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实验探究,专题三[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实验探究,专题三[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5-23 14: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实验探究 专项训练三
1. 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和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和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脱氧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甲、乙、丙三同学为了探究“脱氧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脱氧剂”一袋,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想:甲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也可能还有少量活性炭粉;红 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铁。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活性炭粉,红色粉末可 能是铜。
(1)??? 你认为_______ 同学的猜想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铁可与氧气、水发生缓慢氧化,除去包装袋中的氧气、水,变为铁锈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该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请填写以下实验报告:
(3)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少量“脱氧剂”放入试管内,往试管内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黄色 有单质铁、铁锈 Fe + 2HCl= FeCl2 + H2 ↑ 2.如图所示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其中导体由多匝线圈组成),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各问题: (1)按下列要求将乙、丙两图中的磁极位置和导体运动方向补画完整: ①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②比较乙、丙两图可以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还与磁感线方向有关。 乙中上端N极,下端S极,导体向左运动 丙中上端S极,下端N极,导体向左运动 (2)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为: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
(3)小明同学对电磁感应现象作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
A. 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有关
B.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速度的方向有关
机械 电 除了小明的假设,你认为感应电流的大小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C.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D.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磁场强弱导体线圈的匝数等获取事实与证据:为验证假设A,他利用上图甲装置分别以1米/秒和2米/秒的速度向右切割磁感线,发现第一次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3格,第二次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6格。反复实验观察到同样现象。①原假设A 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②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B是否正确。 成立 利用甲装置分别以大小相同的速度将导体向左、右切割磁感线,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大小 3. 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小刚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对他的实验进行分析,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时首先将植物放在黑暗处足够时间,其目的是使叶片中的_____运走耗尽(选填“脂肪”或“淀粉”); 淀粉 (2)图中a选用的液体应该是___________(选填“酒精”或“清水”);
(3)滴加碘液后叶片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中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
(4)小刚的实验设计中有不足之处,表现在没有设置_________实验;
(5)请你写出完善该实验的具体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 淀粉 对照 ①将叶片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作为对照
②选取两片叶片,一片遮光处理作为对照
③选取两株植物做实验,黑暗处理后一株放在光下,一株继续放在黑暗处作为对照。(任意一种方法都可以)
5. 小明同学在学习酸的性质时,他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H+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地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H+浓度相同的盐酸、硫酸中,所含________________不同。
酸根离子 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①C1—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
②C1—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
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针对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将表格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Na+ SO4— Cl— (2)上述猜___________是成立的;(选填①、②或③) ① (3)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气体,能否完成探究任务?
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由于HCl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增加了溶液中H+浓度,实验条件发生了变化 6.学校要开运动会,几个同学讨论怎样才 能将铅球掷得更远。陈平说:“掷出点越高,掷得越远。”王力说:“掷出速度越大,掷得越远。”李明说:“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吧。”大家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点的高度有关。猜想2:铅球掷得远近,可能与掷出铅球时的速度有关。猜想3:铅球掷得远近,
可能与掷出铅球的角度(投掷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制作了一个小球弹射器,如右图所示。它能使小球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射出,弹射方向对水平方向的仰角,可由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量角器读出。他们通过7次实验得到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射出距离”指水平距离)。
请你根据上述所收集的信息和相关证据回答下列问题。
(1) 为验证猜想1, 因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 4、 5 要研究与射出点高度的关系,应该保持射出速度、射出仰角相同 (2) 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 _______的实验数据,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_的实验数据,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怎样才能将铅球掷得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7 要研究与射出速度的关系 应该保持射出点的高度、射出仰角相同 2、3、6 要研究与射出仰角的关系 应该保持射出点的高度、射出速度相同 应该尽量提高掷出点的高度,尽量提高掷出的速度,选择适当的掷出仰角 7.某同学在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时,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装置: (1)你认为这一实验要检验的假设是: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受_________________影响;
(1)??? 请你预测实验结果:10分钟后,若分别在甲、乙两装置的试管中滴加碘液,出现蓝色的是 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试管;(3)请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温度 甲 由于甲装置温度远低于370C,唾液淀粉酶活性降低,淀粉糊中的淀粉末被分解,淀粉
遇碘变蓝
8.为保证长时间潜航,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的再生装置。制氧气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②电解水制氧气;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分析比较以上各种方法,回答下列各问题: (1)写出上述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KClO3 Mn02 2KCl + 302↑ 2H20 通电2H2十+02↑ 2Na202 + 2C02 == 2Na2C03 + 02↑ (2)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
③ ①常温下反应,无需加热, ②人呼出的化碳可循环使用。 9.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某些环境因素对植物枝条失水的影响。在温度、风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1)锥形瓶中水面上加了一层油,其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装置中,锥形瓶上没有刻度尺,较为准确计量枝条每小时失水质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研究湿度对枝条失水速度的影响,应比较______________两组数据;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光照能使枝条失水的速度_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 防止水分蒸发 每小时用天平测枝条和锥形瓶质量 A、B 增大 10。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利用水和酒精进行实验探究,测得如下数据: (1)在如图方格纸中已画出了酒精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请你画出水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
(2)通过对数据或图像的分析,可以得到:
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一般是_______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结论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一般是 _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3)科学上通常用 _________这个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4)体积为50厘米3的水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克。 相同 不同 密度 50 11. 小明买氢气球时不小心松了手,气球迅速向上飞走了,升到高空的氢气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了探究这一问题,他设计用抽气机、密封玻璃缸和氢气球进行模拟实验,过程如下: (1)将一球壳较厚、质量较好的氢气球放入玻璃缸中,将容器密封;(2)从抽气孔s向外不断抽气,一段时间后发现氢气球可静止停留在玻璃缸中任何位置;(3)换用壳薄、质量差的另一氢气球重复步骤(2)的操作。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氢气球在空气中能上升是因为它受到的浮力F浮与重力G之间的关系为:F浮_________G(填“>”、“:”或“<”);
②实验中开始抽气后,氢气球体积将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2)中氢气球能停留在玻璃缸中任何位置,原因是因为F浮 _______G (填“>”、“:”或“<”);
④猜测实验(3)中壳薄、质量差的氢气球将 __________________;
⑤据此实验猜测,升到高空的氢气球可能会 _______________,也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变大 球外界气压不断减小,球内气体将球胀大 = 爆炸 在某位置上下运 动(或静止) 爆炸 1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和小华利用所提供的器材(小桌、海绵、砝码、木板)设计了图(a)、(b)两个实验,通过观察图(a)、(b)后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此后小华把小桌挪放到一块木板上,发现小桌对木板的压力效果不够明显,如图(c)所示。通过对图(a)、(c)的比较又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的结论。
请你根据已学过的压强知识分析:
(1)小明和小华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造成前后两个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图(b)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强是Pb,图(c)中小桌对木板的压强是Pc,则Pb____________Pc,(填“小于”、“等于”或“大于”);
(4)比较图(b)和图(c)可知,根据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强的大小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 受力面(海绵和木板表面)的形变程度 前后两次受力面的材料不同 等于 必须在相同的物体表面(或相同的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14.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像是生了“锈”一样。某科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⑤,科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性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页表中: 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1)在②一⑤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____________(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晶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是果肉中的成分与氧气作用的结果,“生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果肉变色速度越快
③ 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通常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水中溶解了氧气 将水果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工,采用真空包装并低温保存 15.积雪对公路行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路况的改变。路面积雪经车辆压实后,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减小,汽车易左右滑摆。同时,汽车的制动距离也难以控制,一旦车速过快、转弯太急,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厚薄不同,对汽车的危害也不一样。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0C左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因为在这种条件下,路面上的冰雪常会呈“夜冻昼化”状态。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撤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出问题:在相同气温条件下,为什么水不再结冰了?
猜想与假设:请你用学过的知识,针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方案:针对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水中杂质越多,水的凝固点越低或(混合物的凝固点降低 )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夜冻昼化”现象,即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
取相同的三个杯子,盛相同体积的清水+淡盐水、浓盐水,放入冰箱里,每隔5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温度,并观察是否有结冰现象,若结冰,结冰的顺序是否是清水、淡盐水、浓盐水
实验方案及主要步骤:
分析与交流:除了在路面上撒盐外,你还有什么常用的办法,可以避免交通事故,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车轮上装防滑链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6.探究:白纸中可能含有哪几种元素?
你认为白纸中可能含有的元素有_________,(写出两种)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测。
方案一:
?
?
方案二:
碳(C)和氢(H) 将白纸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白纸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白纸中肯定含有碳元素 将白纸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若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白纸燃烧
生成了水,因此白纸中肯定含有氢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