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山西)总复习:第2篇 专题聚焦 专题五 党的光辉历程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中考历史(山西)总复习:第2篇 专题聚焦 专题五 党的光辉历程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16 16:59:13

文档简介

专题五 党的光辉历程
1.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她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这样描述:“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
(1)写出与材料一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主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
(2)根据材料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决定走一条怎样的“相反的道路”?中国革命走这样一条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反的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并确立了新的经济所有制。新的时期,中国经济的腾飞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创新,中国经济顺应世界的潮流,插上科技的翅膀,奋起直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充满光明。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确立了怎样的“新的经济所有制”及“安徽凤阳小岗村创新”的核心。
新的经济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核心:包田到户,自负盈亏。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4)材料四表达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怎样的思想观点?举例说明在这一思想观点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思想观点: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主要成就:①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 (17·德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摘自李忠杰主编《共和国的足迹》
(1)为新中国成立做筹备工作的会议是什么?图片中宪法的性质是怎样的?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或: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1952—1956年国民收入结构表(单位%)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趋于零
资料来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表中数据的变化与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或: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三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3)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想引领篇】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专题五 党的光辉历程
时事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链接考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最要会议等)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链接考点:党的指导思想等)
专题解读
线索一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时期 会议 概况 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中(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 1945年在延安召开,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实现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 1982年召开,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共十三大 1987年召开,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进一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发展目标
中共十四大 1992年召开,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中共十五大 1997年召开,通过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中共十六大 2002年在北京召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
中共十七大 2007在北京召开,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八大 2012年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共十九大 2017年10月18—24日召开,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规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写入党章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中国特色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线索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
时期 概况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1)黄埔军校: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2)北伐战争:1926—1927年国共合作领导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 (1)南昌起义:1927年,周恩来、贺龙、朱德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而后从进攻城市转向向农村进军,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1928年,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1934-1936年,红军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 (1)九一八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2)西安事变: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积极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4)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领导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5)中共七大: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签订了关于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彭德怀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中原、大别山地区,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4)三大战役:1948—1949年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5)渡江战役:1949年,解放南京,占领总统府,推翻国民政府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
线索三 新中国各项建设成果
领域 成果
经济方面 (1)农业: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调整,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工商业: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②“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民主政治方面 (1)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后,吸取教训,更加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义务教育法》《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等,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外交方面 (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在中国、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4)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5)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的外交扩展了新的空间
科技方面 (1)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两弹一星”研究的成功,大大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4)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5)1986年3月,中国制定了《国家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简称“863计划”(6)1999年至今,我国发射一系列“神舟”飞船,我国航天事业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教育文化方面 党和政府在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民族团结方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国家还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祖国统一方面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推进新时期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
新中国取得各项建设成果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正确有效的政策;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发展更快;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即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等)
线索四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一)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
时期 任务 成果与结果 感想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反帝反封建,反对北洋军阀统治 (1)成果:开展国民大革命,1924年成立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人,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开展北伐战争,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2)结果: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 抗日战争(即民族解放战争) (1)成果:初步合作形成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正式合作形成标志:七七事变后,正式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抗战胜利(2)结果: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束 国共两党历史上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两次合作都是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促成合作的,取得了较大成果,两次合作最后破裂都是由国民党挑起的;今天,国共两党代表海峡两岸民意,相互交流,其任务应当是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其往来也是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问题的形成:
(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2)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1949年 ,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至今分离。
2.新中国成立后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49—1987年两岸为隔绝状态。
(2)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3)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1993年,“汪辜会谈”。
(5)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6)2008年,两岸“三通”基本实现。
(7)2015年,“习马会”,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拓展设问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建设发展的特点。
(1)都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曲折发展。革命和建设道路上都有过挫折,如大革命的失败、井冈山及长征初期的“左”倾错误;建设时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但发展是主流,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斐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问题。
(1)1924—1927年:联合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主力。
(2)1931—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3)1945—1949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统一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3.国共关系演变对我们有何启示?
(1)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合作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3)处理问题时应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4)各民主党派应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为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