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日食[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6-05-07 21: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案例 日食
1、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体现日、地、月关系的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物理光学知识,教材对日食的光学传播原理做了淡化处理。本节课的重点是日食的形成原理和类型,难点是日食的形成原理。通过模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同时突破重、难点。通过实验、观察的探究性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探究的能力.
2、 教学准备
同桌为一组,一个乒乓球(当月球),一张圆形滤纸(当太阳)。
3、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及多媒体教学为主。
4、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引入: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变化导致了月相的变化,还会导致出现什么天文现象呢? 个别学生能回答:还有日食、月食。
2、设问,引入新课:大家平时都听过或看过日食,到底什么是日食?它是如何产生的?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日食的知识。
3、新课:一、日食 播放动画、图片:(1)日、地、月三者的运动;(2)日食景象。 观看,了解并得出: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叫日食。
4、书:1)日食——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5、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日食?设想情境:晴天,当你站在大树的影子里,透过树叶,你所看到的太阳是如何?此时,太阳、树、人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答:有时看到太阳部分被树叶遮掩。 此时,位置关系是人——树叶——太阳。
6、问题2:将大树改成月球,是否会出现如下位置关系:地球——月球——太阳?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答:会。 此时,太阳会被月球遮掩。
7、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日食成因的活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乒乓球,发给每组一张滤纸。要求:按图3—32的A、B、C三个位置观察并在书上的空白圆内画出看到的现象。纠正个别学生活动中的操作错误。评价学生观察的结果。 小组探究活动1:用滤纸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月球,滤纸直径约是乒乓球直径的四倍,滤纸与眼睛的距离也约是乒乓球与眼睛距离的四倍。分别按图3—32的A、B、C三个位置放置,观察圆形滤纸被遮掩的现象。在书上的空白圆内画出看到的现象(用斜线表示被遮住的部分),一学生上来画。观察结果:学生评价画得正确与否。
8、问题3:通过实验,你知道日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答: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9、课件:日食的三种类型图片。 观看
10、问题4、在刚才的A、B、C三个观察中,看到的现象分别与图中的哪种日食类型相似? 书:2)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答:A——日全食, B——日偏食,C——日环食。
11、问题5:日全食是怎样形成的?形成过程如何?要求:活动并做图。评价学生观察的结果及画得正误。 活动2:按图3—34实验,将乒乓球由A向B移动,观察大圆被小球遮掩的过程。观察记录,在书上的空白圆内画出遮掩的过程。
12、课件:日全食过程图。 将观察及画的结果与课件比较。理解日全食的形成。
13、问题6:日全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问题7:你能根据日全食过程推测日偏食、日环食的过程是怎样的吗?课件:日偏食、日环食过程图。 讨论答:西缘开始,东缘结束。讨论、推测,用乒乓球模拟。(较多学生有困难。)观看,与自己的推测比较。
14、问题8: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问题9:日食在农历的哪一天可能发生? 答:太阳——月球——地球。 在初一(朔)可能发生。
15、讲: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o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学生理解较难,了解即可。
16、小结
5、 课后感受
1、 日食是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只听过,并没亲眼看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尽量多展示有关日食的图片,充分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知,学生便能很轻松的了解什么是日食、日食的类型等内容,学习兴趣也更高。
2、 日食的形成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物理光学知识,教材对日食的光学传播原理做了淡化处理。通过模拟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察、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实验、观察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探究性。通过该探究实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让学生较轻松的了解这部分知识,课堂上能突破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不能从理论上去理解,学生遗忘得也快,课后落实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