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共16题;共32分)
1、读某地区简略图
图中河流N的主要流向是( )
A、由东向西
B、由西向东
C、由南向北
D、由北向南
2、西埠顶与白头山相比( )
①西埠顶更陡峻 ②白头山更陡峻 ③西埠顶更高 ④白头山更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如图为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表示陡崖
B、图中②表示山峰
C、图中③表示山谷
D、图中④表示山脊
4、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又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大西洋的形成是由于( )
A、地壳的凹陷
B、板块的挤压
C、板块的碰撞
D、板块的张裂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C、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6、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C、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
D、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露出
7、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 变得起伏高低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冰川,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8、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来自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风力侵蚀
B、火山喷发
C、地壳运动
D、流水侵蚀
9、下列现象能证明地壳是在不断变动的是( )
①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
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③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④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每年都在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11、下列地点中,最可能发现活火山的是( )
A、河流的发源地
B、板块交界处
C、海洋深处
D、陆地与海洋交界处
12、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
B、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C、最大的经度是360°
D、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13、在地球仪上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范围是( )
A、0°向西至20°W
B、0°向东至20°E
C、180°向东至160°W
D、0°向东至100°E
14、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
A、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B、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分明
C、站得高,看得远
D、海边远方驶来的航船,先见船帆,后见船身
15、(2014·湖州)地球内部有一个“液态区”,区内物质一旦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该“液态区”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核和地幔
16、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
A、岩石圈、地幔、地核
B、地壳、岩石圈、地核
C、地壳、岩石圈、地幔
D、地壳、地幔、地核
二、填空题(共3题;共11分)
17、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________,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________、山地、________、盆地。
18、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火山、地震带和________火山、地震带。
1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层。
我们发现,地球内部的结构与________ 很相似。
(2)岩石圈是由________ 和________ 共同组成的。
三、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4分)
20、读图,回答1、2题。
(1)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
A、陡崖
B、鞍部
C、山谷
D、山顶
(2)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5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四、综合题(共3题;共17分)
21、读图“某地等高线(米)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山峰A的海拔高度应为________米以上。山峰B位于山峰A的________方向.
(2)有C,D两条登山线路,从________处爬山比较容易,因为坡度较小.
(3)E处所代表的部位是________,易形成河流或小溪.
(4)F处代表的部位是________。
22、如图,完成以下问题
(1)甲点的经度________,纬度________.
(2)此时北极点会有________(填极昼或极夜).
(3)通过甲乙两点的圆弧线被称为________线.
23、读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纬度为________(北纬、南纬),所示经度为________(东经、西经).图中人物所踏地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
(2)图乙A点经纬度为________.
(3)图乙中各点属于低纬度的是________,属于中纬度的是________.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考点】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和河流方向
【解析】【解答】 图中所示的是山地,其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图中河流N的主要流向是由南向北.
故选:C.
【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2、【答案】A
【考点】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
【解析】【分析】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本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的判读,属基础题.
【解答】解:读图可知,西埠顶等高线更为密集,坡更陡峻,海拔为840米,根据图中等高距(100米)可知,白头山海拔在900米﹣1000米之间.根据题意.
故选:A.
3、【答案】C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此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方法熟练解答。
【解答】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①山顶;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②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③山谷;图④表示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故答案为:C
4、【答案】D
【考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解答】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大西洋处于板块的张裂地带,面积正在增大。
故答案为:D
5、【答案】C
【考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解答】
A.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故错误;
B.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故错误;
C.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发生,故正确;
D.板块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故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B
【考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解答】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喜马拉雅山有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是海洋,由于地壳的运动成为现在的陆地,该现象属于海陆变迁;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的,海岛涨潮被淹没、退潮时露出是由于月球的引潮力造成的,所以四个选项中A、C、D都不能作为海陆变迁的依据,只有B为海陆变迁的依据。
故选:B
7、【答案】A
【考点】地形的变化的原因
【解析】
【分析】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力作用、流水冲积作用、冰川作用等,地球的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内力作用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坦。
【解答】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选项A正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是夏季暴雨的冲刷形成的,选项B错误;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起伏高低,外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所以选项C错误; 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风力作用、太阳辐射等物理作用的结果,湿润地区主要是流水,选项D错误,根据题意。
故选:A
8、【答案】C
【考点】地形的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解答】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科学考察发现,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最新测定的数据表明,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
故答案为:C
9、【答案】B
【考点】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分析】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例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壳变动的信息。故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③考古学家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有古河道的痕迹 符合题意。①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 ④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面积每年都在扩大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不能作为地壳变动的证据。
故选:B
10、【答案】B
【考点】地形的变化的原因
【解析】
【分析】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地貌形成原因来解答此题。
【解答】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地表裸露,在夏季多暴雨季节,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表被冲刷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可见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根据题意。
故选:B
11、【答案】B
【考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解答】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分析】观察六大板块示意图,明确板块运动的方向。
12、【答案】A
【考点】经度和纬度的判读(东、西经,南、北纬)
【解析】【分析】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分各条经线,人们给它们标了不同的度数,叫经度.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向东的180°称东经,用符号“E”表示,向西的180°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经度的变化规律为: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0°纬线)为起始线,向北向南各分了90°.赤道以北是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用“S”表示.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北北纬度数越来越大,北极是北纬90°,从赤道向南南纬度数越来越大,南极是南纬90° 【解答】解: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小的为东经,最大的经度是180°,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选项BC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A
【考点】经度和纬度的判读(东、西经,南、北纬)
【解析】【分析】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0°→160°E,西半球的经度范围为160°E←180°←20°W. 【解答】解: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由此可知,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范围是0°向西至20°W.依据题意.
故选:A.
14、【答案】B
【考点】地球的形状的证据
【解析】【分析】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解答】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分明是地球的公转形成的,该现象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
故选:B.
15、【答案】B
【考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解析】【分析】地壳下面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解答】地球的地幔部分有一个液态层,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故选:B。
16、【答案】D
【考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解析】 【分析】我们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解答】地球的内部结构圈层由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故选:B
二、填空题
17、【答案】地形;丘陵;高原
【考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起伏小;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基础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18、【答案】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
【考点】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解答】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大都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分析】本题考查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属于基础题。
19、【答案】地壳;;地幔;地核;煮熟的鸡蛋;地壳;上地幔的顶部
【考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球的外部圈层等考点的理解
【解答】地球内部按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由外向内,)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
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三、实验探究题
20、【答案】(1)D
(2)A
【考点】山体部位名称判读
【解析】【分析】1.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判断是这样的
(1)山顶: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
(2)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3)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4)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
(5)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
(6)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7)陡坡与缓坡: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中,要根据比例尺确定
由此甲处等高线呈闭合状态,且海拔由四周向中间逐渐增高。可以知道答案。
2.相对高度等于绝对高度的差。
【解答】 1. 甲处等高线呈闭合状态,且海拔由四周向中间逐渐增高,应为山顶。
2. 由题图不难发现,A、B两地的海拔分别是750米和600米,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是l50米。
故答案为:D;A
四、综合题
21、【答案】(1)500;正东
(2)C
(3)山谷
(4)鞍部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1)山峰A处附近的等高线是500米,等高距是100米,则山顶海拔为500---600米之间.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使用这种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可以判定山峰B位于山峰A的东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C、D两条登山线,C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缓和,爬山比较容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E山谷,山谷是孕育河流的地方;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F鞍部.
故答案为:(1)500;东;(2)C;(3)山谷;(4)鞍部.
22、【答案】(1)90°E;0°
(2)极昼
(3)晨昏
【考点】经度和纬度的判读(东、西经,南、北纬)
【解析】【分析】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 【解答】解:(1)图中相邻经线的度数差是30°,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图中甲点的经度90°E,纬度 0°.(2)图中所示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所以北极点有极昼;(3)通过甲乙两点的圆弧线被称为晨昏线.
故答案为:(1)90°E;0°;(2)极昼;(3)晨昏.
23、【答案】(1)南纬;东经;50°S,20°E
(2)70°W,40°N
(3)BD;ACE;C;ABDE
【考点】经度和纬度的判读(东、西经,南、北纬)
【解析】【分析】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了180°,向东的180°称东经,用符号“E”表示,向西的180°称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度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用符号“N”表示,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用符号“S”表示.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0°→160°E,西半球的经度范围为160°E←180°←20°W. 【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1)相邻纬线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图甲中所示的纬度为南纬,相邻经线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因此甲图为东经;图中人物所踏地点的经纬度是(50°S,20°E);(2)图乙A点经纬度为(70°W,40°N);(3)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图乙中各点属于低纬度的是B、D,属于中纬度的是A、C、E;东半球的经度范围为20°W→0°→160°E,位于东半球的是C,西半球的经度范围为160°E←180°←20°W,位于西半球的是A、B、D、E.
故答案为:(1)南纬;东经;50°S,20°E;(2)70°W,40°N;(3)BD;ACE;C;AB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