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语文12《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 语文12《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2 22:22:18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第十二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第四单元
1.1.1 集合的概念
经 典 晨 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二首(其一)
韩 愈
天街②小雨润如酥③,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④烟柳满皇都⑤。
【注】 ①张十八员外:即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②天街:京城的街道。③酥:酥油,这里形容雨水的滋润。④绝胜:远远超过。⑤皇都:指京城长安。
【赏析】 这首诗写长安早春的景色。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写一场小雨的滋润,使皇城的街道如涂了酥油一般,润滑,明亮。“润如酥”比喻新颖贴切。次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绝妙佳句。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隐隐泛出了一抹青意,可走近细看反而看不见有绿色了。这一句运笔细腻传神,写出了早春的神韵,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创造出新的意境,状物之工,构思之新,令人赞叹。三四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议论早春比暮春更美好:这是春色最美的时候,此时的长安景色,远远胜过那柳絮如烟的晚春之景。
“最是”“绝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春天的最好之处是早春,早春细雨后的草色是最美的。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特征。
这首小诗写出清新秀丽,情趣盎然,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
高 考 导 航
(2014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十课上)
21.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甚至铲平重建,那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这一种幼稚型的对文物的破坏,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从中可以体现作者是反对圆明园重建的,如果同意,从文中抽取相关语句加以发挥即可。如果不同意,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圆明园凝聚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辛劳,残缺的圆明园能引起人们痛惜,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它带着岁月的沧桑,能唤起人们“悟性陶醉”,重修圆明园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
【答案】 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学 习 目 标
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中国航天的大事;提高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能力。
2.结合相关的电视报道和图片资料,了解“神舟”五号飞船的有关知识,了解中国航天人工作状况;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时事的习惯。
课 前 预 习
2.解释词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后泛指做事要趁鼓起劲头的时候一口气干完。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尘封:放置已久,覆满灰尘。
辉映:照耀;映射。
翌年:明年。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凡响,平凡的音乐。
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陡然耸起。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巨大;也形容声势浩大或影响巨大。
3.辨析词义
关心·关注
“关心”指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而“关注”不仅有“关心”的意思,还有“注意、重视”之意。
透露·披露
“透露”指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而“披露”指发表、公布。“披露”是公开的,另外,“披露”还有“表露”的义项。
准确·精确
“准确”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而“精确”指准确性更高、标准更高。
4.走近作者
几位作者均为新华社记者。
5.了解背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次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前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课 堂 互 动
本课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读第一和第二部分前四层)
(一)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是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第二部分共分六层
第一层(——“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开始的背景。
第二层(——“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写中国制造卫星的历程。
第三层(——“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写中国航天计划的早期准备。
第四层(——“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写航天计划开始实施的时代原因。
(二)自主思悟
1.理解“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表面看,是写中国这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还蕴涵着作者的主观感情——祝福与自豪。“朝阳”预示着此次发射活动圆满成功,也预示着共和国航天事业前途光明;“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发射活动的壮观气势,饱含着作者的自豪与敬佩之情。
2.文章是如何描写火箭升空的?试体会用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定格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焰”“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描写形象、生动,读后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表现出了现场感。
3.第3自然段文字有何含义?表达上采用何种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本段指出了此次发射的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民族自豪感。
本段主要采用了议论的方式,议论的范围是“人类航天史”,范围广,时间长,“不同凡响”说明这次发射的重大意义。“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开创航天事业的创新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显示了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大。
4.第4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段话言简意赅,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写出了无数中国人为了实现飞天梦想而持之以恒,努力工作的情况,很有感染力。从结构上看,本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梦想”说明要做到“飞天”并不容易;“几百年”“近半个世纪”说明了时间之长,也突出了实现“飞天梦想”的过程艰难。
5.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文章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正是“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同时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毛泽东的“挥手”显示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毛泽东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这标志着中国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这一挥手,显示了中国人民无穷的力量,这一挥手也预示着中国的人造卫星一定会升上天空。
(三)深入探究
1.前三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手段?有何作用?
前三段采用倒叙的手法,要写中国航天员飞入太空的航程,先写这一航程的最终结果,振奋人心,给人以鼓舞,并把读者的视野延伸到身边具体可感的举国大事上,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引起作者和大家对往事的回忆,引起下文。
2.“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是在写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调。读完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
3.怎样理解“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这句话?
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
4“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寓含什么深义?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春天充满无限的希望,作者饱含感情,点出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寓含深义。因为就在这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863计划”,对我国的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的航天研究工作蓬勃展开,一个科学的春天不又来到了吗?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运载 摘星揽月 橘红 四战四捷
B.沉闷 拨地而起 竖立 直刺九宵
C.震动 惊天动地 跨进 大漠深处
D.落伍 举国关注 响彻 发源地
【答案】 B(拨—拔,宵—霄)
【答案】 C(A.迎刃而解:比喻主要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决。B.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种事。C.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D.昭然若揭:指真相大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本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B.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将地铁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保持经济增长、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C.近日,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组通过对全国多个城市的楼市调查,限购令对楼市销量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但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却还一时难以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D.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中微博这一交流方式的发展和兴起,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人员纷纷开通微博,及时公布有关信息,提升政府在民众中的形象。
【答案】 B(A.“本着……为中心”,结构杂糅。C.中途易辙。D.语序不当,“发展和兴起”应颠倒位置。)
5.对本文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B.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可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C.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本文的标题揭示了新闻事件——“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D.本文的标题与《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标题比较显得很普通平常,没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D
6.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导语是第一、二、三自然段,其他文段是主体内容。
B.这篇新闻回顾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为了实现航天梦想努力了近百年。
C.第四自然段开始的新闻主体部分,引用的几乎都是背景材料,回顾中国航天研究史,按时间顺序叙述。
D.这篇新闻是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答案】 B(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
7.文中说“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不同凡响”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这次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8.“为了这个飞天梦想……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起下文对中国航天人近半个世纪艰苦努力的记叙。
9.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为什么震动了中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百年,然而最早实现这个梦想的却是苏联人。
10.节选部分从记叙的角度看属于怎样的记叙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属于倒叙手法。先写“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再历数我国为飞向太空而不懈奋斗的历程,这样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急于了解成功背后的艰难历程。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部分五、六层和第三部分)  
(一)整体把握
第五层(——“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写中国航天战胜技术难题的曲折过程。
第六层(——“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的能力”)
写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二部分是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第三部分(最后四段),是新闻的结尾部分,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自主思悟
1.“建立”“研制”“新建”等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建立”“研制”“新建”等词语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中国航天人攻克一道道难题的情景:繁忙而有条不紊,热情四溢而严谨踏实。透过这些词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航天人那忙碌的身影,也感受到共和国的日益强大。
2.“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的“仅仅”一词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仅仅”一词说明了时间短,成效大。突出了中国航天事业惊人的发展速度,显示了中国航天的雄厚实力。
3.作者为什么引用美国报纸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说明中国的飞天之路取得了世界性的关注。同时借以印证这一事件的重大影响。
4.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万户的飞天尝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万户,是明朝人,一般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文中多次提到“万户飞天”的尝试,说明航天飞行是中国人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现在我们终于能够将古人的理想变成现实了。
(三)深入探究
1.“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一句应如何理解?
“金色的秋日”一语双关,一是实指,因为十月份正是金秋;一是喻指,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发射载人飞船。从万户说到杨利伟,表明中国人的航天之路非常曲折,但中国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在不断地走下去。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用很长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因为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才经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而且这些信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很新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3.本文除了报道主要事件外,还运用了一些议论和抒情,请你找出几例,试着分析一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深化主旨,揭示本质。本文第三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一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一点表现主题,就有新意、有深度了。
激发读者的感情。“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
4.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①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是本文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
在记叙一件事的历程时,最好的叙述方法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这样可以让读者形成一个明晰的思维轮廓,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②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新闻的真实性的特点。
文中用了许多精确的时间数字,如:“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再如:“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③新闻语言的特点:具体形象、简练生动。
如:“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描绘其状栩栩如生。
(四)概括主旨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热情讴歌了为飞天梦作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五)鉴赏艺术
1.“饺子式”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航天史,历史漫长,内容纷繁,足可以写成一部长篇著作。但作者仅用两千字左右就向我们交代了新中国航天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叙事简明,线索清晰,重点突出,情感浓烈。
这篇通讯的独到之处在于,不是将发射活动本身作为重点来写。在文中,发射活动只是“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子馅”。这样安排,独出机杼,富有创意。
饺子皮(包)。作者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写了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神舟”五号载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神舟”五号成功飞向天空,让人兴奋、感叹。作者并没有停留于现实的欢乐,而是独辟蹊径,回顾历史,把视线投向了太空飞行的开拓者,他认真地理清了人类航天史,中国航天史的脉络,作者这样做是因为:这次激动人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一代一代前辈辛勤探索,攻克难关取得的。
饺子馅。接着作者根据时间先后,选取了以下航天史上重要事例:(因为)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所以)中国也要搞人造卫星——(在专家探索下)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接着)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送上了天空——中国专家构思飞天梦想的草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863计划”的出台,催化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上天——“神舟”二号发射成功——“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
饺子皮(合)。用“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句合上“饺子皮”,用10分钟走完600年,走完几万里,实在妙。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语部分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
结语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潮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
二是充满鼓动性的语言。
这篇通讯,不只是报道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这一事实,更在于通过这一事实鼓舞全体中国人,所以文中的语言充满鼓动性。
(1)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这是在写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作者发出的感叹,并且用逗号将“中国”两字隔开,意在强调,读毕此句,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之感。
(2)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这短短的一句话,既写出了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的喜悦,又充分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斗志。
【答案】 C(A.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应用“扬眉吐气”。B.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劳顿。这里属望文生义。C.有血有肉:比喻文艺作品的描写生动,内容充实。D.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这里应用“不胜其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①上午9时整,②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③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④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⑤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节选的部分在“电头”中点明了________和________,第二段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角度写了飞船升空的情景。
【答案】 地点 时间 听 视
3.第二段的顺序不够合理,请重新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④②③⑤(适当注意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
4.为节选部分加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神五”飞船顺利升空
5.这段导语用了哪种写作方式?各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导语运用了描述式和评论式的形式。写发射的环境是“朝阳辉映”,发射架是“耸入云天”,“神舟”五号是“乳白色”,而写到杨利伟则是“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其次,作者还对这个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6.对本文的内容及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用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形成一种首尾圆合的结构。
B.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C.新闻报道强调时效性,本文用很大篇幅叙述了中国航天史,使得本文有点不像新闻了。
D.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作者总是将其放在历史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即有这样的特点。
【答案】 C(共37张PPT)
腾去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飞天梦之一
神龙凌空
嫦娥奔月
嫦娥是帝喾的女儿,也称姮娥。她美貌非凡,是后羿的妻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无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飞天梦之二
敦煌飞天
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紧那罗,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飞天梦之三
飞 天

飞天梦之四
万户上天
太空探索其实就是从个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进行载人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又名万福)。据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
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从远古的嫦娥奔月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今天,随着国家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一梦想终于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读音字义
耸 (sǒng) 入云天 喷 (pēn) 射
横亘 (gèn) 橘 (jú) 红
翌 (yì) 年 苛 刻 (kē kè)
一、新闻结构
读新闻 析结构
段落 结构 内 容
1-3
导语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4-26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主 体
新闻事实
27-29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结语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30
新闻背景
学学写新闻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反映最真实最简明的内容。
阅读本则新闻,思考:
1.你能从本则新闻的标题中筛选出什么信息?
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3.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1、导语部分:指出①至③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说说第③段的作用是什么。
2、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请概括第二部分具有重大意义的六件大事。
4、主体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5、主体部分用大量篇幅写背景材料有什么好处?
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立体感、 现场感 )
议论(表露感情、倾向、观点 )
点明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指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1、导语部分:指出①至③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说说第③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段,承上启下
2、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请概括第二部分具有重大意义的六件大事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4、主体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是建立在叙述“神五”飞天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来写的,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对新闻事实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把航天史的材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能及时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同时把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去考察,使事件本身具有历史的纵深感,意义也更加突出。
5、第二部分用大量篇幅写背景材料有何意义?
文章的结语部分,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天梦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神舟六号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人造卫星的探索
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航天
神舟七号成功出舱
神舟四号上天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神舟五号降落
杨利伟
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在“神五”飞船中工作。
“神舟五号”胜利归来!
神舟六号图片汇集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首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
这是费俊龙拍摄的作品,照片中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计划绕月飞行一年。
嫦娥绕月
2008年9月25日21:10分,神舟七号点火升空,28日17:13分着陆。
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
翟志刚走出航天仓。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2003年2月1日9:00在预定着陆时间前瞬间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燃烧,飞船上包括一名以色列人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02月0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时解体。另外,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10次升空时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