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5-08-15 20: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教材第二册第一章备课指导
富春中学章爱武
一、教材分析
1、特点
★把原来生物学中人体的神经系统部分内容和原来物理学中的声学、光学进行了整合
★从人的感觉(中观、形象)过渡到对人体感官、声、光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微观、抽象)
★从人类对环境的察觉引出对环境污染的思考以及如何扩大人类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2、本章知识结构
3.本 章 内 容 重 点
★皮肤感受器获取的信息
★鼻的嗅觉形成和嗅觉的特点
★舌和味蕾的构造
★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形成
★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光的三大传播规律(直线传播规律、反射定律、折射规律)
★光学仪器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光的色散和物体的颜色
4、本章教学的难点是:
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电磁波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建议
第1节 感觉世界
1、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2、教学建议
(1)体验 皮肤触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做到人人参与,亲身体验。
(2)比较 触觉、嗅觉与味觉在信息接受上的异同
(3)观察 自己的舌头
(4)实验 皮肤不同部位、舌头不同部位不同刺激的敏感性
第2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3)了解声速与哪些因素有关,记住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教学建议
(1)通过学生动手做趣味发声实验,从实验中感知声音发生的条件.
(2)改进声音传播实验,得到声音传播的条件.
(3)组织好固体、液体、水面波的学生实验,做好声音传播形式实验。
(4)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声波的形成、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快慢、回声的形成。
(5)通过柱形图的观察,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第3节 耳和听觉
1、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2、教学建议
(1)利用模型或图片观察耳 的构造,培养学生观察态度、观察习惯、观察方法、观察顺序(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
(2)掌握听觉形成的过程中耳中各个部分发挥的个体功能和协调合作功能.
(3)通过体验或了解晕船、晕车等现象感知耳朵的保持头部平衡作用。
(4)了解“失聪”原因,激发学生对失聪残疾人关爱的情感.
(5)组织好“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的探究活动.
(6)通过实验知道描述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7)知道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和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8)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及应用
(9)噪声和乐音的区别,了解噪声污染的产生、危害及防止措施。
(10)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4节 光和颜色
1、教学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何种物体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与声音传播的区别。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105千米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太阳光是复色光。
(5)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2、教学建议
(1)第一节课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为核心,利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五段教学程序,力图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线是为了研究问题而建立的模型,实际并不存在.光速、光年的知识可以通过讲授伽利略测光速失败的科学史故事来展示。
(2)小孔成像的探究活动关键是控制好孔的大小,第5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好机会。在茂密的树林里,常可在地面上看到一些圆形的光斑,我们知道这是太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形成的,光斑的形状跟树叶透光孔的形状究竟有什么联系?
生1:可能是因为透光的孔近似圆形,从而使影子的边缘近似为圆形。如果透光的孔为非圆形,那么形成的光斑也就是非圆形?
生2:可能是与透光的孔的大小有关,与它们的形状无关?
生3:可能跟光源的形状有关,因为光源的形状为圆形,从而影子的形状为圆形?
  可以这样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孔(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观察所有的像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大孔(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观察所有的像
让太阳光通过一大一小的三角形纸片,观察所有的像。
得出解释与结论之后注重反思评价,如上题中能否用其他事实证明上面的结论?(用小孔成像类比)
(3)第二节课的关键是做好实验,可以组织学生先在室外完成太阳光色散、物体的颜色的实验,再回到课堂学习了解单色光、复色光.
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一切物体都在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红外线的主要特点是热作用强,人们用来加热物体;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进行防伪,并可用于紫外线摄影.
(4)物体的颜色: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来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反射出来的光的颜色决定的。如绿色的植物,最不喜欢什么光?最不喜欢绿光,红植物不需要红光,有的植物是变色的,在不同的季节不喜欢不同的颜色。太阳光是白色的,有七色,当光照到绿色植物的时候,就反射掉绿光,生物对光是有选择性,有的植物不喜欢红光,而且有季节性,这样植物的叶子就有变化。如果绿色植物一直照绿光,植物就会死掉,从而知道生物是有选择性的。
透明:透过,不透明的,选择。通过实验,阅读就可以了。
三原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彩电的色散,红、绿、蓝,称为光的三原色,另一种: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1、教学目标
(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2)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理解虚象的物理意义。
(3)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象,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4)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5)理解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的可逆性原理。
2、教学建议
(1)光的反射关键是做好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先建立一面、一点、三线、两角的概念,再进一步研究得到三线关系和两角关系、光路可逆性。再联系实际合作讨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平面镜成像可以通过演示“浇不灭的火焰”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实验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到规律.然后指导学生如何用光的发射定律和对称的方法做平面镜成像图。再进一步讨论成像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不利.
(3)凸面镜和凹面镜在课标中有要求的
(4)光的折射通过学生分组做用铁丝叉鱼、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光从油斜射入水的探究实验来发现问题、寻找得到规律。并注意归纳和反射定律的异同。注意入射角为零度的特殊现象。
后面的阅读材料:光污染。
第六节 眼和视觉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3)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4)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2、教学建议
(1)透镜这节课是本章的基础,在关注实验的同时要落实焦点、焦距主光轴、会聚、发散等概念。
(2)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事先要作一些概念的铺垫(物体、像、物距、像距、光屏以及指导如何把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规律。
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
提出问题
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从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实际使用中可提出
。像的放大和缩小可能与物体与像的相对位置有关。
。像的正倒很可能跟它与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3)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教学是把上一课时得到的规律具体应用.还是要通过实验来把概念、规律一一对应,避免理论和实际的脱节。
(4)眼睛的教学要突出通过对模型和图片的观察来把眼球的各部分
和凸透镜成像过程中的各部分链接起来,从而进一步知道各部分在引起视觉过程中的功能.
(5)人类视觉上究竟存在哪些限制 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近点、明视距离、盲点的测定来体验获得,近视眼 和远视眼的原因和矫正可以通过模型的演示来得到。色盲可以让学生回忆体检或观察辨色卡来获得。通过学习能唤醒学生自觉爱护眼睛,养成保护视力的好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教学目标
(1)本节可以通过让学生归纳前面6种感受器的共同点来引出
(2)对人类怎样认识信息世界的问题要通过学生举例来归纳出书中的人获取传递处理的框图.
(3)通过介绍人类交流信息的历史和让学生阅读书中的框图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初步了解电磁波及其家族成员,了解它们在生活、生产、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通过阅读视觉的误差图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对信息的分析筛选的重要性
2、教学建议
前面讲了五种感觉器官。是讲人有自然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结构,但人的功能进行延伸和拓展,人的眼睛可以看得更远,耳朵可以听得更远,除了大脑以外有计算机,储存有光盘,传递可以用电话、电报、互联网,等等,把人拓展开来,是信息社会,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是非常重要
(1)信息的特征:它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变化。
(2)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信息世界的?
(3)
(4)信息技术: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5)人们常常会产生错觉:视觉的误差,听觉的误差,触觉的误差……
  因此,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6)电磁波:电磁波是重要的信息的载体电磁波:
  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光也是电磁波。
(7)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a)古代信息技术:
  b)近代信息技术:电影技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
  c)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传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传感技术。
  其它: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中国古代声学和光学成就
1.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凹面镜、凸面镜成像 《墨经》 墨子 公元前390年
2.认识到日月食为天体的互相遮掩现象
《天文》石申 公元前360年
3.最早的幻灯 《韩非子》 韩非 公元前237年
4.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
《晏子春秋》晏婴 公元前522
5.“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对虹的合理解释
《礼记正义》孔颖达 公元199年
信息和波
光和颜色
光的反射和折射
眼和视觉
耳和听觉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皮肤的感觉
对环境的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