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1-16 14:2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臧克家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1课时
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激趣导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他既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资料助读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了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打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
资料助读
2.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这首歌的歌词是七十多年前创作的一部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那是在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在西方的“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许多屈辱后,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澳门》为其中的一首,现摘录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资料助读
  本文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抗日战争时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1942年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出版《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建国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本文是一篇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的叙事散文。作者从三十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写起,一直写到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关于作者、作品
资料助读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屠杀殴打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一二·一”运动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学生运动一样,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国民党反动派一手制造的“一二·一”惨案,以血的事实教育了广大群众,推动了许多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教师和社会人士走上坚决斗争的道路。“一二·一”运动是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群众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第一枪,这一斗争有力地打击和孤立了反动派,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
背景资料
自学探究
字音字形。
 衰微(   )   赫然(   )  迭起(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潜心贯注(   ) 慷慨(   )淋漓(   )  
气冲斗牛(   )  迥乎不同(   )
shuāi  hè  dié 
qiè  wù 
qián  kāngkǎi  línlí 
dǒu  jiǒng
自学探究
词语解释。
 衰微:
 赫然: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自学探究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自学探究
文章是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写的。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做”写了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说”也写了三件事: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走在最前列。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 围绕这两个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
事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自学探究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
的什么特点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有何作用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第九自然段开启下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合作质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以组内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对比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唐诗杂论》——严谨刻苦;《楚辞校补》——孜孜不倦;《古典新义》——日夜不懈。
合作质疑
(3)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合作质疑
(4)作者是怎样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优秀品质的 请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红烛(序诗)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