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两首》和其他几首诗歌的语言形式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3.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教学难点】
1. 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完成对课文的批注,对课文进行初步背诵;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诵读、翻译。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背诵这两首诗,在此基础上,阅读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诗经》篇目。
略。
课件13张PPT。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亦称“诗三百”),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本只称《诗》,后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种表现内容。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作 品 简 介★ “风”又称国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代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文 体 知 识★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比,就是打比方,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即以彼物比此物。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 兴,则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文 体 知 识课 文 导 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小雅 ·采薇
背景:周代北方的玁狁(xiǎn yǔn ) (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和命令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应当是将士戍边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即“征夫”)的艰苦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作 品 简 介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征夫在返乡途中孤独行走。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情景在眼前重现……作 品 简 介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初生发新芽。
说回家呀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
没有屋来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已长大。
说回家呀难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如火烤,又饥又渴真苦煞。
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茎叶老又硬。
说回家呀难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朝廷差事无休止,想要休息没闲暇。
忧心积郁久成痛,我恐怕不能归了!
小雅 · 采薇路边何花争娇艳?棠棣花开密层层。
路边何车真威武?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雄马,马儿雄骏势浩荡。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也靠车遮蔽。
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
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
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
行道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
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章叠唱,文字上音乐美、节奏感,情感上回环复沓、一咏三叹。
比兴手法,由物起兴,引起主人公表达的思念之情。
(物)以薇起兴,“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暮)止” 、“岁亦阳止”的变化,都表现时间流逝、时序更替。
(人)主人公焦虑、痛苦的心情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思乡之痛与日俱增。
品读课文,整体感知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背诵这两首诗,并阅读更多《诗经》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