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溶液了解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分类;
理解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意义及计算
了解溶液的分类
学习要点一、真正认识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溶质和溶剂问题:在一定温度下配置KNO3溶液,经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这时烧杯底部没有溶解的固体属于溶液的组成吗?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
C、溶液都是混合物;
D、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2、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碳酸钡和水B、碘晶体和酒精C、煤油和水D、氢氧化铁和水3、写出一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生石灰与水形成的澄清溶液
二氧化硫的水溶液 蓝色的胆矾溶液二、溶液的分类根据所含溶质的多少来分类:
根据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来分类:
浓溶液和稀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两者检验在不改变条件的情况下,继续加少量该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问题在提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改变温度 加水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 蒸发水分 加入溶质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质量
硝酸钾: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正误:1.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C、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在一瓶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在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该溶质晶体,该晶体的质量不变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试判断正误
①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三、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溶质的质量分数=医疗上常用的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密度近似为1g/cm3)的氯化钠溶液,500ml的这种生理盐水中含氯化钠________,水为______;若要使这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 分数变为1.8%,则需加氯化钠_____,或蒸发_____克水.例1、常温下把5克NaCl投入到95克水中充分溶解,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常温下NaCl的溶解度为36克)例2、室温下把5克钠投入到95克水中,完全溶解,求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例3、室温下把5克Na2O投入95克水中完全溶解时,求所得溶液的容质的质量分数。例4、把5克硫酸铜晶体投入到95克水中充分溶解,求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铅蓄电池是一种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先靠,又可以循环使用的化学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交通生产和生活中,铅蓄电池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若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上述硫酸溶液,则浓硫酸和水的体积比约为( )
A1:3 B3:1 C1:4 D4:1例6在80克15%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20克硝酸钠,全部溶解,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例7、某温度下6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40克3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硫酸钾与氯化钾的混合物6克放入25克氯化钡溶液中,充分搅拌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沉淀经过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6.99克。求:
(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t℃时,所得溶液正好是饱和溶液,则 ℃该溶质的溶解度是多少?13.已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 )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0℃时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5克甲;3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则20℃时 和 比较, 正确的是?????? (??? )
(A) = ??? (B) > ?? (C) < (D)无法确定将4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在温度变化前后,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液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