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展示生物进化历程
1. 根据分类学家的记载,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水深3000 m以下的深海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些都说明,生物界的物种还有待于人们去发现。www-2-1-cnjy-com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2-1-c-n-j-y
(2)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______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后代的不同表现型主要是___________的结果。21*cnjy*com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来源:21cnj*y.co*m】
(4)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也可以定向创造出动植物的新品种和微生物的新类型。21·世纪*教育网
(5)以上研究成果有力地抨击了神创论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
2. 在系统演化中,植物从水的环境到陆地上时发生哪些主要变化?( )
A 机械组织和繁殖方法 B 同化组织和输导组织
C 保护组织和输导组织 D 繁殖和输导组织
3. 三叶虫繁盛和衰落的时代分别是( )
A.元古代和古生代 B.古生代和古生代
C.古生代和中生代 D.中生代和中生代21教育网
4.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细胞有机体可能在( )
A 2×109a(20亿年)前 B 3×109~4×109a(30~40亿年)前
C 1Ma前 D 800Ma(8亿年)前
5. 关于地层中生物化石可分布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古老的地层中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B.在新近的地层中可以找到高等生物的化石
C.在新近的地层中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在极古老的地层中有时也可以找到一些高等生物的化石
6. 在未受破坏的中生代岩石层找到A生物化石,在新生代岩层中找到B生物化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cnjy.com
A.物种A进化为物种B B.物种A比物种B个体数量少,形体小
C.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D.物种A也可比物种B结构复杂,也可能简单
7. 用 14C测定年代的原理是( )
A .14C / 12C在一个标本中是恒定的,这个比值反映了当时大气中的比值
B . 14C /12C 在一个标本中随时间增加
C. 14C / 12C在一个标本中随时间恒定减少21·cn·jy·com
D . 14C 可以恒定的速率衰变成12C。
8. 已知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的年龄是( )
A 32Ma(32百万年) B 6×108a(6亿年)
C 35×108a(35亿年) D 45×108a(45亿年)
参考答案:
1. 答案: (1)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3)不同的环境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 (4)生物工程(或转基因、细胞融合等) (5)生物是由神(上帝)一次性创造出来的www.21-cn-jy.com
解析: ?
2. 答案: D
解析: 在系统演化过程中,植物从水到陆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植物体的吸收组织(吸收水分)、输导组织和保护组织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很重要的是在繁殖方面,有性生殖的改变,才使之摆脱水的束缚。这就是种子植物利用传粉的方式达到受精的目的,免除了精子在水中游泳使卵受精。本题A也提到繁殖方法,但机械组织与输导组织相比,输导组织更为重要,所以D是正确。2·1·c·n·j·y
3. 答案: B
解析: 三叶虫繁盛时期是寒武纪和奥陶纪,衰落时期是志留纪和泥盘纪,这四个纪都属于古生代。
4. 答案: B
解析: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细胞结构的有机体,在元古代(约3400Ma,即34亿年前)地层中发现了蓝藻的化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 答案: D
解析: 极古老的时代,只有低等生物没有高等生物,故D错。近代地球上有高等生物,也有低等生物。
6.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现在地球上也存在结构很简单的生物。故本题正确为D
7. 答案: D
解析: 放射性同位素拥有非常稳定的半衰期,只要测定其占元素总量的比例即可估算出化石年代。
8. 答案: C
解析: 80年代初期在澳大利亚太古宇Warrawoona群发现的微生物化石和叠层石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地球生命,其同位素年龄值为35亿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 下列人物中,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拉马克 D.摩尔根 21教育网
2. 下列事例,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 )
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
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
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
D.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逐渐被深色所代替
3.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 是他的理论开辟了进化理论的先河,为科学进化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里的他是指( )
A.达尔文 B.木村资生
C.拉马克 D.孟德尔www.21-cn-jy.com
5. 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1·c·n·j·y
6. 下列关于拉马克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生物是由神创造的,但也是能够进化的
B.拉马克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达尔文认为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D.达尔文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7. 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2.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理解及其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区别,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核心是用进废退。当生物长期连续使用某一器官时,该器官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就退化,这便是用进废退;而这种发展是可以遗传的,即获得性遗传。A、B选项的事例很明显是说明用进废退的。C选项的事例是说长颈鹿的祖先由于长期伸长脖子去吃树叶,脖子得到发展,伸长的脖子传给后代,后代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脖子越来越长,长颈鹿就形成了。是典型的用进废退理论。“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吃树叶是长颈鹿祖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由于环境的改变,不同的变异个体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主动失去适应环境,还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选择,是拉马克理论与自然选择学说的重要本质区别之一。而D选项则是桦尺蠖的浅色和深色不同变异的个体,由于体色与环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不一样,适者就得以生存,不适者就被淘汰,生物变异在先,环境选择在后,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用进废退学说的另一本质区别。
3. 答案: C
解析: ?
4. 答案: C
解析: 拉马克在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物种不是不变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以及器官是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进化理论。他的理论开辟了进化理论的先河,为科学进化论的
发展铺平了道路。
5. 答案: D
解析: 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ABC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21cnjy.com
故选:D
6. 答案: D
解析: 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达尔文认为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21·cn·jy·com
7. 答案: B
解析: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 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方向的因素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 D.遗传和变异
2. 自然选择可以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
A.个体表现型 B.个体基因型
C.种群基因频率 D.种群基因库www.21-cn-jy.com
3. 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请完成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____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是__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___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到了_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这个性状逐代___________而加强。从这个过程来看,虽然生物的_____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21*cnjy*com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__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出处:21教育名师】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基础是_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___。2-1-c-n-j-y
4. 用农药来防治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棉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棉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来源:21cnj*y.co*m】
5. 今天看来,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不是由神创造的
B.生物的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C.生物是进化的
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版权所有:21教育】
6. 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早提出了完整的生物进化理论
B.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C.能科学地解释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武器21·cn·jy·com
7.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
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杂交不育属于种间隔离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发生在DNA→DNA的过程中
④从生物进化的规律看,在生活环境上是由陆生到水生
⑤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是因为自然选择使黑色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的结果.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21教育网
8. 以下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C.无法进行基因交流的生物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2·1·c·n·j·y
9. 下列各项生物进化观点中,不是达尔文提出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B.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C. 种群中普遍存在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D. 自然选择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www-2-1-cnjy-com
10.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
A.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进化的原因
C.变异的不定向性和自然选择的定向性
D.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
2. 答案: A
解析: ?
3. 答案: (1)差异 不适者被淘汰 适者生存 选择 生存斗争 积累 变异 自然选择 (2)有利 (3)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 在使用青霉素之前,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所以细菌之中就存在着抗药个体;使用青霉素之后,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就这样经过逐代的选择,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最终使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外在动力,结果是适者生存。
4. 答案: D
解析: ?
5. 答案: D
6. 答案: A
7. 答案: C
解析: 解:①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①正确;
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杂交不育属于生殖隔离,②错误;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发生在DNA→DNA的过程中,③正确;
④从生物进化的规律看,在生活环境上是由水生到陆生,④错误;
⑤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是因为自然选择使黑色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的结果,⑤正确.
故选:C
8. 答案: D
解析: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存在地理隔离的个体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9.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达尔文进化论是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故A错误。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故B正确。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故D正确。21cnjy.com
10. 答案: D
解析: A、自然选择学说很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A错误;
B.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自然选择学说指出,变异的不定向性,但自然选择的定向性,C错误;
D.自然选择学说未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正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故选: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 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21·cn·jy·com
2.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
A.环境条件的改变
B.生存斗争的存在
C.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的作用www.21-cn-jy.com
3. 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 ( )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所存在的生殖方式
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个生殖细胞的结合
C.有性生殖细胞是由减数分裂形成的
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2·1·c·n·j·y
4. 下列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评价正确的是( )
A.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不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加以说明
B.过分重视种群的进化价值,而忽视了个体进化价值
C.不能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现象和原因
D.不能解释生物界的渐变和突变现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 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6. 某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占25%,Aa个体占60%,那么基因A和a的频率为( )
A.50%和50% B.25%和75%
C.55%和45% D.30%和70%
7.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2-1-c-n-j-y
8. 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注射用的禽流感疫苗属于抗体
B.禽流感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不遵循中心法则
C.流感病毒的基因产生突变主要是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病毒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21*cnjy*com
9. 下列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解释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存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这一科学成就属于生物科学的发展的哪个阶段( )
A.分子生物学阶段
B.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C.实验生物学阶段
D.纳米生物学阶段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由于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了,基因频率就会发生改变;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也就进化了,但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 www-2-1-cnjy-com
2.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3. 答案: D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而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4. 答案: A
解析: ?
5. 答案: C
解析: ?
6. 答案: C?
解析: 在亲代的aa频率应该为1-25%-60%=15%
A=25%+1/2×60%=55%;a=15%+1/2×60%=45%
7. 答案: C
解析: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8. 答案: D
解析: 解:A、注射用的禽流感疫苗属于抗原,A错误;
B.禽流感病毒蛋白质的合成遵循中心法则,B错误;
C.流感病毒的基因产生突变是正常现象,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普遍性等特点,C错误;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D正确.
故选:D.
9. 答案: D
解析: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而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遗传现象原因.21教育网
故选:D.
10. 答案: B
解析: ABCD、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这一科学成就属于生物科学的发展的描述性生物学阶段,ACD错误;B正确.21cnjy.com
故选:B.
共同进化
1. 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比较,不同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2. 在狼和鹿进化过程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和鹿在捕食和被捕食过程中,彼此都形成了动作敏捷、快速奔跑的特性,这是共同进化的一个实例
B.在进化过程中,因为狼的追捕而使得鹿产生奔跑速度快的变异
C.狼和鹿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说明它们之间具有生殖隔离现象
D.突变使狼和鹿产生不定向的变异,自然选择则定向地决定着它们向奔跑速度快的方向进化
3.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内容(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5. 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6.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7.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8. 下列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氨基酸可以对应一种密码子
B.每一种tRNA对应一种氨基酸
C.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
D.氨基酸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
9. 猎豹与斑马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发展出各自的特点:猎豹奔跑速度极快但耐力不佳,斑马虽然奔跑速度不及猎豹,但动作敏捷且耐力持久。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
A.猎豹的存在促进斑马种群的发展
B.猎豹与斑马在生存斗争中共同进化
C.猎豹与斑马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库保持不变
D.斑马动作敏捷且耐力持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0. 陆生植物演化中的基本趋势是( )
A 配子体与孢子体阶段明显分开 B 单倍体阶段简化
C 无性阶段简化 D 配子体的复杂性增加
E 上述四条都不对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不同。
2. 答案: B
解析: ?
3. 答案: B
解析: ②是物种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包含多个种群;在物种形成过程中,隔离是必要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先出现地理隔离,然后再出现生殖隔离。因此①④错误。
4. 答案: B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共同点是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均以可遗传变异作为进化材料,并由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不同点: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一缺点。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环节,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同时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均会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1教育网
6. 答案: A
解析: 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共同进化。其他三个选项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是共同进化。
7.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基因型频率为0.64,则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 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21·cn·jy·com
8. 答案: C
解析: 有些不能运输到细胞外的蛋白质直接在内质网上合成
9. 答案: C
解析: 斑马与猎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最终发展出各自的特点,故A、B、D正确。在进化过程中,猎豹与斑马的基因库一定发生了变化,C不正确。21cnjy.com
10.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测试对植物世代交替基本概念的理解。陆生植物演化中的基本趋势是:抱子体逐渐发达,配子体逐渐退化,变简单。受精过程摆脱水的束缚,充分适应陆地环境。中单倍体阶段即有性世代;无性阶段即双倍体阶段。具体是配子体逐渐简单,到了被子植物雄配子体由2~3个细胞组成,雌配子体由7个细胞组成。www.21-cn-jy.com
共同进化
1. 相对真细菌而言,古细菌对某些抗生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原因是古细菌()
①往往生活在极端条件下 ②转录不受利福平抑制
③细胞壁合成不受青霉素干扰 ④某些菌种的蛋白质耐高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1·cn·jy·com
2.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 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www.21-cn-jy.com
4. 相关共同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是指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
B.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对捕食者无此作用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D.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对其他物种的进化没有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 下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表述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6. 不能在胚胎发育后期长出五指型四肢的动物是( )
A.鲤鱼 B.壁虎
C.斑马 D.黑叶猴2-1-c-n-j-y
7.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各种可遗传变异
D.自然选择21*cnjy*com
8.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来源:21cnj*y.co*m】
9.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被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捕食者的进化
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影响生物的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出处:21教育名师】
10. 对细菌抗药性产生原因的说话,错误的是( )
A.细菌抗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抗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C.抗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
D.抗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利福平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了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使此酶失去活性,从而影响了细菌的RNA合成,起到抑菌和杀菌作用;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古细菌还不具有真细菌的这些生理功能。古细菌生活在极端条件和蛋白质耐高温与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无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答案: D
解析: 共同进化的含义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进化。
3. 答案: B
解析: ?
4. 答案: C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并不是各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一起进化;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对捕食者也有选择作用,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个别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的。www-2-1-cnjy-com
5. 答案: B
解析: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统称变异,变异是不定的,A正确;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称地理隔离,B错误;新物种形成后能生存,表明其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C正确;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就能存活下来,该表现型的个体在种群中会不断增多,进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21·世纪*教育网
6. 答案: A
7. 答案: D
解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8. 答案: B
解析: 甲、乙间具有捕食关系,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故A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B正确。两种生物之间基因的突变互不影响,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21教育网
9. 答案: A
解析: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10. 答案: B
解析: A、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抗药性基因并表达使细菌获得抗药性,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B错误;
C.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使抗药性增强,C正确;
D.抗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不抗药性基因频率降低,D正确.2·1·c·n·j·y
故选:B.
物种的概念
1. 生物物种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B.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的性状是相同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对种群概念的正确叙述是( )
A.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C.一片水田中所有鱼的总和
D.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www-2-1-cnjy-com
3. 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自然界中没有的新物种是( )
A.三倍体无子西瓜 B.八倍体小黑麦
C.京花一号小麦 D.四倍体水稻21·cn·jy·com
4. 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
A.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
B.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C.二倍体水稻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D.桦尺蛾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2-1-c-n-j-y
5. 马与驴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不能自由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产生的后代——骡也是不可育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21*cnjy*com
A.地理隔离 B.生殖隔离 C.基因突变 D. 无性繁殖
6.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狼和兔子奔跑能力的提高是二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B.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C.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说明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2·1·c·n·j·y
7. 如果有两个小群体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 它们的食量要相同
B. 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内
C. 它们的毛色一定相同
D. 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能育后代【来源:21cnj*y.co*m】
8. 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很多,随着新的研究手段的应用和新证据的发现,人们对生物进化过程的认识将越来越接近历史原貌.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
B.生殖隔离的产生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
C.基因重组可以增强变异的多样性,使生物进化速度加快
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出处:21教育名师】
9. 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育种过程中如果没有突变发生,此物种就没有发生进化
B.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的
C.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D.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根本原因是其突变频率更高
10. 马(2N=64)和驴(2N=62)杂交能产生后代称为骡子,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生育,这种情况称之为( )
A.杂交育种 B.人工诱变 C.生殖隔离 D.基因重组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其中的“种”是指动、植物分类学中的门、纲、目、科、属、种的种。例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才是一个种群,这里的鲤鱼可以是大鲤鱼、小鲤鱼,但必须是鲤鱼,不能是其他种的鱼。如果对“种”和“同种生物”的概念不能深刻理解就可能选C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 答案: B
4. 答案: B
解析: 母马与公驴虽然能交配,但产生的骡子不育,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没有形成新物种;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形成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不育,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是同一物种,是新物种;二倍体水稻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不能称为新物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桦尺蛾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说明桦尺蛾进化了,但没有产生新物种。故选B
5. 答案: B
6. 答案: C
解析: 生物在长期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故A正确。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故B正确。马和驴可交配生下骡,都是骡不育,故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C错。环境会选择有利适应环境的性状,故控制该性状的基因频率会上升,故D正确。www.21-cn-jy.com
7. 答案: D
解析: 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它们的外部形态非常相似,并不都分布在同一区域内。可由多个种群组成,可有多个相对性状
8. 答案: B
解析: A、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但新物种不一定产生,A正确;
B.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B错误;
C.基因重组可以增强变异的多样性,使生物进化速度加快,C正确;
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B.
9. 答案: C
解析: A、育种过程中如果有基因重组发生,经过自然选择,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定向变化,该物种也可以发生进化,A错误;
B.共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实现外,还可通过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B错误;
C.二倍体生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杂交产生三倍体,但三倍体生物进行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
D.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因此,同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根本原因是产生的新的基因组合更多,D错误.21·世纪*教育网
故选:C.
10.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依题意,马和驴杂交所产生的后代骡子没有生育能力,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21教育网
物种的概念
1. 2005年7月23日CCTV-4报道,我国深圳野生动物园生存着已出生2个月的双胞胎“虎狮兽” ,“虎狮兽”是由雄虎和母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
C.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D.雄虎与母狮能杂交且能产生后代,所以不属于生殖隔离21教育网
2. 下列各项中符合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由变异决定,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C.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
D.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B.猎豹与斑马的“军备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4. 下列有关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21·世纪*教育网
5. 下列哪项事实不支持生物的进化遵循从水生到陆生的顺序( )
A.蛙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蛙的生殖和发育均在水中进行
B.鸡在胚胎发育初期具有鳃裂
C.胎儿在母体的子宫内是浸浴在羊水中的
D.鲸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www-2-1-cnjy-com
6. 属于两个亚种的生物是( )
A.胡蜂和蜜蜂 B.华南虎和东北虎
C.水牛和黄牛 D.鹿驼和骆驼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 狮虎兽虽然是狮子和老虎杂交产生的后代,但它的__________的特点仍能说明狮子与老虎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
A.花纹象老虎 B.毛发象狮子
C.性情凶猛 D.无生育能力21*cnjy*com
8.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错误的是( )
A.不定向的变异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B.基因重组有利于物种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
C.人工诱变育种可大大提高突变率
D.用二倍体植物的花药离体培养,能得到叶片和果实较小的单倍体植物
9. 下列与物种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群落中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物种
B.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C.共同进化就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www.21-cn-jy.com
10. 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
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2-1-c-n-j-y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虎和狮是不同的物种,即使能产生后代,其后代也高度不育,原因是虎狮兽细胞核中无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这种现象也是生殖隔离的一种。所以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不能生出杂种后代,不能认为是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2.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2·1·c·n·j·y
3. 答案: D
解析: 猎豹与斑马,兰花与蛾都是典型的共同进化的实例,捕食者一般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21cnjy.com
4. 答案: D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生活在一起也不会有基因交流。
5. 答案: D
解析: 生物的进化遵循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本题选项A中蛙是两栖类动物,成体蛙虽用肺呼吸,可生活在陆地上,但其生殖和发育仍离不开水。说明蛙的祖先生活在水中,蛙(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选项B中鸡属鸟类,属陆生动物,其胚胎早期的鳃裂是适于水中呼吸的器官,说明鸟类的原始祖先亦生活在水中。选项C中人是生物进化的顶极生物,但胚胎发育也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完成,说明人包括哺乳类的原始祖先也生活在水中。选项D中鲸是水生哺乳动物,但鲸在水中仍用特化的适于陆地呼吸的肺来完成呼吸,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1·cn·jy·com
6. 答案: B
解析: ACD每组的两种生物之间均存在着生殖隔离,而B组的两种生物之间则不存在,故B符合题意。
7. 答案: D
8. 答案: D
9. 答案: C
10. 答案: C
解析: 同一物种的个体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可以组成多个种群,若分布在同一区域,可以组成一个种群,A正确。不同生物利用环境的方式是不同的,B正确。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都是实现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C错误。生殖隔离的形成表示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 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
A.原始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形成
B.原始界膜的形成
C.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繁殖
D.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的相互作用 2·1·c·n·j·y
2. 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低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
B.甲中的早熟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
C.因为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D.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的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2-1-c-n-j-y
3.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4. 在五界学说的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反映出真核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是指( )
A.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B.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
C.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
D.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5.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抗药性杂草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1)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所渭“生物类型”是指( )
A.品种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2)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数量的增加,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化肥使用
C.耕作措施变化 D.除草剂使用21cnjy.com
(3)研究证实,杂草解毒能力增强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之一。从种群水平分析,这是因为( )
A.种群内的基因突变加快
B.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C.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
D.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21*cnjy*com
(4)相对于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来说,对除草剂敏感的为敏感性生物类型,那么在原来没有除草剂使用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抗药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与敏感性生物类型个体数量的关系是( )
A.无敏感性个体
B.抗药性个体多于敏感性个体
C.无抗药性个体
D.敏感性个体多于抗药性个体【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抗药性杂草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下述几种策略中,可有效延缓抗药性杂草发生的是(多选)( )
A.机械除草 B.除草剂交替使用
C.人工除草 D.提高除草剂使用频率
6.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阻止了种群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7.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20 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黑色对浅色是显性。在19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B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了95%,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发生这种变化的正确解释是:【出处:21教育名师】
(1)在19 世纪时,环境未被煤烟熏黑,适应环境的_______色个体得以生存繁衍,故种群中 基因频率在这时较高。【版权所有:21教育】
(2)在20世纪中期,工厂排出的黑烟使环境发生变化,更适于_______色个体生存繁衍,故
基因频率不断增高。
(3)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的, 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朝着一定方向进行。21·世纪*教育网
(4)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种群中浅色个体不断减少,黑色突变个体类型迅速发展,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没有新的物种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
8. 下列有关生物知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基因型为AaB的绵羊可能产生aY的精子
B.在性别比例为1∶1的某哺乳动物种群中,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一般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数
C.染色体中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
D.在随机交配的种群里,一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频率相等时,显性性状的个体数量多
9.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物种的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选择
10.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自然选择
C.地理隔离 D.共同进化21*cnjy*com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细胞起源的原始次序,大致如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氨基酸和核苷酸)→生物大分子物质(核苷酸和蛋白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体(原始界膜出现)→原核细胞→真核细胞。膜的出现,将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内部环境的稳定性。【来源:21cnj*y.co*m】
2. 答案: C
解析: 甲乙两个水潭中的虹鳉种群虽然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应属于同种物种,C错误。
3.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杂合高茎豌豆连续自交,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即没有发生进化。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 答案: C
解析: 在各界生物相互关系方面,五界系统反映了真核多细胞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靠制造有机物进行自养的植物,它们是自然界的生产者;靠摄取有机物进行异养的动物,它们是自然界的消费者;靠分解并吸收有机物进行异养的真菌,它们是自然界的分解者。
5. 答案: (1)C
(2)D
(3)B
(4)D
(5)ABC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1)由题中信息可知,这里的“生物类型”是指具有不同遗传多样性的生物。(2)~(5)由于除草剂的选择作用,使抗除草刺基因频率增加,从而使抗药性杂草类型数量增加;在没有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较少;欲清除抗药性杂草,可通过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等方法实现。
6. 答案: B
7. 答案: (1)浅 b (2)黑 B (3)不定向 自然选择 (4)没有产生生殖隔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 1.树干上长满了地衣,深色桦尺蠖容易被天敌发现,因此携带B基因的的桦尺蠖逐渐被淘汰,b基因的频率不断上升21教育网
2.在树皮暴露,并被烟熏成黑色的环境中,体色深的桦尺蠖更易存活,因此在这种环境的长期选择下,携带b基因的桦尺蠖逐渐被淘汰,B 基因的频率不断上升
8. 答案: C
解析: 基因型为AaB的雄羊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还可写成AaXBY,可产生aY的精子;在随机交配的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频率相等时,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显性个体占3/4。因为氨基酸的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当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后转录出的密码子仍然决定同一种氨基酸时,就不引起性状的改变。21·cn·jy·com
9. 答案: A
解析: A、物种在群落中会与其它物种构成一些种间关系,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例如:如果狼灭绝了,那么羊会因为天敌减少而导致进化速度变慢,A正确;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如紫海葵和小丑鱼共同分享捕捉到的食物.海葵能清除小丑鱼身上的寄生虫并靠触手起保护作用.小丑鱼鲜艳的色彩引诱其它鱼到海葵旁,被海葵捕食),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新的物种的形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C错误;
D.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D错误.www.21-cn-jy.com
故选:A.
10.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D项正确,A、B、C项错误。www-2-1-cnjy-com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 原始大气层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
A.氢气 B.氧气
C.沼气(CH4) D.氨气(NH3)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 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看,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 )
①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 ②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④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1·c·n·j·y
3. 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诗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该诗句艺术地展示了( )
A.生物的多样性
B.生物的适应性
C.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
D.生物的进化规律21*cnjy*com
4. 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来源:21cnj*y.co*m】
5. 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为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有3600人,褐眼人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21·世纪*教育网
6. 对种群的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C.一条河流中所有的鱼的总称
D.在一个小生态系统(如一个小水洼)中所有的生物www-2-1-cnjy-com
7. 下列的发育生物学证据中,能够揭示高等生物有共同起源的是( )
A.个体发育均始于受精卵的细胞分裂
B.兔、牛、马的胚胎发育初期形态相似
C.直到胚胎发育晚期人胚胎的鳃裂和尾消失
D,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动物系统发育史
8. 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逐渐增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21cnjy.com
9. 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他们的祖先不同 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
C.变异的方向不同 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2-1-c-n-j-y
10. 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原始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大气的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氨气以及少量的水蒸气和氢气等还原性气体,而没有氧气。21教育网
2. 答案: D
解析: 〖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则以种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受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还不能从分子水平阐述自然选择对遗传变异的作用机理;自然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www.21-cn-jy.com
3. 答案: A
解析: 本题是一道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并重的题目,旨在考查对生物多样性、适应性、遗传变异和进化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其区别能力。另外还考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我们可知:诗句的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概括,诗人的本意是说,祖国山河无比壮观,在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千姿百态,把大自然装扮得绚丽多彩。
4. 答案: B
解析: ?
5. 答案: A
解析: ?
6. 答案: B
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其中的“种”是指“动植物分类学中界、门、纲、目、科、属、种”中的“种”。在一条河流中,有很多种鱼,如青鱼、草鱼、鲫鱼等等,其中所有的鲫鱼(包括大鲫鱼、小鲫鱼)是一个种群,但不能有其他种的鱼。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使小到一个小水洼,生物种类也不是单一的。
7. 答案: A
解析: ?
8. 答案: B
解析: 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留下来。21·cn·jy·com
9. 答案: B
10. 答案: B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 骡是马和驴的杂交后代,不能繁殖后代。2004年2月15日美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年会上展示了一头克隆骡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进化角度看,骡不能繁殖后代是因为存在生殖隔离
B.从遗传角度看,骡不能繁殖后代是因为其产生的配子活性低
C.成功克隆骡,说明没有生殖能力的骡也能繁殖后代
D.成功克隆骡,说明没有生殖能力的骡,其体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2·1·c·n·j·y
2.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 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3. 据报道,在宁夏两名新生儿和福建一名老年患者身上共发现3株携带NDM-1耐药基因的细菌(简称超级细菌)。专家称,抗生素的滥用无疑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罪魁祸首,也是超级细菌滋生的温床。下列关于超级细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来源属于基因突变
B.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C.菌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说明其进化了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 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是( )
A.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生物个体的主观努力程度
C.器官的用进废退
D.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21·世纪*教育网
5. 共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细长花矩的兰花,有细长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B.猎豹与斑马的“生存竞赛”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
6. 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 )
A.0∶4 B.1∶1 C.1∶2 D.1∶3www-2-1-cnjy-com
7. 某地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进行随机统计,基因型SS的个体占2%,基因型Ss的个体占6%,基因型ss的个体占92%。基因S和s的频率分别是
A.10%、90%
B.4%、96%
C.5%、95%
D.48%、52%2-1-c-n-j-y
8. 下列对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
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体21*cnjy*com
9. 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获得杂种幼苗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据此可推断出( )
A.小黑麦是普通小麦与黑麦共同进化的产物
B.小黑麦的产生没有改变生物基因库的数量和基因频率
C.小黑麦是新物种,其单倍体不可育
D.普通小麦与黑麦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来源:21cnj*y.co*m】
10. 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说话,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的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解析: 马和驴是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骡子是不育的。根本原因是骡子有63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而不是产生的配子活性低,故B错。克隆骡子成功,属于无性繁殖,体现了高等动物体细胞核的全能性。21教育网
2. 答案: C
解析: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所以A对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3. 答案: D
解析: 细菌为单细胞原核生物,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也无染色体变异,只能发生基因突变。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药物可使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定向积累,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可见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21cnjy.com
4. 答案: D
解析: 木村资生的进化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出生物的进化规律,其主要内容就是生物进
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5. 答案: D
解析: 考查共同进化的相关知识。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环境选择生物推动生物进化,而生物又会影响环境的变化,猎豹与斑马、兰花与蛾都是典型的共同进化的实例,捕食者一般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共同进化还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D选项不属于共同进化。
6. 答案: B
解析: 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一极。则这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都是异常的,另一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全部正常,所以为B。
7. 答案: C
解析: 基因S的频率等于基因型SS的频率+1/2基因型Ss的频率,故可以得出C。
8. 答案: B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因此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青霉素对细菌抗药性突变体起选择作用。21·cn·jy·com
9. 答案: C
解析: 选C。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小黑麦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并不是共同进化的产物;小黑麦是一个新的物种,它的出现增加了种群基因库的数量。www.21-cn-jy.com
10. 答案: C
解析: A、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A正确;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故选:C.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 在美国的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36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72只,死去64只。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而生存下来的个体中,各种性状大都与平均值相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变异等于死亡
B.自然选择不会改变物种
C.离开常态型变异的个体易被淘汰
D.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
2. 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 Xb 、 XbY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21教育网
A.10%、10% B.1%、2% C.5%、0.5% D.0.5%、5%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物种的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无关
C.狼捕食鹿,所以狼的进化速度比鹿快
D.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不同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5. 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论基本观点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D、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21cnjy.com
6. 下列属于科学思维中的建立模型过程的是( )
A.将化石按年代排放
B.开会提出研究的设想
C.绘制生态系统组成示意图
D.达尔文发现甲虫无翅或翅不发达
7. 古生物学家研究表明:自从出现有性生殖以来,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了,原因是:
______ 。21·cn·jy·com
8.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9. 以下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进过地理隔离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能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0. 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
A.DNA→DNA
B.DNA→RNA
C.mRNA→蛋白质
D.氨基酸→蛋白质
参考答案:
1. 答案: C
解析: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协调关系,一旦发生变异,偏离了常态,将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因而被淘汰。
2. 答案: D
3. 答案: A
解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共同进化的。
4. 答案: C
解析: ?
5. 答案: C
解析:熟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所以ABD是现代生物进化论基本观点,而C不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 答案: C
解析: 建立模型是用来显示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画图、列表等。
7. 答案: 有性生殖增加了后代的变异性,更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解析: 解答问答题时,首先要寻找并出示理论依据,然后寻找事实与理论的结合点,扣住要点,阐明理由,组织,并要注意语言准确,逻辑性强,分清主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后的合子发育来的。所以两个亲代个体都可以为子代个体提供遗传物质,因此在子代中会发生这些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大大增加了生物的变异能力,使生物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生物的进化。www.21-cn-jy.com
8. 答案: C
解析: ③④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继承。⑦是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9. 答案: B
解析: 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了下来,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性的突变个体,而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了突变个体。2·1·c·n·j·y
10. 答案: A
解析: A、DNA→DNA表示DNA自我复制过程,在该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故A正确;
B.DNA→RNA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不会发生基因突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B错误;
C.mRNA→蛋白质表示反应过程,该过程不会发生基因突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C错误;
D.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异,故D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故选A.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 隔离导致( )
A.物种绝灭 B.物种形成 C.物种不能交配繁殖 D.导基因突变
2. 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是在形态上类似、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综合
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最主要的是要看有无生殖隔离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2·1·c·n·j·y
3. 有关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进化
D.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21·世纪*教育网
4.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C.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32
D.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www-2-1-cnjy-com
5. 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在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
A.6%、94% B.92%、8%
C.78%、22% D.69%、6%21*cnjy*com
6.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物种的迁徒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B.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出处:21教育名师】
7. 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的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变类型植物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的作用
B.昆虫的变异可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
C.昆虫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该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
D.最终昆虫和植物总会有一种生物被淘汰2-1-c-n-j-y
8. 某小岛上的部分原种蜥蜴逐渐进化成蜥蜴新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原种蜥蜴变异的方向与进化的方向不同
B.蜥蜴进化过程中,其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C.同一物种问、不同物种间均可存在隔离
D.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控制有利性状的基因,从而保留有利性状【来源:21cnj*y.co*m】
9.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意味着有新物种的形成 B.有生物进化才能形成生物多样性
C.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 D.没有地理隔离也可能有生物进化
10. 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在自然条件下,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灰色(s)是显性。19世纪中叶,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很低。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桦尺蠖中S的基因频率提高了很多,如下表。【版权所有:21教育】
基因
基因频率
19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
S
5%
95%
s
95%
5%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_______产生的。21cnjy.com
(2)从1850年到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 。
(3)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这一事实表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 ,经过长期的 ,使种群的 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所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决定的。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2. 答案: D
解析: ?
3. 答案: A
解析: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新物种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基因频率改变到生殖隔离形成时的程度时才形成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 答案: C
解析: A项错误,隐性性状基因型频率为0.64,所以隐性基因频率是0.8,显性基因频率为0.2;B项错误,随机交配中,种群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因为隐性基因频率是0.8,显性基因频率为0.2,所以杂合子频率为2×0.8×0.2=0.32;D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21教育网
5. 答案: B
解析: 若按100人计算,该群小学生中有基因XB=42.32×2+7.36+46=138,Xb=7.36+0.32×2+4=12,XB和Xb两种基因中,XB的基因频率为138/150=0.92,Xb的频率为1-0.92=0.08。21·cn·jy·com
6. 答案: C
解析: 研究物种的迁徒规律,要研究种群的迁徙行为;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
7. 答案: D
解析: 该突变型植物会导致昆虫中不适应生物碱的个体死亡,使昆虫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选择作用,A正确;昆虫发生变异可能会产生抵抗该生物碱的种类,从而降低其灭绝的可能性,B正确;不产生生物碱的植物易被昆虫食用,可能导致突变基因的频率增加, C正确;昆虫和植物共同进化,最终可能导致植物和昆虫数量达到动态平衡,D错误。www.21-cn-jy.com
8. 答案: D
9. 答案: A
10. 答案: (1)突变
(2)定向改变
(3)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解析: 试题分析:(1)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突变产生的。
(2)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使种群呈现出过渡性多态现象,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定向改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利变异不断被淘汰,有利的变异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决定的。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种群间的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C.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各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 21教育网
2. 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21·cn·jy·com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_而产生,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www.21-cn-jy.com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_。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3)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4)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_______________,通常经过长期的_____________ 隔离才可达到_________隔离。【来源:21cnj*y.co*m】
3. 《扬子晚报》曾刊登了一则消息——“滥用抗生素者”之死。消息说,北京一家知名医院,曾收治了一位普通的咳嗽患者,尽管给他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加大了用药量,结果患者还是出现了其他症状,最终仍未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尸检发现,病人体内感染的病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据了解,他顾虑食堂饮食不干净,每日餐后都要服两粒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抗药性的增强。【出处:21教育名师】
(1)细菌抗药性的变异来源属于_________。
(2)尽管在细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版权所有:21教育】
(3)细菌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_________的结果,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由显性纯合子组成的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4.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
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5. 有相邻两块田,一块田种的是野生品种水稻,因受到微生物感染,有60%枯死,但有40%未受影响。邻近的另一块田,种植的是人工育种的水稻,同样受到微生物污染,但却全部枯死。造成此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 )
A.人工育种的品种产生突变 B.野生品种的变异率低
C.野生品种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D.人工育种的品种变异率低
6.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7. 近日新西兰科学家发现了一头可产脱脂奶的神奇奶牛,或许人们以后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畅饮牛奶了。研究人员发现这头牛的神奇产奶能力来源于它所有的特殊基因变异。最可喜的是,它的“女儿们”也可以产出同样的牛奶。对此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种基因变异对人类是有益的,而且在育种上有很高的价值
B.这种基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C.神奇奶牛的产生说明有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D.要获得大量神奇奶牛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生殖隔离
8. 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雀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分布在不同的海岛上,从而形成了 .这样,不同的种群就可能出现不同的 ,且互不影响,从而使不同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由于各岛屿上的条件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对各种群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久而久之,各种群的 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 ,从而使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由此可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上述一个物种进化成多个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还包括基因多样性和 多样性.
9.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生的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
D.若一个种群中BB个体占 81%,Bb占18%,则在基因库中B的频率为90%
10. 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拉帕斯群岛的13种地雀的祖先属于同一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被海洋隔开,这样,不同的种群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 ,而一个种群的这种不同对另一个种群的 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的种群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由于各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 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 。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 。由此可见,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参考答案:
1. 答案: D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就是使各个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停止,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最终会成为两个亚种直至成为不同的物种。
2. 答案: 1)基因库 等位基因 基因重组 变异 不定向的 原材料 (2)2×106 2% (3)果蝇的残翅是不利性状,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断地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必要条件 地理 生殖21cnjy.com
解析: ?
3. 答案: (1)基因突变 (2)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抗药性基因的频率较低) (3)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4)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存下来21*cnjy*com
解析: ?
4. 答案: B
解析: B
5. 答案: D
6. 答案: B
7. 答案: D
解析: 研究确定哪些基因带来了神奇奶牛的这种特性,并通过人工培育可获得成千上万头和神奇奶牛一样的母牛。生殖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方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8. 答案: 地理隔离 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殖隔离 基因库 生态系统
解析: 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雀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分布在不同的海岛上,由于地理障碍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从而形成地理隔离,不同的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不同的原始材料,不同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变化.同时由于各岛屿上的条件不同,自然选择对各种群的变异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使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发生差异,并逐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物种,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例如华南虎和东北虎,故A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是定向的,故B错误;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狮虎兽”,但“狮虎兽”不育,说明了虎和狮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共有C错误;B的频率=81%+18%×12=90%,故D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c·n·j·y
10. 答案: 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基因库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 隔离www-2-1-cnjy-com
解析: 由于各个海岛被海洋隔开,地雀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不同种群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由于环境等条件不同,既自然选择不同,使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的差异,逐步出现了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