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四中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刘
阳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
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
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
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
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
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
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
140
字的微小
说、对话不超过
140
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
300
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
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
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
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
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
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
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
140
个字的阅
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
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
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
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
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
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
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
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
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
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
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
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
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
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
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
冷笑话。
(选自
2012
年
04
月
13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3分)
A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
140
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
140
字的微小说等。
B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
300
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
24
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D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
140
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
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B“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都没有耐心读书,甚至没
有耐心去冥想与沉思。
C“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
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D
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如果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那么就可以
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
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
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
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
“微”文化时的焦虑。
C
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
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
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
忧心忡忡的原因。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父来成,宋乡贡进士。侯斯幼贫,读书尤刻苦,
昼夜不少懈,父子自为师友,由是贯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间,稍出游湘、汉,程
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成器重之,钜夫因妻以从妹。延祜初,钜夫、挚列荐
于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平章李孟监修国史,读其所撰《功臣列传》,叹日:
“是方可名史笔!”升应奉翰林文字,仍兼编修,迁国子助教,复留为应奉。南归省
母,旋复召还。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台阁之仪,靡不闲习,集贤学士王约谓:
“与侯斯谈治道,大起人意,授之以政,当无施不可。”天历初,开奎章阁,首擢为
授经郎,以教勋戚大臣子孙。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
名。每中书奏用儒臣,必问曰:“其材何如揭曼硕?”间出所上《太平政要》以示台
臣,曰:“此朕授经郎揭曼硕所进也。”其见亲重如此。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
民之言,为募淘金户三百,而以其人总之,散往他郡,采金以献,岁课自四两累增至
四十九两。其人既死,而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
输,民多以是破产。中书因傒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傒斯少
处穷约,事亲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欢心,既有禄入,衣食稍逾于前,辄愀然曰:“吾亲
未尝享是也。”故平生清俭,至老不渝。友于兄弟,终始无间言。立朝虽居散地而急
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食墨病民者则尤不曲为之掩复也。为文章,叙事严
整,语简而当;诗尤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太典册及元勋茂德当得铭辞者,
必以命焉。殊方绝域,成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为荣云。
(节选自《元史·揭傒斯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
曲为之掩复也/
B、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曲
/为之掩复也/
C.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
曲为之掩复也/
D.立朝虽居散地/而急于荐士/扬人之善/惟恐不及而闻吏之贪墨病民者/则尤不
曲为之掩复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
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
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
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揭傒斯在诗文、书法方面皆有成就。他年轻时就有文名,受到程钜夫、卢挚等名
公显宦的器重;朝廷重要的文书,显宦的碑铭大都请他撰写。
B.揭傒斯在史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监修国史的李孟读了他撰写的《功臣列传》,
赞叹其为史家笔法,并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
C.揭傒斯受到皇帝信任和赏识。他担任授经郎教授功勋大臣及皇亲国戚的子孙读书,
每当中书省推荐官员,皇帝都会拿揭傒斯来做比较。
D.揭傒斯非常孝顺,一生清廉节俭。他有了俸禄以后,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想到
他的父母,觉得自己的父母没有享受到这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5分)
(2)中书因侯斯言,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②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8、此诗第二联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来表达过
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
丧的句子是:
,
。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至今仍
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现代文阅读
请考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
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
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25分)
出
走
临川柴子
父亲出走那天,没有丝毫预兆。
那天,他挑着一担装着油桶的箩筐晃晃悠悠地出门时,回过头来对母亲憨笑了一
下,这习惯性的笑容就此成了母亲绝版的记忆。因为,父亲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太阳落
山之际挑着一担满满的油菜子回家。
那天的太阳很亮,照得我心里慌慌的,我看到端村的人像潮水般地往村外跑。一
定是发生了大事情,我也想跟着跑,可是,我往外迈一步便倒了下去,我觉得心里像
着了火。
恍惚中,看到母亲苍白着一张脸,抱着我朝乡医院跑去,大腹便便让她像一只企
鹅。
顺子抢过一辆三轮车将我和母亲安顿在车上,我在一路的颠簸中迷迷糊糊地睡了
过去。醒来后,我听到一阵嘹亮的啼哭,母亲凄苦地躺在我身边,我刚出生的妹妹正
在哇哇啼哭。
那年,我烧坏了脑子,傻兮兮的,没有人愿意同我玩。我经常一个人在后山坡看
蚂蚁上树,看到远方一行挑着箩筐的男人慢慢走近,我便上前一一审视,看哪位是我
的父亲。父亲是挑着箩筐出门的,他若是回来,一定还挑着箩筐,我坚定着这种想法。
父亲出走得毫无道理,他即使不喜欢我,也应该喜欢聪明伶俐的妹妹,何况他出
走那天我还没有变傻。
我把这想法转达给母亲,母亲劈手给我一掌。不许提到他,不许提这个没良心的
男人,他让狐狸精勾走了,他的心让狗吃了!母亲立即借机发挥出她的诅咒功能,她的
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
这时,顺子在黄昏中走近母亲,叫她英嫂。他掏出一沓钱给母亲,说是油坊的退
股费。
母亲接过钱,天女散花般地撒了一地,随之恶毒的诅咒刀子般射向顺子。
顺子低着头说:英嫂,你男人都走了,我能不给你退股吗 母亲说:我男人走了,
我还在!
但是顺子坚持自己的意思,母亲便什么也不说,往地上一躺,洁白的泡沫泛出嘴
角。我拍着手笑,顺子却慌了,急忙蹲下按母亲的人中。母亲却又突然爬起来,吐掉
口中的泡沫哑着声音说,顺子,你要是不答应让我进油坊,我就会真的得癫痫,我家
这两个小祸种就要进你家的门。顺子惊慌失措地跑走了,第二天,母亲如愿进了油坊。
身材瘦弱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进油坊,还玩这么卑劣的方法,难道她比我还傻
油坊是男人的世界,只有他们才扛得住。母亲用一年的时间才适应了这种劳动强度,
依然瘦弱却孔武有力。
母亲在端村是个厉害角色,虽然父亲多年来杳无音信,有不再回来的意思,但是
我和妹妹在村里的地位却不输于有父亲罩着的孩子。
母亲有一张刀子嘴,骂人能骂到人心尖上,还有一手表演癫痫的绝活儿,让我拍
案叫绝。有一次,母亲和顺子的老婆吵,顺子的老婆骂母亲骚货,勾引她男人。母亲
走上前去,用她在油坊中打磨出来的糙手扇了顺子老婆一巴掌,那女人的左脸立即像
一个膨胀的气球。女人“啪”地从嘴里吐出一口血丝,披头散发去娘家搬救兵,她娘
家兄弟凶神恶煞般地站立在我家门前,母亲故伎重演,躺在地上玩起了吹泡泡的魔术。
那些人见势不妙,灰溜溜地败走,我和妹妹吓哭了,母亲翻身坐起,说,哭什么 我是
装的!
我读书时还拖着一脸的鼻涕,学习奇差。连降两级,便和妹妹同班,闹了很多笑
话。初中时我又发了一场严重的高烧,连着几天水米不进。顺子说,一个傻货,死了
也就死了吧。顺子说这话时已经挖好了一个土坑,母亲又从嘴里吐出刀子,将顺子杀
得落荒而逃。
七天后,我醒了,脑子一片澄明,从此,学习成绩一路飙升。高考那年,我和妹
妹双双考中,创下了端村的神话。
母亲哭了,哭过后的母亲拉着我们到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地,说道:“快告诉你们
的爹,说你们考上了大学,让这死鬼安息。”
爹 爹不是让一个狐狸精勾走了吗 我疑惑地望着母亲。母亲说,我只是让你们像
个有爹的孩子一样心里有靠山。你爹,在你妹妹还没出生的那年就……现在,我总算
把你们拉扯大了。你们都大了,我放心了。
这个在母亲心里藏了十几年的秘密就这样烟花般绽放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母亲说
完,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脸的疲惫,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
不久,母亲也走了,母亲是在河边洗衣服时突然栽到河里去的。被捞上来时牙关
紧闭,嘴里还泛着泡沫,母亲死于癫痫。可我记得母亲的癫痫一直是装出来的。
十八岁那年我从端村出走,我知道我不会回来。临行时我到那些坟茔去看了看,
这里埋着我至亲的人,我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然后在他们的注视中,渐行渐远。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小说开篇对父亲“憨笑”的特写,十分简明地写出了父亲的特点,也写出了“我”
对父亲的依赖与怀念。
B小说三次写到母亲的“癫痫绝活”,抓住了人物典型的行为特征,使叙事描写更为
集中,前后铺垫呼应。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唾液在端村的空气中飞扬”、“天女散花般地撒
了一地”,简单的两处细节描写,凸显了母亲的个性特点。
D小说主要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表现激烈的冲突事件,
刻画人物独特的形象。
E小说以“我”的经历见闻为线索,叙述母亲独力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的艰辛经历,
笔下有情感的热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作品以“出走”为题有何寓意?请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中的“我”因高烧而变傻,又因高烧而清醒,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合理?结
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自然女神”卡森的涅槃
出生农民家庭的雷切尔 卡森在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下热爱自然,闲暇时她酷爱阅读,
喜欢描写自然和动物的书刊。1929
年,她进入宾州女子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二年级时
的一门生物学课唤醒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决定转而主修动物学,这在科学界鲜有女
性的时代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1932
年,卡森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动
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并
继续在马萨诸塞州的伍德豪海
洋生物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但由于父亲去世,她失去了经济支持,又需赡养老母,不得
不停止学业。
1936
年她成为美国渔业管理局海洋生物学家,开启了她的公务员生涯,成为有史以
来在这个政府机构担任专业职务的第二位女性。1941
年卡森的第一本书《海风下》出
版。1951
年,她完成了《我们周围的海洋》一书。该书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
32
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卡森一举成名,
于是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她的专业写作生涯。1955
年她又出版了《海的边缘》。这
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她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卡森的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推她的经典之作《寂静的春天》。1958
年,一位朋友
给卡森写信说自家后院的野鸟都死了,并猜测这是飞机喷洒的杀虫剂所致。卡森由此开
始关注化学杀虫剂和农药污染问题,并着手调查,获取翔实的证据。卡森回忆说:“我知
道得越多,就越感到可怕。作为一位自然主义者,我一定要写一本书,没有什么比这更重
要的了。”预见会有来自化学公司的尖刻批评,她准备了长达
55
页的资料来源备注和
一长列审阅过她的手稿的专家姓名。
1962
年《寂静的春天》问世,如一枚重磅炸弹,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震动。卡森
承受种种诋毁和污蔑。化工产业界把她看作败坏他们形象的罪魁祸首,指责卡森“煽情”
和“歇斯底里”,是“危言耸听”。工业巨头孟山都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荒凉年代》,
以奚落的口吻模仿《寂静的春天》,描述杀虫剂禁用后恐怖的自然世界。然而卡森很快
获得公众的青睐,特别是在一家主要电视网制作了专题节目之后。人们在节目中看到,
接受采访的卡森平静而理性。
写作期间就身患乳腺癌的卡森没有太多反驳的机会,于
1964
年去世。在其支持者的
推动下,美国成立了环保署,颁布了多项环保法规,多个国际环保组织相继成立。美国政
府也于
1972
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
DDT(滴滴涕,是有机氯类杀虫剂型)的使用。
关于她的争议至今一直存在。美国农业微生物学教授鲍德温批评卡森过分渲染了化
工产品对大
自然的负面影响。英国环境与社会学教授普莱蒂表示,造成鸟类数量减少
的主要原因是耕作方式的变革减少了鸟类的食物,而非
DDT。2000
年,《自然》杂志发
表了一篇文章,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
DDT。作者举例说,DDT
的被禁是疟疾死灰复
燃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如今
DDT
早已没有了专利权限制,很多已
经开发出高价替代品的化工企
业转而反对重新使用
DDT。事实上卡森早已洞察了这一玄机:“这是一个工业占主导地
位的时代,任何挣钱的方法,无论其代价有多大,都很少遇到挑战。”
卡森并不是天生的鼓动者。她坚信自己所掌握的事实和表达能力。“现在我可以相
信我至少起到了一点作用”,她在
1962
年给朋友的信中谦逊地写道,“但认为一本书可
以带来彻底的改变是不切实际的”。然而,在这点上她是大错特错了。正如传记作者琳
达 利尔所指出:“面对人身攻击,身患致命重病,雷切尔 卡森仍然为人们树立起一个令
人信服的榜样——一个人的力量是可以带来改变的。”或许她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出
了答案,而在于提出了问题。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卡森
写作的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农业部正计划大量生产和使用各种化学杀虫剂。
1957
年,麻州由于使用杀虫剂灭蚊造成大批野生动物死亡;纽约的长岛东部为了扑灭
一种飞蛾,竟不顾后果大面积喷洒DDT和柴油混合物;最严重的一次是1959年对小红莓
喷洒化学杀虫剂,导致了全国性的愤怒抗议,迫使农业部在感恩节旺季时下令禁止小红
莓上市销售。
(《坚强的现代“环境运动之母”》)
②她反复地推敲过《寂静的春天》中的每一段话。写作的时候,她强忍着切除乳房的痛
苦,同时还接受着放射治疗。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的
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卡森
确确实实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
(《<寂静的春天>再版序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在大学学习期间,雷切尔 卡森弃文从理,转而修习动物学,并刻苦研读获得博士学
位,成为一名政府专家,为女性在科学界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B1941年,雷切尔 卡森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海风下》,实现了从政府专家到科普作
家的角色转变,此后创作了《我们周围的海洋》《海的边缘》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
一部海的传记。
C1962年,雷切尔 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这是卡森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直
接推动了政府环保政策的变革,成为环保运动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D尽管雷切尔 卡森在创作时反复推敲,但《寂静的春天》面世后却是饱受非议,然而
这并不影响这本书以及卡森的生态思想本身的价值。
E雷切尔 卡森本身就是一名环境恶化的受害者,为保卫自然生态挺身而出,如同古希
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最终用生命为环保事业殉道。她的死无愧于“自然女神的涅
槃”的赞美。
(2)促使雷切尔 卡森撰写《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3)雷切尔 卡森并不因种种诋毁和污蔑失去公众的认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一个重
要的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材料结尾总结雷切尔 卡森的一生,认为“她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给出了答案,而在
于提出了问题”。请结合材料与现实,谈谈其“最大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沈从文先生撰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典章制度
到文物知识都持之有故,一丝不苟。
B.在淘宝网上开服饰店三年多了,王芳一直诚实守信,一言九鼎,赢得了不少消费
者的信任,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C.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在教师心目中已泾渭分
明,课堂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
D.李教授指导博士生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简明,
不要繁文缛节,更不要模棱两可。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
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
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
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
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15、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
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
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④③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16、读下面一段文字,给“拍客”下定义,不超过
40字。(5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
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
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
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
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17、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用鲜明的语言写出对人生的启发。(6分)
一双鞋,在地摊上不过几十元,到了商场、专卖店,会涨到一百,甚至几百;
一双鞋,材料很重要,好的材料才有好的质量;
一双鞋,样式老的大多很便宜;
一双鞋,只有让顾客满意才能卖出去。
1、从肯定的角度写(20
字内)
2、从否定的角度写(20
字内)
五、写作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时评。
最近几日,“蓝瘦香菇”突然成为网络热词。原来是南宁一位小哥,在录制的一
段失恋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结果因为他的一口方言,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这类网络热词的流行,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也有很
多人对此表示担忧和反对。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赣州四中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C【解析】“微”文化产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
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墙壁上的宣传标语口号、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
广告”并不是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
2.C【解析】A.“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于文无据,
原文只是说“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B.原文是说“当我们的
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都变成了奢侈事”,并没
有提及耐心;D.原文是说“完整的、有纵深感知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
3.B【解析】“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错,他觉得由看电视转为刷
微博,只是换了个地方挥霍时间。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4.C(3
分)
5.B(未能及第者)(3分)
6.B(“认为和他交谈能大受启发”的不是李孟)(3分)
7.(10
分)(1)文宗经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满
意,文宗常常用字号称呼他,而不称呼他的名。(“幸”“访”“名”各
1
分,语意
2分,共
5分)
(2)中书省根据傒斯的建议,于是免除这项征调,老百姓依靠这点得到恢复,
富州人至今感恩傒斯。(“因”“捐”“德”各
1分,语意
2分,共
5分)
参考译文:
揭徯斯,字曼硕,龙兴福州人。父亲揭来成,宋朝乡贡进士,是当时的名儒。
至元初年,赐谥号贞元先生。揭徯斯幼年家贫,读书昼夜不懈怠,父子两个相互
做师友,很早就有文名。大德年间,(揭徯斯)客居湖南,都元帅赵琪号称知人,
见到他说:“你以后一定会成为翰苑名流。”程钜夫、卢挚先后做湖南廉访使,都
很推重他,程钜夫因此还把堂妹嫁给他做妻子。
延祐元年,卢挚上表朝廷推荐揭徯斯,(朝廷)特别授予他翰林国史院编修
官。当时平章政事李孟监修国史,看见他所撰写的功臣列传,感叹道:“这才可
以成为史笔,像其他人只不过是誊写文牍罢了!”(揭徯斯)被提升为应奉翰林文
字,仍兼任编修官。调任国子助教,又留为应奉。延佑五年,(揭徯斯)请假回
家。泰定元年,(揭徯斯)被召回,又由于遭母丧而回家守制。
富州本地不产黄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语迷惑,招募淘金者三百户。这些人采
其他县的黄金而献上,每年的赋税增至四十九两。经历年代已经很久了,三百户
百姓没有剩下十分之一了,又加上贫不聊生,有关部门责成那些受雇于官府的人
代替淘金户输送黄金,那些人大多因此而财产尽失。揭徯斯向行省大臣作了汇报,
免除了这项赋税,富州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揭徯斯参与修撰《经世大典》,文宗取他所撰写的《宪典》来读,回头对近
臣说:“这难道不可以与《唐律》相媲美吗!”(文宗于是)提拔(揭徯斯)做艺
文监臣,参检校书籍事,并屡次称道他纯正笃实,想要大大地重用他,正赶上驾
崩而作罢至正三年,(揭徯斯)由于年纪七十退休离职而去,皇上又下诏派专使
追到漷州。揭徯斯于是回朝,奉命撰写《明宗神御殿碑》,(皇上)赐(给他)纸
币一万缗、白金五十两,皇后赐白金也是这个数目。(揭徯斯)再次请求辞职,
(皇上)不答应,命令丞相及其他执政大臣去当面阐明皇上的意思。
皇上下诏修撰辽、金、宋三史,揭徯斯参与并担任总裁官。至正四年,辽史
修成,皇上下诏褒奖,仍命尽早修成金、宋二史。揭徯斯留宿史官,因而得了伤
寒病,七天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皇上为之嗟叹痛悼,赐给纸币一万缗,
仍让朝廷驿站的人员护送他的灵柩归葬。至正六年,又赠(揭徯斯)为护军,追
封他为豫章郡公,谥号文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1)①以动衬静。(视听结合)作者以万壑中的秋声来衬托山村的寂静,使得山村
显得越发沉寂。②拟人。作者用“无语”写远处的山峰在斜阳中静静地矗立,饶
有韵味。(每一点
2分;手法
1分,赏析
1分。答齐两点给五分。)
(2)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化过程。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
看到黄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情悠然自得;
当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则勾起了乡愁,再加上仕途受挫,所以心情一
下子变得惆怅起来。(感情变化
2分,分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11、文学类文本阅读
(1)
CE
(2)坚强自尊,毅然担起家庭重担;(2分)泼辣狡黠,巧妙装病化解危机;(2
分)爱子情深,为使孩子心理有依靠,将秘密埋藏在心底。(2分)
(3)(1)“出走”包括多层含义。表层含义:既指父亲突然去世,这是小说情节
发展的起点;(2分)也指“我”最终考取大学,走出端村。(2
分)深层含义:
寓指“我”走出父亲离去的阴影,顺利地长大成人。(2分)
(4)合理。符合生活实际。(2
分)小说中写“我觉得心里像着了火”、经常在
后山寻找父亲等情节,暗示了“我”变“傻”,实际上是丧父之后的迷茫自卑;
(3分)小说叙述了母亲多次护佑家庭和孩子的事件,这为“我”后来的“清醒”,
走出丧父阴影作足铺垫。(3分)
不合理。这种情形在生活中很难出现。(2
分)情节上的突转太过夸张,缺少必
要的铺垫;(3分)叙述描写上的细致微妙,与叙述者“我”的傻人身份不吻合。
(3分)解说言之成理即可。
三、12、实用类文本阅读
(1)DE.选
E
给
3
分,选
D
给
2
分,选
C给
1分;选
A、B不给分。
A项,“获得博士学位”错,原文中
说卡森因家庭原因停止了学业。B
项,卡森是
在《我们周围的海洋》一书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从政府辞职,成为一名专职作家的。
C项,“直接推动了政府环保政策的变革”表述不当,原文是“在其支持者的推动
下”。
(2)①一位朋友写给卡森的信,使卡森由此开始关注化学杀虫剂和农药污染问题,
这是卡森写作的直接动因;②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各地大量滥用各种化学杀虫
剂,已造成巨大的环境危机,这是卡森写作的背景动因;③卡森从小热爱自然,关
注自然,自然主义者的使命感是卡森写作的内在动因。
(3)①勇敢无畏,有责任感,敢于面对和挑战化工产业的攻击;②平静理性,严谨
客观,用事实说话,著述拥有翔实的证据;③坚定执着,至死不渝,忍受病痛,用生
命写作。
(4)①引起民众开始关注环境问题;②推动了科学界重新审视人类活动对环境
的影响;③用生命让后人重新思考个人力量与社会变革的关系;④促使今天的人
们重新反思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A
解析:B项,一言九鼎,形容某人所说的话能起到决定性作用;C项,泾渭分明,
比喻是非分明,界限清楚;D项,繁文缛节,繁琐多余的仪式、礼节。A持之有
故,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4、C
解析:A项“造成”和“遭到”句式杂糅,且语序不当,可改为“很可能对毫不
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造成伤害”。B
项搭配不当,可删去“和取得的成
绩”。D项搭配不当,不能说“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应该说“挑战
带给了经济复苏的欧洲各国”。
语序不对。严峻的形式给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带
来巨大的挑战
15、C
解析:③句是谈“创作和欣赏的关系”,⑤句“这种关系”紧承③句,且引出话
题“默契”,故③⑤相连,并且放在前面。①②④⑥对“默契”展开议论,②④
⑥是抓住①句的谅解、定势、求美、求新分别论述,故①是总领句,放在前面;
依据②的“同时”、⑥的“又因为”判断,②⑥在④的后面,⑥又承接②句的“稳
定”,转入变动发展。故正确排序为③⑤①④②⑥
16、答案:拍客是互联网时代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图像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分享传
播的人。(定义格式
2分,“互联网时代”“拍摄”“上传”各
1分)
17、(1)一个人在不同的位置和平台,价值的实现不同。(3分)
(2)决定价值的并非是位置,而是自己内在的素养。(3分)
五、写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