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word版习题:期中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word版习题:期中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0 21:1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总分
合分人
复分人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 )(2分)
A.空气/填空   勒进/悬崖勒马   果实累累/累教不改
B.悲愤/喷薄 蝼蚁/高楼大厦 咬文嚼字/封侯进爵
C.羼水/孱弱 绯红/淫雨霏霏 莺啼燕啭/转弯抹角
D.颤抖/颤栗 血管/血光之灾 随风晃动/虚晃一刀
(解析:A.kōng/kòng,lēi/lè,léi/lěi;B.fèn/pēn,lóu/lóu,jiáo/jué;C.chàn/chán,fēi/fēi,zhuàn/zhuǎn;D.chàn/chàn,xuè/xuè,huàng/h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2分)
A.蜗行 驳船 淹淹一息 勾魂索命
B.惦念 浑浊 颓唐不按 海市蜃楼
C.阔绰 魁梧 老眼昏花 两肋插刀
D.戏谑 黏膜 腰缠万惯 无精打采
(解析:A项“淹淹”应写为“奄奄”;B项“按”应写为“安”;D项“惯”应写为“贯”。)
3.古诗文默写。(8分)
(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杜甫《登楼》中作者用“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写出了他登楼时的所见景象。
(4)古诗词中有很多含“马”的诗句,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借“马不前”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借“瘦马写出了旅途的疲惫” 。
4.名著阅读。(4分)
下列句中的“甲、乙、丙、丁”是名著中的四个人物,请将其代表的人物写在横线上。
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辟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罗刹女。
②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
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④快到收割了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
甲:牛魔王 乙:外祖母 丙:列夫·托尔斯泰 丁:格列佛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用。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用葫芦做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8分)
XX网2017年1月6日讯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个性化管理、自主化学习、自主适应学习等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习惯“求其共性”,而忽略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语文成绩特别突出,但数学却不及格,按平均分排名成绩便只能排在中间,老师根据平均成绩也很难判断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学生的个性化也就得不到施展。“互联网+”通过对教师与学生长期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行为、习惯、方式。
(1)请用简要概括“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优点。(2分)
①能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②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不同特点;③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2分。答对两点即可)
(2)下表是某学校针对不同人群对“互联网+”在教学领域运用的了解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3分)
表一:老师、学生、家长对“互联网+” 表二:偏远地区老师对“互联网+”
在教学领域运用的了解情况 在教学领域运用的熟悉情况

示例:①现阶段“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运用还没有普遍被大众了解。②老师对“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处于主导地位。③偏远地区学校的老师对“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尚不熟悉。(3分。每点1分)
(3)“互联网+”已经在你的学习中得到运用,但是你的父母对此不太了解,请结合材料向他们解释“互联网+”将如何促进你更好地学习。(3分)
“互联网+”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诸如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时间,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等等。这些数据对其他个体没有意义,但是所有数据整合起来就能解答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疑问,而最有价值的是,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校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的,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而不影响学生任何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可以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示例:现在我们学校将“互联网+”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老师很容易了解我们的学习状况,并且根据所了解的信息给我们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这一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故乡的味道 刘朝阳
①我曾无数次回忆着故乡,回忆着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这种独特的味道,现在怎么也找不回来了,只能独自静静地回忆。
②故乡的春天是浅色江南里泛古村落的喃喃燕呢与袅袅炊烟,先是灰色的后是绿色的,绿色来时,我渐渐地闻到了春天里淡淡的香椿味道。
③故乡村子四周许多高大挺直的香椿树,在暖暖的阳光里慢慢地长出新叶,叶芽有些暗红色,渐渐变绿,叶片相互对称,光滑闪亮,树叶随风摇摆,散发阵阵淡淡的清香味。在树叶刚变绿之际,村里人用长长的刀把细枝砍下,把细嫩的树叶摘下来担回家,放在大锅里煮熟,出锅后切细,然后晒干,用防潮袋装好,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那时一般清炒香椿,看上去细细的,味道可香了。但只有家里来客人才能闻到香椿煮鸡蛋或者香椿炒腊肉的香味。
④夏季,田野浓绿,青山隐隐,山上苍松挺立,房前屋后的小鸟啁啾,知了聒噪。在村前田埂荒地里,生长着一丛丛细细嫩嫩的野蒜,村里人称它小蒜,茎小、叶细长,根部长着花生米大小的蒜头,不可做菜但是有点蒜的香味。在缺粮的年代,温饱就是理想。于是,村里人经常拔小蒜回家,把小蒜的叶子切细和上糠,有条件的加点糯米粉,揉成团做成小蒜粑,蒸熟后吃,既有米的香味又有蒜的香辛味。那时,谁家做了小蒜粑,一蒸熟,香飘全村,全村人都知道了。很快,村里人也会去拔小蒜,你做他也做,热闹非凡,但绝不独享,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⑤秋末,天高气爽。村子前后的枣树早已沉甸甸的,绿叶丛中点点微红,如黄昏时的晚霞,枣子熟了。家乡的枣子是全县出名的特产。枣树可以随处而生,且长得高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枣树。每到九月份,是打枣子捡枣子的季节。
⑥我在县城走读的那些年,九月正是上学的时候,上学之日枣子未完全熟,待过一个月后回到家时,枣熟季节已过,那时,在学校特别想吃家里的枣子。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⑦深冬,村子四周早已草木枯萎、黄叶凋零,昏沉的田野泛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气温日寒。
⑧牛棚里的老黄牛早已伸出长长的脖子用力咀嚼着黄色的稻草,在等待着主人出去寻找另一种早餐。天刚亮,我与伙伴各自牵着自己家的黄牛踏着清晨的霜露,慢慢走进晨雾氤氲的山间。看着老黄牛低着头喘着粗气吃着枯藤野草,大伙也没闲着,找了些干柴枯枝,点起一堆篝火,从地里刨出还未秋收的大红薯,把红薯放在火堆底下,边烤火边烧红薯,搓手跺脚的声音与火堆里烧着竹节的响声此起彼伏。红薯烧熟了,用木棒拨开火堆,拿出红薯抓在手中抛来抛去,驱驱寒意。打开红薯,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连附近只顾低头吃枯草的牛儿也抬头,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红薯“哞哞”叫。红薯入口真甜,吃得浑身暖呼呼的,深冬的寒意瞬间消失,这就是我们一顿丰盛的早餐。
⑨故乡的味道是甜的,甜得让我在异乡熟睡的梦里总是露出深深的笑靥,在饥饿的年月,她总在吐露着芳香,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这份苦涩只有留在记忆里,所以无论走多远,这份味道都不变。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7.“故乡的味道”散落在季节里。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春天
香椿的清香味
夏季
小蒜粑飘着香辛味
秋末
红枣的甜味
深冬
红薯的香味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这句话写出了在缺粮的年代,左邻右舍互助和睦的关系。(1分)这里的“香满人间”既指小蒜粑的香辛味,又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善。(1分)
(2)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这里红枣的甜不仅指枣本身的甜味,(1分)也指母亲不辞辛劳送枣的爱的味道。(1分)
9.根据文章第②-④段内容,说说第①段提到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的原因。(4分)
在缺粮的年代,温饱就是理想。春天里,只有家里来客人才能闻到香椿煮鸡蛋或者香椿炒腊肉的香味(1分);夏季,村里人经常拔小蒜回家,把小蒜的叶子切细和上糠,有条件的加点糯米粉,揉成团做成小蒜粑,蒸熟后吃(1分)。这些写出了当时物质的贫乏、生活的艰苦,因此这里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 (2分)。
10.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结构上照应开头,收束全文(2分);内容上深化主旨,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往昔生活的怀恋(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共12分)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红小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个,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而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邂逅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象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象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象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4分)
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4分)
12.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1分),交代事件的起因(1分),推动情节的发展(1分),为下文的嘱托做铺垫(1分)。
13.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本文以小红包为线索,两次设置悬念,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2分);小说的结尾安排巧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2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17题。(共10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耽:沉溺。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B.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
C.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D.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色:脸色
(解析:B项“苦”为“使……痛苦”。)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一)的论证思路。(3分)
语段(一)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3分)
17.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3分)
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语段(一)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语段(二)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语段(一)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语段(二)没有涉及外因。(3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我常常思考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的贪欲才酿成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帝王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
(云南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8.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
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2分)
19.“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
表达出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视死如归、坚决杀敌的壮志豪情。(2分)
四、作文(50分)
20.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我以 为知己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许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来到杭州一老字号药房做学徒。临行前,他的老祖母交代了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男孩记住了这句话。
??当学徒很辛苦,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有一天,男孩打扫卫生捡到了几枚钱币。他很缺钱,但他还是把钱捡起来交给了师傅。这样的事后来还发生过多次,他都如数上交。师傅每次见他来交钱,总是不置可否。
??治咳嗽有一味药叫鲜竹沥,需要用火烤毛竹蒸出的水分。这是一件细致活,烤好几两鲜竹沥往往需要烤上个把时辰。男孩就老老实实地烤,一点一滴地收集,从来没想过往鲜竹沥中掺点水。多年后,他成了某著名药厂的老总,他创出的品牌已热销了二十多年。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