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两首
【导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内心汹涌着激情的灵魂。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名片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背景资料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交流点拨】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如何赏析现当代诗歌】
第一,熟悉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
现当代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鲜明的韵律,欣赏诗歌时必须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进而赏析诗歌的情感与技法。
第二,把握主旨意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来给人看。因此,鉴赏现当代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第三,展开合理想象,分析形象美。
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让我们陶醉其中,感受诗歌的形象美。而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必须借助于想象。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调动积累,在想象中体会形象,才能感受诗中的形象美。
第四,咀嚼分析,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鸟儿歌唱了哪些事物?它们各象征什么?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为什么小鸟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
【交流点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到写作这首诗的1938年,我国的华北、华南、华东也相继沦陷,可以说我们的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的艾青在武汉目睹了这一切,他为小鸟们即将失去它的栖息地而悲愤。鸟儿唯有用声音不停地歌唱,为大地悲鸣;诗人只有不停地创作、为民族呐喊。鸟儿悲鸣到声音都嘶哑了,诗人历时七年的创作也让他疲倦不堪,但他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仍然不愿停止。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交流点拨】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步骤四 精读诗歌 品析语言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加一个“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珠圆玉润”好不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换成“清脆”或“珠圆玉润”,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用“这是一只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1)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2)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3)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2.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联系当今时代,依照示例仿写。
【交流点拨】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当用嘹亮的喉咙歌唱:这精准扶贫,全民共创小康的和谐社会……
②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会用响亮的喉咙歌唱:现代化大都市流光溢彩,高瞻远瞩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③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肯定会用悦耳的喉咙深情歌唱:新“社保”,百姓受益;农村城镇化建设,惠及百姓……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 风——抗争精神
黎明——胜利的曙光意象朴实
象征深远
常含泪水
爱得深沉直抒胸臆
热情澎湃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乡愁》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字音
窄窄(zhǎi) 坟墓(mù) 海峡(xiá)
2.作者名片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湖南衡阳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划分朗读节奏和重读。
【交流点拨】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
2.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
3.分组比赛朗读,相互点评。
4.理清本诗的思路,找出此诗的线索。
【交流点拨】时间线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情感线索:思念母亲——思念爱人——怀念母亲——思乡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诗歌阅读技巧
(1)从关键词语入手,如抓住诗句中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及作用,去品味欣赏。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感情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6)从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色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2.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邮票——少年——母子深情;船票——青年——夫妻恩爱;坟墓——中年——生死别离;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再加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是不是说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交流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这是正语反说。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
2.找出这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用“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交流点拨】生甲:“枝、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生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丁: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次。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交流点拨】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乡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旋律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柔美而略带哀伤。
2.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情绪物化了。在许多古典诗歌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交流点拨】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交流点拨】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印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附:板书设计】
乡愁邮票——少年——母子深情
船票——青年——夫妻恩爱
坟墓——中年——生死别离
海峡——老年——思乡之愁
升华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带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提起现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了戴望舒;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了“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浪漫。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灰烬(jìn) 锦幛(zhànɡ) 荇藻(xìnɡ zǎo)
蓬蒿(pénɡ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
(2)词义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诗中指荔枝花凋败。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作者名片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早在1928年就已发表,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背景资料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听录音磁带,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诵读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交流点拨】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二)自由诵读,感知诗意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交流点拨】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3.集体朗读,领悟诗意。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创作此诗,作者身陷牢狱,不可能有中国地图,那么,诗中“手掌”和“摸索”分别指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摸索”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配乐朗诵诗歌,诗歌的第二部分描写沦陷区,描绘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描绘了六幅画面:堤上繁花嫩柳;长白山雪峰;黄河夹泥沙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的苦水。第一幅画面与后五幅画面形成对比。
3.诗歌后两部分的写法不同之处在哪里?
【交流点拨】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4.“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5.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哪些?表明了沦陷区怎样的情景?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对沦陷区的情景进行总体描述的句子是:“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是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
6.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交流点拨】代表的是祖国大地(祖国山水);括号里的文字不能删,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7.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什么?
【交流点拨】“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这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辽远的一角”是指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
步骤四 诗歌精读 领悟主旨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摸索”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沦陷区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就是解放区的土地。这两部分并列在一起,构成横向对照。诗人对敌人恨之切,对祖国爱之深,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了。
2.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温暖、明朗、坚固、蓬勃……”,这些词语是积极的、暖色调的;“残损、微凉、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语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这些对比鲜明的词语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3.诗人在“摸索”这一动作中容纳了极复杂的感觉体验,请举例说明。由此而展开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步骤五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一)品味语言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有什么不同,简要说说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4)那里是太阳,是春。
【交流点拨】(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3)“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4)“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3.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一句,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有什么作用?“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选用得恰如其分,你认为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形象感受到对如恋人般美好、如母亲般亲切的解放区的向往之情。
4.“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
(二)探究写法
1.本诗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突出情感的?
【交流点拨】前半部分,是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都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这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从感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步骤六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2.拓展延伸
(1)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2)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附: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摸 索沦陷区:灰烬、血 凄楚忧愤
对 比
解放区:温暖、明朗、坚固、蓬勃 热切期盼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导学目标】
1.了解舒婷的诗歌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增进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儿女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干瘪(biě) 驳(bó)船 蜗(wō)行
胚(pēi)芽 迷惘(wǎnɡ) 隧(suì)洞
绯(fēi)红 淤(yū)滩 纤(qiàn)绳
2.作者名片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背景资料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979年。从“文化大革命”中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经历过深重灾难后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生发出一种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推动下,舒婷写下了这首抒情短诗。
4.文体知识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通感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歌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重音和节奏,教师示例。
【交流点拨】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二)整体感知
1.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诗歌 深层探究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比喻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由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拥有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3.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诗歌用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步骤四 品析语言 感受特点
精读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精妙。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这一句中“老水车”的形象有什么含义?
【交流点拨】“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2.“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诗句描述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同学们,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2.拓展延伸
阅读作者另外一首名作《双桅船》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创作特色。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人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4* 外国诗两首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爱国,是一面飘扬世界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扬白帆济沧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作者名片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中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概括第一首诗《祖国》每节的大概意思。
【交流点拨】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2.第二首《黑人谈河流》思路是怎样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我了解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了解河流——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
诗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历史的寻根。从中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诗歌 深层探究
(一)学习《祖国》一诗
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交流点拨】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2.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3.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喀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
【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现代诗意象的类别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其分成以下三类:
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此类意象可以寻找比喻义来理解。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
3.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还是被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内容展开想象,从而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凄清冷漠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河水,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上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真的。
(二)学习《黑人谈河流》一诗
1.诗中的“河流”该怎样理解?“黝黑的河流”指什么?
【交流点拨】诗中的“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黝黑的河流”指黑人的历史。
2.第一节诗两次提到“我了解河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前者是为了反复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两次描写河流的古老,是为了说明黑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
3.第三节诗主要写了什么?请你评点一下这节诗在写作上的好处。
【交流点拨】这节诗,是对黑人的历史的回顾。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展开对历史的回顾,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现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2.拓展延伸
读了这两首小诗,说说你的感想,你的启示,你的联想。
【交流点拨】示例:1.我觉得人就是应该爱国。
2.我想到了几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
3.我觉得应在升国旗时高唱国歌庄严行礼。
4.我认为,“祖国”并不是一个看不见的东西,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父母、家乡等一系列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5.我觉得应把爱国落到实处、小处,莱蒙托夫爱乡村,休斯爱河流,作为学生应爱家乡,爱身边的人。
【附:板书设计】
祖国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水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草房 小窗 醉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黑人种族历史悠久)
深邃中显自豪幼发拉底河沐浴
刚果河畔盖茅舍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脚踏一方土
【导学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
2.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3.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土地,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我们家乡的泥土,我们祖国的土地,永远同我们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我们一同生长。
课前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的介绍,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故土”的文化传统。
资料搜集 展示交流
展示一 看看我们的土地
1.土地改革的历史
▲商周井田制
井田的划分,大约一块为100亩(约合今31亩多),是奴隶耕种的一个土地单位,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很低,也为了便于监督奴隶劳动,井田上实行奴隶集体耕耘。另一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封建国有土地制度。贵族地主把一部分土地分配给一家一户的农奴去耕种,收获归农奴所有;另一部分土质较好的土地归贵族地主自己,驱使农奴为他们代耕。这是一种榨取劳役地租的封建剥削形态。第三种意见认为井田制是从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而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公社成员原来集体耕作的大块“公田”,已经变成周王、诸侯、贵族的私田;而农民耕种的小块“私田”,原来是公社划分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分给公社成员自己耕种的,农民向贵族们交纳十分之一的贡物,这些土地也同样变成贵族们的私田。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源起: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现状调查
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与世界对比:
(1)绝对量大、相对量小、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2)山地多、平地少、难以利用和质量低劣的土地比重较大。
(3)农用地比重偏小,草地面积较大,耕地尤为缺乏。
(4)耕地整体质量不高,可灌溉地比重较大,单产居中等水平。
(5)森林覆盖率低,林地利用不充分,生产力低下。
3.保护耕地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土地调查,清理空闲土地,收归国有。
(4)实行土地使用公示制度。
展示二 土地的故事
▲五色土
上古时代,我国有“社稷祭祀”制度,把国家称为“社稷”。《白虎通》曾设王者为何有“社稷”之问,答云:“为天下求福报功。以‘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为‘土神’;谷物众多,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为‘谷神’之长。”
这就是说,当时国家统治者,重视土壤和粮食,认为“神”可以引出万物,祭“神”可以保障五谷丰登。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叫做“社稷”。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最上层15.8米见方、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它大体上符合我国土壤分布概况。东方多水稻土,呈青色,南方多红壤、紫色土,呈红色,西北干旱土、盐碱土,呈白色。中原腹地为黄土高原雏形土,呈黄色。
▲沧海桑田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髻,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王方平笑着说:“难怪圣人说海中行路都会扬起灰。”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沧海桑田”也简作“沧桑”。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因此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如果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寸金桥
寸金桥坐落在赤坎区西侧,“寸金浩气”是湛江八景之一。1925年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1959年重修。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19米,宽12米,两侧各立栏柱18根,桥西头竖纪念碑1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郭沫若题字“一寸河山一寸金”。抗法英雄塑像庄严地站立在公园大门内宽敞的广场上,正气凛然,威武不屈,是湛江人民的英雄形象。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湛江市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示三 土地成语
地广人稀:亦作“地旷人稀”。指土地广大,人烟稀少。
地棘天荆:指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地瘠民贫: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地老天荒: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犹言地为之老,天为之荒。形容极其感人。
地老天昏:形容变化剧烈。
地灵人杰:人物杰出,盖因地之灵秀。
地主之谊: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
展示四 土地民俗
土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的祖先自古敬重土地,而且把敬重土地的习惯,留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祭祀土地神——民间设置并祭祀土地神十分盛行,遍及城乡每个角落。
2.甘肃的民间社火表演——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展示五 土地诗歌(学生习作)
1.土之痕伤
走在被风所逗嬉的土地上/我看见/看见它裸露的脊梁/我看见/它在哭泣/那泪,充满悲伤/一行一行/深深的痕迹/清晰明亮
2.来自回去的地方
仰望三千里/百年而育一代人/生我养我的,怎么能说没有这土地呢/这片土地筑于史书万载/沧桑轮回/你从哪里来/当你结束了闪耀的光辉/会有土地送你回到哪里
3.你伴我成长
脚踏一方土地/沐浴一身春雨/看着泉水溢出,一点一滴/漫步于山间的小路/感受到土地的芬芳/谢谢你伴着我成长
4.大地的礼物
喜欢看茶叶在杯中悬浮/喜欢望着深夜安睡的树/更喜欢在深爱的土地上漫步/渴望下一个春天,看玉兰花重新绽放/大地,那是你送我的礼物
指导写作 名师导航
(一)文题展示
在本次活动的基础上,展开诗意的想象,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二)指导写作 名师导航
1.审题要准。“土地”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二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在文化层面上,土地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在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此次作文就要挖掘土地文化层面的含义,从自己对土地直接的或间接的体悟之中写出新意来。
2.角度要小。关于土地的话题很宽泛,我们可以写人们对土地的眷恋,写有关土地的传说,写土地的文化意义,写土地保护的严峻现实,等等。构思时,尽量不要为写土地而写土地,要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另辟蹊径,赋予土地以特定的含义,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3.表达要活。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有时可以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可以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具体写作时,可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讴歌土地对生命、对人类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人们对土地的践踏,表现土地的困惑、迷惘。此外,还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可以收到新颖活泼、引人入胜的效果。
4.感情要真。无论是写成抒情性的文章还是写成一首小诗,所表达出的情感都要真挚。情感是抒情的文章或者诗歌的灵魂所在,无论是热爱,还是担忧;无论是反思,还是回忆,都要有自己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当你对这片土地充满一往情深的挚爱和眷恋,你自然就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活学活用 佳作示例
校园
有关第一次踏上校园土地的记忆早已模糊,因为那时的我只顾匆忙地赶路,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把这儿放在心上。来这里,就是为了要离开这里,风光地永远离开。
时隔三年,徜徉在校园中,此时已是柳絮纷飞的时节。漫步在和煦的春风之中,张开双臂贪婪地呼吸。这里有青春特有的蓬勃生气和淡淡的迷茫的味道。
校园后的小庙散发着沧桑的宁静。来到庙中,随便看看佛像,信手向铜鼎中扔些零钱,从不虔诚的我并没想到要佛祖保佑什么。
学校的后门正对着古老的城墙,说是城墙,看起来却更像用土堆起来的长长的土丘。五百年的风雨洞穿了他坚实的脊梁。他没有八达岭上那座用方砖和血泪堆砌的万里长城的雄浑壮阔,也没有人说不到这里非好汉。他曾守卫的主人阿骨打早已随风消逝,只留下陵寝藏于城墙脚下。但他仍静静地站在那里,注视着这座北方小城,忠诚地守卫着主人的丰功伟业。我喜欢沿着城墙下的公路迎着朝阳奔向远方,轻快的脚步掠过一座座村庄。希望有朝一日,我的脚步能达到这城墙的尽头,目光能洞察那风雨百年的沧桑。那时,我仍会继续前行,因为生命的城墙永远不会有尽头。
有时一个人躺在床上,目光总爱留恋着窗外。云借风势,匆匆滑过,在地面上留下她放纵的痕迹。一片云过后,阳光又从容地洒下,大地顿时光艳照人。不时有落后的小片云彩跳过,斑驳的小黑影又在光亮中投下了几分俏皮与些许韵味。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能够映照出自我,比独处时更丰盛,能使人发现自己最隐晦的特质。那么爱上一个地方,就是因为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自己的痕迹,有着冰雪般近在指间却永远得不到的美丽和咫尺天涯的神伤,一切像泪水一样渐渐流逝。爱上一个地方,就是因为这里能够呈现出心中的自我。爱上一个地方,就是要和她相互自然地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许,只有真正爱上校园的这片土地,才能真正融入她,体会她的美丽。
名师点评:这篇散文以抒情的笔调抒写了漫步在校园这片即将离别的土地时复杂的心绪,其中有回忆,有留恋,有迷茫,更有青春的淡淡怅惘和对未来的希望。语言优美含蓄,有清淡朦胧之美。本文可称得上是一篇文质俱佳的一类美文。
10 那树
【导学目标】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4.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深刻体会作者的用意。
5.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路边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佝偻(ɡōu lóu) 倒坍(tān) 荫庇(yìn bì)
踝(huái)骨 虬(qiú)须 周道如砥(dǐ)
(2)词义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倒塌。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人小腿与脚之间部位的左右两侧的突起。文中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卷曲的胡子。文中指树根。
周道如砥: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作者名片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记叙了一棵老树被人类无情杀戮的悲惨命运。
2.那树的不平凡的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运用下面要求的句式说一句话。
那是一棵________的大树,因为________。(提示:可从树的外形、品格、遭遇、作用和它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概括,也可以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或者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交流点拨】(1)那是一棵有着坚固而稳健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因为它虽然显得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看上去像生铁铸就。
(2)那是一棵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因为它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荫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3)那是一棵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4)那是一棵有爱心的大树,因为它在预知自己将遭杀戮后,将灾祸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 (5)那是一棵让作者心痛的大树,因为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重点精读 深层探究
1.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作者在叙述大树“绿着生”“绿着死”的两个生命阶段的过程中,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2.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交流点拨】作者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用意在于:一、表现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更有灵感;二、创造一种悲壮的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把握特色
(一)赏析语言
品味下列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这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有时是好事,但有时也会是坏事,有可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失衡。作者没有直接表达类似的思想,但我们可以揣摩其心理,这就是托物寓意。
2.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读“咬”“骨粉”和“呻吟”这几个词语时你有怎样的感受?)
【交流点拨】“咬”“骨粉”和“呻吟”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本来这几个词语不应当用于此情此景,但作者富于创造性,故意用这几个词语来描景写意,表达对伐树工人的愤恨,所以这几个词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彩。
(二)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1)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2)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3)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给予人护佑,更给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和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4)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5)写景状物形象生动。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却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苦,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沉重感慨。
2.拓展延伸
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交流点拨】(1)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2)不知何时兴起了“一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3)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附:板书设计】
那树早期
近期庇护、造福人类
惨遭杀戮现时托物寓意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1* 地下森林断想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袅袅(niǎo) 鼎(dǐnɡ)盛 万籁(lài)俱寂
啾啾(jiū) 嶙峋(lín xún) 瘠(jí)薄
沉湎(miǎn) 徘徊(pái huái) 窥(kuī)测
愤懑(mèn) 孱(chán)弱
(2)词义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2.作者名片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3.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正值文革结束后不久,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感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什么是地下森林?
【交流点拨】地下森林就是长在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里的森林。就是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中又黑森森不见阳光的森林。就是长在死火山口的森林。
2.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交流点拨】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3.大家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成长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4.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标题的意思就是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想象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作者想象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交流点拨】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交流点拨】煎熬与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霜冻。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将种子撒入峡谷,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
3.文章所写的“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是什么?
【交流点拨】坚韧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4.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5.“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读完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交流点拨】①不要怕命运中的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②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和平的、顺利的,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
③一颗优秀的种子,即使在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所以人在困难和痛苦时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毅力和耐性,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步骤四 赏析语言 写法探究
(一)赏析语言
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交流点拨】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的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3.“联”,即联系时代背景。不少文章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内容的深刻含义。可以采用“通过描绘歌颂(批判)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式来归纳。3.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交流点拨】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二)写法探究
1.本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的?
【交流点拨】①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②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③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交流点拨】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描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2.拓展延伸
欣赏诗歌《地下森林》,说说它与本课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地下森林
杨 炼
逃不走的落叶早已习惯危险的预感/四周耸立的绝壁,正午时的幽暗/沿着小径,一万年前的那次暴风雨/还在绿色苔藓上反潮/铃兰花旁若无人,跳着舞/开进狰狞的岩石瀑布里/一群巨大的鸟/收拢强有力的黑色羽毛/浑圆深邃的山谷/千万吨针叶形的寂静/在聆听树根下那口血红的钟/在监视,流尽叶脉的潮湿的火/让蜜蜂繁忙的芳香的火/化身为雨滴、小溪、浆果和松鼠的火/那颗暴躁的心在哪儿跳动/那灼热之手怎样伸向生命/抓住一座绿色的小岛/把远古信仰从每个黎明唤醒/天空,缩成头上一圈蓝光刺眼的年轮/即使葬身于这一种或那一种火/炸裂松塔的火,雕刻着通红石头的火/一万年后仍将有这片森林,这种静/比大地还低/无数松子的小心脏依偎着泉水/比天还高/它生长,在太阳上冶炼金子
【交流点拨】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强调主观感受对外界事物的溶解作用,强调主观性、自我性,带有强烈的心理色彩,把感性浸泡过的形象,组合成新鲜的意象,而忽略客观真实,由此产生浓郁的诗意。
【附:板书设计】
地下森林断想
咏物 坚忍顽强
沉着谦逊
乐观豪迈
无私奉献 咏人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2* 人生
【导学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陷阱(jǐnɡ) 瞭(liào)望 瞻(zhān)望
忙碌(lù) 撒(sā)旦 攫(jué)取
充沛(pèi) 鲑(ɡuī)鱼 停滞(zhì)
臆(yì)测 馈赠(kuì zènɡ)
(2)词义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取:掠夺。
臆测:主观地推测。
馈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作者名片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受黑格尔影响较深。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雨果、拜伦、巴尔扎克、司汤达、梅里美、海涅,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作者描绘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四个场面,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描绘了哪四个场面。
【交流点拨】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中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的攀登就艰难了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去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和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各具有什么特点?结合实际生活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交流点拨】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在工场劳作的人,虽然工作琐碎,但他们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2.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作者想借此来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3.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交流点拨】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4.作者写作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写作本文旨在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焕发光彩,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步骤四 重点精读 理解语言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作者的看法正确吗?
【交流点拨】“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作者对老年人的看法过于片面,事实上老年人生活积累丰富了,更容易区别事物、看清事物的本质,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也更加珍惜生命、留恋生命。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随着年事的增高,人们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3.“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交流点拨】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4.“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这是什么意思呢?
【交流点拨】这写出了阿基米德为了科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它告诉我们,想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深入挖掘、不断开拓,为了劳作、为了事业甚至可以忘却生命。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2.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抒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交流点拨】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台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古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附:板书设计】
四个场面人类攀登高塔(1~4)
探寻地下坑道(5~6)
征服广阔领域(7)
在工场劳动(8~9)三类人群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9 谈生命
【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3.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4.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计划】
2课时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骄奢(shē) 荫庇(yìn bì) 枭鸟(xiāo)
芳馨(xīn) 怡(yí)悦 云翳(yì)
休憩(qì) 屏(bǐnɡ)息 丛莽(mǎnɡ)
惊骇(hài) 清吟(yín) 朔风(shuò)
(2)词义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恣肆,一泻千里。)
惊骇:惊慌恐惧。
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本乡。
骄奢:骄横奢侈。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云翳:阴暗的云,文中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
怡悦:愉快。
芳馨:芳香。
2.作者名片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当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诗歌受到泰戈尔的影响,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在旅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感知课文,把握大意
(1)听配乐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3)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4)本文围绕生命谈了些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历程、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表达了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和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理清思路 把握构思
1.课文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你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交流点拨】“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最后一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深层探究
(一)品语言美
品味下列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交流点拨】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交流点拨】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表现了作者“生亦何欢,死亦何惧”的平常心。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
【交流点拨】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交流点拨】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交流点拨】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这里的“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
(二)品哲理美
1.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用哪些词句展示其鲜活的形象?
【交流点拨】用四个“有时候”,体现江水流程的丰富多彩;用“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江水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用“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而又羞怯、心魂惊骇、休憩、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2.作者描写“一棵小树”,用哪些词句展示其鲜活的形象?
【交流点拨】用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和生命终结;用“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用“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3.描写“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时,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交流点拨】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描写春水面对的种种境遇,表达的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步骤四 探究主题 把握意图
1.“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个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态度?
【交流点拨】一江春水:东流历程——向前、曲折、复杂、多变;一棵小树:春秋四季——发荣、滋长、繁盛、凋零;以春水和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态度。
2.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做树和水?
【交流点拨】树的成长和水的历程与生命有相似之处,作者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很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能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句子是哪几句?宣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交流点拨】“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作者的人生观是:人要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2.拓展延伸
积累冰心妙语
(1)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2)指点我吧,我的朋友!我是横海的燕子,要寻觅隔水的窝巢。
(3)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的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
(4)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5)“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关注我们的社区
【导学目标】
1.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2.在社区活动中培养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性。
3.提高语文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并逐步学会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社区的自然状况、文化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区是我们的家园,关注社区、建设社区,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从我做起,人人行动起来,建设一个文明的社区,进而建设一个文明的国家,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当担负的职责。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美化我们的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动准备
1.通过问卷调查、对话访问、网络资料搜集、专业咨询等方式了解本地的旅游景点、风俗习惯、饮食特色等。
2.分小组确定话题,开展社区调查活动。
活动展示
展示一 看看我们的社区
(一)调查社区人口状况
下面是你的同学从社区调查中得到的数据,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东风社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东风社区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及主要特点
2015年底,东风社区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536人,占全社区总人口的15.75%,老龄化程度名列全市社区第二位,高出全省平均数1.84个百分点,比全国提前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每年还在以3.4%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9%左右。
【交流点拨】东风社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①老年人口增幅远远高于总人口增长速度;②中高年龄人口比重上升,逐步向高龄化发展。
(二)考察社区环保状况
环保问题是社会问题,为了提高社区全民环保意识,首先要提高校园环保意识。展示你们写的倡议书。
【交流点拨】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可你们知道吗?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由于空气污染、乱砍滥伐、汽车尾气等诸多原因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天空已不再像往日那样湛蓝,河流也缺少了昔日的碧绿,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我们生活的一大问题,改善我们的环境状况已迫在眉睫。为了人类,为了自己,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倡议:
1.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
2.不使用或少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
3.不浪费水电,随手关灯,随时关紧水龙头。
4.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可在学校设置一个统一的电池回收箱。慎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5.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绿化美化活动,保护绿地花木,不践踏、不随意摘花摘叶。
6.学校可以在每层楼设置两个垃圾分类回收箱,回收纸张和铝罐。还可视回收情况,与回收部门定期联系、处理。
地球的安宁,世界的美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心中有一个绿色之梦吗?请参加我们的环保活动吧!让我们把环保承诺变为实际行动,为改善周围的环境质量而努力。最后,让我们用小手牵起大手,托起绿色的希望。
××中学九(1)班全体同学
11月11日
展示二 我为社区做贡献
(一)制订一个文明公约
给你所在社区的居民拟写一份《小区文明公约》。
【交流点拨】小区文明公约
尊老爱幼夫妻敬,做文明家庭好成员;
遵纪守法倡公德,做文明市民示范员;
社会稳定要维护,做综合治理安全员;
破除迷信反邪教,做崇尚科学宣传员;
爱绿护绿保环境,做美化社区清洁员;
加强学习增修养,做推广新知辅导员;
孩子成长要关心,做维护权益监督员;
社区活动常开展,做弘扬新风传播员;
少年儿童齐拉手,做助人为乐好队员;
服务社区建社区,做奉献青春好团员。
(二)发表一次演说
【交流点拨】温馨社区我的家
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社区,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家,是遮风避雨的小船;社区,就是我们小船的港湾。
我的社区,你拥有丰富的活动。你经常走进孤寡老人的家中,给他们带去帮助,与他们促膝长谈,我们温馨;你在节假日时,经常开展文艺晚会,与居民同乐,我们感动;你在夜晚时,经常组织奶奶们一起跳个舞,让爷爷们下个象棋,我们高兴;你的荣誉,是我们每个居民的心血,我们共同的成果,我们自豪……你举办的每一次活动,都留在我们心中。我们爱你啊,我的社区!
我的社区,你拥有便民的生活。你那繁多的商店,分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你那热闹的市场,鸡鸭鱼肉和蔬菜样样具有,一次可以购全,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你的便民服务,可以使我们享受到更加方便的服务,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你的方便,你的快捷使我们的生活加快了脚步。我们爱你啊,我的社区!
我的社区,你拥有繁多的绿化。你那青青的绿草地,使我们的心情更加放松;你那繁花似锦的花坛,使我们的一天都有了好心情;你那古老的大树,靠在它底下,一切烦恼都忘记了;你那轻盈的柳枝,轻轻抚摸着我们的脸颊,就像一双轻柔的手;你那丰富的果实,数不胜数,成熟后,就像活泼的娃儿露出了灿烂的笑脸。你的绿化使人轻松,使人愉快,使人开心,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绿。我们爱你啊,我的社区!
我的社区,你拥有温馨的广场。你那种类齐全的健身广场,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地;你那悠闲的小广场,是老人们散步的最佳地点。你那繁多的小公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我们爱你啊,我的社区!
我的社区,你拥有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文静的女孩,调皮的男孩,貌美如花的妈妈,年轻力壮的爸爸,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善良童趣的姥姥姥爷。你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亲人,我们爱你啊,我的社区!
我的社区,你给予了我们一个大家庭,给予了我们许多美好的事物。
我的社区,你是我们温馨的港湾,你是我们开心的社区,我们爱你啊!
展示三 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在社区活动站义务服务
1.交流一下社区采访记录。
【交流点拨】采访对象:市老城区某老人(78岁)
采访时间:6月3日
(由于采访过程中老人使用方言,故有些内容难以理解,下文为部分采访记录)
问:您老今年多大岁数了?
答:我有78了。
问:您现在身体还好吗?
答:不太好。我从前没什么文化,做的都是粗活,我已经多年不干活了,但身体上有不少毛病。有从前落下的老病,还有岁数大了又生的新病,我已经开了两次刀了,家里的钱都用光了,现在生病没钱治,身体又一天不如一天。
问:那您有没有医疗保障或者养老保险?
答:哪里会有啊,我现在小病小痛忍忍也就过去了,实在难过就去弄堂里老中医那里要几付中药喝喝,多亏他了。没钱去医院啊,总归治不好的,过一天算得一天了。
b.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要做哪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明。
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4)结尾
(5)落款
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问:您生活那么困难,那您的子女呢?他们不照顾您吗?
答:我有个女儿,过去读书不好,到外面去干活,后来找了个外地人结婚,难得回来。他们的日子也困难,前几天来电话说厂子快关门了。不怪她,不怪她……
2.你参加社区调查后有什么感受?
【交流点拨】生甲: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特别是当我第一次外出采访时,竟连续两次碰壁,真是让我沮丧不已。不过,四个星期下来,我在这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生乙:我接触到了一门全新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最艰难的莫过于实践调查部分了。
生丙: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关注的是老年人,在调查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对这个弱势人群并不了解,但当研究接近尾声时,我对他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写作指导 名师导航
(一)文题展示
在完成“关注我们的社区”综合性活动的基础上,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名师导航
①认真观察 找准角度
观察自己所生活社区的面貌,了解社区范围内的人与事,整合生活素材,经过筛选、加工,使之变成写作素材,然后,找一个角度,写作文以表情达意。
②布局谋篇 仔细推敲
从表达上看,此次作文宜写成记叙文。事件的取舍、详略、先后这些因素是谋篇时要细心推敲的。人物要鲜活就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要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情感。
③一点伸展 多点铺陈
抓住一个内容来写,然后将内容延展开来,写出自己在社区活动站的感受。也可以采用“多点铺陈”的写法,即多写几个内容,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展现社区的生活。还可以写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缺点,写社区成员之间的团结、互助等。
(三)活学活用 佳作示例
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
“全村中小学生注意啦,请立刻到村委会集合。”暑假里的一天,正当我看电视看得入迷的时候,村委会的广播响了起来。我极不情愿地关掉电视,穿好鞋子走了出去,边走边想:“又有什么事呀?”
等我走到村委会的时候,偌大的会议室里早已坐满了孩子们。主席台上,退休老教师王大爷正在讲话:“刚放暑假,小孩子整天待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儿。我们工会与村委会商量,准备把你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展一系列活动。今天我们要举行的是拼图比赛。”“哇,太好了,我可要拿个第一。”我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不一会儿,我们一大群人便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前都放了一块被弄乱的拼图。“这下我可要大显身手了,拼图我最在行了。”我心里想。虽然我们这一小组面对的是一块很大的拼图,但我们有信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加油!”我们全组一起为自己打气。
铃声一响,比赛开始了,各组成员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因为我们完美的配合,不一会儿就拼好了一半。这时,我抬头看看其他各组,有的手忙脚乱、一塌糊涂,而有的组却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我不禁紧张起来,心里一慌,手就有点不听使唤,图片也总是拿错。眼看时间就要到了,我越来越着急。同伴们见我这个样子,马上对我说:“不要急,还有时间,慢慢来。我们来又不是为了拿第一,而是来图个快乐!”我一想:对呀,我为什么非要拿第一不可呢?我又平静了下来,一切又都恢复了正常。没过多久,一幅新的拼图诞生了。看着自己和同伴们合作完成的拼图,我心里乐开了花。尽管比赛我们没能够拿到第一,但我们都很开心。
假期中社区活动站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愉悦了我们的身心,又让我们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衷心地感谢社区活动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工会的爷爷奶奶。
名师点评:本文以在社区活动站里的一件小事为切入点,生动地记述了事件的全过程,突出了“拼图”这一活动的趣味性,集中展现了社区活动的丰富多彩,末尾点明社区活动的意义,是一篇详略得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的一类佳作。
5 孔乙己
【导学目标】
1.品味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4.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5.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但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大都知道《孔乙己》;但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深刻印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体味一下孔乙己复杂的情感内蕴。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颓(tuí)唐 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xiè)置辩 咸亨(hēnɡ)酒店 砚(yàn)
荤(hūn)菜 羼(chàn)水 拭(shì)
蘸(zhàn) 惋(wǎn)惜 阔绰(chuò)
(2)词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多。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2.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又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革命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母亲姓鲁,取“愚鲁而迅达”之意。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1.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推动情节的发展;(2)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3)衬托主题;(4)渲染气氛;(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根据所掌握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写出答案。
3.背景资料
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国内军阀年年混战,政治黑暗,劳动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在文化教育领域,封建复古逆流仍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拯救青年一代,不让他们再走“孔乙己”们的老路,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播放多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并疏解字词。
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交流点拨】(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段。
【交流点拨】(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一)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分析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几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被打折腿,用手走路的悲惨遭遇作铺垫。
2.课文哪些地方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1)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也属于环境描写,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3)文中四处写众人的“笑”都属于环境描写。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写出了世态炎凉,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
【描写方法及作用答题方法】
描写方法及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描写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这也是小说中塑造人物最常用的方法。中考常见考点是判断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从常用描写方法中判断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2)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作描写透视出人物的心理;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突出特征;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2.此处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此处运用了……描写方法,表现出其……(心理、特征、情感),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二)结构安排
3.这篇小说的结构精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1)别的小说要么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要么叙述一个人的一生,这篇小说却用孔乙己一生中的六个生活片段连缀成文,一线串珠,别具一格。
(2)小说开头先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鲁镇的咸亨酒店,介绍酒店的格局,描述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引出主人公孔乙己。接着叙述孔乙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遭逼迫、受侮辱、得不到温饱、没有人同情与怜悯、最后悲惨地死去的人生悲剧。先搭舞台,再上演精彩剧情,构思巧妙。
(3)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让“笑声”贯穿全篇,留给人们深思,小说独具创意,布局奇特。
4.小说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
步骤四 品味语言 赏析人物
(一)描写手法
1.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交流点拨】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是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交流点拨】动作描写。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交流点拨】语言、神态描写。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2.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二)动词运用
3.本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交流点拨】一个“踱”字,表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交流点拨】“排”字写出了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表现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的神情。“摸”字,则形象地表明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交流点拨】“涨”和“绽”生动地写出了孔乙己内心深处的伤疤被戳痛后骤形于色的神态,语句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孔乙己想做清白的人做不成,却遭受了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三)赏析人物
4.速读课文,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_的人。
②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_的人。
③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_的人。
④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_的人。
⑤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_的人。
⑥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_的人。
⑦孔乙己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_的人。
⑧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_的人。
【交流点拨】①穿长衫;②好喝懒做;③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④偶有偷窃;⑤从不拖欠酒钱;⑥屡遭冷遇;⑦想和人交流;⑧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合作探究:造成孔乙己矛盾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钱”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自居”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认字”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屡遭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可有可无”表明他结局可悲。
(3)自主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社会原因: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4)师生归纳: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又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步骤五 探究主旨 领悟情感
1.请你说说导致孔乙己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1)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因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渗入到他的心灵深处。同时,孔乙己又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长期为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已经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是阶级压迫、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造成的。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考中了举人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那么毒辣凶狠,这就表明剥削者对被剥削者是多么地凶狠无情;咸亨酒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这就表明人情的淡薄与冷漠。
(3)孔乙己的悲剧主要是因偷窃而遭了丁举人的毒打;更因为他自己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2.作者塑造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和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3.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给我们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忌懒惰、要勤奋;忌不争、要上进;忌虚荣、要务实。
步骤六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同学们,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塑造的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那穿着长衫的孔乙己形象,与别里科夫何其相似。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愿孔乙己的长衫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常新。
2.拓展延伸
将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或最后一次出场的片段改为剧本。
【交流点拨】示例:独幕剧一:窃书之辩
场景:咸亨酒店
人物:孔乙己;酒客甲乙丙三人。
幕启
孔乙己 (得意地踱进,至柜台前,排出九文大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酒客甲 (望着孔乙己,故作惊讶)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孔乙己 (不理)我是现钱,酒要好!
酒客乙 (走近孔乙己,高声)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孔乙己 (睁大眼睛)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酒客丙 (抢过话题)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 (脸色涨红,额上青筋绽出)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烂矣……偷书乎,窃书也……
(众人哄笑,下)
【附:板书设计】
环境:咸亨酒店←缩影→封建社会
人物形象:
孔乙己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批判麻木冷漠的社会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6 蒲柳人家
【导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2.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有着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烟囱(cōnɡ) 梆(bānɡ)他 纤(qiàn)夫
腌臜(ā zā) 捯(dáo)气 唿(hū)哨
拗(niù)不过 到了(liǎo)儿 勒(lè)令
(2)词义
荣膺:光荣地获得。膺,承受,承当。
隐匿: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
芒刺在背: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非常不安。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作者名片
刘绍棠(1936~1997年),北京人,当代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中学时期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深受孙犁的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等。
1979年,作者在阔别文坛22年后,重新恢复创作权利,决定致力于乡土文学的创作。他满怀感恩之心,为粗手大脚的爹娘——哺育、爱护、救助他的父老乡亲画像。《蒲柳人家》是他迈出的第一步,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3.背景资料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小说全篇共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还要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思路:“某某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或者“某某具有________的性格特征”。(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
2.形容人物性格特点常用的词汇:寡言少语、思想保守、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贪婪、冷酷、势利、坚毅、刚强、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开朗活泼、爱岗敬业、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知恩图报、淡泊名利……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讲解课题:“蒲柳人家”,只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来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人家。全篇12节,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自由朗读,模仿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给文章拟小标题。
3.感知内容,自拟标题。
【交流点拨】第一节:
何满子被拴葡萄架、
一丈青迷信绣肚兜、
一丈青大闹运河滩、
一丈青妙手救病人、
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
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
何大学问仗义古热肠、
何大学问请师教孙子、
何大学问怒拴何满子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文章的主要的线索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其中何满子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成为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5.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请用“我喜欢________(填人物),因为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赏析人物 把握形象
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作者是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
【交流点拨】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2.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交流点拨】奶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传》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3.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交流点拨】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此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5.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好戴高帽。
何满子(线索人物):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运河人民:扶危济困、赤诚相见。
6.何满子、一丈青、何大学问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交流点拨】生甲:我喜欢一丈青,因为她拥有农家人的多情重义、豪放率真的个性,“一双大脚”也是纯朴的农家人的特有象征,虽然有点大大咧咧,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用长满老茧的“妙手”,为人们解决疑难杂症,成了真正的“布衣大夫”。她的质朴踏实、开朗热情成为农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对孙子更是呵护备至,百般迁就。
生乙:我最喜欢的是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他年轻时闹过义和团,会耍拳脚,耍大刀,打得一手好鞭花,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谁都敢得罪,也不缺乏同情心,所以我最喜欢他。
生丙:我最喜欢何满子,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野小子,在他身上我发现了许多现在我已寻觅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童心”。或许何满子太调皮了一点儿,但他是快乐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他的童年没有留下遗憾。纵然他是个调皮的捣蛋鬼,他仍有一颗善良的心。他看见爷爷受了气,很沮丧,就希望自己能使爷爷开心,可见他是多么有爱心。如今的孙子孙女们被爷爷奶奶宠得找不着北,说归说,骂归骂,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而何满子却懂得孝顺爷爷,这是非常难得的。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感受魅力
(一)语言赏析
仔细品味下面几段文字,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段加以体会。
1.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交流点拨】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交流点拨】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明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3.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交流点拨】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4.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交流点拨】这段话中,“名讳”等是书面语,“叫得山响”等是民间口语,二者的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察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2.拓展延伸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附:板书设计】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 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民族气派
民族作风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7 变色龙
【导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
4.品味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5.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魁梧(wú) 奥楚蔑(miè)洛夫
筛(shāi)子 醋栗(cù lì)
咳嗽(sòu) 下贱胚(pēi)子
(2)词义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聪明、灵活。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自顾自地,任意地。
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荒谬:有荒唐错误、非常不近情理之意。
2.作者名片
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务员之死》等。
3.背景资料
《变色龙》写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主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这时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时代随意用拳头的警棍了,而是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契诃夫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沙皇专制时期警察统治的化身。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交流点拨】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2.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
【交流点拨】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
3.跳读课文,讨论研究作者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段落,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碰上一个“案子”——狗咬人事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6~27段)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也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全文的最后两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赏析人物 品味语言
(一)人物赏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
(1)角色分配:一人扮演奥楚蔑洛夫,一人扮演巡警叶尔德林,一人扮演赫留金,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
(2)朗读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尤其注意省略号处的停顿。
(3)分组试读,将表格中的内容圈点在书上(对狗的称呼用“——”、对赫留金的态度用“——”),填写下面的表格。
【交流点拨】
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一案的五次变化
狗主人
对狗的称呼
对赫留金的态度
不知道
野畜生、疯狗
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将军
小狗
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不是将军
下贱胚子
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说不定是将军
名贵的狗
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不是将军
野狗
弄死它算了
将军哥哥
怪伶俐的狗
我早晚要收拾你
2.这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而变的?其中有什么是不变的?
【交流点拨】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都是围绕小狗的主人的身份变化而变化的;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本性始终不变。
3.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
(二)语言品味
这篇小说的语言是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交流点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交流点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3.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毛的小猎狗,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交流点拨】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辉映。
4.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交流点拨】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5.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交流点拨】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势,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的讽刺效果。
步骤四 质疑问难 多层探究
(一)细节探究
1.奥楚蔑洛夫的“新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一次:小说开头。新的军大衣是奥楚蔑洛夫身份和地位的标志。第二次:听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借口天气热,脱大衣,以“脱大衣”掩饰自己的狼狈。第三次:听到人群中有人肯定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为自己的言语的冒犯而恐惧不已,吓得浑身发抖,因而又要巡警给他穿上大衣。第四次:小说结尾,“裹紧大衣”。奥楚蔑洛夫担心丢掉官职,因此他不寒而栗,情不自禁地要“裹紧大衣”。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将奥楚蔑洛夫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2.断案的根据是法律,小说三次提到法律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一次在第7段,赫留金提出法律根据,反映了底层人民机敏的一面,是作者讽喻沙皇的“法律”对人民的压迫。第二次在第12段,赫留金引用法律为自己辩护,接着抬出“当宪兵”的兄弟,通过人物语言揭露沙皇法律的实质是:宪兵就是法律。这是对沙皇法律的又一次尖锐讽刺。第三次在第17段,从侧面揭露法律在统治阶级眼里,不过是一纸空文,说明法律的虚伪。总之,三提法律,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而且深化了主题,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还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3.从围观的群众和当时的环境,可以看出俄国社会的哪些弊病?
【交流点拨】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4.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交流点拨】生甲: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生乙: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生丙: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
5.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交流点拨】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6.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________的________衬托________的________,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________心理,放在一个________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________的________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二)写法探究
1.作者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交流点拨】生甲: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生乙:运用夸张手法进行讽刺。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化。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一处的环境描写给人的感受怎样?作者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这一处的环境描写给人的感受是压抑。压抑的社会环境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写照,这里的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一片沉静”“一个人也没有”,写社会环境的冷清、凄凉。“门无精打采地敞着”,用拟人手法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喻成“饥饿的嘴巴”,形象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语意双关,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指沙皇的统治,语含讽刺意味。
3.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手指头,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相关语句:“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和“你这混蛋……伸出来”。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总之,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2.拓展延伸
铁公鸡:吝啬小气的人;
地头蛇:当地恃势称霸的人;
应声虫:随声附和的人;
寄生虫:不劳而获的人;
笑面虎:外表和善而内心凶狠的人;
纸老虎:貌似强大凶狠、实则软弱无力的人;
千里马:才华特别出众的人;
老黄牛:勤恳工作、任劳任怨的人;
初生犊:血气方刚、富有朝气的年轻人;
井底蛙:见识短浅的人。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8* 热爱生命
【导学目标】
1.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2.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3.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4.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纵览中外文学史,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经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更是作者为我们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苔藓(tái xiǎn) 吮(shǔn)吸 驯(xùn)鹿
巉(chán)岩 半身不遂(suí) 吹毛求疵(cī)
(2)词义
束手无策:一点办法都没有。
转瞬即逝:形容消失得很快。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歪歪倒倒的样子。
辗转:(身体)翻来覆去。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2.作者名片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主人公基本上都是社会下层人民,所触及的问题有:揭露美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及其腐败的政治机构;对资本主义社会苦难深渊中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主张用社会主义革命来改变美国的社会现实;抨击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因此人们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美国的马克思”。
3.背景资料
1848年1月下旬,当加利福尼亚木匠马歇尔在美洲河上的哥娄玛附近的锯木厂检查工作进展时,在工厂的下水道中发现了几片含金石英。马歇尔带人找遍方圆数里,一无所获。之后,撒特要塞(Sutter's Fort)的一家杂货店老板萨姆·布瑞南戏剧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购买了一大罐美洲河金土,带到旧金山,四处喧嚷,“金子!金子!来自美洲河的金子!”各处的人们听到消息后就丢下手头的工作,奔向加利福尼亚寻找金子。先是几十、几百、几千的人,随后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坐着帆船和汽船,驾着驴马,甚至步行,蜂拥而至。在淘金热中,许多人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富翁。但更多的人并没有发财,那里有着许许多多悲伤的故事。本文所讲述的就是那许许多多淘金故事中的一个。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本文写了________的故事)
【交流点拨】本文写了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中,最终咬死了狼,战胜困境的故事。
(二)理清情节
1.按小说情节的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6)开端:人在昏迷中艰难前行。
第二部分(7~22)发展:人与狼漫长的对峙。
第三部分(23~27)高潮和结局:人与狼殊死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
2.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最终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获救了,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赏析人物 把握形象
1.主人公在这茫茫荒原上经历着哪些生死考验?他靠什么顽强地生存下来?
【交流点拨】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2.小说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
【交流点拨】主人公意志坚强、富于毅力、不畏困难,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和伤痛中顽强挣扎;在同病狼的搏斗中获得胜利,终于战胜死亡。主人公具有一种超常的意志和“超人”的品质,他的顽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几乎超越了生命的极限——这就是他的“生命意志”,一种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和野性的动物,站在了同一位置。在自然面前,社会赋予他的一切特性都失效了,什么理想、抱负都是空谈,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因此,这个人已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的象征物。他没有名字,狼当然也没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
步骤四 主题探究 特色探究
(一)主题探究
1.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硬汉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具有鲜明性格和超人勇气的强者形象。这是一支弘扬生命的赞歌,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生命的珍爱,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让你不管面对什么,哪怕是吞噬你的荒原、野兽,折磨你的饥饿、疾病,你都能勇敢地战胜它们。生命永远与我们同在!
2.小说通过对“他”这个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
【交流点拨】生甲:要勇于面对失败。他全身疲乏、伤痛,他失败了,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生乙:要勇于面对孤独。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或许还能全身而返。
生丙:要敢于与敌人斗争。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勇气,显示出他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生丁: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二)特色探究
1.小说有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与逼真的细节描写。试着找出几例,仔细体会。
【交流点拨】生甲:课文第三段、第五段对生与死的思索;第八段对自己所处方位的判断等都是心理描写。
生乙:课文中写“这个人”嚼骨头的细节、在水坑边舀鱼的细节、课文最后与狼较量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都非常精彩。
生丙:这些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艰难求生过程,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2.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故事情节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说说小说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生甲:作者将人物性格及主人公恐惧、饥饿和死亡威胁的格斗,一步步一层层地推向高峰,从而唱出了一支人战胜大自然的胜利之歌。作者把人物置于极地、荒原,使他不得不与恐惧、饥饿、野兽作斗争,如此铁打的身板,钢铁一样坚硬的意志,顽强的吃苦耐劳的本性,以及经久不衰的元气和精力等都极具传奇色彩。
生乙:小说充满着北极地带严寒大自然的浪漫色彩,很好地表现了人的意志、力量和美德。主人公的坚毅、刚强和勇敢,面对困苦、灾难的打击,自始至终不向环境和命运屈服,以非凡的毅力为生存而斗争,始终保持人的尊严,这些都具有传奇色彩。
生丙: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同学们,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2.拓展延伸
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滩等。
教师出示小短文《面对逆境》,请学生感悟生活哲理。
面对逆境
林景云
两年前看到一篇动物哲理短文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一只山羊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井很深,山羊竭尽全力也无法脱离困境,它不停地呼救却无济于事。几天过去了,山羊已经筋疲力尽,只能闭着双眼等待厄运降临。忽然,一阵嘈杂的声音传来,一群人带着铁制工具来到井边,山羊顿时看到一线生的希望,用仅有的一丝微弱叫声以示求救,可是来不及了,井外铲土的声音淹没了一切,土掉在山羊身上时,它只能无助地哀鸣,不一会儿土堆埋没半个身体,山羊忽然不作声了。它用劲抖落背上的灰土,奋力将四蹄抽了出来,接着每落下一把土,山羊都把它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枯井里的土越填越高,山羊离井口越来越近,它抖擞精神跳出“死亡陷阱”,从容地走向大自然。
山羊在濒临绝境中,凭着自己的力量与机智摆脱了死神,的确令人叹服。无论是人或动物,一种与生俱来的求生欲望在危急时刻就会焕发出巨大的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所谓“急中生智”“绝处逢生”,这是逆境中求得生存的本能。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与内在潜力。身处逆境可以更懂得成功的艰辛,更经得起失败的磨砺,他们将压力变为动力,在不懈的奋斗中创造人生价值,在辛勤的耕耘中获得丰收的硕果。
2.学生有感情诵读全文,反思生命价值。
小说开篇诗作:
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
活过并经历痛苦;
能做到这一点也就不错,
即使输掉了最后的赌注
【附:板书设计】
热爱
生命这个人饥饿
恶劣的天气
体力极度虚弱
伤病
野兽威胁坚韧顽强
不畏艰险
战胜孤独
狼——象征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进小说天地
【导学目标】
1.通过综合学习感受小说魅力,了解小说的历史和小说对人类进步的影响,大致了解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小说作品和小说家。
2.通过综合学习提高阅读能力,继续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欣赏小说的能力和兴趣。
3.通过综合学习提高写作水平,并能在有所遵循的基础上对小说作品展开合理的联想,使小说更具有吸引力。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是拥有读者最多的艺术。那生动的故事情节,那缤纷的人物画廊,常令我们情不能已。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阅读小说,能让我们增长见识;阅读小说,能让我们陶冶性情;阅读小说,更能让我们净化灵魂。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这神奇的小说天地。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根据名著导读的有关内容,推荐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广泛收集适于中学生的小说作品。把同学们读过并喜爱的小说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集,必要时能用简洁的语言对熟悉的小说作品进行简单的演说和介绍。
2.学生准备:收集名人的读书故事,同时注意整理自己读小说的经历,如被什么情节吸引或被人物的悲欢离合打动的时候。注意概括自己所读小说中的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注意制作好人物形象小卡片。注意选择七至九年级所学的小说,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展开想象编演一部课本剧。要求是所学小说的续集。
3.图片准备:收集关于小说里的精彩内容插图,并通过展示、分享、交流,使小说内容更形象。
活动展示
展示一 难忘的小说世界
1.这项活动重在讲故事,因此可以在班里举行“讲故事比赛”。可以分成小组来活动,也可以采取自愿发言的形式,自己站起来讲述自己与小说的“恩恩怨怨”。
2.回忆自己阅读小说的经历,将以前读过的小说一一列出来,最好整理成一份完整的书目。小说可以是教科书中的有关篇目,也可以是课外篇目。然后,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感悟最深的小说作为本次活动的材料。
3.因为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内容都较为丰富,因此在讲述之前有必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详说什么,略说什么,要有所取舍,也可以列一个提纲或内容纲要。
4.与同学交流感受,并请老师点评,最后评出“最佳故事大王”。
5.展示交流
《聊斋志异》中故事梗概:《青凤》:荒芜的耿家大院里常出怪事,不信鬼神的耿去病决意去探个究竟。去病与异类的青凤同坠爱河,却被青凤的叔叔——黑狐活活拆散。一天,去病在上坟的路上救起一只被狗追逐的小狐,原来这小狐就是他朝思暮想的青凤,自此二人恩爱相处。又有一天,青凤的叔叔遇难,它的儿子向耿去病求助。去病不计前嫌,慨然相助。青凤的叔叔得救后,感谢去病的搭救之恩,成全了他与青凤的姻缘,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展示二 缤纷的人物画廊
1.这项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人物进行的,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2.“小说人物大家猜”,可以口头描述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可以画出这些人物的肖像,还可以上台表演,把这些人物的行为动作表演出来,让大家猜猜到底是谁。
3.小说人物词典可以按拼音分成若干词条,每人承担几个,最后汇总成一本书。
4.展示交流
根据下列描绘,猜猜他是谁?
1.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冈打死猛虎,为报仇斗杀西门庆;他有勇有谋,刚烈正直,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人民战胜邪恶势力的理想。他就是——(行者武松)
2.她很早就死了母亲,寄人篱下。她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秉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执著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她才华横溢,文思奇妙,诗社里多次独占鳌头。她的爱情婚姻却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干涉。她葬落花,焚诗稿,用死向黑暗的社会作最后的抗争。她是作者用心上的血、眼中的泪塑造的不朽形象。她就是——(林黛玉)
3.他,爱憎分明,作战勇敢,是个优秀的共青团员和政治宣传员。残匪的骚扰,饥饿的威胁,疾病的折磨……这一切都不能动摇他那钢铁般的意志。他多次死里逃生,却仍选择了继续战斗。他深情地写道,“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他就是——(保尔·柯察金)
展示三 有趣的文学想象
1.改写、续写和对话要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但虚构故事的同时注意想象不能太离谱,要尽量遵循原作的思路。
2.编故事,或写小小说,可以自由驰骋想象,但要注意寻找生活中的素材,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对生活素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写出深意。
3.展示交流
《变色龙》续写
一天,警官奥楚蔑洛夫正在大街上巡视着。觉得有点口渴,便随手拿了一个苹果啃了起来。忽然看到对面来了个军官,后面还跟着一队士兵。他下意识地眯起眼睛仔细一看,原来是席加洛夫将军,便立刻扔掉了手里的苹果,抹了抹嘴,带着满脸含笑的温情迎上去说:“将军大人好!”
“你是谁?”席加洛夫将军甚感迷惑,实在想不起什么时候见过警官。
“我就是上次帮您找到您爱犬的奥楚蔑洛夫呀。”
“嗯。”席加洛夫将军冷漠地点点头。
“说实话,您那爱犬真是机灵。一口就咬破了那坏家伙的手指头。你看它那伶俐的耳朵,一看就知道是犬中之英。我敢肯定您那爱犬不须训练也会是一头勇猛无比的……”
“废话!”奥楚蔑洛夫的话忽然被打断了,“那条狗味道还不错……”奥楚蔑洛夫吓了一跳。原来那条狗已经被将军给吃了,真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他灵机一动,连忙说:“我也说嘛,将军府里的畜牲怎么会那么瘦。后来我听说是因为这种狗的营养全被骨头给吸收了,别看它长得那么瘦,它那骨头可脆了,而且营养丰富,将军可真是好眼力!要是换成了别人怎么看得出来呢?”
“你这混蛋!我是看那条笨狗连只兔子都抓不住,才叫人砍了它喂狗的,没想到它那些兄弟们还吃得挺香。你这家伙胡说什么?”
将军一挥手把奥楚蔑洛夫推倒在地上,掏出了枪。
只听见奥楚蔑洛夫痛苦地低吼了一声……
“将军真是好枪法!今天真是不枉此行,终于把那只追了很久的鹰给打下来了。”将军的部下捧着将军的猎物奉承道。
原来那一枪并没有打在奥楚蔑洛夫身上。但是奥楚蔑洛夫呢?怎么没听见他来拍马屁?他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众人回头一看,原来他已经断气了!
写作指导 名师导航
(一)文题展示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了小说的魅力。现在,就请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自拟题目,选取一个与小说有关的话题,写一篇作文(包括写小说)。
(二)名题导航
1.选择典型材料。取材典型,立意新颖,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展现其艺术魅力,才能吸引读者。截取生活中极细微的镜头,在有限的篇幅中浓缩丰富的生活内容,让人物、内容、情节等高度集中,并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等再现于纸上,从而反映生活的本质,揭示人生的哲理。
2.注重人物描写。文学是人学,小说自然也要写人。可以用一个生活镜头或一个生活片段来写人,也可以用感情抒发或意识流动来写人,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抓住准确、典型的细节刻画人物,以便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3.精心安排结构。写作短篇小说时,不求情节有多么的曲折复杂,但一定要做到精心布局,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让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结构。
4.精心设计结尾。小说的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会让小说看上去既有新意又暗含深意,让读者感觉余味无穷。
(三)活学活用 佳作示例
帮助自己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他坐长途汽车出差。出发快一个小时,汽车到了一个县城客运点。这时,上来一位老大爷,满是尘土的衣服,苍白的头发,憔悴的面容。他拖着一个大口袋,口袋鼓鼓的,开了个大口子,里面挤满各色各样的低档塑料凉鞋等日用品。
汽车缓缓启动,穿行于茫茫的田野间。他想起了父亲。父亲在村头开了个杂货铺,经常去外地进货,为了一两毛钱的赚头,舟车劳顿,奔波操劳……有一年,父亲到外地进货,说好了天黑前回来,结果到了夜深人静时还没见人影。他和母亲就站在村口等了一宿,冷得直哆嗦,后来,父亲天亮后才疲惫地走了回来,原来是在汽车上睡着了,坐过了站,又没有回头的车,才耽误了时间。
“到站的旅客请下车啊,抓紧时间!”司机的喊话让他的思绪从童年往事回到现实中来。该下车了,他刚走了几步,便想起一件事:那个拖着口袋的大爷上车买票时,他似乎也在这里下车,怎么没有下车呢?他问同行的一位旅客,那人答道:“是坐我后座的那个老头吧?没有下车,好像睡着了。”
他望了望路口,刚才坐的客车已扬起满天的尘土驶向远方,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黑点。刚好,一辆出租车开过来,他没有半点犹豫就上了出租车:“快帮我追上前面那辆客车。”
出租车飞快地追了上去,客车停了下来。他三步两步登上客车,将熟睡中的老人推醒。老人睁开蒙眬的睡眼,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他忙问:“大爷,你是不是坐过站了?”老人打了个激灵,全醒了,慌忙向司机问明白地方后,欣慰地笑着说:“没到,还远呢,谢谢啊!”原来,大爷外地口音,说的地名让他误会了。他松了一口气,喃喃地说:“哦,这样我就放心了……”他无意间瞥了一眼刚才坐过的位置,这一瞥不要紧,他刚沉下的心猛地紧了起来,冷汗就一下子冒了出来——一个他最熟悉的黑色皮包还静静地躺在那个座位上,而那个皮包里装着他所有的证件、银行卡和票据!
“好险!还算幸运。如果没有想到帮助那位大爷,那今晚就只有露宿街头了。”他不禁深深地感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真是不假啊!”
其实,在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名师点评:新颖的构思,感人的故事,精彩的标题,让这篇文章获得了满分。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情节动人,一波三折;描写细腻,形象鲜明,是一篇佳作。
17 公输
【导学目标】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体会文章高超的劝说艺术。
4.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文章所寓含的道理。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郢(yǐnɡ) 械(xiè) 轩(xuān) 舆(yú) 犀兕(xī sì)
鼋(yuán) 鼍(tuó) 鲋(fù) 梓(zǐ)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侮:欺侮。
义:坚守道义。
固:本来。
再拜:先后拜两次。
胡:为什么。
已:停止。这里指停止攻宋。
见:读xiàn,引见。
文轩:装饰华美的车。
敝舆:破车。
短褐:古代贫贱者所穿的粗布衣服。短,“裋(shù)”的假借。褐粗布衣。
粱肉:好饭好菜。
窃疾:爱好偷窃的毛病。
牒:木片。
寇:入侵。
犹……之与……也:好像……同……相比。
(2)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3)一词多义
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第一个“为”意思是“替”;第二个“为”是“制造”。)
以牒为械(当做。)
见见公输盘(动词,拜见。)
胡不见我于王(读xiàn,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类不可谓知类(事理。)
与此同类(种类。)
子子墨子闻之(第一个“子”意思是“夫子”;第二个“子”表尊称。)
愿借子杀之(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说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陈述,解说。)
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之楚造云梯之械(这种。)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起起于鲁(出发,动身。)
子墨子起(起身。)
以将以攻宋(凭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以牒为械(用。)
于胡不见我于王(向。)
今有人于此(在。)
起于鲁(从。)
争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动词,争夺。)
知而不争(动词,争论,谏诤。)
已然胡不已乎(停止。)
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3.作者名片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相传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称为“墨学”。
4.作品简介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背景资料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朗读课文时,仔细体味下面几个句子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1)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交流点拨】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交流点拨】公输盘在无辞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3)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交流点拨】楚王嘴上承认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他仗着楚国的实力,认为攻宋势在必行,因此,“善哉”里并没有诚意;“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道诸侯的强硬态度。
(4)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交流点拨】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险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二)疏通文意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扫清语言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惑。
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对应的双方:一方是墨子,另一方是公输盘和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哪三个步骤?
【交流点拨】①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②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
③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交流点拨】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公输盘服——楚王曰“善”——公输盘诎——楚王曰“善”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赏析语言 把握技巧
1.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交流点拨】墨子见到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交流点拨】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何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3.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的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交流点拨】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攻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步骤四 赏析人物 探究主旨
(一)赏析人物
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你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交流点拨】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他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出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灵活、雄辩的口才;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2.在民间传说中公输是能工巧匠,是正面形象;在本文中他既好名又好利,既要为楚国制造云梯攻打宋国,争取楚王宠信,又要标榜自己有“正义感”,是一个顽固、阴险、狡诈的反面形象。
3.文中的楚王是一个虚荣、愚蠢、阴险、狡诈的人。
(二)探究主旨
1.墨子成功地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交流点拨】不是。一个人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止楚攻宋的把握。
2.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交流点拨】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做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2.拓展延伸
模拟对话。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交流点拨】学生激情发言,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8 《孟子》两章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字难词。
(1)字音
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 域(yù)民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 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3)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翻译重点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交流点拨】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交流点拨】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交流点拨】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理清思路 把握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交流点拨】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课文论证方式如下: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步骤四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交流点拨】例一: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但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绝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4.文章的“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5.文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什么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①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②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课文从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2.拓展延伸
积累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附: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 治国也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有一个经典故事,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洗得好呀!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在温水中却死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舜(shùn) 孙叔敖(áo) 畎(quǎn)亩 傅说(yuè)
鬲(ɡé) 奚(xī) 法家拂(bì)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发:起,被任用。
举:被选拔。
士:狱官。
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任:责任,使命。于:给。是:这。
人恒过 恒:常常。过:犯错误。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乱:扰乱。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 征:表现。色:脸色。发:发出。
喻:明白,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词的使动用法,通“韧”,使……坚韧。)
(4)一词多义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国恒亡(国家。)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交流点拨】(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4.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提出疑问,教师点拨。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指出论点。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第一段开头列举了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这六个人的成长史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点拨】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
2.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交流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与之相同。
3.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交流点拨】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4.本文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例如第1自然段中的排比。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比。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陈述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证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2.拓展延伸
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孟子语录积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与民同乐。
【交流点拨】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他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遭到挫折也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附:板书设计】
造就
人才历代名臣成长史——才能从磨炼中来
一般人成长历程——才能从奋斗中来生于
忧患
治理国家,——
居家思危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死于安乐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9 鱼我所欲也
【导学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其中有“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代价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二者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一些东西,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1)不为(wéi)苟得也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使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2)一词多义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用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学法指导:针对步骤一中的2.(2)一词多义
【“为”的用法】
1.wéi
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动>是。《出师表》:“官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⑦<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2.wèi
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由是由是感激(因此。)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这些手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于是。)
苟苛富贵,无相忘(如果。)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人皆有之(代词。)
宫室之美(的。)
3.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
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交流点拨】(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句子翻译。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交流点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交流点拨】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交流点拨】(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此之谓失其本心。
【交流点拨】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交流点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课文第一段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概括大意。
【交流点拨】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由“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先从正面来讲,再从反面来申述。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交流点拨】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味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交流点拨】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生甲:运用了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用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
生乙:运用了事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生丙: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交流点拨】“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把握特点
在说理的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1.运用了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运用了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3.运用了排比。排比,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交流点拨】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2.拓展延伸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交流点拨】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意义,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在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附: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
正面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
死、恶→甚于死→不避祸患
反面欲→莫甚于生→何不用
恶→莫甚于死→何不为义重
于生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弗受、不屑
反面:不辩礼义受万钟失本心人应保其本心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20* 《庄子》故事两则
【导学目标】
1.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2.理解故事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于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4.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惠子相梁》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庄子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上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结果国君们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之大,知己唯惠子一人而已,但惠子的生活、志趣和追求却与庄子大相径庭。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契友?让我们走进《惠子相梁》,去破解这流传千古的密码。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相(xiànɡ)梁 鹓(yuān)(chú) 鸱(chī)
醴(lǐ)泉 吓(hè) 邪(yé)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相: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或:有的人。
恐:害怕。
止:栖息。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
醴泉:甘泉,甘甜的泉水。
于是:在这时。
鸱:猫头鹰。
(2)一词多义
吓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用作动词,威胁。)
于鹓发于南海(从。)
于是鸱得腐鼠(在。)
而飞于北海(到。)
(3)古今异义
非梧桐不止(古义:栖息。今义:停止。)
于是鸱得腐鼠(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学法指导一:针对第一课时步骤二中(二)
【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要在句段篇的结合中进行理解,在逐句理解的基础上,理解段落,在理解段落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2.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
学法指导二:针对第一课时步骤四中的(二)
【文言文写法的探究方法】
1.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等角度品析。
2.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表现其性格特征)、侧面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3.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议结合、虚实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烘托、伏笔、悬念等。3.作者名片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4.作品简介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1.朗读,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注解了解文章的意思。
3.重点句子翻译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交流点拨】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装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
【交流点拨】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交流点拨】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二)整体感知
《惠子相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交流点拨】惠子相梁之后猜疑庄子取代自己而又被庄子以言辞反击的故事。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庄子去见惠子,惠子却在搜捕他。庄子是怎么应对的?
【交流点拨】出乎意料,庄子只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2.庄子讲鹓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点拨】鹓的故事里,鹂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庄子不直截了当地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4.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呢?
【交流点拨】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唯恐不及,作为朋友应该要心胸开阔。
步骤四 赏析人物 探究写法
(一)赏析人物
读完本文后,你眼中的庄子和惠子各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
惠子: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
(二)写法探究
本文是简短的叙事小品,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其魅力在什么地方?探究下面的问题:
1.情节的发展构思巧妙体现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故事发展出人意料。自己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从奇鸟“鹓”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鹓”的故事是在骂他。
2.举例说明描写的精彩之处。
【交流点拨】“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句中一个“吓”字,写出了鸱且护且拒,卫护“腐鼠”的丑态,使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把自己的梁相看得很高,而庄子则把梁相看作是“腐鼠”,巧妙地写出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谁是鹓,谁是鸱,什么是腐鼠,不言而喻。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写惠子相梁之后猜疑庄子想要取代自己而又被庄子用言辞反击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丑恶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待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2.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理解庄子说话的用意。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都有一个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也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附:板书设计】
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鹓喻,庄子清高自守
鄙弃功名
得腐鼠
仰视“上下”鸱 喻,惠子利欲熏心
薄情寡义对比鲜明
讽刺辛辣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庄子与惠子游行濠梁》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还是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濠(háo)梁 (tiáo)鱼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虚词
是鱼之乐也 是:这。
请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请:请允许我。循:从……说起。其:话题。本:最初。
汝安知鱼乐 安:怎么。
云者:如此如此。
既:已经。
(2)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交流点拨】(1)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三)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点拨】记叙了庄子和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一场论辩。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怎样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庄子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
庄子论据一: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惠子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交流点拨】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有何不同?
【交流点拨】惠子力辩、拘泥、重求实,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有灵性、崇尚美,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投射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步骤四 主旨探究 把握主题
1.作者借自己和惠子的辩论,宣扬了一种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宣扬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交流点拨】①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文章中,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而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③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于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2.拓展延伸
阅读《庄子小故事》,想一想庄子是如何对待生与死的?
庄子小故事
庄子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出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和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要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呢?”
【附:板书设计】
庄子辩论(鱼乐)惠子
心境愉悦,自由活泼 好辩,寻根究底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五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导学目标】
1.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先贤的思想世界,亲身了解和体验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从而综合提升人文素养。
2.综合培养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综合培养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称为“圣人”和“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朝鲜、日本、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便是让大家走进这两位先哲,让他们美丽的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同学们经过努力,搜集了大量资料,收获了不少成果。今天,我们将一起去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活动准备
分组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分工如下:
1.孔孟小档案甲组:
(1)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2)孔子的弟子和门人。
2.孔孟小档案乙组:
(1)记录孔孟言行的著作及其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2)孔庙、孔府、孔林简介(含图片展)。
3.不朽的孔孟甲组:
(1)孔子的主要思想;
(2)孟子的主要思想。
4.不朽的孔孟乙组:
(1)《论语》《孟子》中的成语;
(2)《论语》《孟子》中的名言警句。
展示交流
(一)孔孟小档案
1.圣人孔子小档案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没落了,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提到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授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
2.亚圣孟子小档案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亚圣”。
学法指导:针对写作指导中的名师导航
【议论文写作方法】
①拟好题。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流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
②开好头。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靓,即要精彩。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③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
④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⑤结好尾。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二)不朽的孔子、孟子
1.不朽的孔子
(1)孔子名言
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孔子和《论语》
《论语》的成书时间约在战国之初,由孔子及其弟子门人所著。这本《论语》共二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学术、教育等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最集中、最重要的文献,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其中《论语》被列为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间,“四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论语》的影响
《论语》对日本、朝鲜甚至欧洲一些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不朽的孟子
(1)孟子名言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孟子》的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感孔孟光辉
1.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韶乐,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极动听优美)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
【交流点拨】尽善尽美:形容做事情力求完美,毫无缺陷。
2.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学者’啊?”
【交流点拨】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3.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交流点拨】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4.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给了他一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的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品质好起来呢?”
【交流点拨】一曝十寒:比喻做事不坚持,无恒心。
写作指导 名师导航
(一)文题展示
活动结束后,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内容不限,题目自拟,600字左右。注意立论要有依据。
(二)名师导航
1.正确选题。
根据孔子或孟子的言论,从中提炼出一个小论题。选取论题具有广阔的空间,如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孔子谈孝道、孔子对富贵的态度、孔子怎样评价自己;孟子心目中的理想、孟子谈治理百姓、孟子对当时统治者的态度等等,均可以作为论题。
2.分析论题。
论题确立后,就要对论题进行分析,找出论题与当今现实生活的切合点,即现实意义;再用现代理念去审视论题,即局限性。也可只写其为当今中国社会,乃至当今世界所推崇的精华,论证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这是确立文章中心论点的前提。
3.结合现实。
在论据和论证上,应结合现今生活展开。若用事例论证,一定要确凿无误且具典型性;若讲道理,一定要透彻。论证要严谨,强调逻辑联系。
4.来点创新。
此次作文还要体现创新精神。用的论题虽然是时间久远的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而要出新,就要谈出自己新的领悟、新的见地。可与现实生活结合,谈出别人没有发现的,或别人发现却没能说出来的。除了观点新之外,也可从新的角度来谈。总之,既然孔子和孟子的观念仍于当今社会有新意,我们可尽情去发掘。
(三)活学活用 佳作示例
谈立志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中“匹夫”泛指人,这就告诫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志向,没有志向的人就如同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没有航向,随风漂流,永远也达不到胜利的彼岸。
“有志者,事竟成。”立志是成功的前提,先立下志向,再不断地朝着志向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便立下远大的志向,要撰写出像张衡的《二京赋》那样有名的《三都赋》。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陆机听后抚掌大笑,说左思粗俗不堪竟妄想作《三都赋》,简直是笑话。但是,左思根本不理会他的羞辱,毅然投入到写作中。他多次查访名山大川,收集各种资料,前后共花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极负盛名的《三都赋》,令陆机等人羞愧不已。左思就是从小立志,再不断地努力,最后终于成功的绝好范例。
立志不需要任何物质条件。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但他立下志向要成为知识渊博的人。于是他坚持读书,每天晚上煮一次稀饭,待第二天早上冷后将其切成三块,早上一块,中午一块,晚上一块,年年如此。他的好朋友闻讯后送来许多好的食品,可范仲淹一点也未动。就这样,范仲淹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的政治家,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
人就要有志向,没有志向将一事无成。明朝有一个叫解永的人,从小非常聪明,在当地被称为“小神童”。到十岁时,他便能作诗、写文章,还写得一手好字,且能弹出悦耳的琴声。可如此聪明的人竟没有一个志向,整天凭着自己的聪明来享受生活。最后,他一事无成,才能完全被埋没了。
我们应立下远大的志向,因为只有有了志向,才有可能成功。三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更何况我们现在呢?“匹夫不可夺志也”,你有自己的志向吗?
名师点评:文章选择《论语》中的一句立志名言,就此展开议论:开篇解题同时点明观点,主体采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对中心论点进行议论分析,结尾重申观点,以一句问句结束,引人深思。整篇文章行文流畅,过渡自然,尤其在论据的选择与表达上,做到了充分而不失典型与简明。
21 曹刿论战
【导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曹刿(ɡ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 公与之乘(chénɡ) 长勺(shá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
小惠未偏(“徧”通“遍”,遍及,普遍。)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必以情 (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间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一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
乃入见。——(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
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
(7)成语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名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资料
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孙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公孙无知又被人杀死。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国要杀公子纠,他们打败鲁军,并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兵,在长勺与鲁军会战。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交流点拨】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交流点拨】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二)整体感知 理清线索
1.跳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个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第一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二段记叙战斗经过;第三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
【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何以战”这三个字引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呢?
【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
【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等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几个成语来概括?
【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7.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一致、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制胜)。
步骤四 赏析人物 多层探究
(一)赏析人物
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从曹刿请见中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中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中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
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回答)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之“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进攻,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获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二)主旨探究
弱小的鲁国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点拨】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认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三)写法探究
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
【交流点拨】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是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拓展延伸
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歼袁绍10万余人
赤壁之战周瑜5万人——大败曹操20余万人
淝水之战张辽8万人——大败吴军80万人左右
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附: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曹刿请见——爱国热情
参战——卓越才能
论战——过人谋略远谋
鲁庄公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进攻,急于追击——军事无知
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鄙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导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封建社会里,皇权威严,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更难得的是邹忌能使齐威王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虚词
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谁。孰与:……与……相比,谁……,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旦日:第二天。
弗如:不如。
诚:确实。
莫:没有人,没有谁。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市朝:公共场合。
闻:使……听到。
间:间或、偶然。
期年:满一年。
(2)一词多义
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
门庭若市(好像) 孰孰视之(仔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朝朝服衣冠(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场合)
皆朝于齐(朝见) 于皆朝于齐(到)
皆以美于徐公(比)
能谤讥于市朝(在)
(3)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身边的近臣。今义:表方位。)
(3)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今义:修理。)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5)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
(6)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偷偷地看。)
(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3)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交流点拨】全文共3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交流点拨】邹忌以自身生活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应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分段精读 深层探究
1.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通过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而有所感悟。
(2)邹忌是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用妻、妾、客的三答与徐公比美。
(3)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交流点拨】“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镜”,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他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因比美而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交流点拨】邹忌采用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地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交流点拨】“王曰:‘善’。”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交流点拨】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次变化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步骤四 赏析人物 把握主旨
(一)人物赏析
再读课文,说说邹忌和齐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邹忌是头脑冷静、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忠君爱国的谋士。齐威王是心胸宽广、虚心纳谏、明智果敢、勇于改革、重贤明理的开明君主。
(二)主旨探究
1.邹忌在自己与徐公的比美事件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交流点拨】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交流点拨】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这启示我们要善于思考。要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荐自己。
2.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交流点拨】①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荀子
②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
③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西方
④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圣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附:板书设计】
与徐公比美
(前提)妻(私)
妾(畏)
客(求)
类比,推己及人
见齐威王
(本身)宫妇左右(私)
朝廷之臣(畏)
四境之内(求)
齐王纳谏,收到奇效(结果)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23* 愚公移山
【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万仞(rèn) 冀(jì)州 荷(hè)担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 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yōnɡ)南 陇(lǒnɡ)断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 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 毕:全。
杂然相许 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交换。
固不可彻 彻:通。
何苦不平 苦:愁。
(2)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
(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莲。)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6)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之跳往助之(代词,他们)
隐土之北(助词,的)
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而何苦而不平(表承接,不译)
面山而居(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
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
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
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可不译)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3.作者名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者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4.文体知识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感知大意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交流点拨】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二)整体感知 把握内容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四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论图(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交流点拨】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交流点拨】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冲突:愚公、智叟
移山结局:无陇断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分段精读 深层探究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曰”是不是不愿移山?
【交流点拨】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出一个孀妻遗男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深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故事用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交流点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步骤四 赏析人物 探究主旨
(一)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交流点拨】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的,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二)主旨探究
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点拨】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3.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交流点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2.拓展延伸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交流点拨】自从老愚公一家人开始搬山以来,已匆匆过了数十年,他的儿子愚老公继承了父亲的志愿,继续搬山,而老愚公的孙子愚小公却不这样想。
一天,愚小公放学回家,老愚公对他说:“孙儿啊,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帮着家里搬山啦!”愚小公一听,可不乐意了,就反驳道:“爷爷,您和我爸思想都太迂腐了,现在都已经是高科技时代了,您不能总用老眼光看问题,如果这样搬下去,恐怕几百年也搬不完吧!我想去北京学点儿知识,用科学的力量来搬动这座大山!”愚老公听了,生气地说:“什么,你说我和你爷爷迂腐?今天,我买了一双鞋,可是太小,于是我就把脚指头剁了,最后终于穿上了。这是多么聪明的做法呀!你还说我迂庸?再说了,那科啥学,它的劲再大,能顶上咱全家的劲?好了,别胡思乱想了,赶快睡吧!”愚小公拗不过他俩,终于在一天夜里,趁着他们睡觉时逃走了。
第二天,愚老公醒来,见桌上有一封信,上面写着:爷爷、老爹,我去东方北京的科技组了,对于我的不辞而别,希望你们能谅解。愚老公看了,把信读给老愚公听,老愚公大怒:“什么,他去啥科技组了?你快去骑咱家那头老毛驴把他追回来!”愚老公听了,说:“爹啊,咱家那头老毛驴快生小毛驴了,去不了啊!”老愚公大骂道:“说你傻,你还真傻,你就不会等它生了小毛驴再去追?真是不喝脑白金,头脑缺根筋!”
日子一年年过去了,愚小公已经成为了科学界的权威人物。一天,愚小公带着五个他自己发明的机器人回到了老家,要帮爷爷和爸爸搬山。老愚公和愚老公不相信这几个机器人能在短时间内把山搬走,在搬山那天,他们也都来看了。只见那五个机器人挥动着有力的机械手,毫不费力地就把大山稳稳地给抬了起来。老愚公一边看一边惊叹道:“它吃蚂蚁大力丸二号了?咋这么有劲!孙儿啊,你赶快让它们停下来,累坏了可咋整啊!”愚小公回答道:“爷爷,您放心吧!它们不会累坏的!”只过了一会儿,那五个机器人就把山全部给搬走了。事后,老愚公和愚老公一起发出感叹:“还是科学的力量大啊!”
【附:板书设计】
移山之因:塞、迂
移山过程困难(自然)山高
路遥
方法原始决心之大
冲突(人为)妻子献疑
智叟讥笑责难坚忍不拔
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24 《诗经》两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ɡ) 寤(wù)寐(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理清层次 探究写法
(一)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小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第4、5小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二)探究写法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春秋·孙武)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
《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丘明)
【附: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相思
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梦幻
之乐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í) 晞(xī) 湄(méi)
跻(jī) 坻(chí) 涘(sì) 沚(zhǐ)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未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交流点拨】河畔芦苇苍苍碧色,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艰险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高地。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弯曲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 探究写法 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和《兼葭》都可以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附:板书设计】
蒹葭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
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
距离遥远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导学目标】
1.通过活动从而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生活,培养健康的个性和积极的人生观。
2.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集体的力量、同学间的友情以及衷心的祝福。
3.在活动中培养、锻炼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情感和意愿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三年的时光已悄悄过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里,数不清校园里留下我们多少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但是,人的一生必然要走过许多“驿站”,每一个“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现在,就让我们对这三年来的人生轨迹来一番回顾吧!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围绕“回忆”“交流”“整理”“活动”“赠言”“写作”这几个主要方面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不一样,由同学们自由组合或者全体同学参与,要求认真投入、真实表达。
2.教师准备: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周的时间。首先,三年初中生活的回忆总结,毕业前的告别,学生要说的话很多;准备毕业晚会,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要做的事也多。其次,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都由学生担任。最好由班委会统一安排。教师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与同学们一起出谋划策。第三,学生毕业前情绪的高涨与低落,要及时了解,帮助调整。对平时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要多加关心,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少数有心事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除心中的“烦恼”。第四,与同学们多交流,从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方面引导他们提炼一些活动主题或提出一些活动建议。或者,结合课文内容提示的几项活动指导一部分或全体同学参与活动。
活动指导
一、难忘的岁月
1.可以用“故事会”的形式开展此项活动。
2.选好主持人,每个同学按照课本提示的内容做好准备。
3.同学们可以在故事会上自由畅谈,说说三年里碰到的最高兴或不愉快的事。高兴的事好说,大家分享快乐。说到“不愉快的事”时,要分析“不愉快”的原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后过愉快的生活。当“不愉快的事”涉及别人,或同学,或老师时,要能体谅。提倡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在适当场合握手言欢。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轶闻趣事”时,要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注意礼貌,注意保护隐私。“总结学习、交友、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得失”时,要敢于正视困难和过失。遇到困难,大家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对那些在学习、生活中有难处的同学,更要关爱。
二、集体的记忆
1.将班上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选出小组长。每小组按照课本上的提示,选择某一内容,收集、整理材料。
2.班委会审阅各组整理的材料。对写入班史的人和事,要认真核实,确保准确无误,从而培养严谨的作风。
3.请校领导给班史题词,请班主任或语文老师给班史撰写序言。
4.将班史用电脑排版,并打印成册。
三、如歌的行板
1.班委会进行策划、组织。
2.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按照课本上的提示,准备丰富多彩的节目。节目内容可包括:全班合唱班歌或毕业歌;小组合唱或个人独唱表现青春和中学生活的歌曲;朗诵反映中学生活的文学作品;编演反映中学生活的相声、小品;表演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舞蹈;向任课老师话别,等等。
3.主持人根据同学们准备的节目,写好开场白、节目串词、结束语等。
4.演出前,布置好晚会会场,烘托出依依惜别的气氛。
四、永远的赠言
赠言本可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毕业纪念册,请每位同学给自己赠言,自己也给每位同学赠言。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学生要根据每位同学的特点写赠言,赠言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或诗、或文、或名言警句。
另一种是学生每人准备一段赠言,赠给全班同学,还可以附上自己的照片、通讯地址、电话,交给班委会,统一打印成册,每人一份,有点像通讯录。
活动展示
展示一 难忘的岁月
1.说说三年里碰到最高兴的或不愉快的事。
【交流点拨】高兴的事好说,大家分享快乐。说到“不愉快的事”时,要分析“不愉快”的原因,“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后过愉快的生活。当“不愉快的事”涉及亲人或同学,或老师时,要能体谅。提倡“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在适当的场合握手言欢。
2.说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逸闻趣事。
【交流点拨】要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注意礼貌,注意保护隐私。
3.总结学习、交友、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得失。
展示二 集体的记忆
分手之际,你对班集体定然恋恋不舍。那么,让我们留下珍贵的记忆——编写班史。每人珍藏一本,作为对这段生活的永久纪念。编写“班史”,应采编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班史内容包括:班级毕业照,三年来班级大事记,班级日记摘抄,集体或个人的生活照,表现同学心路历程的作文、随笔、日记等。还要选出对班级有过贡献、为班集体赢得荣誉的同学,为他们立小传,编入班史。然后请班主任老师写序言。
展示三 如歌的行板
按活动指导举办毕业晚会。
展示四 永远的赠言
(一)给老师的赠言
1.老师,您是慈祥的母亲,在怀抱里哺育希望,在摇篮边培养文明,驱走了愚昧,唤酵来了智慧,精心雕塑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2.月亮的光辉是太阳赐予的,我心中的光明来自于您——老师!
3.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4.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我走着,走着,不断地走着。当我疲惫懈怠时,记忆中就会浮起您坚定的面容,坚毅的声音,坚忍的精神。老师啊!您教会了我生活,我怎能将您忘怀!
(二)给同学的赠言
1.青春像一只银铃,系在我们的心坎上,只有不停地奔跑,它才会发出悦耳的声响。
2.你是一首小诗,抒情是你的本质。我相信,你的前程将开满鲜艳的花朵,散发出最迷人的青春气息。
3.青春快乐,青春路上没有痛苦。青春美妙,几乎每一处都有生命奔流。青春迷人,令幼稚仰慕,令衰老嫉妒。青春是一种风度,更是一宗财富——青春的追求一定就是你我的追求……
(三)给全班同学的赠言
1.尽管绿色已随着秋天远去,但荒漠中仍存有你的友谊。
2.知识是升天的羽翼,是恐惧的解毒药,人的自主权深藏于知识之中。让我们争分夺秒,好学不倦。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眼光远大的人。
3.多少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不能,而是因为他不敢。你敢于冲破世俗的保守,有足够的勇气,有实在的知识,你一定能获得成功!
写作指导 名师导航
(一)文题展示
在本次活动的基础上,以“岁月如歌”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字数不限。佳作可收入班史中。
(二)名师导航
1.仔细回顾。动笔前,我们可以共同回忆那难以忘怀的岁月,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事来谈,如可以谈谈三年中高兴或不高兴的事;读一读过去的一些日记;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刚进校时的感觉,看一看校园的变化……
2.准备审题。审题时,首先,要扣住“歌”。“歌”给人的感觉是美妙的,能带来享受。这就使我们的写作主题很明确。通过对初中三年学习、交友、生活的回忆,选取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写作,要给人带来听歌一样的美妙享受,这就要求内容和形式都要优美。虽是“如歌”,但选材时不一定要求全是令人高兴愉快的事,也可以在当时看来是坎坷、挫折、困惑,但后来却成了甜美一类的材料。其次,要扣住“岁月”。材料要有时间跨度,是对初中三年生活的追忆。
3.选材典型。回顾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回顾那些曾令你感动,使你难忘,值得你怀念的往事,然后选择其中的典型事件,组成一篇表现你初中生活的记叙文。也可以以抒情为主,夹以记叙和议论,写成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初中三年生活的感受。可以把几段能表现中学生生活或年龄特点的歌词串联起来,作为文章的线索,来反映初中生的生活,语言要清新自然,活泼优美。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截取初中生活的几个片段,展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由于体裁不限,也可以写诗歌等其他文体。
4.详略得当。要本着能表现主题的原则精心取舍,材料的详略要安排得当,没有必要对每个材料都进行详写,大多只需概括叙述即可。
(三)活学活用 佳作示例
流金岁月——我的初中生活
高大的棕榈树静静地矗立在校园的小道旁,榕树舒展着它繁茂的枝叶,桃花纷飞在梦的季节里……这是我们诗意的校园。灵动的生命之花在这里绽放,青春的节拍一刻不停地敲响。我迈着脚步怕惊扰校园的美丽,轻轻地走着,不禁回想着、思念着……
是清纯的心感受到初中生活的旋律。
带着向往,带着欣喜,我们对着太阳扬起笑脸,手挽着手来到操场上、草坪间,有一种缘分使我们亲密地相处在一起。走进新校园,面对着新生活,我们歌唱,我们憧憬。初一教室里的我们用清纯的心感受初中生活的旋律,用火一样的热情燃烧在如花的岁月里。
以迷茫的心解读初中生活的魅力。
带着不解,带着寻觅,我们迈入初二。花落、花开,春去、春来。我们在教室窗口凝望着抽芽的新叶,听着老师总也讲不完的课,时而昏昏欲睡,时而哄堂大笑。我们总想穿时尚的衣服,我们总想剪老师看不顺眼的流行发式,自由自在,似乎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只管走自己的路。我们学会沉思,常会倚在窗前,呆呆地望着蓝天上飘过的云彩;也会坐在窗台上,唱着似懂非懂的流行歌曲。这空旷的校园里,飘荡着我们的歌声;这如花的岁月里,展现着迷茫的美,散发着生活的魅力。
用选取的心拼搏在成长的大地上。
带着兴奋,带着凝重,我们思考生命的价值、成长的意义。在第一片黄叶飘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三个年华,满山火红的枫叶正是我们蓬勃的生命力。心中有一个梦想,我们在追寻,无论结果如何,都依然美丽。天黑、天明,放学、上学,日子一天天流过,生命的价值将逐渐呈现。
青春滋味,有酸有甜。我们带着一颗清纯、稚嫩的心扬起风帆,驶向湛蓝的大海。青青草地上有我们留下的一片欢声笑语;小小的树苗是我们撒下的希望;飞扬的锦旗是我们挂着泪水的笑涡。我们等待,等待下一个绯红的黎明;我们坚信,坚信我们会笑到最后。
花在笑,雨在唱,初中生活,流金岁月,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奔跑在成长的路上。
评价:文章用相同的句式“是清纯的心感受到初中生活的旋律”“以迷茫的心解读初中生活的魅力”“用进取的心拼搏在成长的大地上”独立成段,分别领起初一、初二、初三的段落,显得别致醒目。此处,文章语言优美,语句工整,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内容生动、充实,充满了美感。这是一篇描写初中生活的佳作。
13 威尼斯商人(节选)
【导学目标】
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3.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
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艺。
5.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他们是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夏洛克吝啬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威尼斯商人》去寻求答案。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恻(cè)隐 豁(huò)免 癖(pǐ)好 凛(lǐn)然
腌臜(ā zā) 稽(jī) 庖(páo)代 甘霖(lín)
(2)词义
钧裁:恭请作出决定。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怨毒:仇恨。怨,怨恨;毒,痛恨。
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心如铁石: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
万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
遍稽群籍:指翻阅查找很多书籍。
折衷是非:调和是非。折衷,指对双方争执不下的事情进行调和。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作者名片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3.文体知识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
【阅读戏剧的方法】
1.欣赏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一切因素都集中在人物身上。一出戏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物能否在舞台上站立起来。这就要求人物形象必须具有典型性——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只有这样,人物才能栩栩如生。
2.把握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
剧本是通过矛盾冲突的展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要通过演员扮演角色,以剧中人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塑造形象,而不是靠剧作者的介绍、叙述来刻画人物。要让人物能积极地行动,就必须把人物安排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让他们去应付矛盾,解决矛盾。
3.品味鲜明、生动的语言。
(1)个性化语言。戏剧的语言要求能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不同人物的台词要适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地位、年龄、习惯、教养、爱好等。好的戏剧语言,有的是让人物一开口就露出自己的本色,闻其声而知其人。有的是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让剧中人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逐步展现他的性格。
(2)动作化语言。构成戏剧的主要因素是动作。好的戏剧语言,必须有动作性,不仅有外在形体上的动作,而且包含着内心的。 戏剧的分类:按所表现的年代可分为现代剧和历史剧;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威尼斯商人》属于现代剧、话剧、喜剧、多幕剧。
戏剧的结构和情节:戏剧结构分“幕”分“场”,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场是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戏剧的情节一般也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展开、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4.剧情简介
鲍西娅,一个富人的女儿,她有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娅。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钱还没收回,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于是安东尼奥被迫向另一个富有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借钱。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不喜欢对方:对于安东尼奥来说,他看不起放高利贷的,更因为夏洛克是犹太人;对于夏洛克来说,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从不收利息,这样就损害了他的利益。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还是同意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盒子,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盒子,也赢得了鲍西娅。鲍西娅送给他一枚戒指,巴萨尼奥发誓永远把这枚戒指戴着。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同自己的爱人克里斯汀·罗伦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亲的钱和珠宝。夏洛克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和钱财而心烦意乱。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
以下紧接着的就是课文的内容。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分角色诵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剧情。
【交流点拨】夏洛克拒绝了大家的规劝和请求,执意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肉,巴萨尼奥的妻子鲍西娅女扮男装,充当律师,抓住契约的漏洞,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准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分一毫”的要求,让夏洛克陷入绝境,从而把法律的惩罚加到他的身上,使他人财两空、一败涂地。
2.通读全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用简要的语言(5个字以内)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交流点拨】开端:法庭调解;发展:博士到庭;高潮:智斗恶魔;结局:作法自毙。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探究剧情 把握矛盾
1.这场戏的矛盾冲突集中在哪些人的身上?是围绕什么纠纷进行的?
【交流点拨】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
2.这场戏是怎样一步步将矛盾推向高潮的?
【交流点拨】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固执与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发生。
夏洛克一上场,双方的争辩立刻开始,而且越来越激烈。夏洛克先是断然回绝了公爵要他显出“仁慈恻隐”的规劝,接着拒绝了巴萨尼奥加倍偿还欠款的请求,继而再次回绝了公爵要他发“仁慈之心”的劝说,最后得意忘形,磨刀霍霍,准备动手,并对葛莱西安诺的怒骂加以讥讽、挖苦。
鲍西娅在关键时刻上场。她欲擒故纵,一步步将夏洛克引入陷阱。就在夏洛克忘乎所以、凶相毕露、欲下毒手之时,她宣布只准割肉不准出血,不能相差一分一毫,否则就要以命相抵,制止了夏洛克毫无人道的报复行为。夏洛克彻底败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3.化解这场矛盾冲突的关键人物是谁?她采用什么方法使矛盾冲突发生剧烈的变化?
【交流点拨】化解这场矛盾冲突的关键人物是鲍西娅。鲍西娅在关键时刻扮成律师上场,先是巧施妙计,欲擒故纵。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的要求,还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不答应三倍还款,一步步将夏洛克引入事先为他设置的陷阱。接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在夏洛克忘乎所以、凶相毕露、欲下毒手之时,她宣布只准割肉不准出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使夏洛克陷入了“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手段”谋害公民的犯罪境地,不但割不到肉,还被没收财产,迫使夏洛克彻底败诉。
步骤四 分析人物 品味语言
(一)分析人物
1.下列句子全都出自夏洛克之口,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夏洛克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上的印章骂掉,否则像你这样拉开了喉咙直嚷,不过白白伤了你的肺,何苦来呢?好兄弟,我劝你还是让你的脑子休息一下吧,免得它损坏了,将来无法收拾。
②您要是问我为什么不愿接受三千块钱,宁愿拿一块腐烂的臭肉,那我可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回答您,我只能说我喜欢这样,这是不是一个回答?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这不是回答了您吗?……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
③难道我单单拿回我的本钱都不成吗?
④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⑤从那破产的家伙身上割下那磅肉来。
⑥无论你说得多么婉转动听,都没有用。
⑦要是殿下不准许我的请求,那就是蔑视宪章,我要到京城里去上告,要求撤销贵邦的特权。
【交流点拨】夏洛克是一个唯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①句写出了他的能言善辩;②句表现他老于世故;③④句表现他唯利是图;⑤至⑦句写出了他的冷酷狡诈。
2.既然夏洛克唯利是图、凶残冷酷,为什么置双倍的偿还于不顾,而偏执于“一磅肉”呢?如何理解夏洛克和安东尼奥之间的矛盾冲突?
【交流点拨】夏洛克的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也不曾给予他多少理解。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是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他们对待金钱和人情的态度截然相反。夏洛克属于高利贷资本商人,重利盘剥,损人利己;安东尼奥属于新兴资产阶级商人,慷慨仁厚,重义轻利。他们的矛盾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利益冲突,但其中也夹杂有民族、宗教矛盾,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以及对犹太人的民族、宗教偏见。所以对于夏洛克,我们既鄙夷他的贪婪狠毒,憎恨他的残酷,又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
3.请说说你心中的鲍西娅的形象。
【交流点拨】鲍西娅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崇尚正义,注重友情,慈悲为怀,执法如山,聪明机智,行事果断,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贪婪狠毒的夏洛克,她表现出惊人的果敢、沉着、博学、聪慧。既规劝夏洛克要仁慈,又从法律上认可夏洛克行为的合法性,诱使夏洛克一步步落入陷阱。
4.你对“商人王子”安东尼奥作何评价?
【交流点拨】安东尼奥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他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他甘愿冒着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朋友巴萨尼奥。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刑罚,却始终“默忍”“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地就刑,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他是一个慷慨大方、见义勇为、重义轻利的人。
但是,在尖锐的斗争面前,他又显得很懦弱,缺乏战斗精神,表现出了软弱、妥协的一面。如“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应分;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让我也就这样结束了我的一生吧。巴萨尼奥,我只要你活下去,将来替我写一篇墓志铭,那你就是做了再好不过的事”。
(二)品味语言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1)巴萨尼奥与夏洛克的对白诙谐幽默。
(2)安东尼奥的话,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
(3)鲍西娅关于慈悲的表述精辟、深刻、动情,直接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4)葛莱西安诺借用夏洛克的话称赞鲍西娅,也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得益于戏剧性的反复。
步骤五 探究主旨 赏析写法
(一)主旨探究
《威尼斯商人》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1)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理想。
(2)在这场戏中,鲍西娅是剧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她才智非凡,精明干练,崇尚正义,忠于爱情、友谊,在她和安东尼奥等人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3)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根本上是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但其中也夹杂有民族、宗教的矛盾。从这个方面来说,夏洛克是一个受歧视的民族的代表。宣扬“基督教的精神”,把犹太人说成“异教徒”,反映了基督教徒与犹太教徒的矛盾。
(二)写法赏析
我们怎样认识这场戏的喜剧性?
【交流点拨】(1)这场戏的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大开大合,紧张曲折,很有喜剧性。特别是鲍西娅的出场,抓住契约中的破绽制服夏洛克,步步生险,波澜迭起,让人称绝。
(2)剧中巧用夸张:借款到期不还,居然有人提出以割肉为赔偿;提出之后,居然有人答应;这样的官司,法庭居然慎重考虑;而最后又因借约未曾注明出血字样,而竟被全部推翻。似此情节,形同儿戏,确实让人难以相信,莎翁写起来却得心应手,让人称奇。
(3)剧中巧用穿插。鲍西娅与尼莉莎女扮男装和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巴萨尼奥激情表白,愿意献出生命、妻子以及整个世界来救出安东尼奥,鲍西娅一句幽默的答话增添了喜剧气氛:“尊夫人要是就在这儿听见您说这样的话,恐怕不见得会感谢您吧。”葛莱西安诺希望妻子马上归天求告上帝,尼莉莎一句诙谐对白“幸亏尊驾在她的背后说这样的话,否则府上一定要吵得鸡犬不宁了”调节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4)剧中巧用对比,有仁慈与残忍、友谊与仇恨、复仇与报应、宽容与凶残、善良与邪恶的尖锐对立,借此寄托作者关于仁爱、友谊、爱情、财富等的人文主义理想。
步骤六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接触话剧艺术,了解了话剧是对话的艺术。《威尼斯商人》作为喜剧,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作为话剧,语言优美生动,文采斐然。读、演、评三个环节,让我们过足了戏瘾。相信大家已悄悄喜欢上了戏剧,对吗?
2.拓展延伸
(1)积累莎士比亚戏剧经典台词
①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②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③嫉妒的手足是谎言!
④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⑤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2)外国文学中的四个吝啬鬼
①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阿巴贡
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
③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泼留希金
④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4 变脸
【导学目标】
1.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戏曲鉴赏能力。
3.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江湖老艺人为了自己的“变脸”绝技能够薪火相传而花钱买“孙儿”,走投无路的小丫头为了生存,隐瞒了性别充当“孙儿”,一场矛盾冲突就此展开。本剧情节跌宕起伏,但唱响的却是一曲善良的人性之歌,一老一少的舞台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就是著名的川剧《变脸》!(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糍粑(cí bā) 打鼾(hān) 阴霾(mái)
鹭鸶(lù sī) 怡(yí)然自得 睡眼惺忪(xīnɡ sōnɡ)
蹑(niè)手蹑脚
(2)词义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糍粑:把糯米蒸熟捣碎后做成的一种食品,黏而软。
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睡眼惺忪: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
蹑手蹑脚:形容走起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的样子。
2.作者名片
魏明伐,1941年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著作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3.背景资料
变脸,是四川地方剧种川剧的表演绝活,产生于30年代,最早用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戏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
川剧剧本《变脸》是作者于1997年根据他先前创作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而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人物活动的地点是当时的川江沿岸一带。剧本写的是:流浪女孩狗娃被人贩子装扮成男孩卖给了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水上漂,并被其收为孙子,爷孙二人之间,就此发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命运纠葛。剧本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着重表现了狗娃作为一个流浪女孩的人生遭遇,塑造了不是男孩却胜过男孩的狗娃形象,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变脸》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二场。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分角色朗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全文的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他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怡然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体现出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
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却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就此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则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
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却因追赶爷爷而落入水中,水上漂只能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
2.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交流点拨】课文描写的是水上漂发现买来的“孙儿”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表现出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儿”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3.找出人物“变脸”,了解“变脸”细节。
(1)“水上漂”有哪几次“变脸”?
【交流点拨】欢喜——愤怒——悲伤
(2)“水上漂”的“变脸”引起了“狗娃”的哪些“变脸”?
【交流点拨】高兴——担忧——哭诉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质疑问难 深层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探讨: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
【交流点拨】水上漂和狗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水上漂重男轻女思想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狗娃被识破是女孩之后,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各自内心也有强烈的感情冲突,水上漂面临着是取是舍的选择,狗娃则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至此达到高潮。
在此之前,作者已经为矛盾冲突的高潮做了必要的铺垫,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重在显示爷爷与“孙子”的和睦关系,同时交代了二人的身世,体现出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这段戏在平和的景象之中暗示了之后将发生矛盾冲突。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则是剧情的转折点,矛盾冲突就此爆发。
2.找出剧本中写“帮腔人”的内容,说说这一人物角色在剧本中的作用。
【交流点拨】在剧中,帮腔人是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故事情节中的人物角色。他有着叙事人的身份,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观众甚至是剧中人的代言者。但他并不游离于剧情之外,而是在剧情发展的关口,以“画外音”或旁白的方式,对剧情起着催化、点化的作用。在这场戏中,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而欲将她赶走,狗娃苦苦哀求,正是在这剧情发展的当口儿,帮腔人先是在幕内代言:“小小心灵受损害,/童言诉苦童声哀——”,继而在狗娃的哭诉之后应声而出,走到台前,又道出一番话:“啊!/帮腔帮她说句话,/幕后走到台前来!/满场观众也悲哀,/要求老汉留女孩!”说完之后隐退而去。在这里,帮腔人满怀同情地点出狗娃幼小心灵备受伤害、悲苦哀告的惨境,并以代言者的身份,恳求“老汉留女孩”,表达出作者、观众和狗娃的心声,提示人们关注狗娃的命运,警醒人们的心灵,加重了悲剧的气氛。
步骤四 赏析人物 多层探究
(一)人物赏析
狗娃和水上漂是本文着力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句子,分别说说这是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狗娃:①不该生在穷乡里!不该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②我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③我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④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水上漂:①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牲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②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火,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③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祸灾。狗娃休把老汉怪——重男轻女自古来!
④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
【交流点拨】狗娃:①说明她是个苦命女孩;②写出了她勤劳能干;③表现了她乖巧可爱;④说明她知恩图报。所以,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女孩。水上漂:①表明他心地善良;②写出了他直率豪爽;③说明他重男轻女;④表明他有情有义。所以,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是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二)写法探究
剧中塑造了狗娃和水上漂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交流点拨】剧本注重细节的刻画,如狗娃给老人斟酒添菜,给老人唱儿歌,为老人捶背抠痒,独自对月抒情;如水上漂怡然自得地饮酒抒情,手舞足蹈地陪孙子唱儿歌,与孩子同做摇船游戏,怕孩子累坏了让“他”歇息,斥责狗娃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果断地救起落水的狗娃等等,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
作者还注重心理的刻画,如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的心理,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的心理,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的心理等,展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
(三)主题探究
狗娃的处境,展示了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你是怎样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的?
【交流点拨】狗娃的处境,表现了她作为社会底层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乃至我们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生存状态,并内在地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和人性的光辉。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少在苦难命运中的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做法,有其现实的考虑和深层的原因。水上漂收狗娃为孙子,主要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需求,他需要老有所依,需要有传宗接代的人,而这一切,在传统社会中都是由家庭的男性后代来实现的;他期望狗娃继承祖传绝活,并声明“传儿不传女”,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家庭的利益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为了避免竞争以谋求生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究其根源。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观看戏曲,阅读戏曲剧本,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一个准戏迷了。
2.拓展延伸
说说戏曲中各种颜色各代表哪一类角色,并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
颜色特征
所用角色
角色举例
红色
表现性情激烈、忠耿正直的人物
关羽
黄色
表现体格不健壮、实则勇武过人的角色
甘宁
蓝色(绿)
多用于凶猛、可怖的人物
卢杞、恶鬼
白色
表现奸诈、阴险
曹操、董卓
黑色
表现正直、坦率、鲁莽
张飞、李逵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5* 枣儿
【导学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3.揣摩剧中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4.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人民正迈步进入小康社会,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使自己家庭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如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蓦(mò)然 翘(qiáo)首 咀嚼(jǔ jué) 囫囵(hú lún)
竹匾(biǎn) 掸(dǎn)去 踌躇(chóu chú)
(2)词义
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2.作者名片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3.背景资料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方法。
【交流点拨】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听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剧情。
【交流点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回家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探究人物 把握形象
1.探究文中的男孩——
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交流点拨】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蹑手蹑脚地捡枣儿,把枣儿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2.探究文中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交流点拨】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3.探究文中的枣儿——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剧本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2)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效果?
【交流点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摘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 品析语言 探究主旨
(一)语言品析
分析下列台词中加点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1.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我儿子就叫枣儿。
【交流点拨】并非实指个子,而是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交流点拨】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交流点拨】不仅是对吃枣而言。还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交流点拨】“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爹回来会带巧克力。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你的枣儿甜!
【交流点拨】“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面的世界。忘记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交流点拨】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远离家乡。
(二)主旨探究
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交流点拨】生甲: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乙: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丙: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密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感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父爱的名言
(1)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2)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3)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4)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5)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6)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附:板书设计】
枣儿老人男孩儿子父亲象征亲情、故乡传统、精神家园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6* 音乐之声(节选)
【导学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2.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3.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公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峥嵘(zhēnɡ rónɡ) 鳞次栉(zhì)比 涟漪(lián yī)
伫(zhù)立 顶礼膜(mó)拜 弥撒(mí sɑ)
(2)词义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老成持重:阅历多,办事稳重。
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峥嵘:高峻,突出。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站着。
3.作者名片
勒曼:美国剧作家。
4.背景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亚,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交流点拨】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亚,并谈论她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她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课文有两个画面,可划分为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的内容。
【交流点拨】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赏析描写 感受魅力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交流点拨】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麓下,萨尔茨堡群峰相拥,绿水环绕。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对这一画面的环境描写,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交流点拨】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景描写玛丽亚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词的内容着重展示了她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第一、二个场景中对玛丽亚的动作、表情的描写,则从外在形象上展现了她的性格。第二个场景中描写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着重于玛丽亚的日常行为举止,由她们口中道出玛丽亚的种种表现,以及她们对她的看法、态度,从她们的眼中映现出玛丽亚的形象。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从侧面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步骤四 品味语言 赏析人物
(一)品味语言
赏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②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交流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天上的云彩”“皎洁的月光”,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修女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二)人物赏析
1.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表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在众修女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丽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底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2.拓展延伸
你喜欢音乐吗?关于音乐你有哪些回忆?你对音乐有哪些理解?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交流点拨】生甲:说起音乐,我根本就不懂音乐,没有乐感,连乐谱都不认识。但我喜欢听音乐,理由很简单:音乐节奏柔和,主要还是喜欢音乐里的唱词,唱词简单明了,有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意思很精粹;词句之间有一种唯美的柔情。心里默默地用慢慢的语速朗诵,加上思想跟随词的每一个字符,再慢慢地闭上眼睛,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世界是你的,很大!你会感觉你此刻进入了一个歌词所描述的境界,很美!
生乙:音乐,我喜欢听,我喜欢唱词,很精粹!音乐,我喜欢听,我喜欢温柔的节拍,很柔情!音乐,我喜欢听,我喜欢和谐的旋律,很浪漫!我现在几乎每分每秒都沉醉于音乐。我伤感了,我向它投诉;我孤寂了,我有它陪伴;我时尚了,我拥有它;我快乐了,我和它一起分享!身边有音乐的留意,我是快乐的、时尚的、自由的!生活有音乐的在意,我是幸福的、知足的、浪漫的!
【附:板书设计】
音乐之声(节选)第一个场景萨尔茨堡
野外美景景物烘托人,物内心世界
玛丽亚的
纵情歌唱正面,描写
第二个场景院长与众嬷嬷、众修女
们对玛丽亚的议论侧面,描写
玛丽亚回
到修道院正面,描写天真活泼
热爱唱歌
不守常规
无拘无束
纯真快乐
心灵美好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四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乘着音乐的翅膀
【导学目标】
1.接触、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开阔视野,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接受高尚情操的陶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对这片浩瀚的文学世界充满探索的情趣,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培养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由此来提高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通过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来提升语文素养,又通过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好地领悟艺术和表达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音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音乐诠释人生的酸甜苦辣,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一首首中外乐曲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我们的心扉,触动我们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去旅行吧。
活动准备
学生重读课本中与音乐有关的文章,课外搜集与音乐相关的文章,利用阅读课或早读时间朗读与交流,并于每节课课前推介一首名曲,师生共同欣赏。
布置学生课外寻找、搜集、购买并聆听古今中外经典名曲,了解音乐的相关背景资料。自由组合成四人小组,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并合作探究一首共同喜欢的曲目,对作品或某一音乐家作一点深入的探究,做好课上介绍推荐的准备。
活动指导
活动一 难忘的旋律,生动的故事
该项活动主要是通过我们的回忆,向大家讲述音乐的故事。最好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我们可以找一首自己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曲子,放给大家听,然后述说自己与这首乐曲结识的故事,启发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经历。对某一支曲子印象最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因为作曲家与这首曲子的故事让人难忘,有的是因为听者与这首曲子产生了共鸣,有的则是因为乐曲和听者有一段有趣的结识的故事……这次活动强调个体感受,不求讲述的故事多么深刻,多么感人肺腑,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无病呻吟即可。
交流展示一 难忘的故事
【交流点拨】1.那晚,舒伯特从学校练完琴回家,夜色笼罩的街上显得有些凄清,只听见风声,只看到路灯闪烁。路过一家杂货店时,他忽然看见一个跟自己学过音乐的穷男孩。夜这么深了,他还站在寒冷的街头干什么?他看见男孩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他明白了,小男孩是要卖掉这两样东西,可是谁会买一件破衣服和一本无用的书呢?浓重的夜色中,小男孩充满忧郁和无奈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舒伯特是个穷音乐家,靠教音乐为生,他甚至和同伴合穿一件外套,他将衣兜掏了个遍,把钱交给男孩:“把书卖给老师吧!”男孩感激地把书给他,舒伯特说:“快回家吧!夜深了!”孩子转身跑了。但他很快回头喊道:“谢谢您,老师!”舒伯特看着男孩消失在街的尽头。他随手翻着旧书,忽然他看到一首诗,禁不住朗诵出声——那是歌德的《野玫瑰》,他仿佛看见了野玫瑰,闻到了香味,一段清新亲切的旋律在他的心里泛起如花的涟漪。他飞奔回家,记录下了这首曲子,这就是一直传唱至今的《野玫瑰》。那一年,他才18岁!
2.阿炳,原名华彦钧,无锡民间音乐家,他的一生几乎是在黑暗的旧社会中度过。他生来家庭贫穷,偏偏老天不庇佑可怜人,中年的他双眼失明,从此,他便靠拉二胡演奏和卖唱为生。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无法欣赏到那美丽的月色。欣赏到的只是潺潺的流水声,至此,他想起了他师父生前说的一句话“在二泉的流水中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阿炳触景生情,拿起了手中的二胡,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诉说着小桥流水的地域风光,人间的沧桑与悲凉,自己不幸的坎坷命运……我们似乎能听到那沉淀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都是阿炳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的。这首阿炳用所有的情感谱成的乐曲,便是驰名中外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不朽杰作,悠扬凄婉的二胡声,如泣如诉,感动着芸芸众生。
活动二 最爱的音乐,精彩的解说
该项活动主要是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一张光盘、一个作曲家或者一个歌手,推荐给大家。当然,要让大家接受自己推荐的内容,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这就必须要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需要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传达给大家。可以采取媒体常用的“歌曲推荐”(或者“歌手推荐”“专辑推荐”等)的方式进行。首先将歌曲放给大家听,然后介绍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以及这首歌曲之所以值得推荐的理由,最后再放一遍歌曲,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
交流展示二 最爱的音乐
【交流点拨】生甲:我最喜欢《蜗牛》这首歌曲。喜欢它是因为蜗牛是我学习的榜样。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爬得那么慢,那么沉重,可是蜗牛从来没有放弃,无论多么困难,它仍然坚持着,努力着。但愿我也能成为一只执着的“蜗牛”,爬行在学习的道路上,寻找属于我的那一片蓝天。
生乙:我喜欢《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曲,不只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听,还因为它曾经在我最无助的时候鼓励我前进,它告诉我,只要我不断努力,总可以穿过重重迷雾,看到属于自己的彩虹。
生丙:我喜欢《水手》这首老歌,其中有一句最使我受益感动,所以一直难以忘怀。“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是啊,没有经过风雨洗礼的树木是不能成材的,没有经过困苦磨炼的人同样不会有出息,何况歌手郑智化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着这种精神内涵呢!
活动三 集体的力量,共同的心曲
该项活动主要集合我们大家的聪明才智,为学校或班级创作校歌班歌。如果本班同学有能力,可以把写词谱曲这两项活动都做了,如果谱曲不专业,可以只写歌词。创作一首符合自己学校特色或者班级特色的校歌或班歌,这样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为班级和学校争光的荣誉感,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但创作出来的校歌班歌要有特色,要体现学校和班级的特点,一定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校风校训,然后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辞藻,确定乐曲的基调。
为了这次活动,请大家以“迎接中考,挑战自我”为主题创作几首歌曲,也算是小试牛刀吧!大家准备好了吗?
交流展示三 集体的力量,共同的心曲
【交流点拨】1.(创意说明)以活跃的曲调,配上振奋人心的歌词,这就是我们的《奔跑》,在辛苦的初三生活中,会遇到数不尽的困难,但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乘着理想之风勇敢奔跑,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天边。这首歌献给所有在初三奋斗的人们!
(歌词)速度七十迈/心情是自由自在/希望终点是地平线/全力奔跑梦在天边/我们想漫游世界/看奇迹就在眼前/等待夕阳染红了天/肩并着肩许下心愿/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泪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随风奔跑有梦做翅膀/愈飞愈高勇敢闯一闯/哪怕遇到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也会有默契的目光
2.(创意说明)这首歌的曲调不是很激昂,它的歌词表现出的是一种矛盾心理:虽然我们的学习艰苦,但面对一百天以后的考试,我们信心十足;考试过后我们将是愉悦的,但那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离别的痛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越使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歌词)心跳乱了节奏/笔也不放松/中考的绝对努力/奋斗/撑到一百天以后/放任无奈/淹没悲哀/我的梦想正向我走过来/我的内心承载不了/噢/所有一切要的动力/因为在一百天以后/这课堂早已没有我/我早已步入了考场/决不会放弃/别等到一百天以后/我们就要各奔东西/那时空无一人的教室/能有谁/记得我们当初的回忆
精彩的解说
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也喜欢哼唱歌曲,那么在你们碰到困难伤心难过的时候,你会唱起哪首歌曲呢?把它说给小组里的伙伴们听听,看看能否引起大家的共鸣。
【交流点拨】生甲:我会唱羽泉的《彩虹》,它能让我在失落的时候再次找到前进的动力。就像歌里说的那样“迷失了也别彷徨,不管未来怎样,你都要保持坚强”,正是这鼓舞人心的话使我在遇到困难时,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它!
生乙:我想到了成龙的《真心英雄》,成龙在演艺圈可谓是大哥级人物。但是他的星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的,他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他在歌中唱出了勇敢克服困难的精神: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错,我们应该向成龙大哥学习!
生丙:我喜欢林俊杰的《相信无限》,老师,我可以唱几句吗?(师笑:唱吧!)“相信无敌,相信无限,相信万能,相信明天,我相信这个地球永远那么美……”这首歌曲表现出歌手乐观向上、开朗积极的心态,只要你能乐观面对生活,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生丁:我喜欢的励志歌曲还有Beyond的《光辉岁月》,这首经典老歌鼓舞着我,告诫我遭遇挫折、坎坷时不能退缩,只有奋力拼搏,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光辉岁月!
写作指导 名师导航
(一)文题展示
自选一段乐曲或一首流行歌曲,反复聆听,选好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体裁自选,字数不限。
(二)名师导航
描写对音乐的感受,可以有下面几种方法:
1.单曲操作法:写对某首歌曲的理解过程。我们喜欢某首歌曲总有一个过程,往往是由浅入深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可以把自己在不同时期对某首歌曲的不同理解写下来。
2.引线串珠法:把自己对不同音乐、歌曲的不同理解,用同一个主题来串联。
3.背景解说法:整理某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资料,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语言再现歌曲的创作过程和意义。
4.聆听冥想法:好的歌曲总是给人以启迪和联想。放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曲子,闭上双眼,用心聆听,不自觉地就有许多画面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捕捉那精彩的瞬间,然后用准确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说不定那就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散文。
5.以歌写人法:把歌作为写人的媒介,通过歌曲来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表现创作劳动的艰辛;可以写演(奏)唱者的兢兢业业;可以写用歌声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
6.故事演绎法:把歌曲中所表现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演绎出一个和歌曲有关的故事。
总之,抓住与音乐相关的一个方面,选好一个角度,就找到了作文的切入点。
(三)活学活用 佳作示例
听《二泉映月》
在我听过的所有音乐作品中,阿炳的《二泉映月》脱颖而出,屹立在众多经典音乐之巅!
知道阿炳的时候,我在读小学,是通过《二泉映月》来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的。当黄昏的太阳渐渐黯淡下去,月上东山之时,天下第二泉倒映着天空明月,谁能不为此景所感动?
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是需要跪下来听的。”真的是“开头便是断肠声”。我一声感叹。五个音符的简单排列却构成了天下最悲凄的哀声!乐曲进行下去,如一位老者慢慢诉说内心无尽的悲凉往事,我——这一位旁观者也渐渐深陷其中。
也听过克莱德曼的《命运》,但与《二泉映月》比起来却截然不同。《命运》开头多次重复与变奏似乎在讲述命运的曲折与多舛,但《二泉映月》却是讲述一位老者对命运的无限沉思!
乐曲还在继续着,我不得不将思维从音乐带给我的广阔天空中收拢回来,继续聆听。老者说到最悲苦的事情了,音乐也逐渐进入了高潮。心底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浪涌上来了。天下竟有这样的乐声!二胡的琴弦声将埋藏于阿炳心底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也就是阿炳,除了他,谁能静静倾听泉水中月亮的细细私语?谁能对命运有如此深刻的感慨?谁能写出这样一部简短但又深刻的鸿篇巨制?!
音乐渐渐平息了,老者似乎也累了,需要休息,然而,音乐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遐思。没有李白月下“对影成三人”的独酌,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闲情,面对一轮明月,面对一汩清泉,命运却是以这样一种情调娓娓道出。我不禁赞叹阿炳的艺术才华。也许《二泉映月》是需要用一生来聆听的,两根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值得我用一生去感悟。
音乐带给我无尽的欢乐,也带给了我思维的升华。我要用一生去感受它灿烂夺目、发人深思的永久光华!
名师点评:音乐是无形的,用文字记述音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文章的作者之所以能够将自己的感受传达出来,那是因为他在沉醉,他在与阿炳对话。作者将真挚的情感化为文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多角度的渲染、陪衬中,表现出音乐的灵魂。文章优美、深邃,耐人寻味,是一篇优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