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一单元3《囚绿记》【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二语文第一单元3《囚绿记》【教案+课件】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6 10:15:12

文档简介


《囚绿记》
《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作家将自然界的“绿”与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 作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有粗略的描写,“便有一片绿影”,仅是影子;有精细的“特写镜头”,“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还有对绿枝条变化过程的描写,“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这些描写正是课文“出彩”之处,应当细细品味。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是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但是不应过早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 学习本篇课文,读懂是主要任务,但是也可以顺便进行写作训练,做到读与写互相促进。“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写作训练,就是模仿课文写一篇短文(只写精彩片段也行),最好做到有精彩的描写,或多或少写出景物的一些特点和神韵。还可以参考“语文1”写作单元的“写景要抓住特征”的内容,温故而知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咏物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路径;
2.会品读关键句段理解“绿”的形象特点;
3.理解作者“囚绿”的情感与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取“标题入文”的阅读方法解读文本:从标题“记”字切入文本,直击重点寻囚绿语段,四字短语快速概括,梳理叙事脉络;从标题“绿”字切入文本,品读描绿佳句,概括“绿”之形象;从标题“囚”字切入文本,思辨反推,理解主旨,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经典文章中读出自我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寻找生活的希望与生命的尊严。
【教学重点】
1.学习咏物抒情类散文的阅读路径;
2.读懂作者“囚绿”的情感与意图。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囚绿”的深意。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批注;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陆蠡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入课:同学们,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你可能会遭遇失败与不顺,也许会丢失起点,迷失自我,希望今天这节课能够带给你一点启示。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读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陆蠡的一篇文章——《囚绿记》。
2.破题:结合课文预习,说说你从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提示:囚绿,指的是作者囚禁了窗外常春藤的枝条;“囚绿记”,即记叙“囚绿”的经过;记,暗示本文以叙事为主;《囚绿记》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咏物抒情散文。
3.授法:我们将用“标题入文”的方法来研读这篇课文:从记字入文,看课文所“记”何事;从“绿”字入文,品读绿的形象特点;从“囚”字入文,体味“囚绿”行为背后潜藏的深情。
二、检查预习,初识作者
检查学生课文批注情况,投影并点评。
陆蠡(lǐ)(1908一1942),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以及粤教版选修4第5课,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及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绿是什么?“我”为什么如此热爱这抹绿?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为什么要“囚”绿?
(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3、我“囚”住了那抹绿吗?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四、研读情感,明确主题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对这位被囚的“绿囚”你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后回答。
本文是作者在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关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因而将它囚。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常春藤的不屈不挠;显示了生命不可侵犯。)
附:《囚绿记》板书设计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小结: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2.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正面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五、总结学法,升华情感
总结语: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真善美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结束语(生齐读):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略。
课件14张PPT。师生交流,引入新课师生交流,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有关“绿”的成语或诗句。绿,带给大家什么感受? 明确:绿色是自然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它生机勃勃,活泼可爱,是生命的象征。它可以给失意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可以给焦虑的人带来精神的宁静,可以给苦闷的人增添生活的快乐。师生交流,引入新课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白居易《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生交流,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青年,他因为爱绿,真的把窗外的绿囚禁到屋内,这位青年是谁?
对,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 同学们,在文中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快速扫描课文,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进入课文,了解背景 课文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其实,这也是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过程。初读感知,梳理结构 1、“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绿对处于逆境中的人有一种激励作用,给人带来生命、自由的希望。悟读质疑,理解内容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在第8段中,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可以理解的。悟读质疑,理解内容 3.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明确:因为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悟读质疑,理解内容1、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们不可干扰;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品读深华,理解主题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由绿的特点、社会背景、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明确: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品读深华,理解主题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叙述是自然朴实的,描写是简约质朴的,情感也是诚挚而朴素的。作品朴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这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学以致用,掌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