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日·月》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日·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7-11 10:30:00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短文两篇-巴 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 ng)
一撮灰(cu )
皓月(haò)
妲娥(héng)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
的地方。
yang,日出。
解释下列词语: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当代作
家。 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0
年秋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1927年赴法
国巴黎求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时,
始用巴金的笔名。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的荣
誉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予他名誉外
籍院士称号。 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
主席、主席,上海文联主席,《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主编。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鲁、郭、茅、巴、老、曹”现代文学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如今只剩巴金,他成了硕果仅存的国宝。2003年11月25日是老人99岁生日,按照中国民间习俗为百岁寿辰。
自传: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
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 “下等人”中间
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
们的悲惨生活,在伪 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
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
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 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 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 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 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 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 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
代表作品: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个高
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
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 《家》、
《春》、《秋》“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
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
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
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
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
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学术界认为这
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
“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
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
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
写作背景:
当时,二战进一步升级,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国,大片国土沦为敌战区,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而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国、共、日、汪之间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悲观失望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同时,依然有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抗日战争激发了巴金的爱国主义热情,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运动之中,在8年抗战中,巴金辗转于上海、广州、汉口、昆明、成都、重庆、贵阳、桂林之间,和人民同患难共命运,自觉地用笔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写下了大量反映抗战生活的小说和散文。   巴金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一个把个人命运融入民族解放斗争的革命作家。他在1942年出版的《废园外·后记》中写道:“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那些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今 ),原名李
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
人。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
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日 —太阳,它是炙热的星体。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段落思意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 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飞蛾——追求光
夸父——追求热
敢于追求
勇于牺牲
一往无前
赞美精神
主观抒怀
飞蛾、夸父为什么值得赞美?
月光——冷——死的光
嫦娥奔月
改变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作者想说嫦娥奔月的原因是什么?
飞蛾
夸父
嫦娥
象征
希望和信念
人生
生活
探索者
殉道者
仁人志士
抗日军民
象征手法: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月光下的密林
电子望远镜下摄的月亮图片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李白(月下独酌>)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