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4 20:13:39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的“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阅之动容,为之陶醉,心随文动。它是一篇典范的,又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精品。对于这样的文本,披文入情,因情动心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因而《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所以,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掌握写景状物及其语言特点,并能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美情,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成为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析:根据文本,《荷塘月色》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质疑自觉和质疑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因而,本课通过引导启发,引起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整合。下一步,通过师生互动,对文本阅读进行深化、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探究方法的习得,探究过程中情感体验的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师生互动,启发诱导的最佳时机、方法、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体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美的初步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朱自清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展示幅荷塘月色的图片。
导语: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板书课题)
2.观看视频,简介作者。
播放视频短片《二十一世纪文化名人朱自清》视频剪辑,让学生对朱自清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激发起求知的欲望,再由此迁移到朱自清的文字上。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处理与本文有关的词语,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学习和阅读的朱自清的作品。如《春》、《匆匆》、《绿》等。应注意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写作中的地位。写作背景的过分明确往往对文章的主题会造成一定的伤害。不朽的文章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即使脱离了某一个时代,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其主题情感是普遍的。
故可以尝试在现时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2)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教师配乐范读4、5自然段,组织学生品读重点段落4、5自然段,讨论、交流,深入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和特点。
1.阅读鉴赏第四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老师适时点拨。
明确:
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讲解: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诵读鉴赏第5段。
(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写荷塘上的月色,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文章中写景的文字十分出色,作者使难状之景如在我们眼前。
4.学生朗读第4、5两段,再次感受美。
过渡语:?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影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同学们,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援助的面粉,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朱自清的高度评价。但是你们可曾知道作为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走过了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复杂痛苦的心路历程?
四、研读情感,明确主题
1.播放反映本文创作背景的视频剪辑。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多媒体视频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其间,能切身感受到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特殊情感。
2.探究文本,讨论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
A 找出文中直接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
B 为什么作者一开篇要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呢?而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时候又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又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作者到底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点拨讲解: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3.借李商隐的诗,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总结圆形结构写作技巧。
向晚不适意(愁)—驱车登古原(遣愁)—夕阳无限好(无愁)—只是近黄昏(深愁)
4.圆形结构写作技巧
外结构:出家门——赏月色、观荷塘——回家门
内结构: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5.小结:
这篇散文向我们展开了一副优美宁静的画面,从画卷中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位不满黑暗现实,内心充满苦闷,正直爱国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知识分子。纵观朱自清先生曲折的一生,再谈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教益。
五、总结学法,掌握技巧
1.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2.了解背景,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透视创作历程。
3.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
略。
课件24张PPT。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起来了,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动人的图画。作者将这幅图画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课文导入【知识与能力目标】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荷塘月色》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质疑自觉和质疑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感情,体会朱自清高尚的民族气节。
学习目标朱自清走近作者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岁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1929),散文集《背影》(1928)《你我》《欧游杂记》(1934)《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走近作者荷塘周围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情感: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听读课文,感知情感理清情感变化线索
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愉悦失落  找出文中集中描写景物的段落,品赏美景。
  明确:第四、五、六段。
  三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第四段终点写月下荷塘,第五段重点写荷塘月色,第六段重点写荷塘周围景色。揣摩语言,感受语言美  二、听课文第四段朗诵录音
   1、思考文章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
   2、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3、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感受。 揣摩语言,感受语言美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揣摩语言,感受语言美亭亭的舞女的裙揣摩语言,感受语言美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揣摩语言,感受语言美月下荷塘再读课文,品赏美景 比 喻
如: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2、“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3、“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淡月挥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不染纤尘的美质。再读课文,品赏美景 再如:写荷塘里的月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幽静、优美动静结合品读课文,掌握写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泻:“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突出雾的轻和柔。品读课文,掌握写法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洗:表现月光的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写出叶子和花在月光下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品读课文,掌握写法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充满艺术灵性,更能写出投在荷叶上的倩影之真之美。品读课文,掌握写法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品读课文,掌握写法荷塘月色 月光(泻)青雾(浮)叶和花(洗)参差、斑驳、弯弯、稀疏乐
曲(通感) 通感: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光:影:品读课文,掌握写法荷塘四周 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远山——隐隐约约路灯光——没精打采蝉声、蛙声——热闹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品读课文,掌握写法品读课文,掌握写法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常用的线索:时间、空间、思想感情的变化、事物、诗句······
回顾: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品读课文,掌握写法从下列练习中任选一项完成:1.请你试着用本文的艺术技巧写一段景物描写。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并摘抄喜欢的段落,写下自己的感触。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