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生物与非生物
1、 教材分析
七年级《科学》以这一节为入口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观察生物的世界。教科书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蜗牛作为代表生物,设计了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观察过程。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特征。同时通过对蜗牛的观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为分类理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2、 教学准备
放大镜、食醋、蔗糖溶液、脱脂棉等;提前布置每位学生捉一只蜗牛带到课堂。
3、 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讨论、比较。
4、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问题1:请同学们观察教室里外,都看到一些什么物体? 答:课桌椅、黑板、电风扇、电脑、人、树木------
问题2:这些物体主要有什么区别?如果让你将它们分类,你会分为哪几类? 答:一类无生命,一类有生命。 可分为两类。
新课、书: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 再举例,生物:如老虎、兔子、鸟、榕树------非生物:如纸、笔、窗户------
一、观察蜗牛讲:下面让我们来观察蜗牛问题3:同学们是在哪里捕捉到蜗牛的? 答:草丛中,树木下阴湿的地方。得出蜗牛的生活习性——草丛中及阴湿地方。
布置学生观察蜗牛活动:分发放大镜,活动1: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找到蜗牛的外壳、触角、眼、口、足等。一位学生发现:蜗牛吃树叶时,东西从口——两触角中间顶部流过去。(放大镜的使用学生一般都会。)
活动2:观察蜗牛的爬行。 将蜗牛放在树叶上,观察蜗牛的爬行。发现:回留下痕迹。是蜗牛分泌的黏液。
活动3:试验蜗牛的感觉。问题4:你猜想蜗牛有感觉吗?有哪些感觉?如何验证?请设计实验来验证。(发给每组米醋、蔗糖溶液、棉花签。)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巡视、指导。对学生汇报的结果进行讨论,评价。 猜想有视觉。用书本遮住蜗牛上方,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影中,看蜗牛如何行动。结果:部分学生能观察到蜗牛向着光线好的一边爬行,但有些蜗牛现象不明显。猜想有触觉。用笔头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看蜗牛的反应。结果:蜗牛会躲避。触角最明显。猜想有嗅觉、味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面3厘米处,看蜗牛的反应。结果:发现蜗牛转向爬行,会躲避。在蜗牛前方的纸上滴几滴蔗糖溶液,看蜗牛的反应。结果:蜗牛会向前爬,有些学生观察到蜗牛会用口舔。猜想有听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里鼓掌,看蜗牛的反应。结果:蜗牛没反应。(部分学生能设计以上类似实验来验证,多数学生是参照书本来实验。)得出结论: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问题5 (引导学生在观察基础上小结、思考)蜗牛的形态特征?各部分结构有何作用?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蜗牛有哪些感觉?可见,一旦外界的刺激被蜗牛所察觉,蜗牛是否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这有什么意义?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课后,你对你的蜗牛要如何处理? 答:有外壳、触角、眼、口、足等。爬行可寻找食物、交配繁殖后代。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可帮助蜗牛寻找食物、躲避敌人等。是害虫,因为它吃农作物的茎、叶。课后,应放会大自然。一生答:利于生态平衡。
二、生物与非生物问题6:用笔尖触碰蜗牛和课桌,有何不同? 答:蜗牛有反应,桌子没有。
问题7:蜗牛是生物,会对刺激作出反应,桌子是非生物,不会对刺激作出反应。为什么生物会对刺激作出反应? 答:生物有感觉。
布置学生看书P32图和P33表格,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进行讨论。 讨论,答案有: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能长大,能呼吸,能进行新陈代谢,非生物不能。(一位学生能回答出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由细胞构成。)
三、动物和植物讲:请你就动物和植物各举几例,并说说你区分动物和植物的理由。 举例讨论动、植物的区别。答案有:是否需要吃东西、是否进行光合作用------
10、请学生小结本节课获得的知识。 答: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有哪些感觉等。2)知道物体可分为生物与非生物及两者的区别。3)知道动物和植物有何区别。
5、 课后感受
1、 学生捕捉蜗牛的热情高涨,出乎意料,很多学生都捉了满满一小瓶。对于自己捕捉的蜗牛,学生观察起来也特别感兴趣。多数学生观察仔细,能得出正确的观察结论。个别学生能对他人的观察结论提出质疑,应予以提倡,并帮他分析原因。一组学生观察到蜗牛摄食的情况,不拘泥于老师要求的观察范围,难能可贵。
2、 在讨论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的区别时,一位学生提出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有细胞构成,出乎本人意料。可见,个别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是比较广的。同时也说明一个班不同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差异很大。科学素养的培养,除了《科学》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主要途径外,课外相关知识多渠道的摄取也不可少。
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体会到,新课程的的编排与老课程的不同之一是,在学生的认知领域,比较注重学生“习得”,如本节课设计了观察蜗牛这一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仅培养了观察能力,也轻松“习得”新知识,而不是由教师传授,“学得”新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灌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