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科学文章阅读
主讲:黄冈中学高级教师 吴章盛
一、科学文章阅读内容概要
科学文章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科学文章阅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所谓“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指的是一定的语言环境(通常是所谓上下文)赋予某词语的具体表达意义。词语的含义主要指:
(1)多义词(即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如1997年全国卷所考的“内容”一词的三种含义。
(2)指代词(如:之,其,这,那)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的指代义。如1994年全国卷所考的有关“四角龙”的科学文章中对“其”字的含义的理解。
(3)词语的基本义与转化义,包括引申义、比喻义,采用修辞手法(反语、双关、象征、讳饰等)形成的临时义,或与基本意义在词义、感彩、语体上有差别的意义。其中包括:①某一概念的语境义,如2003年全国卷考“温室效应”的含义。②被语境具体化了的含义,如2000年所考的“影响”一词被特定语境赋予了具体含义,即“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③词语的比喻意义,如1999年所考的“刀法、万象、画龙点睛”几个词的比喻义。
(4)词语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如2000年春招题中“杰作”“可笑”的含义,“杰作”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可笑”指“本来是非常清楚的事,有些人偏偏是非不分,发一些莫名其妙的议论”。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指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的句子,它包括:
(1)文眼句。它是既能揭示中心,又能提挈全文的传神性的重要句子。它是文脉的焦点,不仅可以使文章在外部结构形式上交织缝合在一起,而且能够使文章内部意义贯通流畅。
(2)主旨句。主旨语句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全文的核心、文章的灵魂,具有极强的概括力。
(3)内涵比较丰富,表达比较形象或比较含蓄的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句子。
(4)表现整个作品的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既能起到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作用,又归纳或提示了上下文内容的句子。
(5)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语句。这类语句语意含蓄,往往是由于作者出于某种原因(如社会制约)、某种目的或表达的需要,故意不直说,而运用双关、潜省、暗示的方法,把含意隐藏在语句中。对这类语句,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隐含的信息。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文中的信息”包括以下几点:
(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如2002年、2003年高考第7题考查对文中的基本概念“沙尘暴”和“温室效应”的解释。
(2)文中某一观点或结论的依据,包括实验数据、结果、有关理论、有关事实、现象等,如2001年全国卷第18题(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
(3)某一现象或行为的原因、目的或者它所包含的范围,如2000年全国卷第18题(“不属于韦尔奇所做实验的内容的一项”),2002年全国卷第9题(“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同样,在文章中,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需要分辨。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我们只有在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得出正确判断。如1996年全国卷第23题(“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推理,就是根据文中已知的信息进行推测,从而对文中未有的信息(如事物的发展趋势、结果等)进行断定,它包括必然推断(一定会怎样)和或然推断(可能会怎样)。要保证推断的结论严密可靠,关键在于把握住信息之间的关系(条件、因果、递进、相反、相承等),合理地进行推导。推断能力的测试大多出现在科学文章(自然科学文章和社会科学文章)阅读之中。
想像,是根据头脑里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目前,高考还未出现想像能力的题型,但我们应了解想像的特点和规律。想像的内容可能有:根据文章的内容、想像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可能有的表情、语言、心理或动作,想像特定情景、场所、想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或事件的细节,等等。想像能力的测试,一般来说,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阅读之中。
二、解答科学文章阅读试题的一般方法
1、解答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的一般方法
(1)找准找全原文相关词句,通过上下文分析理解。高考试题所考的词句含义,往往是其在特定上下文的语境义,因此,解题时,首先要回到原文相关段落(尽量将搜索范围扩大),找准找全相关词句,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理解。具体说来,应注意几点:①从与上下文的有关词语的搭配上辨别理解;②从上下文中寻找同义词句或对应的解释句。阅读材料中有时会出现相同意思用不同词句来表达和有的词语文中有解释等情况,应充分加以利用;③代词的指代意义要从前文中由近及远地寻找。文中出现的代词,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人、事、物之后的,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要在前文找,且要“由近及远”地找。找到了指代义后还要注意检验,即将代词置换出来,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连贯通达;④分析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等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时,要联系原文的上下文、文章的中心句或议论抒情句乃至文章的中心、写作背景等。
(2)比较分析,注意概念的一致。科学文章阅读都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的,其选项往往要将文中相关的词句换一个说法来表述,或“似是而非”(错误的表述),或“似非而是”(正确的表述),因此我们要练就“火眼金睛”,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去伪存真,作出恰当的判断。
(3)紧缩长句,把握重点。科学文章阅读的材料,有时选的是译文,表达上与我们的习惯有距离,句子长,概念多,意思绕来绕去,比较别扭,这就要用紧缩长句的方法,删除枝叶抓主干,把握句子主体部分的意思。
(4)对比喻词句的比喻义(常常是隐含义)要结合上下文,尤其要利用上下文的阐释词句加以揭示。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句常常含蓄,其隐含义一般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分析。正因为其含义隐蔽,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会在相关的语境(一般在该词句出现的上一句或下一句)中,对其进行阐释。因此,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句的含义的理解必须从上下文由近及远地去找答案。
2、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试题的一般方法
(1)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是判断选项正误的关键。选项大多可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后,应将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对照分析,然后作出判断。
(2)注意试题转换信息的方式,透过迷惑抓正确项。试题的正确选项的拟制常常不是直接截取原文有关语言信息,而是有所转换,即改头换面。
(3)注意敏感焦点,去伪存真,排除干扰项。还要注意“无中生有”的设题陷阱。
3、解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试题的一般方法
阅读科学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有的科学文章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阅读时要弄清有哪几种不同的观点,几种观点之间有什么区别。然后针对试题的选项进行认真分析比较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4、解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像的试题的一般方法
解答这种题的思路及方法是: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找到有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判断。解答这种题,找准、找全有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2005年春·高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在哪里有着最接近的特征呢 我认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悲剧中。例如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就呈现着与古希腊悲剧更相接近的美学特征。
在这里,首先存在着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观念的问题。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
在《精卫填海》中,“东海”体现的是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力量。精卫为了寻找、享受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被大海溺毙。她对给她带来巨大灾难的东海充满恐惧也充满仇视。精卫无法向东海屈服,她要填平东海,消除产生她的灾难的根源。但她力量的微弱和体现着宇宙、世界、大自然力量的“东海”的浩瀚,使她永远无法达到她的目的。而我们却在她的悲剧性的抗争中感到了她的情感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感到了她的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在这里,有人类自我存在的悲剧意识,有贯穿于这个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是在精卫与“东海”的分裂和对立的意识中产生的,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所以,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不自量力,但也正因为他的不自量力,使他要与日竞走,终因焦渴而死,但却使他的生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我们把中国古代这两则神话故事同古希腊悲剧对照着思考,就会看到她们有极为接近的美学特征。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意志、世界的意志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世界、自然的分裂和对立。在这种对立中,“神”的力量是奇大无边的,“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他不能没有的独立的愿望和追求。比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但人类需要火种,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但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表现了自己的英雄精神。他的悲剧得到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站立着,表现了自己的崇高。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是因为他反抗的是主宰着整个人类的力量,这力量是他永远无法战胜的。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人们才在悲剧人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所蕴藏的全部能量。
在总体的审美形态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悲剧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有着最为接近的特征,它们都在悲哀与力量的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崇高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宇宙、世界、大自然面前的命运,是古代人的命运的悲剧。
(节选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4、对人类悲剧观念产生原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类对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始终怀有未泯的恐惧和仇视。
B.人类渴望拥有撼动整个宇宙、世界的意志和战胜自然的力量。
C.人类感受到自身的意志和力量是与整个宇宙、世界、大自然分裂和对立的。
D.人类不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但在抗争中,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
答案:C
提示:
答题的依据主要在第二自然段。A、B两项所说是“悲剧精神”?见第三自然段“这种悲剧精神是由精卫对带给她灾难的‘东海’的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的情绪构成的,这种始终未泯的恐惧和仇视使她产生了坚定不移的意志,这种坚定不移的意志支持了她始终不懈的填海行动”这句话?,D项中所说“自己不得不放弃独立愿望和追求”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15、作者认为“悲剧精神是人类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构成体”。你怎样理解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答题要点一:所谓“特定情感、意志和行动”是指人类在与宇宙、世界和大自然抗争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了获得自由和幸福而产生的情感、意志和行动。要点二:所谓“构成体”是指悲剧精神贯穿于情感、意志和行动之中,“情感”产生“意志”,“意志”支配“行动”。
16、为什么说夸父“不自量力”“与日竞走”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答题要点一:夸父明知抗争的是无法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但他仍不懈地与日竞走。要点二:夸父在与日竞走中,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英雄主义。
17、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有很接近的美学特征,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的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显示出浓烈的悲剧性。
B.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在与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的抗争中,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
C.崇高性是在人类的自身意志力量和与神抗争失败的悲哀中充分展示的。
D.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整个宇宙、世界和自然与古希腊悲剧中的神,都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
答案:C
提示:
答题的依据在第6段和第5段中。题干所说的“美学特征”属于“审美形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崇高性。A项所说不恰当,因为悲剧中的人物在顽强地反抗神的意志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是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B项所说“人本身独有的潜在能量”“没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是错误的,因为“在这种反抗中,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已经“发挥到了极致”。D项所说虽然在原文中是有根据的,但是却不是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悲剧的“美学特征”
例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 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答案:B
解析:
第7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本题的四个选项,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了“茶马古道”,要求选出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A项是对本文中心意思的概括,符合原意,可以排除。B项过分夸大了“茶马古道”在宋代国防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原文意思不符,因而是正确选项。C项和D项都有原文的依据,符合原文的意思,都可以排除。
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第8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所列四个选项,都有原文的依据,题干要求选出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没有关系的一项。A项是基于原文来说的,符合原文意思,可以排除。B项和C项只是在原文的基础上稍加变化而已,与原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可以排除。D项所述是说藏族也很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并不是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因而为正确选项。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答案:C
解析:
第9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本题所列四个选项,虽然都能找到原文的依据,但表述上都有变化而已。A项有原文的依据,可以排除。B项也符合原文意思,也可以排除。C项与原文有出入,有以偏概全之嫌。“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并不等于不需要“除茶叶以外”的任何东西。因而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为正确选项。D项符合原文意思,也可以排除。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第10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A项说“‘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有原文的依据,因而是正确选项。B项是一个不正确的推断。元代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但并不是为了“扩大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而是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下文有“治藏安藏之道”可以印证。C项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说“茶马互市”而非“茶马古道”由“边茶贸易”取而代之,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也是不正确的推断。因为“马匹的交易量减少”可能有多种原因,并不是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的必然结果,因而也可以排除。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