)五四风雷
1、导火线:中国在 上外交失败。
2、口号: ,废除“二十一”条 ,
3、经过:
阶段
时间
中心
参与者
斗争形式
结果
第一阶段
学生、知识分子
罢课
学生被捕
第二阶段
初步胜利
4、初步胜利的表现: 、罢免曹、陆、章三人 职务、 .
5、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 的传播,标志着 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思想基础: 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阶级的日益结合。
②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 的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④组织基础: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⑤国际基础: 的帮助。
2、诞生: 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秘密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 。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合作原因
(1)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 。
(2)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的不足,希望借助共产党的力量改组国民党。
(3) 的帮助
2.合作标志: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 。
3.合作方式:
4.北伐功绩:歼灭 、 的主力,基本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势力,革命势力发展到 。
5.国民革命的失败
(1)失败的表现:
① 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② 决定与共产党决裂,7月15日,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失败的原因:①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革命力量强大。
②主观上:陈独秀坚持 ,限制工农运动,放弃 。
二、能力提升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近代并不少见的一场失败外交引起了轩然大波?
材料一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意见(其主要内容有:签订公开合约,杜绝秘密外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根据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机构)后,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岳麓版必修一67页
思考:五四运动参与力量有哪些,与以往革命有何不同,谁发挥了主力作用?
材料三 学生联合会对于此次救国运动,虽奋起在先,而决不敢居功,何也?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思考: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方向发生了什么改变?
材料四 十月革命刚一爆发,许多报刊立即指出了它的“社会革命”的性质。……1919年初,社会上许多人对俄国革命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到1920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俄国革命的看法已基本改观,许多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相信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可行的了。
——摘编自杨奎松《社会主义从改良到革命》
思考:中共一大二大制定的目标有何变化,哪一个更契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之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进行。大会通过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并制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政治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人教版必修一68页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人民版必修一55页
合作探究二 国民大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成就?
材料五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民国二年,民户门前的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六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 …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我的梦想
2、共担时代责任,共筑中国梦
四、课堂练习
1、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2、江城武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近代更是在民主革命中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下列关于武汉在国民革命时期的光辉历史描述正确的有( )
①曾受北伐战争的洗礼
②取得反帝斗争重大的成果
③曾是国民政府所在地
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3、对比掌握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
革命力量
工农学兵,广泛的统一战线
革命前途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五、课后作业
1、同步练习
2、收集资料: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