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8 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5-14 10:14:00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气候讨论:你知道家乡一年四季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的
变化吗?15.9℃26.3℃17.8 ℃8.6 ℃510mm663mm399mm177mm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气候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
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两者又有什么联系?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
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而造成的。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季风等。从漠河、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到香港,我国各
地人民穿什么衣服过春节?皮衣—大衣—棉衣—毛衣—薄毛衣—毛背心提问:自北向南,漠河、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的气温
逐渐升高,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
这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而造成的。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季风等。1、纬度位置:(1)影响气温——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2)影响降水——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讨论:1、中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2、炎热的夏季,人们一般都选择在什么地方避暑?高纬度地区、高山和海边这是什么原因?实验取两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加入相同质量
的水和煤油。然后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
使它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相同的热量。问:
(1)经过相同的时间加热,哪种液体温度升得快些?
(2)若升高相同的温度,哪种液体需要多加热一些?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1)比热:概念: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
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焦/(千克. ℃)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 ℃)
表示意义:1千克水温度升高1 ℃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4.2×103焦。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
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读图:1、比较纬度相近的北京和吐鲁番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
及其差值的大小。2、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 ,
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中国1月份平均气温中国7月份平均气温
读图:1、比较纬度相近的北京和吐鲁番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
及其差值的大小。2、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 陆地 ,
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 陆地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1)比热:(2)影响气温——沿海温差小;
影响降水——近海地区降水多。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从山脚到山顶,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提问:迎风坡为什么多雨,背风坡为什么少雨?在迎风坡,气流受地形阻挡,爬坡上升,气温降低,水汽
凝结,成云致雨。
在背风坡,空气下沉,气温升高,降水就少。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1)比热:(2)影响气温——沿海温差小;
影响降水——近海地区降水多。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影响气温——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影响降水——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4、季风: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讨论:1、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
是哪个高?
2、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3、大陆与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会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讨论:1、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
是哪个高?
2、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3、大陆与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会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课时)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①了解气候的概念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②了解纬度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③理解比热的概念,了解不同物质比热的差异。
④理解陆地和海洋比热不同对气温的影响。
⑤理解地形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⑥了解季风的概念,理解我国季风的形成机理。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③能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实际问题。
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
[方法与过程]
通过生活经验和参与科学实验活动,认识科学实验的方法。尝试用亲身的体验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气候的各因素,比热;
难点:比热概念,季风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并结合生活实际;
[教学思路]
本节课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再学习气候。通过大雁南飞、鱼类洄游两张图片,引出动物生命活动的节律与气候变化有更密切的联系。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的季节变化明显,而学生对气候变化是有亲身体验的。故让学生通过定性地描述一年四季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引出气候的概念,并进一步得出天气和气候的联系。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各地的气候差异也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是不同的。然后分别分析了纬度、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地形、季风对气候的影响。其中在教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时,涉及到比热。不同物质的比热可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实验的方法能比较直观地让学生建立起比热的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雁南飞,鱼类洄游;
问;这些动物生命活动的节律预示了什么?
师:对。炎热的夏天逐渐转为寒冷的冬天是气候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生回答:预示着冬天将要来临。
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引出新课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新课教学:
(一)气候:
讨论:你知道家乡一年四季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的变化吗?
通过填表,得出不同的季节气温和降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说不同季节气候是不同的。因为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比天气的影响更为长久和深远。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活动等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很大制约。一个地区的气候形成,主要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思考: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两者又有什么联系?
学生填表;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回答:天气是某一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而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由学生的亲身体验得出,说明科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
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师:由于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它们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热带地区全年高温,长夏无冬;温带地区的气候变化显著。
讨论:中国的纬度位置跨五带中的哪几带?
师:因此,我国的海南岛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地处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温州位于我国和浙江省东南沿海,纬度较低,是全省最南地区,平均昼长、太阳高度以及所得到太阳辐射热量也比其他地区多,这就是温州成为我省气候温暖和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原因所在。南部的苍南县纬度低,气温较高;北部乐清、永嘉纬度高,气温较低。
学生听讲;
学生回答:热带、北温带。
学生听讲。
回顾已学过的知识;
让学生多了解影响自己家乡的气候因素之一。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设问:夏天,内陆一般比较炎热,而海边
则比较凉爽,是人们避暑的好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更多的热
量,也就是说,水的质量越大,升高
的温度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也越大。
如换用相同质量的其他物质,升高相
同的温度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否相
同呢?
演示实验:加热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用相同高度的石棉网,在相同的时间里吸收相同的热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比热的概念: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单位:焦/(千克. ℃),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 ℃),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1 ℃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或1千克水温度降低1 ℃时,需要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
指导学生阅读P87页的几种物质的比热表。
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1月份和7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验证你的猜想。
读图:1、比较纬度相近的北京和吐鲁番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及其差值的大小。
2、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比较冬季降温和夏季升温幅度大小。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师:近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大陆腹地年
较差大,如西沙群岛只有6℃,内蒙古
海拉尔地区气温年较差高达46.7℃。
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沿
海地区的降水一般要比远离海洋的内
陆地区更丰富。浙江省平均年降水量
约为1200—2000毫米,塔里木盆地年
平均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
补充:温州东部濒临最大的太平洋,海洋对大陆的增温增湿作用非常明显,夏季由于水体热容量大,水温略偏低,湿润而凉爽的海风对大陆起到明显的降温作用,给我市带来冬暖夏凉,雨水充沛的气候特点。
学生猜想:
学生想想:应该不一样。
学生认真观察后填空,回答:在相同的时间里,酒精温度升得快些,水温度升得慢些;要使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较多的热量。
学生仔细看表,得出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水的比热比较大。
学生猜想;
学生读图,回答:
北京最冷月是0℃,最热月是28℃,气温年较差小,吐鲁番最冷月是-8℃,最热月是32℃,气温年较差大。
2、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陆地冬季降温快,夏季升温快。原因是水的比热比砂石的比热大。
学生听讲;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实验的方法能比较直观地让学生建立起比热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扩充学生知识面。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学生听讲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有系统性
四、练习:课后练习2
学生练习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8节第1—7题。
[板书设计]
§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气候:
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低纬地区,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气温最高;
高纬地区,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气温最低。
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比热:
概念: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单位:焦/(千克. ℃),
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 ℃):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1 ℃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或1千克水温度降低1 ℃时,需要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
海洋增温和降温都比陆地慢,同一纬度:
近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一般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
大陆腹地,由于得不到海洋的调节,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降水量少,且集中在夏季。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什么是气候?
2、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识;
新课教学:
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就有明显的差异。
指导学生读图,并回答:
(1)比较山顶和山麓的气温。
(2)在对流层,气温与地面高度有何关系。
(3)比较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量。
补充:降水在一定高度内(3500米)随地势升高而增加。
讨论:迎风坡为什么多雨,背风坡为什么少雨?
师总结:从图中看出,水平运动的湿润气流受地形阻挡而在山地的迎风坡沿山坡爬升,由于温度逐渐降低,使空气冷却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越过山顶后,气流在背风坡下沉,由于越往下沉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来越小。空气很难凝结降水,使背风坡的天气晴好。
学生认真读图,回答:
(1)山顶的气温一般山麓低;
(2)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约为6℃。
(3)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听讲。
通过认真读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独立的思考习惯。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学会知识的迁移。
季风:
季风是指在不同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我国的季风主要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季风的另一原因。
讨论:
同一纬度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是哪个高?
这种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气压高低分布有什么影响?
大陆与海洋高气压和低气压的变化会对风向产生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填P90表格
师: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我国在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
思考:1、中国东部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2、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温度和湿度状况有何差异?
补充: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夏季大陆气
温高于海洋,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海面空气向陆地补充,于是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东南季风;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干燥寒冷,而东南季风则带来暖湿气流。
学生听讲;
学生讨论,回答:
1、冬季太平洋高,夏季大陆高。
2、冬季陆地气压高于海洋,夏季海洋气压高于陆地。
3、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听讲;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学生听讲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有系统性
四、练习:课后练习1、3。
学生练习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8节第8—11题。
[板书设计]
§2—8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1)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2)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
4、季风:
(1)冬季,气温陆地低于海洋,气压陆地高于海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气温陆地高于海洋,气压陆地低于海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2)西北季风干燥寒冷,东南季风带来暖湿气流。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