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指导
一、古代诗词鉴赏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目前学生备考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应将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分解为古代诗词鉴赏中的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两大类。然后应把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描写手法分为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动静结合等。也就是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诗歌鉴赏的一些基本的术语,以及它们的表达效果,熟悉了这些内容,做题时才会有正确的思考的角度,避免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这部分的复习备考要做得细致具体才行。其次要注意各种题型答案要点的把握,这里我们将此内容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诗词鉴赏的题型及答题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所以,我们在做翻译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观察这些关键点,比如“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一句,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不亦谬乎”是一个反问句而没有翻译出反问语气,就会被扣掉1分。
尤其是通假字、固定短语、文言句式等,有时候发现了考题的这几个特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句的含义。例如:我们注意到了“以此常不见悦于长者”的“见……于……”是表被动的,“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的固定短语“得无……乎”,“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的“县”通“悬”,那么就极容易翻译出原句的意思了。
(二)前后勾联,准确理解
有些语句的翻译,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没法译出它的准确含义的,还得跳出翻译语句,联系上下文,求助于左邻右舍。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中的“才德不称”很多同学直接翻译为“才能和德行不相称”,仅看文句,好象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注意到前文“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就会发现这里的“才德不称”是针对前面“才德称位”说的,因此,“才德不称”是“才德不称位”的省略,意思应该是:(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称。“不孚”也一样,之前省略了“上下”。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中的“先越”也得根据前一段吴王打败越国后允许越王投降的叙述,判断出“先越”应该是“先消灭(对付)越国”的意思。
(三)运用对称,揣测判断词义
有些需要翻译的词语的确会让人如坠云雾之中,难辨其庐山真面目。然而,有时运用对称法加以分析,往往又比较容易揣测判断出词语的含义。对称分为近义对称和反义对称两种。近义对称指在一句话对称位置上的词语,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反义对称指在一句话对称位置上的词语,它们的意义往往是相对或相反的。比如:
“不先越而乃务齐”,“务”有“谋求”这个意项,但大多数学生不清楚这一点。不过我们可以运用对称法(近义对称)来分析“务齐”的意思。“先越”与“务齐”,相同的位置,同样的事情,因此,“务齐”较容易判断,也可以翻译成“消灭(对付)齐国(意译)”。
(四)联想成语,推敲词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气息。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极多来自重要历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的来自民间口语,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而带有古汉语的印记。高三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应该积累了大量的成语。因而在翻译文言文句碰到一些一时无法判断其含义的实词时,不妨想想包含这个词的成语,说不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至于不孚之病”中,极少同学准确地翻译出了“孚”的意思,其实,只要我们想到“不孚众望”这个成语,“孚”的意思自然也就清楚了。“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孚”是“信服”的意思(在上面成语里属使动用法),因此“不孚之病”译为“上下不能互相信任的毛病”。
(五)正确切分停顿,帮助理解
汉语切分停顿不当,极有可能令人费解或者带来歧义。古代汉语由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平时基本也不说,所以切分停顿错误的现象就更容易出现了。因而,有时我们读完要求翻译的文句觉得一头雾水时,可试着回头检查一下看是否停顿有误。
如:会议新令,久不能决。(《薛道衡传》)如果我们将前一句切分为:会议/新令,句意就令人费解;正确切分应该是:会/议新令,这样意思就很清楚了:正当(朝廷)讨论新的法令。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三、散文阅读
考纲规定“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历来是考生答题时深感困难之处,可以说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分值高、判分严,考生丢分多。为此,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研究四种题型。
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研究“表现手法题型”试题;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主旨理解题型”试题。
(二)从近几年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是“表现手法题型”。因此,我们要扣紧考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做具体细致的归纳。
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散文涉及表达方式之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
2、写作方法,如类比、烘托、反衬、抑扬、象征、白描、寓庄于谐等;
3、布局谋篇,可以检测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可以检测文章局部的布局谋篇;
4、修辞方法,考纲的文字表述概括性极强,我们备考时必须将每个考点具体化。
(三)注意总结答题规律。
文学作品阅读因其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考生本题的得分率一直很低。因此在复习备考及考试中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把握规律,掌握方法,从而“跨过这道坎”。根据近年的高考试题及考生的作答情况,我们觉得同学们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
注意一:构建“粮仓”,储备文学作品鉴赏知识
储备文学作品鉴赏知识就是要具有文学作品的一般常识及与鉴赏有关的专业知识,如文学作品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及其作用;文章常见的构思特点,如开门见山、起笔突兀、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层层铺垫、先抑后扬、对比衬托、卒章明志……文学作品鉴赏知识的储备是答好阅读题的前提。我们只有清楚这些内容的真正内涵,才能找到思考的方向,顺利组织答案。有的同学由于储备不足,对此了解较为肤浅,导致不辨文体,不懂专业术语,甚至根本不知道思考的角度。
例1、2007年辽宁卷第19题: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由于对“表现手法”这一概念缺乏全面的理解,有的考生仅答了“对比”;还有的考生不清楚具体“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准;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表现手法”为何物,瞎写一气。本题答案为:这两段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
我们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同时应注意总结阅读规律、答题术语,归纳记忆如文章结构特点、写作特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文体常识等基础知识,还应注意它们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如果平时不注意掌握相关知识,考试有时就会束手无策。
注意二:尊重文本,立足文本组织答案
为确保试题的信度,命题人会着重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的主旨与作者要表现的主旨是否一致,考查考生揣摩到的文章在选材、构思、技法运用等方面的匠心和作者写作时的用意是否一致,因而这类题目虽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答案基本可算是客观的,观点在作者,答案在文本。唯有如此,方能确保阅卷的公平、客观。因此,解题时必须立足文本,遵循“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张建华语)”这一基本原则,而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进行想当然的解读。
文本中有的语句可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有的答题要点分散在文中,需要我们筛选、概括;还有的需要我们根据原文语句分析、归纳。总之,要尽量在文中找到依据。
“立足文本”还要求我们在解答有关文学作品鉴赏类题型时,既要恰当地使用鉴赏术语,又要结合具体文本展开分析,如在分析手法技巧运用时就要分析其对该文思想内容的表达等所起的作用。这样组织的答案才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有理有据。
例2、2007年全国卷I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答题时就应结合原文内容回答“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这一点,而不能仅是空洞地说明“生动形象”,否则就会只得一半的分。
注意三: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寻求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题的答案一般不止一点,多数情况下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而高考阅卷又是按点采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看分答题”的意识,尽量作到要点全面,主次分明,切忌残缺不全、主次颠倒等。考试时不少同学这种意识不强,看到题目往往想到一点就匆匆作答,觉得写得差不多了就停笔,不再思考有无其它方面的内容,从而导致丢分。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此类推,宁多勿少。
例3、湖北省2008届高三第二次八校联考第16题:文章题目“求好”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很多同学只是注意到文章开头的内容,据此概括为: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品质,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而忽略了文章结尾部分的总结: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因而漏掉了一点。
另外,有关分析某些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之类的题应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结构)两方面作答,分析文章写作上的特点应从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考虑,托物言志类鉴赏题要答出“浅层”(对某物的感叹)及“深层”(表达自身的某种情感)两方面的内容……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将这“三注意”综合运用,在整体阅读,把握了文章主题的基础之上去运用方能有效地提高得分率。我们还应注意总结各种题型的答题要点,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做题时思考得更全面、快速。
四、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共十八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八道,材料作文八道,话题作文两道。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即将谢幕。这一结论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话不妥。考纲“题型示例”共列十一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五道,命题作文三道,材料作文三道。由此看来,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三种作文题型,“话题作文”仍然没有过时,不可忽视。命题作文,要求审题时能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的关键性词语。要训练对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和句子式标题的审题能力。
材料作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练习材料作文的类型要全面,既要练习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既要练习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要练习三种模式:一是传统模式,即包括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具体要求;二是解释话题式,即话题的材料就是话题的解释,也就是将材料、提示语和话题三合一;三是直接话题式,即无材料,无提示语,只出现话题。
此时,作文的复习我们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重视审题立意。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而“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即指题目规定的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标题、字数等。比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题目,题眼在于一个“想”字,这个题目与“我握住了你的手”是有明显区别的。对于材料作文,我们需要先抽出主干,再从主干中找出立意的方向,也就是要整体把握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仅截取材料中的某一点展开;也不可主次错位,不懂得材料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与情感的倾向性。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步,这一步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在最后这段时间的复习中,建议大家把不同的题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悟到各自的特点,总结出不同的审题侧重点,以便准确而稳健地迈出作文的第一步。
(二)要重视文体训练。“符合文体要求”是《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并非不要文体,近年有的地区还明确规定了具体文体。训练中可重点掌握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最基本的文体的写法,包括行文思路、语言表达及其基本的表达方法。记叙文的表达技巧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是有区别的,两种文体的语言风貌也是不同的。
(三)要重视选材。平时要注意从生活中、阅读中积累素材,要将积累的素材内化,提升认知,净化情感,健全心智。最好是选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写,这样更容易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近年来,不少地区的作文都明确提出“联系实际”,写作者自己的体验,谈作者自己的看法、认识等。因此,只有内化生活,提升认识,才能写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的作文来。
(四)必须加强结构训练。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作文速度是考场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速度本身又与文章结构的形成密切相关。正如一位优秀建筑家心中储存有许多建筑模型一样,考生也应事先熟悉和掌握几种有特点、有创意、易把握的作文结构模型,这样既可减少协作构思的时间,而且也容易控制协作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通过有效训练,进行结构预设,应该是复习备考作文训练的一大重点。除了常规的论说体结构、随笔体结构和小说体结构外,我们还可通过教材和优秀习作,学习、掌握更多的作文结构模式。议论文,必须掌握并列和递进两种结构;记叙文,必须掌握主线串联式或中心事件嵌入式两种结构等。
(五)要重视发展等级的得分。对于写作基础比较好的考生,《考试大纲》“发展等级”所列的四个方面,有的是针对记叙文,有的是针对议论文,有的是针对所有作文,在高考阅卷老师的评分中,只要是有一点特别突出就可打满分。因此,有了好的基础等级得分,还要有发展等级得分,才能拿到高分。
依据考纲的规定,针对考生存在的问题,我们觉得: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当然考纲规定的其余考点也不可忽视。
www. ( http: / / www. /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