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的崛起,本节课包含三部分内容,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五四运动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的诞生使得革命的事业有了新的领导,新的政党,国共合作,将革命的事业推向了新的高潮。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五四风雷。
五四运动,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事件。根据杨奎松老师的观点,五四运动包含两个含义。 争国权,争人权。
我们本节课涉及的主要是第二部分,争国权。
为了,争取国权,都有哪些阶层的任参与到五四运动中呢。
阅读课本66到67页,回答探究一。
1919年1月17日,中国参与胡巴黎和会的代表团,任首席代表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南方军政府代表王正廷、驻英公使施肇基、等人,来到了巴黎凡尔赛宫,向大会提出了一下要求。
(1)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七项希望;
(2)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
(3)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特权。
我们为什么可以参加此次会议,而且还可以提出我们的诉求。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曾宣布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并先后有17.5万名华工为这场战争服务 ,因此也以“战胜国身份提出了合理要求。那么。我们的这些诉求会得到回复吗?
面对中国代表提出的这些要求,1917年1月27日,日本代表牧野做出了争辩。
声称胶州湾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人在山东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应无条件地转让给日本, 声称日本在山东对德国作战花费了几千万元,死伤几千人。更为重要的是,早在这之前已经与中国签订了“二十一条”并且中国方面早已欣然同意了这些条款。
解释下21条。我们知道,二十一条是日本政府威逼利诱之下,袁世凯接受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而段祺瑞政府之所以,再次默许其中的条款,也是在西方的经济和政治管制之下做出的。
面对日本这些强词夺理,紧接着在第二天,我方代表顾维钧做出了发言,言辞激烈的辩驳了,日本的言论,中日之间所签订的条约都是,在不公平的环境下,被迫所欠的。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交回给中国。
顾维钧所提出了这些要求能得到大会的认可吗?
我们都知道,外交是本国实力的延时,一国的实力,将会决定你的外交情况。
面对当时积弱的中国局面,估计很难取得胜利。
但不管如何,这确实暴露了我们的国内存在很大问题,,
在各大家看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反应了什么问题呢。
可以说,国内矛盾丛生,一触即发。
紧接着的这个时间,就更加暴露了当时国内的矛盾。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的一个月,驻日公使张宗祥,在东京火车站乘坐火车。在火车站台上,就有几百名学生手持标语抗议他,冲击他,与他同形的夫人都吓哭了。因为他多次代表中国和日本签订了卖国协议。
学生为何做出这样的举动呢?可见政府的一系行动,激化了国内的矛盾。
随着,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学生们被彻底点燃了,于是爆发了轰轰烈类的五四运动。
纵观这一切,我们会发现外交失败,必然之中,有偶然,是国内的内困,导致了外弱,引爆了这一些列运动。
五月三日晚,当学生得知外交失败这一消息后,一千多名来自北京高校的学生,在北大集会。
集会开得很紧张的时候,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同学刘仁静,拿出一把菜刀要当场自杀,以激励国人。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啮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揭之于众,这就更激励了全体学生的情绪,于是决定第二天即五月四日全体游行示威。
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五月四号,3000多人来到天安门手持各种宣传标语,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按照原地计划,大家浩浩荡荡向东交民巷走去,
当学生队伍走到东郊民巷之后,恰巧美国公使周末出去游玩了。而且,学生的队伍遭的巡捕的阻拦,这下激怒了学生,当即有人高呼“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去!”于是人潮涌,经东长安街直奔赵家楼胡同曹宅。
于是大家临时改变策略走向了,曹汝霖摘。就有了,后来的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着,事态的扩大,北洋政府出兵,抓捕了部分学生。这更激起了新的一轮学生运动。
提问,探究2
随着爱国运动的扩展5月15号,《申报》在头版头条发布:“敝报等公决:自五月十四起不收日商广告并日本船期进市商情等。特此公告。”
有一个有趣的历史细节,1919年6月四日,上海青红宣布,青红帮首领召集会议决定,无论罢市多少日,所有扒手,一律停止盗窃行为,若有违背者,按帮规处罚。
(据捕房报告,罢市多日内无一件窃案。
由此看见,此次爱国运动参与的
刚才讲到事态的扩大,全国各地的学生开始加入斗争的队伍,在上海ia有学生沿着马路跪下,乞求商人抵制日货,进行抗争。很快工人阶级加入了运动,仅6月5日这一天,上海工人参加罢工的就有6、7万人。从6月5日15日,罢工规模迅速扩大,许多行业的工人以及店员也参加了罢工,上海市和沪宁和沪杭铁路的工人,也几乎全部参加了罢工斗争,其人数达到10万以上。整个上海工业生产陷于瘫痪、商业大都停闭,对外的水陆交通断绝
为何这次运动会有这么多的工人加入斗争呢?
阅读史料 回答
随着,工人队伍的加入,北洋政府感到了,压力,最终释放了学生,罢免了三人的职务,最终未在协约上签字。
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由此可见工人阶级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1919年上海学联通报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人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完成知识掌握,请完成自主探究三的表格。
五四运动不仅,有学生,工人的参与,还有知识分子的参与。
1919年5月6日,当得知学生被捕的消息之后,北大校长蔡元培帅校长团与警察总监吴炳湘交涉,愿以身家保释被捕学生。 而且,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也是第一时间,有蔡元培透露给学生的。
爆发五四运动期间,学者胡适并没有在国内。他在临行前,准们嘱咐他的学生,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傅斯年,“随机应变,适可而止”。而作为游行总指挥的傅斯年和罗家伦等人的本意,也只是想使游行成为“有纪律的抗议”,“岂能让它酿成暴力的风潮”。但这个时候的情势已非刚刚 20 出头的傅斯年们所能掌控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京政府被迫于6月7日释放被捕学生。10日,罢免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的职务。这是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但拒绝和约问题还没有解决,斗争仍在继续。6月1l日,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宜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
完成合作探究二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在五四运动,激情洋溢,力量积蓄,理解支持。虽然他们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争国权,在五四运动过程中,学生,传播了民主和科学。例如在,五四运动过程散发《北京学界全体通告》,就是有罗家伦书写的一份白话文通告。在整个五四运动过程中,都推动了民主和科学的传播,二者就促进了我们新的文化启蒙。
关于五四精神的内涵,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主流的是,我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
轰轰烈类的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将近百年,时至今日,回顾历史的发展,你有那些话相对他们说嘛。
完成最后一个合作探究。
1919年五四运动当游行的学生受阻于使馆区时,匡互生们与傅斯年等人针锋相对,引导愤怒的学生转向了赵家楼。傅斯年回天无力,心灰意冷之下,退出了游行队伍,也彻底与五四运动告别,回到了书斋之中。其实,早在5月3 日晚北大举行千人大会的同时,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今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的西花厅里也在进行着一场由几个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学生秘密社团召开的秘密会议。会议的组织者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的学生匡互生。匡互生坚决主张以暴力方式抗争。会议决定严惩曹汝霖、章宗祥等官僚,并作了携带小罐燃料与火柴烧毁赵家楼曹府的计划。为此,匡互生等人秘密做好了详尽的准备,诸如调查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等人的行迹以及住址门牌号码,弄到三人的照片。
正如学者梁漱溟所讲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风雷》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本节课一共包含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三部分。根据课程安排,本节课主要学习五四风雷部分。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五四运动犹如一座灯塔,而五四精神则更是经久不息,薪火相传,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着重体现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素养。从课前资料收集、课堂教学组织都着重体现家国情怀这一学科素养。为了体现这一学科素养,我特意将本节课的核心线索设定为“国权”。内困外弱丧国权、激情洋溢争国权、力量展现求国权、引领支持图国权。从国内外背景涉及到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原因,然后从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三个阶层入手, 寻找大量历史细节,展示三个阶层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从而达到素养提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五四运动背景、五四运动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五四运动主要史实。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国表现,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注重理性爱国。
三.教材内容、课标要求、重点难点
1.教材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这节课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学习,分析清楚这两个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3.教学重点:
重点:五四运动过程
难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策略图
五、教学方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六.教学媒体设计
序号 媒体内容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1 五四运动爆发前夜 视频 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提问-解释 2分钟 互联网
2 内困外弱丧国权 图片 文本 通过材料和图片分析五四运动爆发原因 提问-解释 -分组讨论- 展示—总结 8分钟 互联网
3 激情洋溢争国权 文本图片视频 通过材料和视频感受五四运动中学生表现 提问-解释 -分组讨论- 展示—总结 10分钟 互联网
4 力量展现求国权 文本图片 通过材料感受五四运动工人表现 提问-解释 -分组讨论- 展示—总结 10分钟 互联网
5 引领支持图国权 文本图片 通过材料感受五四运动知识分子表现 提问-解释 -分组讨论- 展示—总结 10分钟 互联网
6 情感提升 文本图片 通过材料和感受五四精神 提问-解释 -分组讨论- 展示—总结 5分钟 互联网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授课程序 教师活动 媒体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视频,提问重要时刻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展示五四运动爆发前夜的视频(《建党伟业》) 认真观看视频,并结合视频积极的回答老师启示性的提问。 利用有代表性的视频,用恰到好处的提问,引导学生很快的贴近本课主题。
内困外弱丧国权 1、 根据专家的定义,解析五四运动内涵,导入课堂。2、引出青年学生、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如何争取国权。提出设问,引起学生思考。 展示材料和巴黎和会的细节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面对日本代表的无理要求,如果在现场,你会代表中国做出如何申辩?自主合作探究:阅读史料思考北洋政府当时的国内局势? 通过文本资料给学生展示一些教材之外的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分析和探索兴趣,他们更准确的把握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提升家国情怀。
激情洋溢争国权 讲述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展示材料和学生运动的细节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从你手中的词汇卡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特点的词汇卡,并解释你选择的原因?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兴趣,他们更准确的体会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家国情怀。
力量展现求国权 讲述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展示材料和工人在五四运动的细节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史料分析工人阶级成长的原因?小组合作探究:从你手中的词汇卡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特点的词汇卡,并解释你选择的原因?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兴趣,他们更准确的体会五四运动中工人阶层的家国情怀。
引领支持图国权 讲述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展示材料和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的细节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从你手中的词汇卡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特点的词汇卡,并解释你选择的原因?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兴趣,他们更准确的体会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课堂升华 引用史料,提升五四运动精神内涵。 展示材料和2012年西安抵制日货运动图片。 五四运动据今已将近百年,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在学习完五四运动后,结合当下国家发展,在新的时期,你认为五四精神需要有那些新发展呢? 设计问题,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一个总结性问题的提出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课堂深度。
教师引导 设置问题 组织 评价
多媒体课件辅助
学生探究归纳
应用知识 联系现实 升华认识
分组讨论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风雷
★:核心素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重点体现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课程标准: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本课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过程 难点:五四精神
情景体验
面对日本代表的无理要求,如果在现场,你会代表中国做出如何申辩?
合作探究一
从你手中的词汇卡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特点的词汇卡,并解释你选择的原因?
自主探究一
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685家,注册资本共计22340万元;
1912~1919年,中国境内新增厂矿600多家,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总和。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
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
1912~1919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从这则史料中你可以提取那些信息?
自主探究二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人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从这则史料中你可以提取那些信息?
合作探究二
从你手中的词汇卡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特点的词汇,并解释你选择的原因?
合作探究三
从你手中的词汇卡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特点的词汇,并解释你选择的原因?
合作探究四
五四运动据今已将近百年,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在学习完五四运动后,结合当下国家发展,在新的时期,你认为五四精神需要有那些新发展呢?
夯实基础
阅读课本,思考五四运动的过程,完成此表格:
阶段 时间 运动中心 主力 口号 方式 结果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其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 的革命运动
巩固训练
1、“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能用此诗做比喻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
C.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 D.抗日战争兴起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主要指( )
①有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 ②中国人民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③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工作方法 ④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反对封建主义 ③反对军阀 ④反对资产阶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共50张PPT)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19年-1927年)
(五四风雷)
新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的高潮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新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何为五四?
一是从《青年杂志》创刊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1919年,其根本诉求是“争人权”
二是1919年围绕着巴黎和会损害中国山东权益而爆发的北京学生抗议浪潮,及随后在全国范围内的罢课、罢工、罢市等,其根本诉求是“争国权”
——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
青年学生
工人阶层
知识分子
国权
时间: 1919年1月17日 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如下:
(1)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七项希望;
(2)取消日本和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
(3)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的原德国在山东占有的特权。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丧国权——镜头一
时间: 1919年1月27日 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日本为“东亚和平”在山东对德国采取的军事行动花费了几千万日元,死伤三四千人,这是在战争期间为协约国事业做出的贡献。牧野还说,根据中日关于“二十一条”的换文和1918年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协议,中国方面已“欣然同意’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日本主张山东问题应在日中两国之间, 协议为基础,避开和会自行解决。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丧国权——镜头二
面对日本代表的无理要求,如果在现场,你会代表中国做出如何申辩?
情景体验
1912年—1919年,全国田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三倍;印花税增加了六倍;
1916年—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经济困难 矛盾尖锐
内困外弱丧国权
时间: 1919年5月3日晚 地点:北大法科大礼堂
集会开得很紧张的时候,有一位十八九岁的同学刘仁静,拿出一把菜刀要当场自杀,以激励国人。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填膺,当场将中指啮破,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字……
——改编自王聪《1919五四运动述略》
争国权——镜头一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附近
5月4日下午, 3000学游行示威天安门,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王聪《1919五四运动述略》
争国权——镜头二
1919.5.4
天安门集会
东交民
巷请愿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东交民巷附近
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西口后,遭到使馆巡捕的阻拦。当即有人高呼“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去!”
——王聪《1919五四运动述略》
争国权——镜头三
1919.5.4
天安门集会
东交民
巷请愿
火烧赵
家楼
五四运动剪辑
激情
激情洋溢争国权
——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
时间: 1919年5月15日 地点:上海
《申报》在头版头条发布:“敝报等公决:自五月十四起不收日商广告并日本船期进市商情等。特此公告。”
—— 徐旭阳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期间《申报》爱国活动述评》
求国权——镜头一
时间: 1919年6月4日 地点:上海
青红帮首领召集会议决定,无论罢市多少日,所有扒手,一律停止盗窃行为,若有违背者,按帮规处罚。(据捕房报告,罢市多日内无一件窃案)
——邵 雍 《五四运动与青红帮会》
求国权——镜头二
时间: 1919年6月4日 地点:上海
在学生“沿街跪求”上海商人罢市之际,上海工人首先起来举行罢工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仅6月5日这一天,上海工人参加罢工的就有6、7万人。
——王聪《1919五四运动述略》
求国权——镜头三
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685家,注册资本共计22340万元;
1912~1919年,中国境内新增厂矿600多家,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总和。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
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
1912~1919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
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
北洋政府被迫于6月28日释放被捕学生
军阀政府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
中国政府出席巴黎和会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这在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史上是第一次)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人商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12日
自主探究二
力量
力量展现求国权
——五四运动中的工人阶级
时间: 1919年5月6日晚 地点:北京警察厅
北大校长蔡元培率校长团与警察总监吴炳湘交涉,愿以身家保释被捕学生。
——王聪《1919五四运动述略》
图国权——镜头一
时间: 1919年5月日 地点:北京
胡适在离京之前曾给自己的弟子傅斯年嘱咐:“随机应变,适可而止”。
—— 智效民《胡适与五四运动》
图国权——镜头二
图国权——镜头三
时间: 1919年6月11日 地点:北京前门外
6月1l日, 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宜言》
——赵智强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民主思想评析》
引领
引领支持图国权
——五四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青年学生
工人阶层
知识分子
激情洋溢
力量展现
引领支持
国权
激情洋溢争国权
力量展现求国权
引领支持图国权
爱国救亡
民主科学
文化启蒙
五四精神
青年学生
镜头
时间: 1919年5月4日 地点:东交民巷附近
当游行的学生受阻于使馆区时,匡互生们与傅斯年等人针锋相对,引导愤怒的学生转向了赵家楼。傅斯年回天无力,心灰意冷之下,退出了游行队伍。
——许冠亭《谁领导了五四运动》
“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审厅去审理评判,学生去遵判服罪……因为,如不如此,我们所失的更大。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
——梁漱溟《论学生事件》
理性爱国
知识分子
与工农联盟
工人阶层
中国共产党诞生
激情洋溢争国权
力量展现求国权
引领支持图国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先锋或主力
口号
方式
结果
5月4日——6月4日
北京
青年学生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罢课、示威游行
学生被捕
6月5日——7月初
上海
工人阶级
罢课,罢工,罢市
释放,罢免,拒签
【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
新阶级的崛起: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