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山西)总复习:第2篇 专题聚焦 专题七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中考历史(山西)总复习:第2篇 专题聚焦 专题七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1-16 17:00:37

文档简介

专题七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1. 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飞跃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二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
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材料三 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四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
“新政”复兴美国》
材料五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用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1)据材料一,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
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承认土地私有。
(2)据材料二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大胜的主要原因。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逐渐成为亚洲的强国。
(3)材料三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请说明理由。
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材料四中罗斯福为应对危机而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它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是从哪一重大会议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请举例说明“特色”之处(至少两例)。
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6)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改革是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改革要注重创新;改革要结合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肯在就职演讲时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们不是敌人,是朋友。我们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我们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材料二 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一些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我深信我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诸位是同意我的意见的,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自下而上解决好得多。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三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联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着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中“导致”双方纽带绷紧的核心是什么?“决不可折断”的目的又是什么?
黑奴制的存废;维护国家的统一。
(2)材料二中提到的“迟早会解决的问题”,亚历山大二世是怎样解决的?
1861年农奴制改革。
(3)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的成果?新政府在这次“欧化”过程中,实施了哪些经济措施?
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上述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所反映的革命或改革有何共同意义?
都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综合上述内容,说说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我们要积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洋为中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维护国家统一,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专题七 中外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
时事
1.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链接考点: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
2.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链接考点:国有企业改革、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等)
专题解读
线索一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进行了改革。
内容:(1)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2)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和平、战争等重大问题。(3)陪审法庭是最高的司法监督机构。(4)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评价:(1)积极性:雅典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享有比较广泛的权利,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2)局限性: 雅典民主政治宣扬全体公民共享政治权利和义务,但实际上重要官职被贵族掌握;妇女、奴隶和外邦人都被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
实质:奴隶主贵族专制。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线索二 中外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1.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开始于秦国。
内容:(1)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经济上: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影响: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1)用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3)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4)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5)汉律: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6)学汉礼: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7)文化: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社会发展。
3.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一场自救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主要内容: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兴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了新式学校和近代海军。
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外国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1.日本大化改新
时间:646年开始。
内容:(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2)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3)文化上:向唐朝学习。
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查理·马特改革
时间:8世纪前期。
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推行采邑制。
影响:这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线索三 中外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促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的实力,避免人民革命的发生,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影响: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明治维新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为实现“变法图强”“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而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军事方面: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警察制度。(4)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作用:(1)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2)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强御侮的改革——戊戌变法
1898年,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经济方面:发展工商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3)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设立译书局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新法、囚禁光绪皇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变法失败。
影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资本主义内部自我调整的改革——罗斯福新政
时间:1933年开始。
内容:(1)金融:整顿银行与金融体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2)农业:调整农业政策。(3)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4)社会福利: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意义:(1)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巩固了美国资产阶级统治。(2)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线索四 中外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改革
(一)成功的改革
1.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是列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最主要的探索,它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改革
改革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目的是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首先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逐步创办经济开放区,1985年开辟四个经济开放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取得巨大成就,2017年4月设立雄安新区。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失败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试图克服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2.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未有成效,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线索五 中外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的办法称为“禅让”。
2.世袭制:从禹传位于启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天子分封土地、平民、奴隶给功臣、亲属等,封其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确立: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一切大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3)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创立、完善并大力推行科举考试制度,重视文化教育,扩大统治基础。
(4)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我国省级行政区设立的开始。
(5)顶峰: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除中书省,设三司;设立厂卫制度。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5.科举制
(1)建立: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完善:唐太宗时,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把诗歌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3)僵化: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4)废除: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1.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建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制度保证。
3.赎买政策:在三大改造期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自治机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在我国农村实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
6.“一国两制”:邓小平为实现国家统一而提出,在香港、澳门已经成功实践,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世界历史上的制度创新
1.雅典民主政治:在伯利克里当政时期达到了高峰。公民享受了比较广泛的权利,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典范,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2.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3.苏俄新经济政策: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拓展设问
1.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变革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的变革,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是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意愿的进步改革,都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进步,加剧社会矛盾。
2.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
我国的改革开放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
(1)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2)能够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强不屈、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
(4)改革措施行之有效,能顺应人民愿望。
(5)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等。
4.谈谈你对改革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1)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3)改革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4)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