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主备
辅备
授课教师
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时数
1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喜欢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难点重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问题探究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通过给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课题引入
上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呈现巩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教师展示史料:
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作为文明国家,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同世界各国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赢,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想。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为此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提问: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1912年2月12日。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3.教师讲述:清帝宣统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提问: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教师提问:袁世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他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不会。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教师提问: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凯进行抗争。
4.教师强调:1912年4月,孙中山正是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教师强调: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权利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立法权
参议院行驶立法权
行政权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司法权
司法独立
3.请同学们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组讨论它所具有的进步性?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它反映了革命党人以法律为武器对付袁世凯、维护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具有现实针对性。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宪政意识。
②它不仅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遭到彻底否定,“平等”、“自由”的民主口号得到肯定与确认。
③作为资产阶级制定颁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献,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教师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课堂练习
1.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是在( )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2.1912年,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这意味着中国( )
A.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结束
3.袁世凯成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不包括( )A.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孙中山的南京政府
B.袁世凯对南京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C.南京政府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倾向袁世凯
D.南京革命政权内外交困处境艰难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实质意义是( )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体现天赋人权
C.规定了民主共和政体
D.体现了三权分立
5.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和全面的是( )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③革命派想以此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④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课堂小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始了中国的新纪元。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对内、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仍将负重前行。
板书与作业
备注
板书
本课作业
基础训练第10课
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民主政治,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其中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约法的颁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通过向学生展示有关《临时约法》的各种历史资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交流本组对《临时约法》的评价,能很好的解决难点。还有值得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比如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运用、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过渡等,通过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