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课时数:3(其中 物质的分类方法: 2
区别金属与非金属:1)
本节知识内在结构:
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比较→按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推测组成的方法(第一课时)→认识按组成对物质分类的结果(第二课时)→了解物质的性质并接受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第三课时)
第1课时:物质分类的方法
回忆原有知识技能:(对分类的认识)→对原有知识
技能的再认识(对分类方法及结果的比较)→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了解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的方法。)→运用新知识、方法形成新技能:(根据物质性质进行鉴别)
一、对分类的认识
1、生活中为什么要对物品进行分类?
如何分类
2、科学家如何对动物或植物进行
分类?有何目的
如:脊柱的有无、器官的特征--; 种子的有无、胚的特征 ---)
如:更准确,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特点等。---结构决定功能 )
二、对分类方法的比较:
练习:
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等七种物质进行分类。
要求一:分别按颜色、状态进行分类;
要求二:其它方法进行分类。
交流结果
按颜色分类: 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黄色:氯气
紫红色:高锰酸钾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按状态分类: 固态:氯化钠、氧化镁、
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按其它标准进行分类: ?
思考与交流:你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类有何目的?
引导思考与讨论:
1、科学家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何分类?
运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性质与组成,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
2、按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优点有哪些
如:更好地了解性质,更好地知道用途并用它为人类服务。
(不同的组成会有不同的性质,而性质又决定用途)
展示科学分类的结果:
纯净物的分类(以组成为主要依据)
思考:
七种物质在上述的分类中各属于哪一类?
思考:
有机化合物有哪些相似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组成: 含碳元素.
相似性质:
(1)大多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和水)
(2)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碳产生.
(3)大多难溶于水
注:本问题的目的:①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特点
②初步感知组成与性质关系
问题与思考:
如何了解未知物质的组成?
实验法→性质→组成
强调:了解未知物质的性质时,一般 不能用手直接去抓,用鼻凑到容器口去闻,不能用口去尝等。
探究:(尝试科学家了解性质的方法)
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
要求:
1.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它们的性质,并用表格记录过程。
2.查阅资料,调查它们的组成,并按科学家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方案列举: 对比法
已知物质的特性 未知物质的特性
糖 食盐 ----- 1 2 ----- 7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
注:1.操作步骤先易后难; 2.探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归纳:
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如状态、颜色、溶解性,可燃性等,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可对物质进行鉴别和分类。
第2课时: 常见的物质
回忆原有知识技能:(按组成对物质分类)→完善原有知识技能:(完善物质分类的结果)→运用知识技能(对给出的多种物质进行分类)→巩固知识技能(复习巩固酸碱盐和氧化物的组成与性质)
一、回忆物质分类(按组成):
二、完善物质分类:
三、运用物质分类:
根据上述物质分类图,对镁、硫、氧气、氧化镁、二氧化锰、盐酸、氢氧化钙、氯化钠、高锰酸钾等进行分类。
四、巩固物质分类: (复习)
1、酸的组成和共性:
2、碱的组成和共性:
3、盐的组成和性质:
4、氧化物(二氧化碳和氧化铜)的组成和性质:
本节课的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分组收集如下各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价格等:
金属组:金、铜、银、铁、铝、锡、汞。
非金属组:碳、硫、磷、硅.
高科技领域用到的有关金属:钛、铀等。
第3课时 区别金属和非金属
本节课特点:
1、教学要求不高(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用途---a)
2、学生对有些金属和非金属有较好的感性认识。
3、课内涉及许多问题,课内知识无法解决,学生的原有知识又不能解决。
建议:课前分工查找,课内交流讨论。以加深对金属和非金属性质、用途的了解以及接受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本课时总体教学步骤:
交流收集的相关金属和非金属的材料
↓
归纳出金属和非金属的一般特性
↓
交流金属和非金属的特性、用途
↓
问题引导,小组交流
↓
初步接受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本课时中,引导讨论解决的问题列举:
1、为什么可乐、啤酒等常采用铝罐而不是铁或铜罐?
2、银是优良的导电体,为什么导线内芯不用银而用铜?
3、银是最佳的导热体,为什么常用煮食器皿一般采用铁或铝而不宜用来银制造?
4、为什么装食品的罐头一般用镀锡的铁来制造?而不全用铁或锡?
5、根据石墨、金、钛的性质特点,你认为它们各有哪些用途?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
本节特点: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对教学中几个实验的建议:
1、硫的燃烧实验中,硫的量要少些;向燃烧后的集气瓶中倒入氢氧化钠溶液。
(1)可以消除污染。
(2)加深对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的性质的认识。
2、硫黄与铁粉的混合加热实验:
(1)硫与铁的质量比可为5:7。防止剩余的铁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铁与硫的混合要均匀。
(3)实验可在石棉网上进行,燃烧后用镊子处理即可。
值得反思的实验:
生鸡蛋放在稀盐酸中。(潜水现象?)
第三节 常见的材料
第1课时 金属材料
课前准备:
1、查阅常见的合金及用途.
2、查阅不锈钢的成分。
3、钢铁锈蚀的(内/外)条件实验
(事先已完成的实验—尽量充分的准备)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材料的种类有哪些?材料与元素有
什么关系?(几十万与一百多;元素组成材料)
2、合金的性质有哪些特点?
如何用实验加以研究?(电阻率、硬度、熔点)
3、合金有哪些用途?与什么性质有关?
(不锈钢、铅锡合金为例;性质决定用途)
4、金属锈蚀的条件有哪些?如何用实验
验证?(外/内 条件)
5、如何防锈?(外 / 内 措施)
关于“金属锈蚀的条件有哪些?”这一问题
的教学片段:
1、交流常见的金属(合金)的用途
(课前已收集好)
2、归纳:金属(合金)由于在导电、导热、
硬度、延展性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质而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
问题: 你能说出金属有哪些缺点吗?
3、选择学生表达结果。转入:
问题:易锈蚀是许多金属的共同弊端。
许多金属为什么易锈蚀,产生锈蚀的条件有哪
些呢?(学生结合经验猜测)
4、引导分析各种猜测的可能性。
(锈蚀的条件有:空气、水、---)
5、展示提供的器材: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片若干,纯铁片,蒸馏水,干燥剂。
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锈蚀的条件,并画出装置图。
(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完善)
6、针对方案,展示实验结果。(多种准备)
A:普通铁片,水、空气
B:普通铁片,空气。(内有干燥剂)
C:普通铁片,蒸馏水。(无空气)
D:纯铁片,水、空气。
分析:哪一个是对照组?如何比较以得出结论?
、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铁锈蚀的外部条件:( B与A ,C 与A )
同时具备空气和水。
铁锈蚀的内部条件:( D与A )
与内部结构有关。
第2课时 金属材料
课前准备:
1、查阅干电池内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2、查阅我国金属的回收状况。
本节课需解决的问题:
1、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有哪些危害?
2、我国如何解决废弃金属问题?
3、以废干电池为例,根据所含物质的性质,设计方案以综合回收利用。
探究: 废干电池的综合利用
注: 给探究预留充足的时间, 在课前应有充分的准备,课内应有必要的拓展.
1.查阅有关资料讨论干电池内含有哪些
主要物质及各种物质的主要用途.
(合理认识废旧干电池中潜在的危害)
2.设计实验方案,指出如何提取这些物质.
3.调查我国金属的回收状况,提出合理
建议
废干电池所含物质
1号废旧锌锰电池的组成(约70克):
锌皮(7克) 碳棒(5.2克)
锰粉(25克) 铜帽(0.5克)
汞(微量) 其他:约32克.
其它电池:铅、镉、镍等。
锌的用途:
据统计,全世界生产的锌约40%用于制造镀锌钢板和白铁皮等。锌的化合物也有很多用途。例如,氧化锌是一种优良的白色颜料,它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用作医用橡皮膏。溴化锌和碘化锌用于医药和分析试剂。硫化锌和硫酸镍混合物制得的白色颜料的遮盖力强,没有毒性,大量用于油漆工业。硫酸锌还用作木材防腐剂和媒染剂。
锰的作用:
锰具有脱氧、脱硫、还能增加钢材的强度、韧性、可淬性。各类钢的生产都不能缺少锰。
二氧化锰是一种催化剂。
P55图
方案例举:
1、对锌的回收:
剥下干电池外面的锌皮,并用小刀或纱纸去掉表面的杂质,洗净干燥。 (可用作实验室制氢气的原料)
2、对汞的回收:(Hg2+)
向初步处理后的废液中,加入铜屑、铁屑或锌粒,置换出汞。
3、对镉、镍的回收:(Cd2+、Ni2+)
提示:Cd(OH)2、Ni(OH)2难溶于水。
向含Cd2+的废液中,加入可溶性碱,生成沉淀。过滤,洗涤,干燥。
发达国家的政策:
美国、日本、欧盟未把群众日常生活使用
的普通干电池作为危险废物对待,也没有
强制单独收集处理普通干电池的法律。
在电池管理政策上,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是针对普通干电池的。政府要求制造商逐步降低电池中的汞含量,最终禁止向电池中添加汞。对企业回收,国家既不鼓励也不限制。
第二类政策是针对可充电电池的。立法淘汰镍镉电池, 用镍氢、锂电池取代。并通过以旧换新方式回收.
我国政策:
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政策,2006达到无汞水平。
谨慎收集废电池:
1.分散的废电池随生活垃圾填埋一般不会造成太大污染。
2.把大量的废电池集中到一个地方,加上处理不善(如剥开外壳,回收有价值部分,将残渣随意抛弃),则有可能引起局部地区的汞污染。
3.对已收集的废干电池,应交专业部门处理。
第3课时 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本节课教材内容的主要特点有:
1、知识目标要求不高(a-了解材料的性能、用途及相关的环境问题)
2、突出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问题- 8 )
3、突出对图的观察,和相关信息的获取。(图-23幅)
4、提供的图片、内容及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1)水泥在运输或贮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为什么水泥遇水很快结块变硬?
(2)取一包水泥,修补一下你家、学校、社区破损地面或墙体,想一想怎样修补才能牢固?
(3)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制成的?知道它们的特点吗?
(4)我国各个年代都有保存完好的精美瓷器出土,据此你能说出陶瓷具有什么特性?(图)
(5)比较下图中所列的塑料制品,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图)
(6)厨房里的物品,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图)
(7)如果丢弃厨房里含塑料的物品,那么,你家
厨房里的物品还剩下什么
(8)每天,你和家人购物之后,共带回多少个
塑料袋,对于塑料袋你们是如何处置的
你觉得应如何处置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
建议:
1、对于问题思考与讨论应有所筛选和侧重。
2、教学方式不能太单一。(应重视学生间的
交流)
第4节 材料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材料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a
2、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 a
3、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探究活动) a
二、课前准备的材料:
1、有关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资料。
2、收集在关“材料技术发展对社会进步的贡献”的资料,在课内交流。(作业提前)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建议:
1、对于内容与目标一的落实:
(材料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a)
结合阅读以及课前准备的材料-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资料,通过交流,学生容易明白材料的发展过程:
(新旧)铜器时代 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新材料时代
应注意引导,让学生领会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进行STS教育)
2、对于内容与目标二:
(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 a )
教学时可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型材料
(如超级玻璃,纳米材料),收集较为详尽背景资料加以描述或观看图片或视频。
不仅可达成知识目标,而且还可以增强兴趣和对科学的关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情感。
对于纳米材料的补充:
1)纳米材料的判断依据:
A、组成微粒尽寸是否小于100纳米B、是否具有不同于常规材料的性能
(2)生物纳米技术:
如:人体细胞生产并排出蛋白质和酶。 蜜蜂腹部的纳米磁性微粒
3、对于内容与目标三:
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探究活动) a
为了减少材料制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有两种主要途径:
A、减少“三废”的排放(阅读材料)
B、改进材料制造的方法(绿色新工艺—探究活动)
教学时,不要忽略阅读材料。
探究:怎样以铜为主要原料制备硫酸铜?
1、设计制备的方法: (物质转化规律的运用)
(1)已知硫酸铜与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
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
(2)铜加热变为氧化铜,氧化铜再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
(3)铜和氯气反应得得氯化铜,氯化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得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制得硫酸铜。
(4)其它方法
2、写出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略
要求思考和讨论:以上方法在原料的利用率及产生的污染方面进行讨论,指出绿色工艺的可行性。
根据讨论情况,引导提示:
A
B
C
D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