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列子》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寓 言
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作家作品的介绍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预习与交流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万仞( ) 魁父(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 箕畚( ) 曾不若( ) 亡以应( )
惩( ) 塞( ) 雍( )hèrènKuífùchènsǒukuìcuòlǒngjīběncéngyōng 读准下列字音sèchéngwúshuāng讨论翻译文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
北。
方圆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将近面对苦于绕远,曲折商量险峻的大山一直竭尽南面赞成纷纷的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提出疑问凭连……都削减把……怎么样况且,哪里纷纷之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叩石垦壤,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
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挑凿挖掘泥土用箕畚换牙通“返”交换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愚公你太不聪明了凭连……都草木暮年难道把……怎样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以应。通连……都即使愁通“无”顽固尽叹息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
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他代愚公移山这件事停止这件事代愚公同“措”放置阻断背设疑推探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2.请在原文中找出两山规模、搬山的原因、目标、地点、行动、结局相关的语句。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4.“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5.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
6.愚公如何面对智叟嘲笑的?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态度?设疑推探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 毕力平险图(第二段) 战前动员图(第二段) 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段) 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两山规模:
原因:
目标:
地点:
行动:
方法:
结局:2、请在原文中找出两山规模、搬山的原因、目标、地点、行动、方法、结局相关的语句。“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设疑推探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
②路途遥远: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
④工具简陋: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4.“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5.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以下作用
(1)对比:与智叟“笑止”形成鲜明对比;与孀妻弱子“助之”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
(3)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6.愚公如何面对智叟嘲笑的?他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什么态度?态度:针锋相对,反唇相讥,
顶真的修辞,
体现愚公移山的决心和信心。设疑推探(二)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3.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4.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5.文章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6.分析智叟和愚公的形象。
7.《愚公移山》给你怎样的启示?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其妻献疑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献:提出,不反对笑:讥笑君:是尊称残年:极端鄙视损:减少山之土“毁”“一毛”:拔根汗毛的力量也没有妻子的态度:献疑智叟的态度:反对妻子的情感:关心智叟的情感:嘲笑4.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立足于现在,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愚公:放眼于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5.文章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样写,寄理想的实现于神话,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志向远大、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毅力顽强、 不怕吃苦、敢于斗争、
有远见卓识 目光短浅
害怕困难
自以为是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6.分析人物形象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这里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1)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成功。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凡事物都是相对的,都互相转化,成功与失败亦如此。
(5)要勇于直面困难,不要害怕困难。
(6)要想事业有成,我们必须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7.《愚公移山》给你怎样的启示?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概括中心: 课文叙述了 ,塑造了 。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的毅力和 的精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坚韧不拔不怕困难 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的道理 技能拓展(一)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2.你对愚公移山这种做法赞不赞成?
3.同学们认为愚公愚还是不愚?3.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你对愚公移山这种做法赞不赞成?赞成。愚公面对困难时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赞成。因为看待问题愚公不能转换角度,换一种方式看问题。困难太大,不如搬家或修路;
把山移到别处,又挡住了别人的路;
投入和收益不相称,经济上不合算;
破坏环境和生态…… 认为“愚”的理由:认为不愚的理由:愚公既有雄心大志,又有实施措施,还懂得地理,在那个时代是“知识型”农民。
他有很强的语言能力,对智叟先斥后驳,而且逻辑严密,富有哲理,结果使智叟哑口无言( “无以应” )。
他懂得哲学,即“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大智往往若愚。晋代张湛评《愚公移山》说:“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毛泽东曾写《愚公移山》一文,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搬掉“三座大山”。还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认为不愚的理由:历史上无数的“山”都被“愚公”们搬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历朝的改朝换代……
若愚公“愚”的话,这样才算“智”:不但山不移,家也不搬,路也不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也不推翻,日本鬼子也不赶走,四化也不必实现……认为不愚的理由:移山之因:塞、迂
山高
困难(自然) 路遥 决心之大
移山过程 方法原始
妻子献疑
冲突(人为) 坚忍不拔
智叟讥笑责难
移山结局:无陇断焉板书设计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反”通“返”, 返回“惠”通“慧”, 聪明“亡”通“无”, 没有“厝”通“措”, 放置“陇”通“垄”,高地之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以君之力
4、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5、跳往助之
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7、甚矣,汝之不惠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词,他指愚公助词,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无义用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1、其妻献疑曰
2、其如土石何 他的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作用于其1、达于汉阴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告之于帝 介词,到介词,到介词,对 向焉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 3、无陇断焉 疑问代词,哪里语气助词,呢语气助词,了1、年且九十
2、且焉置土石 且时间副词,将近连词,况且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
2、曾益其所不能竟通“增”增加 “而”的用法
1、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2、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表修饰表承接表转折三、词类活用:1.吾与汝毕力平险: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面山而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名词用动词,用箕畚装。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四、古今异义阳 古义: 今义:阴 古义: 今义:曾 古义: 今义:
荷 古义: 今义:
毛 古义: 今义:息 古义: 今义:
虽 古义: 今义:
已 古义: 今义:山之南,水之北太阳山之北,水之南阴天竟,还挑草木叹气即使止曾经荷花毛发休息虽然已经五、重点实词:1.惩(chéng):苦于,为......所苦2.塞(sè):阻塞3.迂(yū):曲折、绕远的意思。4.聚室而谋:聚,集合;室,家;谋,商量。
5.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6.毕力平险:险阻,指险峻大山。7.杂然相许: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8.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
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9.荷(hè):负荷,挑、扛的意思。10.龀(chèn):换牙。11.寒暑易节:易,交换;节,季节。1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
固,顽固;彻,通。13.匮(kuì):尽。14.虽我之死:即使。 15.苦:愁。 16.惧其不已:惧,害怕;已,停止。
17.感其诚:被……感动。
18.负:背。19.断:隔绝。20.方七百里:面积,方圆。
21.遂率子孙:遂,于是;率,率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