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保护大气圈(2课时)
A.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大气圈的分层,描述臭氧层的作用;
(2)初步了解温室效应的含义,关注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对温室效应的利弊;
(3)知道什么是臭氧空洞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4)能例举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和防治方法;
(5)知道我国已开始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预报;
(6)培养学生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了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7)培养学生信息收集、表达交流、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B.重点:环境意识培养,并对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空气质量预报有所了解。
C.难点: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空气质量预报。
D.教学建议和设计:
(1)引入:两个可乐瓶(1.25升、白色),点燃三根火柴扔进一个瓶内并用盖盖住(这代表脏空气),另一个空可乐瓶(代表洁净空气),在学生中传递,问同学位喜欢呼吸哪瓶中空气?(瓶内的是大气一部分,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会污染空气),引出课题:保护大气圈。
(2)大气圈的作用:教师结合大气分层示意图讲述,使学生对大气圈有所认识,然后讨论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圈(无空气)地球上会怎样?重点了解对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层的作用。
(3)温室效应:
①用类比的方式从温室大棚能允许太阳辐射透过但阻止热量和水分散发,使之温暖湿润,让学生领会地球也是个温室,大气圈相当于温室的屋顶和回壁,也使地球温暖湿润生机盎然。
②提问并讨论:
大气圈是气体,是什么物质相当于“棚”的作用而允许太阳辐射透过但阻止热量散失?
如果大气圈这“棚”阻止地球热量散失能力太强,那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交流后观看温室效应一分钟录像,听听专家怎么说?
然后小结温室效应现象和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哪些?(结合教材K线图进行)
温室气体CO2等地球上是怎么多起来的?(引导学生追根溯源)
播放录像(或图片)使学生更明白:人类活动(工业、居民生活等)产生了大量CO2等。
③讨论(发散学生思想):
A:温室效应的危害:影响气候、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升高造成水蒸气加快,加剧土地的荒漠化;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引发水灾淹没城市等。
B:怎样控制温室效应气体量:从产生源头考虑:减少煤、石油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从清除办法入手:植物造林,增加植物对CO2的吸收等。
④分男女2组课后收集资料,下课时展开5分钟的“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辩论赛。
关于臭氧层空洞问题。
①可从紫外线有什么危害?臭氧层有什么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臭氧层的重要性,然后转入话题1982年南极上空发现首个臭氧空洞,至1992年臭氧空洞仍在扩大,并插入一些有关臭氧空洞的录象和图片,使学生清晰知道臭氧空洞(臭氧层臭氧浓度明显减少)和引起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人类活动排放了化学物质氟氯烃、氮氧化物等);
②拓展性活动(上网查阅等):除了南极臭氧空洞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臭氧空洞存在或出现?氟氯烃等物质在臭氧转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臭氧变成了什么物质?
(5)空气污染及防治:
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班组分4-5小组),具体可以这么操作:
①自学课本和访问环境保护网了解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空气污染物主要有那些?有什么危害?怎样去防止空气污染的发生?);
②用照片等记录身边的空气污染源,上网了解并下载其它类型污染的图片;
③每小组做一个简单的课件汇报你组的收获,并在班内交流;
④每小组选一学生作一个“我为环保做什么?”的1分钟讲演;
⑤当一次城市规划员:根据环保要求对工厂作出合理布局(P72页练习4);
(6)空气质量预报:
①提问学生知道空气质量预报这事吗?预报些什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打开宁波气象台当日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预报,让学生开始关注起空气质量状况,知道AQI(即空气质量状况)内容包括: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等级。
②解读好课本P72页空气质量预报的内容(要求看懂即可),讲明首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空气质量用污染指数和污染等级来描述、空气质量等级划分依据。用P72练习3巩固。
课外活动:我们能用太阳能来减少污染吗?
第六节 探究课题:调查空气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