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4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4 20:5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蒹葭》教学实录
庄浪县水洛中学孙玉霞
1、导入
师: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我们通过《诗经·蒹葭》来佐证这句话。
2、(出示幻灯片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21教育网
师:春秋中叶大约在公元前4、5百年前,所以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在那时候我国已有了像《诗经》这样的经典之作,可见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21cnjy.com
《诗经》按内容和写作风格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有大雅和小雅,它与颂一样,基本上是朝廷用来祭祀的祷文,故歌功颂德的成分较多;而风又称为国风,它和乐府诗一样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民谣,所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情,风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21·cn·jy·com
总而言之,《诗经》既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3、(出示幻灯片2)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师: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类似于“见景生情”。
总之,它是笼统的将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揉和在一起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文章来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请同学们朗读《蒹葭》,说说本首诗分别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回答略)
刚才同学们说了,《蒹葭》每章的开头两句用的是兴,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那么这里的他物指的是(生:蒹葭),蒹葭也就是芦苇,那么芦苇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看图(出示芦苇的图片),蒹葭就单个而言,纤细,柔弱,随风而荡,没有羽毛丰满,却比羽毛妖娆;如果大片大片的生长在水中,有了气势,则浩瀚缥缈,朦朦胧胧,神秘莫测。大家想象一下成片的蒹葭像什么?(生:像云、像雾、像海浪等等)它使我想起一首歌:“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那么此处所咏之事是什么呢?
生:对伊人的爱慕之情和追随之意。
师:《梅花三弄》中唱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依”,情本虚幻而无形,飘渺而不定,说不清道不明,如梦幻泡影,像潮起潮落,而芦苇亦如是,这不应征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吗?www.21-cn-jy.com
因此我认为这里不仅用了兴,还用了比,所以说《诗经》中的诗歌在使用兴的表现手法时,所言的他物绝不是信手拈来,随意妄言,它应该与所咏之事有一定的相似相关之处。 www-2-1-cnjy-com
4、(出示幻灯片3)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师:本文对伊人没有任何描绘,我们不知她长相如何,出身怎样,她犹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模糊的,朦胧的,但即使我们不能睹其芳容,不知其姓什名谁,但我们依然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魅力,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你感觉到的伊人有何特点?2·1·c·n·j·y
生:扑朔迷离 ,飘忽不定,来去渺茫;
生:飘飘乎若仙,遗世独立;
生:美丽 、高洁;
生:可望而不可即……
师:那么她仅仅指某个人吗?
生:她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
生: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
生: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
生:一切美好的东西。
师:所以说本文对伊人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出示幻灯片4)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师:此处讲述的是什么,谁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逆境中苦苦追寻的过程。
师:万事开头难,主人公不怕艰难险阻,能够坚守在这里,是因为他坚信:伊人就在此处,这让我们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句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而主人公坚持不懈,苦苦追寻的过程又让我们想到哪句诗?
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那么追寻的主人公是何身份,什么地位,什么面目,文中可有交代?
生:他和伊人一样是模糊的,朦胧的。
师: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特点——
生:执着;
生:坚定;
生:忠贞不渝
……
师:他执着坚持的样子让我们想起哪句诗?
生: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师:所以说文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特指一人,他可以是任何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6、(出示幻灯片5)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此处写什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生: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道路终于变得顺畅,伊人就在眼前,好像触手可及。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哪些意境相同的诗句?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那么同学们觉得这河水有何象征意义?
生:是高山、深堑;
生:是宗法、礼教;
生: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障碍……
师:主人公追寻的结果如何,文中可有交代?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留下悬念。
师: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主人公和伊人一样并非一人一事,所以结局应该因人而异。在追求的路上,有的人可能马到成功;有的人可能无功而返;有的人可能功败垂成;有的人可能半途而废……21·世纪*教育网
那么同学们,你们目前的伊人是什么?你追求的结果将会怎样?谁给大家谈谈。
生:我目前的伊人就是中考,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会榜上有名的。
……
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生:这首诗歌抒写了对伊人的倾慕之意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你对文本的理解,深情的朗读全文,其他同学作评价。(朗读略)
生: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生:“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生:“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生:“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师:根据以上同学的点评大家自由朗读一遍。
如果大家觉得读不足以表情达意,那就用配乐唱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一下我们对本诗的理解。
生:(唱略)
师:最后,我们听一曲《在水一方》它就是以《蒹葭》为原型改编的歌曲,大家听一听,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结束语: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蒹葭》一文,窥一斑而见全豹的领略了《诗经》的写作风格,我迫切的希望“一石激起千层浪”——本节课能够激发同学们对《诗经》的兴趣,课后能够多翻阅这部经典之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