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理念:
采用“做中学”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http: / / / )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
2、知识与技能:
·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三、教学重难点:
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
(1)学生课前捉到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
(3)供学生实验用的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特制的纸盒(里边涂黑,盖子上开个长条孔)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平时大家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让大家猜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板书:蜗牛)
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
二、 观察蜗牛
1、 发给学生放大镜,谈话:同学们,这是什么?(放大镜)你能用它来干什么?(观察蜗牛)(板书:观察)
2、 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观察蜗牛,并把它画下来。
3、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画的蜗牛。
三、研究蜗牛
1、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方面?
2、找到和你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你们想了解的问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
3、根据各小组所研究的问题,分别给学生提供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等实验用品。
4、提出实验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实验前可以先给你们的实验结果做一个预测。各小组的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研究记录。
5、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点拨)
6、汇报交流研究成果: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吗?
四、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对蜗牛的研究,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据你对蜗牛的了解,给你捉到的蜗牛设计一个家,饲养它,让它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但限于他们的观察水平,他们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观察蜗牛》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蜗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 http: / / / )
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