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
学习重点
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会写“对、全”4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利用谜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这篇课文讲的是小蜗牛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出读书要求。
2.检查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生字。
(2)去掉音节读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游戏巩固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吗?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一)学习小蜗牛和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1、小蜗牛和妈妈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指名回答。
2、你能找到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在第几自然段吗? 指名朗读第2、3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
3、这次对话讲述的是什么时候?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哪里干什么?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4、从这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春天来了,小树发芽了。)你还知道春天的哪些特点?
5、小蜗牛看到蜗牛妈妈说的景象了吗?(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名读第3自然段第1句话。
6、那他看到了什么?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小蜗牛的话。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还知道夏天的哪些特点?
7、同桌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8、师生合作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二)学习小蜗牛和妈妈的第二、三次对话
1、小蜗牛在春天出发,爬了好久才回到家,告诉妈妈他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请小朋友自由读一读课文的4—8自然段。
2、分别出示小蜗牛和妈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对话内容
(1)谁来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对话?指名分别读第4—5自然段和6—7自然段。
(2)小蜗牛这两次又看到了什么?指名说。都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还知道秋天或冬天的哪些特点?指名说。
(3)指名分角色朗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三次对话。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学生观察“对、妈、全、回”四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他们写漂亮?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妈”字。
4、学生练习写“妈”。
5、展评学生作业。
6、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其他三个字写漂亮。
五、课外延伸
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把你看到的景色画下来吧。
教材分析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评测练习
1、连一连
春天 小树长满了叶子
夏天 小树发芽了
秋天 树叶全掉了
冬天 树叶全变黄了
2、写一写
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好“对、妈、全、回”四个字。
课件12张PPT。连一连 春天 小树长满了叶子
夏天 小树发芽了
秋天 树叶全掉了
冬天 树叶全变黄了
课外延伸 一年四季,你喜欢哪个季节?把你看到
的景色画下来吧。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谜语、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我在教授本课时,合理恰当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梳理思路,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是课堂民主的前提,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对学生所说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不足之处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说话训练方面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缺少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学生活动的形式还不够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增加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