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一)从宇宙看地球
2015年7月18日晚,我国各地观看到双星伴月的有趣天象。弯弯的娥眉月与金星和木星近在咫尺,交相辉映,十分引人注目。读图回答1~2题。
1.组成这张笑脸的天体为( )
A.恒星和卫星 B.行星和卫星
C.恒星和行星 D.小行星和卫星
2.下列天体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是( )
A.金星 B.木星
C.月球 D.太阳
解析:1.B 2.C 第1题,金星和木星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第2题,木星和金星围绕太阳运转,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因此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3.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选C 太阳系的半径约1.5~2.0光年,“水世界”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超出了太阳系的范围。银河系短半径超出2.5万亿光年,所以“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C对。
4.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的主要动力来自于( )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
C.重力能 D.万有引力
解析:选B 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B对。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岩浆活动、地热等,A错。重力能对水循环的径流有影响,对大气运动影响小,C错。与万有引力关系不大,D错。
5.日食是一种相当壮丽的自然景象,2015年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3月20日发生,众多游客特地到全食带去观赏日全食的景象。日全食时,能看见的太阳大气层及相应的活动是( )
A.日冕层、耀斑 B.光球层、黑子
C.色球层、黑子 D.日冕层、太阳风
解析:选D 我们平时肉眼能观测到的是太阳大气的光球层,日全食时,光球层与色球层被挡住,能看见的太阳大气层是日冕层,相应的活动是太阳风,D对。
6.下面有关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与水星、金星同属于类地行星 ②与金星、水星的自转方向一致 ③都有生命物质存在 ④运动特征为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金星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反。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是地球的特殊性。
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
A.银河系、太阳系 B.太阳系、地月系
C.银河系、地月系 D.太阳系、河外星系
8.图中A属于( )
A.恒星 B.星云
C.卫星 D.行星
解析:7.B 8.A 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读下图,回答9~10题。
9.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10.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9.B 10.C 第9题,由绕日公转轨道示意图看出,M轨道位于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之内,应该是水星或金星。第10题,行星表层是否坚硬不是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金星的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比,并不是很小。
一、选择题
右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
良好。据此回答1~2题。
1.“蓝月亮”应属于(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
A.太阳 B.地球
C.行星 D.恒星
解析:1.C 2.D 第1题,只要将地月系的知识迁移过来,“蓝月亮”就是地月系的月球,所以应属于卫星。第2题,联想地月系中,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月球的光照来自太阳这颗恒星,由此可以推知蓝月亮也属于卫星,光照可能来自恒星。
“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8日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将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工作和生活。据此完成3~4题。
3.最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
A.太阳活动 B.云雾
C.太阳辐射 D.流星
4.下列说法符合景海鹏、刘旺、刘洋在“神舟九号”飞船中看到的实际情况的是( )
A.白色的天空上点缀着几颗明星
B.金黄色的天空上没有星星
C.黑色的天空上满天繁星
D.蔚蓝色的天空上满天繁星
解析:3.A 4.C 第3题,太阳活动强烈时产生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云雾是地球近地表的大气变化,航天器在远离地球太空运动,无干扰;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不会干扰通信活动;流星是运行的一些天体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但不会干扰无线电通信。第4题,外太空空气稀薄,近乎真空态,其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宇宙中的众多天体以恒星和星云为主,大多是明亮的,宇航员在飞船中可见到黑色的天空上满天繁星。
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回答5~6题。
5.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总量,赤道地区大约是极地地区的( )
A.2倍多 B.1/2
C.相当 D.10%
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既有纬度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B.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
C.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辐射强
D.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解析:5.A 6.B 第5题,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赤道是13左右,极地是6左右。第6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所以太阳辐射比海南岛强;两极地区太阳高度小,所以太阳辐射弱;四川盆地因多云和雾,所以太阳辐射弱;而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辐射强。
2013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
向火星挺进。读图,回答7~8题。
7.图文材料中显示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 )
A.黑子和耀斑 B.黑子和太阳风
C.耀斑和太阳风 D.耀斑和日珥
8.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 )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 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
③关闭所有通信设施 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7.C 8.A 第7题,图中太阳表面异常增亮的部分为耀斑,太阳表面催生并向火星挺进的气体为太阳风。第8题,太阳剧烈活动时,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影响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故应适当调整人造卫星的运行;此外,为了减小影响,应适当减少室外活动;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和所有大型发电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
二、综合题
9.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系中既属于地外行星,又属于类地行星的是________(填字母),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________(填天体名称)。
(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轨道和________轨道之间(填名称)。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向________,在图上用________时针表示。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4)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解析:第(1)题,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公转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为地内行星,有水星和金星,其他行星则为地外行星,有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既属于地外行星,又属于类地行星的是火星,即D。第(2)题,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第(3)题,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即逆时针绕日公转。另有共面性和近圆性。第(4)题,如果地球位于H行星的位置,因距日过远,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非常少,会变成寒冷的“冰球”。A正确。
答案:(1)D 月球
(2)火星 木星
(3)西 东 逆 近圆 共面
(4)A
课时跟踪检测(七)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2.下列地理现象中,是内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是( )
A.石灰岩溶洞 B.东非大裂谷
C.撒哈拉沙漠 D.长江三角洲
解析:选B 石灰岩溶洞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外力作用;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内力作用;撒哈拉沙漠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外力作用;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外力作用。B正确。
3.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
A.褶皱、断层 B.地壳运动、地震
C.高山、峡谷 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
解析:选A 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A对。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岩浆活动是地质作用的内力作用,地震是地质灾害,B、D错。高山、峡谷是地貌类型,C错。
4.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选B 读图判断甲处岩层沿断裂而有相对运动,为断层;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5.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
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
B.暴雨形成的冲沟
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
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
解析:选A 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是生物风化,A正确;暴雨形成的冲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B错;干旱区的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C错;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是流水的侵蚀作用,D错。
6.甲、乙两图分别为庐山三叠泉和台北野柳海边的“女王头”景观图,下列有关甲、乙两处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景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B.乙景观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
C.甲景观主要由向斜构造发育而成
D.乙景观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
解析:选A 庐山瀑布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台北野柳地质公园的“女王头”是
由于海水侵蚀、风化作用形成的。
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7~8题。
7.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 D.剧烈的火山活动
8.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7.B 8.A 第7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第8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
读某地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冲积扇地貌由风力搬运作用形成
B.冲积扇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甲处的地质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D.断层线右侧的岩层相对下降
10.近年来,图中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加剧,其原因可能是( )
A.疏浚河道 B.植被破坏
C.引水灌溉 D.退田还湖
解析:9.C 10.B 冲积扇地貌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从图中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从图中看,断层线右侧的岩层呈上升状态。图中河流上游位于山区,下游泥沙淤积加剧,可能是上游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所致。
一、选择题
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
A.火山岛 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 D.内力作用形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解析:1.D 2.A 第1题,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隆起形成,两群岛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第2题,图中有三处大洋中脊,为板块的生长边界,还有三处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共包含了六大板块。
古北岳恒山——神仙山(又称大茂山),雄驻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 869.8 m。山上布满长满神眼的奇异巨石,当地人称之为“天眼石”,偶见巨石中镶嵌黑白泥岩和大理岩,当地人称之为“黑白妖石”。下图是某地理课外小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后发生了( )
A.地形褶皱、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火山喷发
B.火山喷发、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形褶皱
C.沉积作用、地形褶皱、火山喷发、外力侵蚀
D.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
4.关于该地区地质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眼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黑白妖石”是火山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
C.“天眼石”是侵入岩表面气体挥发形成的
D.“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
解析:3.D 4.B 第3题,读图,根据岩层形态和位置判断,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是发生地形褶皱,沉积岩Ⅱ的岩层弯曲。然后受外力侵蚀,导致沉积岩Ⅱ出现缺失。再有沉积作用形成了上覆沉积岩,最后因火山喷发,形成了切断沉积岩的岩浆岩。D对。第4题,该地区“天眼石”嵌于岩浆岩中,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A错。“黑白妖石”是火山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凝固在岩浆中形成的,B对,C错。根据材料,“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或变质岩,D错。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6.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解析:5.D 6.B 第5题,图中出露地表的各岩层中,A处岩层最老,故自A向B岩层越来越新。第6题,由长腰山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凹陷的,应为向斜构造,此处地形是向斜成山,故B项正确。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7~8题。
7.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8.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解析:7.B 8.A 第7题,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区,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B对。降水少,流水、冰川作用不是主要因素,A、C、D错。第8题,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先有沉积岩层形成,后有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形成花岗岩。后地壳抬升,松软岩层被外力侵蚀,形成蜂巢式地貌,A对。
二、综合题
9.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
A为________,C为________。
(2)从地貌上看,B为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铁,则地铁隧道的工程地址应选在________处。试说明理由。
(4)如果该地有丰富的石油,那么石油一般储存在________处。试说明此地能够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剖面图可知,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B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处有断裂面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第(2)题,从地貌上看,B处为山地,主要是因为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变得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第(3)题,隧道应建在背斜处。第(4)题,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1)背斜 断层
(2)山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3)A 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岩层较稳定),又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不易积水);背斜岩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较小,可降低工程成本。
(4)A 背斜中的不透水岩层能够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与渗漏,使地质时期的油气逐渐富集。
课时跟踪检测(三) 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A 黄赤交角为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从图中可看出为①。
图1为某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2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2.图1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3.图2中与图1日期最接近的公转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2.A 3.B 第2题,图1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处于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90°。第3题,由图2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可知,乙处位置符合。
4.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
A.23°26′N~90°N B.23°26′S~90°S
C.0°~23°26′N之间 D.0°~23°26′S之间
解析:选D 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太阳直射。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5.为了保证一定时间的光照,须根据日照情况合理配置楼房之间的间距。在下列城市中,理论上楼间距要求最远的城市是( )
A.石家庄 B.哈尔滨
C.邯郸 D.广州
解析:选B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前楼的影子越长,要求楼间距越大,故选哈尔滨。
6.读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当地球公转线速度为M时杭州四季花事正确的是( )
A.桃花闹枝 B.荷花盛开
C.桂花溢香 D.腊梅傲霜
解析:选D M为最快速度,位于近日点,时间是1月初,杭州为冬季,正值腊梅怒放。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甲)及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乙),回答7~8题。
7.下列节气中,昼长最接近的一组是( )
A.立春 谷雨 B.芒种 白露
C.小雪 大寒 D.寒露 清明
8.下列关于图乙中四点日期的判断,最有可能的是( )
A.①表示大雪 B.②表示谷雨
C.③表示秋分 D.④表示芒种
解析:7.C 8.D 第7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对于北半球某点,从夏至到冬至,昼长从最长变化到最短,距离夏至或冬至等长时间的日期昼长最接近;由图甲可知,小雪、大寒这一组符合条件。第8题,图乙为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图乙中点的纬度是互余的关系,可以推出③为夏至或冬至,②为立夏或立冬,①为小寒或小暑,④为大雪或芒种。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读图回答9~10题。
9.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解析:9.C 10.D 第9题,我国位于北半球,正午太阳或者常年在正南方,或者绝大部分在正南方(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地区)。从图中来看,①地位于赤道,②地位于南回归线,④地位于北极圈,③地符合要求。第10题,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即直射南回归线,据此可判断正确答案为D。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
A.黄赤交角变为25°26′
B.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C.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26′
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两个纬度
解析:1.B 2.B 第1题,图中P点位于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第2题,图中②角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如果②角增大2°,则黄赤交角就减小2°,将变为21°26′,那么太阳直射点就在南北纬21°26′之间运动,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地区变为南北纬68°34′~90°,范围缩小了4个纬度。因此选B。
某日某时,家住淮北的王女士驾车途经市内某东西向道路和南北向道路的交叉口处。在等待直行绿灯时,王女士发现路口中间雕像的日影正好投向右转道路的中央位置(如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此时王女士的车头应朝向( )
A.东 B.南
C.西 D.北
4.若两小时后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可能会发现( )
A.雕像的影子变短了
B.雕像的影子向西转过了大约30°
C.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
D.所驾汽车的影子朝向其左前方
解析:3.C 4.D 第3题,读图,根据影长,此时影长与雕像高度相当,所以不可能是早晨或黄昏时间,只能是正午时间。淮北正午日影朝北,该方向是此时王女士的车头的右转方向。所以王女士车头应朝向西,C对。第4题,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两小时后王女士按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该十字路口,太阳高度角已经减小,可能会发现雕像的影子变长了,A错。此时太阳向西南天空移动,雕像的影子朝东北方向移动,向东转过了大约30°,B错。太阳位于西南天空,离地平线较高, C错。原路返回时,车头朝向东,影子朝向东北方向,所驾汽车的影子朝向王女士左前方,D对。
我国民间从冬至算起,每9天为一个阶段,称为“冬九九”,并有“数九歌”,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据此完成5~6题。
5.数九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B.北京正午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面积较小
C.武汉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D.太阳直射点北移至北半球
6.从数九歌谣可以推断出,其流传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南 B.西北
C.华南 D.华北
解析:5.C 6.D 第5题,冬至日时在12月22日前后,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所以数九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与武汉的纬度差越来越小,武汉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数九期间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南半球。故选C。第6题,数九歌中“三九四九冰上走”可知,该地区应该有结冰期,西南、华南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没有结冰期,所以可以排除选项;由题中“五九、六九看杨柳”可知该地的代表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可知,在3月份该地已经开始农业生产活动,西北纬度较高,而且典型植被以荒漠为主。故选D。
洛阳(35°N,112°E)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如图),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为活动式。据此回答7~8题。
7.9月23日,为了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应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α为( )
A.25° B.35°
C.65° D.55°
8.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
A.海口 B.重庆
C.拉萨 D.吐鲁番
解析:7.B 8.C 第7题,当太阳光线与热水器的吸热面垂直时,热水器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最高。要想使太阳光线与热水器的吸热面垂直,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面倾角与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应该是互余的关系。9月23日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或“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洛阳(35°N,112°E)在9月23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55°,此时太阳能热水器的最佳倾角就应该是90°-55°=35°。第8题,青藏高原因地势高,纬度低,晴天多,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十分强烈,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在海口、重庆、拉萨和吐鲁番四地中,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素有“日光城”之 称,是四地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地方。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标出夜半球。
(2)甲图是________(日期)前后的地球光照图,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对应在乙图中的位置应该是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
(3)此时A地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此日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B、C、D各地按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________。
(4)在图中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快,在图中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慢。
(5)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图甲中E地某中学正午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晨昏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第(2)题,由甲图判断为冬至日,对应乙图中④位置,④为冬至日,①为春分日,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第(3)题,甲图中的A点位于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上,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正午时A地的太阳高度应为90°-(23°26′-0°)=66°34′。此日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故D>B>C。第(4)题,在④点(冬至日)附近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在②点(夏至日)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第(5)题,影子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呈反比关系。
答案:(1)略。
(2)12月22日 冬至日 ④
(3)0° 66°34′ D>B>C
(4)④ ②
(5)先逐日变短,夏至日后逐日增长 先逐日变大,夏至日后逐日变小
课时跟踪检测(九) 大气的运动
1.关于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解析:选D ①处空气上升,说明该地受热较多,气压较低;④⑥两处气流下沉,说明该地受热较少,气温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气压较高。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③、④两处相比,④处气压较高;①、②两处相比,①处气压较高。
2.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
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 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
解析:选C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而陆地气温高,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暑假期间,济南市的某同学到威海市旅游,她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并绘制如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时间( )
A.陆地气温较低 B.正值白天
C.海面气压较低 D.正值夜晚
4.造成上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 B.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转偏向力
解析:3.B 4.B 第3题,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第4题,图示大气运动形式为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是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
下图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图,④是稳定风向。读图回答5~6题。
5.试比较②、③两地的风力大小( )
A.②>③ B.②<③
C.②=③ D.不能确定
6.有关④地风向,正确的是( )
A.西风 B.东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解析:5.A 6.A 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②处等压线比③处要密集,所以风力②处大于③处。选项A正确。第6题,据图可知④处是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再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可判定为西风。所以A正确。
读下图,回答7~9题。
7.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b>c>d>a
B.气压:a>c>b>d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8.若此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9.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①为(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解析:7.C 8.B 9.D 第7题,热力环流是近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图中气流的运动可判断温度:b>a>c>d。气压:a>b>c>d。第8题,若此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经过①处的风为从郊区吹向城市的风,经过绿地则会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和增湿的作用。第9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图中的气流运动方向,可判断①为夜晚的陆风。
10.下图为北半球某水平面等压线与风向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垂直于等压线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读图,根据等压线和箭头方向判断,图C、图D向左偏,C、D错。根据气压值判断,图示气压小于500 hPa,为高空等压线,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A对,B错。
一、选择题
1.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变化。下图所示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B 近地面受热形成低压,冷却形成高压;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根据等压面规律,高压凸向高空,低压凹向低空,B图正确。
在水库及其周围,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小气候的产生。读图回答2~3题。
2.若该水库旁建有一度假村,上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水库与度假村之间风向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关于水库对库区周边地区的影响,正确的是( )
A.风力减弱
B.雷电、阵雨等天气现象增加
C.气温年较差增大,日较差减小
D.增加周边地区空气湿度
解析:2.B 3.D 第2题,根据温压定律来判断,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近地面温度低,气压高;大气由气压高的地区流向气压低的地区,白天水库温度低,夜间水库温度高,由此判断③④正确。第3题,水库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使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减小,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增多,因水面摩擦力小,库区风力增大。
4.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析:选C 该河位于山谷中,山谷白天由于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而成云致雨,夜晚谷底温度高,大气抬升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
5.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
解析:选B “绿色屋顶”“绿色阳台”主要内容是提倡在建筑物屋顶和阳台种植花草发展绿化,其主要作用首先能美化城市环境;其次绿色植物能大量吸收CO2放出O2,一方面净化空气,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城市的温室效应,使城市气温降低;而不能减少城市噪声、光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更不能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故选B。
6.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达到稳定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解析:选D 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达到稳定时,即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也就是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风沿着与等压线斜交的方向吹;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垂直于水平运动的方向,即垂直于风向。选D正确。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回答7~8题。
7.沿图中XY方向所作的等压线剖面图,下列四幅等压线剖面图与之最接近的是( )
8.下列关于图中A、D两处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吹偏北风,D吹偏南风
B.A、D均吹偏南风
C.A、D均吹偏北风
D.A吹偏南风,D吹偏北风
解析:7.A 8.D 第7题,B处为低压中心,C处为高压中心,再对比图形就可以看出A正确。第8题,北半球近地面低压北面气流由边缘向中心流动,北半球向右偏,为偏北风;高压东面气流由中心向边缘流动,为偏南风,所以选D。
二、综合题
9.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3)右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
(5)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解析:第(1)题,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即可确定。第(2)题,根据热力环流中上升气流形成的原理可知,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越多,近地面气压越低。第(3)题,热力环流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A、 B、A′、B′气压的大小,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第(4)题,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与地面相反。第(5)题,根据风向判断步骤及各个力的特点绘制。
答案:(1)B C (2)B (3)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4)B
(5)如下图。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读下面漫画,完成1~2题。
1.图中内容说明航天遥感的特点是( )
A.监测范围广 B.时效性强,精度高
C.连续性强 D.准确定位
2.就航天遥感而言,其探测的范围越大,则( )
A.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 B.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
C.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D.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解析:1.A 2.C 第1题,由图中“我一次就可以把半个地球拍摄进去”,可知航天遥感的特点是监测范围广。第2题,获取资料的速度、周期与探测范围关系较小,但探测范围越大,对分辨率的影响越大。
3.人们通过对遥感信息进行判读,利用的是( )
A.地物的外形轮廓特点
B.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特点
C.地物分布的位置特点
D.地物本身的质量和密度特点
解析:选B 不同地物、同一地物的不同状况,其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这是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
4.遥感技术在环境灾害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滑坡 ④地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 利用遥感可以监测旱涝灾害和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
5.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是( )
A.应用遥感技术 B.人工监测
C.水上快艇监测 D.航空目测
解析:选A 遥感技术应用于灾情监测,有助于防灾减灾。干旱、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的监测都可以应用遥感技术。对于长江这样的大区域进行灾情监测,最理想的途径就是应用遥感技术,因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资料,这是其他手段不能做到的。
6.关于遥感影像判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水文要素(如湖泊、河流等)为深蓝色或者蓝黑色 ②人工建筑(如城市、村庄、道路等)呈现红色或者浅蓝色,植被呈现绿色 ③直接解译标志包括遥感影像上的色调、色彩、大小、形状、阴影、纹理、图型等 ④自然事物(如湖泊)的边界多为圆滑的,人工建筑、工程的边界往往棱角明显 ⑤湖泊、城市为点状,道路、河流多是线状,村庄为不规则的面状或星状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解析:选A 在假彩色卫星影像上,水文要素(如湖泊、河流等)为深蓝色或者蓝黑色,人工建筑(如城市、村庄、道路等)呈现灰白色或者浅蓝色,植被呈现红色。自然事物(如湖泊)的边界多为圆滑的,人工建筑、工程的边界往往棱角明显;湖泊、城市为面状,道路、河流多是线状,村庄为不规则的点状或星状;道路的宽度往往不发生变化,而河流的宽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道路相对比较顺直,而河流则弯曲多变等。
7.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①判断水体污染 ②判断人口分布 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④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不同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污染水体和未污染水体反射率不同,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和较轻反射率也不同,据此,能用遥感技术来判断水体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程度。
8.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沙尘暴、台风、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这些信息的获得主要得益于(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解析:选A 获得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及时反映灾害性天气。
棉花遥感识别是棉花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关键,以下是我国北疆地区不同日期棉花光谱信息与其他作物光谱信息的曲线分析图。图中前3个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分别为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读图回答9~10题。
9.容易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的最佳波段是( )
A.蓝波段(第1波段) B.绿波段(第2波段)
C.红波段(第3波段) D.近红外波段(第4波段)
10.根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份和9月份相比,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相期在6月份
B.盛絮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
C.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D.北疆地区发展棉花种植业的优势是耕地面积广布,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
解析:9.D 10.B 第9题,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棉花与番茄、玉米反射率差异明显。第10题,从坐标图可知,棉花盛絮期(9月份)为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相期,这一时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我国有三大产棉区,北疆地区是其中之一,其优势是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
一、选择题
现代遥感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可覆盖整个地球,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据此完成1~2题。
1.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
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测量范围大
C.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
D.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2.下列关于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传感器所在的不同高度可以将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
B.航天遥感可以用于某项主题研究
C.航空遥感可以不受领空限制,可以进行重复不定期的观测
D.航天遥感、航空遥感的飞行高度都比近地遥感高
解析:1.D 2.D 第1题,遥感是指遥远的感知,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等信息。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体现了遥感的快速时效性。第2题,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是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划分的;航空遥感可以用于某项主题研究,而航天遥感可以不受领空限制,可以进行重复不定期的观测;近地遥感的高度是距地面几十米以内的遥感,飞行高度最低。
3.下图所示是对水稻长势进行监测的工作原理。监测过程中获取水稻光谱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遥感技术(R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
解析:选B 遥感技术对地表事物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获取光谱信息。
4.用于对雾霾的分布范围监测系统还可用来( )
A.出行导航 B.规划城市道路交通
C.进行矿物地质探测 D.建立城市管理数据模型
解析:选C 用于对雾霾的分布范围监测系统是遥感,还可以用于进行矿物地质探测。出行导航用到GPS,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用到GIS。
5.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作物长势检测及估产等;跟踪产品流向需要用到GPS。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助于防灾减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7.根据上述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区分阔叶林与针叶林 ②监测植物病害情况 ③区分落叶树与常绿树 ④监测草场退化情况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6.D 7.C 第6题,从图中看出,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大约在0.6~0.8 μm之间,属红外线、可见光范围。第7题,上图反映的原理是根据地物的反射波谱判断,而具体划分植被类型靠反射波谱的判读不能直接完成。
8.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
A.①——第30天 B.②——第75天
C.③——第100天 D.④——第130天
解析:选A 本题通过不同地物在同一波谱上的反射率的差异来区别判断地物。根据题目要求,甲、乙两类植物即实线与虚线相差最大值大约在30天前后。
二、综合题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________ μm。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这是在照片上判读各种地物的基础。例如,利用0.4~0.5 μm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___与其他地物区分开,利用0.5~0.6 μm波段的照片可以把沙漠与小麦、湿地区分开;利用0.7~0.9 μm波段的照片可以把________与________区分开。
(3)由此图可以看出遥感技术中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中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理解地物判读的原理和依据。同时,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地物判读方法。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0.4~0.76 μm。在所有的地物中反射率最高的是雪地,达90%以上,由图可知,雪地的反射率最高,湿地的反射率最低。地物的判读,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的原理判断。
答案:(1)0.4~0.76
(2)雪地 小麦 湿地
(3)不同物体反射的电磁波是不同的
(4)遥感技术可以服务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示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是( )
A.地质时期 B.历史时期
C.近代 D.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
2.从距今10 000年到距今2 000年,全球气温约升高了( )
A.0.4 ℃ B.0.2 ℃
C.2.0 ℃ D.0.6 ℃
3.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解析:1.B 2.C 3.D 第1题,图中时间尺度是距今10 000年,属于人类历史时期。第2题,从图中两个年份的气温坐标差得出。第3题,全球气候变化是指一个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下图为全球气候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是( )
A.部分岛屿的面积可能减小
B.中亚地区湿度增加
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
D.北欧地区雪线下降
5.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B.导致海平面上升
C.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事件增加
D.对农作物的地域分布不会带来影响
6.人类控制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 )
A.减少能源的使用 B.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
C.加快常规能源的开发 D.实现经济全球化
解析:4.A 5.D 6.B 第4题,全球温度升高,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干旱地区更加干旱。故选项A正确。第5题,气温是影响农作物地域分布的主要因素,故全球气候变暖农作物地域分布会出现相应的变化。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所致。解决的主要措施是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故选项B正确。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右面的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交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交化
C.暖干——暖温——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8.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7.B 8.C 第7题,年轮反映出的是树木生长的快慢,年轮厚说明树木生长快,反映出气候较为温暖;反之则说明生长慢,气候较为寒冷。第8题,M时期属于寒冷期,而A、B、D反映的是温暖期的现象。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9~10题。
9.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10.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解析:9.A 10.B 第9题,读图可知,“环境变迁”涉及的地区均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应该是由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变化。第10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一、选择题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2.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解析:1.B 2.C 第1题,读图可知,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不断南移。第2题,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温度不断降低,而现代则是温度上升,所以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不吻合;现代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使全球陆地面积缩小;由于该历史时期气温不断下降,故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位置南移。
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活泼可爱的小丑鱼令人记忆犹新,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酸化使海洋中小丑鱼本世纪末可能失聪,而这也将威胁到它们的生存。读全球海洋CO2和pH值变化图,回答3~4题。
3.根据材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所致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所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所致
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所致
4.上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会给地球其他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下列各项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
A.台湾海峡宽度 B.珠穆朗玛峰雪线
C.火山喷发 D.海陆间水循环
解析:3.D 4.C 第3题,由图可知,随着CO2浓度的升高,海水pH值减小。第4题,火山喷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而全球变暖则会对海峡宽度、雪线高低、水循环等有影响。
(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5~6题。
5.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6.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5.A 6.C 第5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该流域朝向南面、东南面的冰川面积大大缩小,而朝向东面、偏北面的冰川面积增大。这是因为气候变暖使得该流域偏南面冰川融化,造成冰川面积缩小。冰川面积变化与地壳抬升无关,也不是受流水搬运、风力侵蚀等的影响。第6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冰川面积缩小会使河流的流量减少,使得地方小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冰川面积减少,冰蚀作用减弱,绿洲的面积将缩小,流域面积也会缩小。
当今,全球有变暖的趋势,一些科学家预测:“21世纪末世界将没有冬天。”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的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
C.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D.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规模
解析:7.A 8.D 第7题,气候变暖山地雪线会上升,故①错。第8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关键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间技术等的合作,而大量削减工业生产规模是不合理的。
二、综合题
9.2015年 12月7日~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召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二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温度地带?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第(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有关。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增多。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课时跟踪检测(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解析:选D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图A为南极俯视图,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图B为北极俯视图,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图C是南极俯视图,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图D正确。
2.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旋转轴为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B.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C.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叫做1个太阳日
D.除极点外的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同,自转线速度不相同
解析:选A 地球自转的旋转轴为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A正确;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B错;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叫做1个恒星日,C错;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同纬度自转线速度相同,两极点无速度,D错。
3.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选B 由晨昏线判定的方法可知,如A图所示,随地球自转,过a进入夜半球,则a为昏线;过b进入昼半球,则b为晨线,与题干要求不符;同理推断C图中b为晨线,D图中a为昏线,均与题干要求不符。
右图为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4~5题。
4.①地的地方时是( )
A.18点 B.0点
C.6点 D.12点
5.②地和③地先进入新的一天及其所在时区是( )
A.② 东十二区 B.② 西十二区
C.③ 东十二区 D.③ 西十二区
解析:4.C 5.C 第4题,①地位于赤道与晨线的交点处,为6点。第5题,据图中标注的经度及自转方向可知,②为西十二区,③为东十二区,地球上最先进入新一天的是东十二区。
6.从北京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当其自东向西行驶时,车轮对哪侧的铁轨磨损较大( )
A.南侧 B.北侧
C.东侧 D.西侧
解析:选B 北半球自东向西行驶的列车,由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车轮对北侧铁轨的磨损较大。
7.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于2015年11月19日21时,将一台天文望远镜对准某恒星,并保持望远镜位置和一切状况不变,到2015年11月20日望远镜再次对准该恒星的时刻是( )
A.21时 B.21时3分
C.21时56分4秒 D.20时56分4秒
解析:选D 题目中观测的是某遥远恒星,周期是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所以11月20日望远镜再次对准该恒星的时刻是20时56分4秒,D对。
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15年9月8日15时10分(区时)航行
在图示海区内。读图完成8~9题。
8.东十一区与东十二区的分界线是( )
A.172.5°E B.170°E
C.165°E D.172.5°W
9.该船5分钟后通过了国际日界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 )
A.9日14时15分 B.9日15时15分
C.8日15时15分 D.7日16时15分
解析:8.A 9.C 从图中可知东十二区与东十一区的分界线是位于180°经线西侧的172.5°E。国际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题干也没有表明航行方向、航行时穿越国际日界线的位置,所以其存在四种可能:
航行
方向
过 日 界 线
跨越时区
不跨越时区
向东
7日16时15分
7日15时15分
向西
9日14时15分
9日15时15分
10.下图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淤积而扩展,按一般规律,最终将分别与河流的哪一岸相连( )
A.甲岸、丙岸 B.乙岸、丙岸
C.甲岸、丁岸 D.乙岸、丁岸
解析:选B 左图为北半球,河水右偏,乙岸为沉积岸;右图为南半球,河水左偏,丙岸为沉积岸。
一、选择题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1.A 2.A 第1题,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减小,可判定图示地区处于北半球,赤道上自转线速度为1 670 km/h,60°N上则为837 km/h,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其应处于中纬度。第2题,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还包括海拔等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a处的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故可知a点的海拔较高。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3/s。流速是指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重要因素。右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3~4题。
3.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解析:3.B 4.A 第3题,流水运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该地区河流弯曲,主要是凹岸遭受侵蚀严重,凸岸河流堆积。图中②处为凹岸,侵蚀作用活跃。第4题,结合前面分析,断面处①位于左岸,凸岸,泥沙沉积多。②位于右岸,凹岸,河岸侵蚀强,河岸较陡。读图可以判断A正确。
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速度:P=Q=M=O>N
B.所在半球河流右岸侵蚀严重
C.MO为晨线
D.NO为晨线
6.此时关于日期和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Q点的地方时为17时
B.N地地方时为6时
C.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4日
D.再过8小时全球为同一日期
解析:5.D 6.D 第5题,由自转方向可判断该图是以南极为中心图的示意图,线速度:M=N=Q=P>O,A错;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河流左岸冲刷严重,B错;图中P所在经线与晨昏线垂直,应为0时经线,Q所在经线应为日界线,由此可判断MO为昏线,NO为晨线,C错。选D正确。第6题,由上题可知P为0时经线,Q所在经线应为日界线即180°经线,PQ相差120°,Q的地方时应为16时;从P点至N点的经度差大于90°,故N点的地方时大于6时;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若阴影部分日期是5日,则非阴影部分是6日;图示时刻,再过8小时,Q为0时,则全球为同一日期。选D正确。
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18小时的飞行,于某星期一的17时10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据此回答7~8题。
7.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 )
8.飞机从罗马(东三区)起飞的时间是当地时间( )
A.星期一的18:10 B.星期一的12:10
C.星期日的18:10 D.星期日的5:10
解析:7.D 8.C 第7题,在北京机场17时10分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D与上述分析相符。第8题,北京机场位于东八区,星期一的17:10,正是罗马当地时间星期一的12:10;飞机从罗马经过18小时飞行到达北京,则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一12:10减去18小时,即星期日的18:10。
二、综合题
9.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 MPN为________线,其中是________线,是________线。
(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5)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________(东、西)侧。
解析:第(1)题,根据箭头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此图为南半球;P点相对N点位置偏东、偏南,应为东南方向;P点在夜半球正中经线上,时间为0时(24时)。第(2)题,根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的特点及图中昼半球的分布,可知太阳光线应从右侧水平照过来。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分布,过MP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过PN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第(4)题,根据0°经线及自转方向可知,P点为135°W,为0时,45°E为12时,可计算北京时间为17时。第(5)题,由第(1)题知此图为南半球图,从E点向南发射炮弹,将向左偏转,应为东侧。
答案:(1)南 东南 0(24) (2)画图略。(水平从右侧照过来) (3)晨昏 晨 昏 (4)17 (5)东
课时跟踪检测(五) 辨别地理方向
1.右图中有关公路AB段和BC段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AB段是西北—东南方向 ②AB段是东北—西南方向 ③BC段是东西方向 ④BC段是南北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本题主要依据指向标建立方向坐标系。
2.有关罗盘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罗盘上的刻度0°正对南方
B.罗盘上的北方对准目标物
C.罗盘上的读数读的是指南针的位置
D.在任何地区均可使用罗盘
解析:选B 罗盘上的0°刻度对准目标物,也就是罗盘上的北方对准目标物。在罗盘上必须分清指北针,指北针指的是目标物的方位。在磁性大的地区,无法使用罗盘,因为那里的磁性干扰罗盘正常工作。
3.有一旅游者于十一黄金周期间到我国漠河一带旅游时迷失了方向,当他借助手表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时,看到的手表钟点如右图所示,那么钟表表盘的中心位置与南方的连线( )
①可能经过8时与9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②可能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③一定经过8时与9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④一定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A.① B.①②
C.④ D.③④
解析:选C 图中表示的钟点可能有两种情况,上午5时或下午5时,但据时间为10月1日知此时漠河昼短夜长,上午5时不可能见到太阳,因此手表显示时间只能是下午5时,此时按逆时针方向沿时针与12时刻度线之间所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经过2时与3时刻度线的中间位置。
4.下图表示怎样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北斗七星属于小熊座
B.图中北极星属于大熊座中的一颗亮星
C.图中天璇到北极星的距离是天璇到天枢距离的5倍
D.北极星不随季节而移动
解析:选D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北极星属于小熊座;从天璇到北极星的距离是天璇到天枢距离的6倍;由于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所以北极星不随季节而移动,也就可以很好地指示北方。
5.右图是大兴安岭林区砍伐的一个树桩的年轮图,则甲、乙、丙、丁代表的方向分别是( )
A.东、西、南、北
B.西、南、东、北
C.南、北、东、西
D.北、南、西、东
解析:选C 北半球南侧为阳面,树木生长快,年轮稀疏,故甲为南,乙为北。
6.下列关于火地岛居民间接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的北坡积雪融化较慢
B.树干长满苔藓的一侧是北侧
C.树木枝叶茂盛的一侧是北侧
D.大窗户一般朝向南,以避风
解析:选C 火地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它的北坡向阳,窗户一般朝向北,以获得更多的阳光;树木枝叶茂盛的一侧是北侧;山的南坡气温低,积雪融化较慢;南坡背阴,树干南侧长满苔藓。
7.下面四幅图中,A点在B点的方向排列正确的是( )
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
B.西北、西北、西南、西南
C.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
解析:选B 甲图,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确定为北半球俯视图,A在B的西北方向;乙图,根据纬度,可确定为北半球局部图,A在B的西北方向;丙图,根据指向标判断,A在B的西南方向;丁图,根据纬度为南纬,可确定为南半球局部图,可得出A在B的西南方向。
8.关于用罗盘辨别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保持仪器水平状态下,将刻度盘上的180°指向目标
B.在罗盘上根据指北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可确定目标相对于观测者的方位角
C.如果指北针指向45°,记作NW45°
D.如果指北针指向300°,表明目标位于观测者东北方向
解析:选B 用罗盘辨别方向的主要步骤为:照准—保持仪器水平—读数。在保持仪器水平状态下,将刻度盘上的0°指向目标,根据指北针在刻度盘上的读数,可确定目标相对观测者的方位角,如果指北针指向300°,表明目标位于观测者西北方向,记作NW300°;如果指北针指向45°,应记作NE45°。
9.下列四幅树木年轮图(如图),反映了该树的生长环境,生长在北温带地区的树木是( )
解析:选D 植物的生长与当地的光照、气温和降水等条件密切相关。就北半球而言,树木南侧接受阳光较多,生长较快,年轮较宽;北侧接受阳光较少,生长较慢,年轮较窄。南半球则相反。因此,生活在北温带的树木,其年轮一定是北侧窄,南侧宽。所以树木年轮同样可以作为判别南北半球的重要方法之一。故本题答案为D。
10.科考队员在北极点附近某处一天中不同时刻拍摄了太阳照片。太阳位于a所指位置时,拍摄者看到的太阳方位和他所在地的地方时分别是( )
A.正北 0:00 B.正北 12:00
C.正南 0:00 D.正南 12:00
解析:选A 图片显示的是北极点附近某处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a点的太阳高度最低,一天中太阳高度最低的时刻就是该地的午夜,即0时或24时,北半球极昼地区,午夜太阳在正北方向。
一、选择题
下图中左边的曲线是等高线,右边是河流,A、B、C为三人站立的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在图中F地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准备到医院D地去看人,结果到了E地;准备到工厂G地去看人,结果却到了医院D地,这张地图实际应该用什么方法定向( )
A.指向标 B.上北下南
C.经纬网 D.罗盘
2.图中D点位于C点的( )
A.正东方向 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解析:1.A 2.B 第1题,地图上定方向的基本方法是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指向标,③经纬网。题中用第①种方法方向错误,又没有经纬网,所以实际应该用指向标定向。第2题,根据1题描述,E地应在F地的正北方,据此画出指向标,D地应在C地的东南方向。
3.下列有关A(30°N,155°E)和B(30°S,150°E)两地方向辨别依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南坡积雪融化快,北坡积雪融化慢
B.A地树木年轮北疏南密
C.B地不能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辨别方向
D.B地房屋一般坐北朝南
解析:选A 根据A、B两地纬度即可判断A地位于北半球,B地位于南半球。位于北半球的地点,南坡是向阳坡,积雪融化快,而北坡是背阴坡,积雪融化慢;树木南北两侧的生长速度也受阳坡与阴坡的影响,北半球树木南侧向阳,光热条件较好,生长速度较快,年轮间距相对较大;北侧正好与之相反。全球各地太阳都是东升西落,可以用来辨别方向。B地房屋在南半球,一般坐南朝北,以获得充足的阳光。
4.右图中,B在C的哪一方向( )
A.西南方
B.东南方
C.东北方
D.西北方
解析:选A 确定B在C的哪一方向,首先我们可以用纬(线)度比较法确定B和C的南北关系,B在60°S,C在0°(赤道),相当于比较B和A(0°)的南北关系,所以B在C的南方;然后我们可以用经(线)度比较法确定B和C的东西关系,C在90°E,B和A同处0°经线,也相当于比较A和C的东西关系,即比较0°经线和90°E经线的东西关系,选择劣弧段可以确定0°经线在90°E经线的西面,最后得出结论:B在C的西南方。
下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X、Y的时间可能是( )
A.8:00、17:00 B.8:10、17:10
C.8:20、17:00 D.7:50、17:10
解析:5.C 6.B 第5题,太阳东升西落,由图知②表示正东,④表示正西,则③表示正南,①表示正北。第6题,5:10~6:40时间间隔为90分钟,所以②与X间隔也为90分钟,为8:10,Y与④间隔也为90分钟,所以为17:10。
假设右图表示纬线圈,箭头代表自转方向,A、B、C、D四点将纬线圈平分为四段弧,其中AB为夜弧,其余各弧为昼弧。完成7~8题。
7.下列有关地球上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在B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A在B的正东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D.A在B的正西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8.图中C处日出时间为( )
A.2时 B.3时
C.6时 D.9时
解析:7.B 8.B 第7题,从图中看,地球逆时针运动,则为北半球,AB为夜弧,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A位于B正东方。第8题,全球四等分,即6小时夜长,18小时昼长,3时日出,21时日落。
二、综合题
9.夏至日北京时间正午1时整,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某地观测到旗杆的影长最短,并测得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73.5°。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的纬度是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
(2)下图是四幅该日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其中当地情况相符的图是________(填代号)。
(3)北京时间下午3时,该兴趣小组在该地借助太阳的位置用手表确定正南方向(表面朝上)。下图所示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代号)。
解析:第(1)题,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地理纬度。由H=90°-|φ±δ|(φ表示地理纬度,δ表示直射点的纬度),计算出该地的纬度是39°56′(北纬)。利用地方时计算经度。已知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13时,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度为120°-15°=105°(东经)。第(2)题,该学校位于北半球,夏至日应该昼长夜短,可以排除c、d两图;北京时间下午1时该地太阳高度最大,又可排除a图。第(3)题,由于地方时为12时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因此首先要把北京时间(下午3时)换算成当地地方时(14时)。手表时针以360°/12小时(30°/小时)顺时针转动,太阳以360°/24小时(15°/小时)向西运动,因此地方时14时时,太阳与正南方应有30°的夹角。
答案:(1)39°56′N 105°E (2)b (3)a
课时跟踪检测(八) 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受热过程
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汽和杂质集中在低层大气。
读下图,完成2~3题。
2.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 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 ℃~-60 ℃
3.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解析:2.D 3.C 第2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随高度的增加,不同层次温度变化不同;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 ℃;由对流层的高度可知其温度变化为20 ℃~-60 ℃。第3题,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中纬度冬季,由于陆地降温快,导致近地面气温低,易形成逆温现象。
4.太阳辐射在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会出现( )
A.大部分能够被吸收或反射,使大气增温
B.太阳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C.太阳高度角越大,路程越短,大气吸收或反射越少
D.被大气吸收或反射的多少与纬度有关,与太阳高度角无关
解析:选C 当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削弱得很少,大部分太阳光能到达地面,地面通过地面辐射再把能量传给大气,所以大气增温的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地面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有:纬度、海拔。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程越短,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少;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5.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解析:选D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6.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晴天会使①②都增加
B.森林的大量砍伐,可能会使②减少,④减弱
C.阴天会导致①减少,④增加
D.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③增加
解析:选D 晴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差,会使①②都减小,A错。森林的大量砍伐,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能会使②增加,④增强,B错。阴天会导致①增加,④增强,C错。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会导致③增加,D对。
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常见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以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8.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解析:7.B 8.C 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燃烧柴草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9.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选C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则两地的太阳高度相当,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使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地面损失热量多,故气温日较差大。
10.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
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
D.10月5日夜晚气温最高
解析:选B 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皆晴时温差最大。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1~2题。
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 D.低纬度的平流层
2.该层大气(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解析:1.B 2.C 图中显示大气层高度在12~50 km之间,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判断为中纬度的平流层。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监测图。(注: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据图判断( )
A.16点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
B.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散失热量
C.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散失热量最多的时刻
D.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始终大于散失的热量
解析:选B 从图中地面散失热量曲线可知,一天中都在散失热量。图中显示地面散失热量曲线与气温日变化曲线变化趋势一致。
就整个地球大气来说,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读图完成4~5题。
4.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5.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②增强,③减弱 B.②减弱,③增强
C.③增强,④减弱 D.②减弱,④增强
解析:4.C 5.D 第4题,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经过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长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选C。第5题,多云的天气,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②减弱;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④增强。答案选D。
右图为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读图完成6~8题。
6.图中曲线中( )
A.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D.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
7.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
A.云量厚度 B.地势高低
C.正午太阳高度 D.植被状况
8.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云量增加 B.气候变暖
C.环境污染 D.人口增加
解析:6.D 7.C 8.B 第6题,读图,结合纬度变化,图中曲线①的数值最大,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A错。在副热带区域降水少,云层反射量少,③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C错。②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B错。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D对。第7题,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正午太阳高度,C对。①的变化与云量厚度、地势高低、植被状况无关,A、B、D错。第8题,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冰川面积减小,反射量下降,B对。云量增加,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A错。环境污染、人口增加不直接影响地表的反射量,C、D错。
二、综合题
9.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什么?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含义。第(2)题,A>D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Ⅰ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5)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温度不会太低。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 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
(4)D
(5)小 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低
课时跟踪检测(六) 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④和③向下通过②时,④波速突然下降,③消失
C.④和③在向下通过①时,波速均明显减小
D.①②界面上下的物质均为固态,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①是哪两个圈层的分界面( )
A.地核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解析:1.B 2.D 第1题,图中③、④分别是横波和纵波,其中纵波波速较快,且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经过②界面时,纵波波速明显下降,横波消失;通过①界面时两种波波速都明显加快。第2题,①界面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3.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砾石和大理岩 B.页岩和石灰岩
C.砂岩和玄武岩 D.石英岩和花岗岩
解析:选B 有可能含有化石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页岩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4.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
A.
B.
C.
D.
解析:选D 岩浆经过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都可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岩浆岩都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都可重熔再生成新的岩浆。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岩石类型,正确的是( )
A.甲—沉积岩 B.乙—喷出型岩浆岩
C.丙—变质岩 D.丁—侵入型岩浆岩
6.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③—重熔再生 B.④—外力作用
C.⑤—地壳上升 D.⑥—固结成岩作用
解析:5.C 6.D 第5题,图中甲、乙均由岩浆所形成,为岩浆岩,其中甲形成于地表且可直接变成沉积物,说明为喷出型岩浆岩,则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由沉积物所形成,为沉积岩,则丙为变质岩。第6题,③是岩浆形成侵入型岩浆岩的过程,为岩浆侵入;④是变质岩形成岩浆的过程,为重熔再生;⑤是各类岩石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⑥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固结成岩作用。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7~8题。
7.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 )
A.5 km处
B.17 km处
C.33 km处
D.2 900 km处
8.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南极点 D.太平洋
解析:7.A 8.D 第7题,图中波速开始明显增加的深度为5 km左右,所以莫霍界面大约位于5 km处。第8题,莫霍界面深度为5 km,得出该地应该位于地壳薄弱的海洋上。
甲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乙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中含有化石。读图完成9~10题。
9.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0.在乙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9.D 10.B 由图中各物质的相互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岩浆、D为沉积岩,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重熔再生、④为冷却凝固。第9题,由题意可知,翡翠形成于低温、极高压条件下,且岩石进行重新结晶,成分发生改变,属于变质岩。第10题,翡翠的形成需要的是变质作用(②)。
一、选择题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估算,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 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由于储量大,分布普遍,被誉为“绿色聚宝盆”。据此完成1~2题。
1.浅层地能存在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太阳辐射
B.浅层地能太分散,根本不可开发利用
C.浅层地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已普遍使用
D.浅层地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还未开发利用
解析:1.A 2.A 第1题,根据材料,浅层地能存在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地壳的平均厚度17 km,所以浅层地能存在的地球内部圈层是地壳,A对。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太阳辐射,A对。浅层地能分布普遍,储量大,埋藏浅,易于开发利用,B错。浅层地能分布普遍,目前人们尚未普遍使用,C错。浅层地能虽可开发,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已经能开发利用,D错。
(上海高考)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完成3~4题。
3.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3.D 4.D 第3题,由“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D项正确。第4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其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特征,D项正确。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岩层A、B、C、D按由老到新的关系排列应是( )
A.A、B、C、D B.A、C、B、D
C.A、C、D、B D.A、D、C、B
6.关于图中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层含有珊瑚化石,E处岩石可能是大理岩
B.B处岩石中发现有花岗岩和玄武岩
C.C岩层主要受外力作用形成,A岩层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
D.A、B、C、D各处的岩石中都有可能发现化石
解析:5.B 6.A 从图示内容看,A、C属于成层分布的岩层,有层理构造,可推断为沉积岩,其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并且A层在下,C层在上,这说明A层形成年代早于C层;B层穿透了A、C两层。且没有层理构造,可推断B层是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的岩浆岩,其形成年代晚于A、C层;D层为上覆岩层,与B层成垂直接触,可判断其形成年代晚于B层。含有珊瑚化石的A岩石可能为石灰岩,E处为A岩层的变质岩,可能为大理岩。
下面右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 200余米,相对高度128 m,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7~8题。
7.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左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8.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
①岩浆侵入 ②地壳运动 ③外力作用 ④火山喷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7.B 8.A 第7题,材料中告知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左图中乙为岩浆岩,甲、丙为变质岩和沉积岩,丁为岩浆。第8题,依据材料中信息可判断其形成过程为:首先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然后地壳上升运动出露地表形成高山,最后受外力作用形成如此形状。
二、综合题
9.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5)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解析:正确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图中甲是岩浆岩,乙是变质岩,①②③④表示的地质作用依次是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1)岩浆岩 变质岩
(2)①③④ ②
(3)③ ②
(4)花岗岩、大理岩。
(5)①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地貌景观。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环境。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常见的天气系统
1.形成我国冬季寒潮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解析:选C 寒潮天气是快行冷锋造成的,所以,形成我国冬季寒潮的天气系统是冷锋。
2.每年6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出现梅雨天气,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准静止锋
C.台风 D.冷锋
解析:选B 常见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与反气旋、或者高压与低压等,根据影响我国的常见天气系统可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每年的6月份前后多持续性阴雨天气,故选项B正确。
3.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解析:选C 暖锋的锋前为冷气团,锋后为暖气团,是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易在冷气团一侧即锋前形成雨、雾天气;锋后气温升高,常出现晴朗天气。
4.下图是不同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示意图,下列属于冷锋和反气旋过境气压变化的是( )
A.ab B.bc
C.ac D.bd
解析:选C 反气旋过境气压变化为低→高→低,冷锋过境气压升高。
读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示时刻石家庄和合肥相比可能( )
A.石家庄气温高,天气晴朗
B.合肥气温低,气压高
C.石家庄有降雪,气温低
D.合肥有暴风雪,气温低
6.此时,北京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偏北风
C.西南风 D.正南风
解析:5.C 6.B 第5题,读图可知,石家庄位于冷锋锋后,气温低,有雨雪天气出现;合肥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第6题,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结合地转偏向力可知,此时北京的风向为偏北风。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形成这种景象的天气过程是( )
A.暖锋过境 B.冷锋过境
C.气旋过镜 D.反气旋过镜
解析:选B 诗句描写的是冬季的雪景,应是冷锋过境天气,B对。诗句描写地区位于西北地区,夏季风难以到达,是非季风区,没有暖锋过境、气旋过境影响,A、C错。反气旋影响没有降水,D错。
8.如图所示,关于气压中心E和锋面F的叙述,正确的是( )
A.E是北半球气旋,F是暖锋
B.E是北半球气旋,F是冷锋
C.E是南半球气旋,F是暖锋
D.E是南半球气旋,F是冷锋
解析:选B 根据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判断气压中心为低压(气旋);由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推出该地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所以为北半球,且冷气团占主动地位,所以F是冷锋。
下图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丙、丁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天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B.丙地晴朗,丁地阴雨
C.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D.丙、丁两地周围大气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解析:9.B 10.D 第9题,以丙为中心的气压场中有两条锋线,说明该气压场为低压中心,从风向标可看出以丁为中心的气压场也是低压系统。由丙、丁均为低压系统可知,图中乙东侧的等压线数值最大,乙最接近该等压线,故乙气压最高。第10题,丙、丁都处在北半球低压中心附近,周围大气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且多阴雨天气。甲、乙纬度相当,但甲处在锋线附近,降水多且受冷气团控制,因而气温稍低于晴朗天气处的乙地。乙地等压线最稠密,故风力最大。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省某气象站测得的某月18~21日气温和气压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
2.当图示天气系统多发时,我国大部分地区( )
A.炎热干燥 B.温和多雨
C.低温少雨 D.炎热多雨
解析:1.D 2.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在短时间内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明显受冷锋影响。第2题,冷锋多发生在冬季,此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高压控制,低温少雨。
右图为某时赤道南北天气状况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北风,形成暖锋
B.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下沉,东侧为暖锋
C.①和②锋面分别向东南和西北方向移动
D.m地阴雨连绵,n地天气晴朗
4.下图中正确反映①锋面过境期间,g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3.D 4.C 第3题,锋面气旋在北半球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m地位于暖锋前阴雨连绵,n、g处在冷锋前,天气晴朗。故D项正确。第4题,g地有冷锋过境,气温下降,C项正确。
国庆长假期间,北京雾霾现象重现,用有关这种自然现象的地理知识,回答5~6题。
5.下列近地面天气系统有利雾霾天气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列有关雾霾天气控制下的城市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的昼夜温差变大
B.清晨郊区的能见度比市中心更低
C.城市的热力环流增强
D.清晨市中心的能见度比郊区更低
解析:5.D 6.B 第5题,①为低压,气流上升,不利于形成雾霾;②为高压,气流下沉,空气不扩散,易于形成雾霾;③为锋面,气流活动旺盛,不利于形成雾霾;④为逆温状况,有利于雾霾形成。第6题,雾霾天气控制下的城市的昼夜温差变小,A错;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温度高,气流上升运动强,清晨郊区的能见度比市中心更低,B对;雾霾天气控制下的城市热力环流会减弱,C错。
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 km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据此完成7~8题。
7.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8.30~48小时之间,甲地可能经历( )
A.持续晴朗高温天气 B.连绵阴雨天气
C.强对流降雨天气 D.沙尘暴天气
解析:7.B 8.C 第7题,据题干信息“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 km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24小时后甲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南侧,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则可知甲地主要吹东南风。第8题,30~48小时之间,根据气压系统以每天120 km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可知,甲地在此期间处于低压槽控制,气流向中心辐合上升,夏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甲地可能经历强对流降雨天气。
二、综合题
9.读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a地位于________气压控制下,其中心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_______________流动,这种气流运动称为________,其控制下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d点吹的风为______(选择填空)。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b、c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简述两地在锋面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和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
地点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
b
c
(3)暖空气在冷、暖锋面上常有大规模的上升运动。在b、c两地中,暖空气被迫抬升的是________地。
解析:根据图中等压线值可以看出,a为高压中心,图的右侧为锋面气旋,b、d位于冷气团一侧,c位于冷锋锋前,b位于暖锋锋前,冷锋的暖气团是被迫抬升的。
答案:(1)高 顺时针由中心向四周 反气旋 晴朗、干燥 B
(2)b点:(过境时)云层加厚,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c点:(过境时)降温、阴天、雨雪、大风 (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c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学会应用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据此回答1~2题。
1.上图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2.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解析:1.C 2.D 第1题,海拔在500 m以内,且等高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为丘陵、平原地形;中部海拔在300 m以上,较高,丘陵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南和东北海拔在200 m以下,较低。第2题,甲、乙两处等高线均由低处向高处凸出,中部海拔较两侧底,说明均为河谷。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3~5题。
3.下列景观示意图,与该等高线地形图相匹配的是( )
4.图中各点能看到村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若村庄所在的山谷发生泥石流,则村民正确的逃生路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A 4.B 5.D 第3题,从图中等高线特征上看,总体的地势是山脊和沟谷相间分布,且越往山下,山脊坡面越宽,为规则的平行等高线。第4题,从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丁三处都有山脊相隔,故不能看到村庄,只有乙点能看到。第5题,在山区发生的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顺河谷而下,逃生的最佳方法是迅速转移到河谷两岸的高地,但图中①线路需跨越河流,故最佳路线应为④。
6.与平面图中自X至Y地势最符合的剖面图是( )
解析:选C 沿XY方向可以看出,该平面图反映出来的地势状况是X、Y两地地势高,沿线有三处河谷。
读等高线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a、b、c、d四点中,位于山脊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8.若该地为新建水库的库区,最高水位为600 m,该图范围内将出现的情况是( )
A.最高水位时,小部分面积被淹没,将出现一个半岛
B.a、b、c、d四个居民点中,d居民点可以不搬迁
C.最高水位时,将出现三个小岛,a、b、d三地将被水淹没
D.a、b、c、d四个居民点都不必搬迁,改为从事旅游业和渔业
解析:7.C 8.B 第7题,山脊应比两侧地势高,在等高线图上应位于等高线弯曲度较大且向低值区凸出的地方,图中四点只有c点符合。第8题,若新建水库的库区最高水位为600 m,则最高水位时图中区域只有高于600 m的部分不被淹没,其他部分都将淹没;同时,a、b、c居民点也需要搬迁,而d居民点由于地势高于600 m而不需要搬迁。
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A.50 m B.55 m
C.60 m D.65 m
10.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9.C 10.C 第9题,图中等高距为5 m,东南部地势最低,海拔为20到25 m之间;东北部地势最高,海拔为80到85 m之间,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为55到65 m之间,但不会是55 m或65 m。第10题,图中③附近河段等高线最密集,表明该处坡度最大,河水流速最快。
一、选择题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条河流的绘法,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宜攀岩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1.A 2.A 第1题,河流形成于山谷处。第2题,适宜攀岩运动的地形部位是陡崖。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
3.当该地区普降暴雨时,水位上涨最猛的是( )
A.①河 B.②河
C.③河 D.④湖
4.图中虚线是居民点a和b,b和d之间公路选线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A.e和g B.e和h
C.f和g D.f和h
解析:3.A 4.D 第3题,由题干和等高线图可知,河段①所处山谷,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且两侧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因此汇水速度最快。第4题,山区公路选线应尽量避开陡坡,沿等高线延伸以降低坡度,节省投资。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规划公路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大高差可能为180 m B.走向为东北—西南
C.长度约为6 km D.穿越山脊地区
6.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防火瞭望塔,在①②③④的选址方案中,瞭望范围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A 6.D 第5题,图中的规划公路经过的最低点海拔为0~100 m,最高点海拔为100~200 m,所以相对高差为0~200 m;规划公路的走向为西北—东南;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规划公路的长度约为3 km;穿越的地区为鞍部。第6题,④处海拔最高,且周围基本没有阻挡物,瞭望范围最大。
下图是某地地形图,MN、PQ是地形剖面线。①②是水库,若从中选择一个作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其条件是自流引水且工程建设费用最小。完成7~8题。
7.M→N、P→Q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和应选择的水库分别是( )
A.甲、乙;① B.乙、甲;②
C.甲、乙;② D.乙、甲;①
8.Z村拟建一座玻璃温室大棚和一家污水处理厂,应依次布局在( )
A.③④ B.④⑤
C.⑤⑥ D.③⑥
解析:7.C 8.D 第7题,对比两条剖面线和两幅剖面图可知,M→N剖面线与甲剖面图相吻合,P→Q剖面线与乙剖面图相吻合。判读时要注意抓住每条剖面线起止点和经过地区最高点与最低点的海拔,并注意等高距为10 m,将之与剖面图相对照即可。推算可知,①②两座水库与自来水厂的相对高度都大于10 m,都能自流引水,但②水库距离自来水厂更近些、沿途地势起伏更小些,因此在②处修建引水工程建设费用小。综上所述,本题选C。第8题,据图可知,河流大致自北向南穿过Z村,污水处理厂应建在流经Z村的河流下游,即⑥处;玻璃温室大棚应建在地势平坦、采光条件好的地方,比较四处位置,③处最好,因为③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且面积大,再加上位于朝南的山坡上,采光条件好。故玻璃温室大棚建在③处最好。因此本题选D。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处是______(地形),其海拔高度在______ m以上。
(2)若B点气温是20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规律,则C点的气温应是________。
(3)该地区河流干流流向是________。若在该地区修筑一水库,则水坝应建在________处。若坝的海拔高度为100 m,则坝的长度大约是________ m。
(4)若从B地修筑一条铁路到E地,BGE与BFE两条线路中____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有甲、乙两人分别从C、E两点向D处攀登,分析两条路线的利弊。
(6)若从海湾P和河口Q中选择一处修建港口,试分析各自的优劣条件。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特征,可判断D处是山顶。第(2)题,B、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400 m,根据气温递减规律,应降低2.4 ℃,C点气温为20 ℃-2.4 ℃=17.6 ℃。第(3)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可推知河流干流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用直尺测量A两侧100 m等高线之间的图中最短直线距离,再根据比例尺,可计算出所建坝长。第(4)~(6)题,都要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去分析。
答案:(1)山顶 700
(2)17.6 ℃
(3)自西北向东南 A 150
(4)BFE 沿BFE修建,大致是沿100 m等高线修筑,坡度较缓,可以省工省时,而沿BGE则要通过海拔300多米的山地,工程投资大
(5)CD线:相对高度小,距离近,但要越过河流,且坡度较大。
ED线:相对高度大,距离远,但不需越过河流且坡度缓。
(6)优势:P处港阔水深,Q处可以河海联运。
劣势:P处不能实现河海联运,腹地较小。Q处:海水较浅,且容易泥沙淤积。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 km。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1~2题。
5月~10月
11月~次年4月
平均温/ ℃
降水量/mm
平均温/ ℃
降水量/mm
甲地
27
1 650
25
22
乙地
27
890
26
77
1.两地的纬度约在( )
A.15°S~20°S之间 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 D.25°N~30°N之间
2.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
A.平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解析:1.B 2.D 第1题,两地全年平均气温都在25 ℃以上,可断定两地位于热带地区;两地降水量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雨季都出现在5~10月份,即北半球的夏半年,所以两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第2题,同一纬度的甲、乙两地东西之间相差500 km,而降水量却相差很大,可推知两地之间可能有山地的阻挡。
读某地年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3~4题。
3.对该地气候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温年较差小 B.最冷月气温大于18 ℃
C.降水季节分布均匀 D.夏季降水丰富
4.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3.C 4.C 由图上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气温在18 ℃以上,为热带气候类型;从降水量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于夏雨型的气候类型,二者结合可判断为热带季风气候。
读下图,回答5~6题。
5.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图中M地的气候成因及特征是( )
A.全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B.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C.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
D.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寒冷干燥
6.下列气候类型与M点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解析:5.B 6.A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位于意大利,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第6题,A最冷月气温在0 ℃~15 ℃,夏季降水较少,冬季降水较多,为地中海气候。B最冷月气温在0 ℃~15 ℃,降水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C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D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7.(上海高考)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读图,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解析:选D 根据气温曲线,7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且最低温度在15 ℃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选D。
读图(图中各数字代表该点的月份),完成8~10题。
8.该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9.此种气候最典型的城市及具有类似气候类型的城市分别是( )
A.上海、孟买 B.上海、北京
C.北京、开罗 D.上海、新奥尔良
10.此种气候类型区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优势是( )
A.降水丰富 B.生长期长
C.雨热同期 D.冬季温和
解析:8.D 9.D 10.C 第8题,最冷月气温大于0 ℃,最热月气温大于25 ℃,并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特点。第9题,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孟买为热带季风气候,开罗为地中海气候。第10题,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业生产。
一、选择题
下图为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雨季时,影响两地降水的分别是( )
A.西南季风、西南季风 B.西南季风、赤道低压
C.赤道低压、赤道低压 D.赤道低压、西南季风
2.甲、乙两地均位于大陆东岸且纬度相近,则乙地年均温小于甲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云层 B.地形、地势
C.洋流 D.人类活动
解析:1.B 2.B 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为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乙地为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甲地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乙地降水主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第2题,在南半球该纬度应有暖流流经,乙地温度低,说明不是洋流的影响。两地纬度相近而乙地年均温低,可能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读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在模拟演示中,若黄赤交角为0°,甲地气候类型将不存在,那么甲地实际所在的半球及其气候类型分别是( )
A.北半球 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 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半球 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 温带海洋性气候
4.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位于同一纬度,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解析:3.A 4.C 第3题,若黄赤交角为0°,也就是太阳永远直射赤道,此时甲地气候类型不存在;在大陆西岸,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因此该地在北半球;如果在南半球甲地就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受太阳直射点变化影响。第4题,在大陆的东西两岸,同一纬度气候类型不同,主要是受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的。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点A、B均位于赤道上。①~⑧表示气候类型。读图回答5~6题。
5.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①和⑧ B.②和⑤
C.③和⑥ D.④和⑦
6.气候类型②③④所在大陆为( )
A.澳大利亚大陆 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 D.非洲大陆
解析:5.A 6.A 第5题,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上,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第6题,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所以A选项正确。
读下图,回答7~8题。
7.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
A.T B.Q
C.R D.S
8.在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7.B 8.A 第7题,根据所给气候特征可判断该种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此种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Q为地中海气候,R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S为温带海洋性气候,T为热带草原气候。第8题,就P地而言,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年降水在500 mm以下,受热容量影响,气温年内变化也较大。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问题。
(1)甲为________气候,能否判断甲地是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为什么?
(2)乙为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气候类型的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丙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亚洲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但这种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的某些地方也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大陆______(填“东”或“西”)岸,例如南美洲的______________,非洲的______________,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甲高温期和多雨期相反可判断甲为地中海气候;横坐标上没有标注月份,不能确定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不能判断南北半球位置。第(2)题,乙最低气温在0 ℃以上、15 ℃以下,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可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亚洲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的南部以及日本群岛的一部分。由于冬季同纬度海洋气温高于陆地气温,使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第(3)题,丙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但由于受信风、洋流及地形的影响,在南美洲的巴西东南沿海,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沿海及中美地峡东部也有分布。
答案:(1)地中海 不能。因为横坐标上没有标注出月份,不能比较1月和7月气温的高低。
(2)亚热带季风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朝鲜半岛的南部以及日本群岛的一部分 东部受海洋影响冬季气温高,西部受大陆影响冬季气温低。
(3)热带雨林 马来半岛的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东 巴西东南沿海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 东北部沿海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1.以下关于洪水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强降雨是形成洪水的重要原因
B.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C.滑坡、泥石流不可能形成洪水
D.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堤坝溃决也可形成洪水
解析:选C 洪水形成的条件有多个方面,如强降雨、冰雪融化、人为溃堤等,并且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也可形成洪水。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2~3题。
2.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3.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解析:2.A 3.B 第2题,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高值中心位于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应该为干旱。第3题,甲为华北地区,主要是春旱,时间为3、4、5月;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为伏旱,时间为7、8月。
4.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是( )
A.修筑堤坝和疏浚航道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解析:选C 目前,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类。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疏浚航道是从交通运输的角度考虑的,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不能防御洪灾。
读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示区域多水灾的原因有( )
①各支流来洪时间基本相同,使长江干流容易出现特大洪水,造成水灾 ②上中游植被近年来遭到破坏,泥沙淤塞严重 ③围湖造田,造成分洪能力减小 ④灾害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措施欠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图示区域有效的防洪措施是( )
①加固江防大堤,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②修建水库,并重点治理荆江河段 ③加强长江上中游造林建设
④加强和完善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5.C 6.D 第5题,长江流域支流众多,且干支流来洪时间集中,加上围湖造田、植被破坏等原因,导致洪涝灾害频发。第6题,根治长江水患,一方面要有加固堤防等工程措施,另一方面要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多方并举,共同治理。
7.下列洪水形成因素之间关联性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
C.冰凌下泄→堵塞河道→洪水
D.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解析:选D 土壤含水率越高,地面坡度越大,植被覆盖率越低,流域汇水速度越快。
右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9.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解析:8.A 9.B 第8题,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图中A、B、C、D四区域均在地势低平的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第9题,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10.下列措施可以减轻并预防洪灾的是( )
①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②减少洪水易发区的人口
③严格控制滥砍乱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 ⑤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
⑥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②③④⑤⑥
解析:选B 目前,防洪减灾措施主要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类。①属于工程措施,③④⑤⑥属于非工程措施。
一、选择题
1.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南北之间跨纬度大
C.冬季风势力强,控制的范围广
D.夏季风的迟早、强弱不稳定
解析:选D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而夏季风的迟早强弱不稳定,造成了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读我国东部锋面雨带进退图,回答2~3题。
2.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3.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至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解析:2.B 3.C 第2题,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与当地冷气团相遇而成,随着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增强,东南季风增强。4~5月份锋面雨带在我国华南形成;6月份移至长江流域;7~8月份移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至长江流域以南,10月份撤出中国内陆。第3题,考查综合分析锋面雨带移动与旱涝灾害之间关系的能力。7月份以后,雨带未移至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产生南涝北旱。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
A.九省通衢 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 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 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 险滩密布
5.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6.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修建了荆江大堤 ②大量采挖河沙 ③进行河道的截弯取直 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 ⑤建设防护林工程 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解析:4.C 5.B 6.D 第4题,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第5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第6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常年水文数据(1875~200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根据1975~200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大的现象。读图,回答7~8题。
7.从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看,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
A.1年 B.3年
C.5年 D.7年
8.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①疏通河道 ②退耕还牧 ③城市化 ④林地转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7.B 8.C 第7题,开始出现灾害水位,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而在1975~200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再现周期约为2年,大约缩短了3年的时间。第8题,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小,因此洪患的频率增大。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作用非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频率大增。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常饱受水患。北宋期间,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城市地形的高差特点,建成了地下排水干道系统,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根据水力学原理,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赣州城内有数百口水塘,知州命人又将地下排水管道与城内的水塘连通起来。时至今日,这些措施仍能使赣州古城免受洪涝灾害威胁。
(1)从自然条件说明,宋朝以前的赣州城为什么容易遭受洪涝灾害。
(2)从地理角度说明,北宋期间采用的几项措施在使赣州城免受洪涝灾害危害上所起的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赣州城的地理位置,河流汇合,四面环水及东部季风区的降水特征,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分析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中的措施,归纳总结相应措施所起的作用。
答案:(1)赣州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赣州城位于两江汇合处,几乎四面环水,汛期时极易遭受洪水侵袭。
(2)坚固的城墙如同防洪大堤,可以抵御(贡江、章水两江)洪水对城市的侵袭。依据地势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能在暴雨初期将水排入河流中。当江面洪水水位高于排水口时,水窗能防止江水倒灌;城内的水塘与地下排水管道连接,具有调蓄作用,防止城市内涝。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水圈和水循环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水汽输送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下渗 e—蒸发
A.abe B.acd
C.abd D.bde
2.有关水循环说法正确的是(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全球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A 2.D 第1题,对照图中水循环各环节应是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下渗、d—地下径流、e—蒸发,参照选项可知A正确。第2题,结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可知选D。
3.右图为长江全年补给水源示意图,读后判断( )
A.b是雨水补给,a是冰雪融水补给
B.a是地下水补给,c是冰雪融水补给
C.a是地下水补给,b是冰雪融水补给
D.c是地下水补给
解析:选D 从图中可看出,在一年之中,c全年稳定,属地下水补给;a季节变化最大,属于大气降水补给;b只存在于气温较高的春、夏、秋季,尤其是夏季补充量最大,属于冰雪融水补给。
读下图,回答4~6题。
4.洋流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潮汐能 D.引力能
5.关于甲、乙两支洋流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为暖流
B.甲为寒流,乙为暖流
C.甲、乙均为寒流
D.甲为暖流,乙为寒流
6.乙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A.降温减湿 B.降温增湿
C.增温增湿 D.增温减湿
解析:4.A 5.A 6.C 第4题,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第5、6题,甲洋流为来自低纬度暖流的延续,为北太平洋暖流;乙洋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
B.库区水汽蒸发增强,周边空气湿度增大
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
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8.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
A.海陆间循环 B.跨流域调水
C.水库 D地下水补给湖水
解析:7.C 8.A 建水库后,库区下渗量增大,必然导致周边地下水位升高;库区蒸发量增大,周边空气湿度增大;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幅度减小;库区形成小型“海陆风”,冬季库区降温慢,相对周边地区是热源,故气流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库区增温慢,相对周边地区是冷源,故气流下降,降水减小。海陆间循环可以使陆地的淡水资源得到更新,这与海水淡化的作用类似。
读某海域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回答9~10题。
9.根据等温线所示信息,图示海域位于( )
A.南半球大陆的西岸
B.北半球大陆的西岸
C.南半球大陆的东岸
D.北半球大陆的东岸
10.流经该海域的洋流可能是( )
A.巴西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加那利寒流 D.本格拉寒流
解析:9.A 10.D 第9题,由图知,该海域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南向北逐渐增大,应位于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可知为寒流;南半球的寒流一般位于大洋的东侧,即大陆的西岸。第10题,选项中的四支洋流位于南半球大陆西岸的只有本格拉寒流。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③河网调蓄、④径流
2.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修建水库 B.植被覆盖率下降
C.降水强度增大 D.上游河道采砂
解析:1.D 2.A 第1题,降水除去①蒸发蒸腾部分,其他经过冠层截流和河网调蓄后,形成④径流。河网调蓄包括地表调蓄、土壤调蓄和地下调蓄。第2题,水库具有拦截泥沙的作用,可使下游河流含沙量变小。植被覆盖率下降和降水强度增大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增大河流含沙量;上游河道采砂会搅浑径流,增加下游河流含沙量。
下图示意某帆船环球航海路线。2012年12月船上某船员在丙海域投放了一个交友漂流瓶,2013年4月该漂流瓶被游客在丁处海边捡到。据此完成3~4题。
3.该漂流瓶依次经过的洋流最可能是( )
A.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西澳大利亚寒流—西风漂流
B.北印度洋季风洋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
C.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秘鲁寒流—西风漂流
D.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巴西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4.在图示区域航行时,该帆船船长在他的航海日志中这样写道:“大面积海域挤满了渔船,部分渔民渔获满仓而返航……”此时该帆船最可能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3.B 4.A 第3题,12月份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漂流瓶顺洋流过赤道后进入马达加斯加暖流,在非洲南段又被西风漂流带到丁处海边。第4题,甲处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冷海水上泛形成渔场。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原理及规律,是学好自然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右图为循环运动模式图。读图,回答5~6题。
5.若此图示意海陆间循环,则表示我国夏季风的是( )
A.环节① B.环节②
C.环节③ D.环节④
6.若此图表示北半球中低纬大洋洋流,则( )
A.①为暖流 B.②沿岸可能降温减湿
C.③为寒流 D.④沿岸可能增温增湿
解析:5.C 6.A 第5题,若该图为海陆间循环,①为径流,②为蒸发,③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而夏季风把水汽从海洋输送到陆地,属于水汽输送环节。第6题,若该图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洋流,则①为北赤道暖流,②为暖流,③为暖流,④为寒流。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流向。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洋流与其形成的盛行风搭配正确的是( )
A.①——东北信风 B.②——盛行西风
C.③——西南季风 D.④——极地东风
8.图中P、Q、M、K四海域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Q地因受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
B.P地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
C.M海域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
D.K海域因上升流而形成大渔场
解析:7.C 8.C 第7题,①是北大西洋暖流,与西风带有关,故A错误;②是加利福尼亚寒流,是补偿流,故B错误;③是北印度洋流,受西南季风影响,故C正确;④是日本暖流,是补偿流,故D错误。第8题,Q地因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高,A错误;P地因受千岛寒流影响,冬季气温较低,B错误;M海域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多海雾,对海上航运不利,C正确;K海域因寒暖流交汇而形成大渔场,D错误。
二、综合题
9.读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四条线段上添画箭头,表示大洋环流的流向。
(2)如果此图表示太平洋的洋流模式图,图中洋流的名称为:A________;B________。
(3)如果此图表示太平洋,图中①②③④海区能形成大渔场的是________,其名称是________。
(4)洋流C从性质看属于________流,其成因主要是受________影响。
(5)下列四幅海水等温线示意图能表示①海区的是( )
解析:从示意图可知本图展示的是北半球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的两个大洋环流,可以判断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接着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太平洋”来判断洋流的名称和渔场的名称,分析洋流的成因;由图可以看出①处有寒暖流交汇,且为北半球海域。因此,海水等温线的水温值总体由南向北递减,且暖流处海水等温线向北弯曲,寒流处海水等温线向南弯曲。
答案:(1)图略(顺时针方向流动)。 (2)加利福尼亚寒流 日本暖流 (3)① 北海道渔场 (4)暖 东北信风
(5)A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岩石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岩石
C.土壤 岩石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岩石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A 2.D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3.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下列哪种地理现象没有明显影响( )
A.东亚和南亚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区
B.中亚地区的干旱
C.黄土高原的形成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解析:选D 长江三角洲是由流水堆积而成的。
读下图,回答4~5题。
4.此图可以简单看做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能正确表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象的是(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O2 ④CO2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CO2 ④O2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CO2 ④O2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O2 ④CO2
5.此图还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4.A 5.D 第4题,仔细审图可知,②可以变为泥炭、煤等,确定其为绿色植物,其他几项便可迎刃而解。第5题,地理环境中的这种碳循环,把各圈层联系起来,使各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下列地理现象中不能反映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交换的是( )
A.北赤道暖流的形成
B.北大西洋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
C.海底火山喷发加热海水
D.静风天气时瀑布附近有风存在
解析:选C 海底火山喷发加热海水,反映的是岩石圈与水圈之间能量的交换。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8.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7.A 8.D 第7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8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9~10题。
9.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10.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解析:9.B 10.A 第9题,比较三个阶段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可能因素是地壳运动,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图示中看不出来。第10题,某一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 )
A.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
B.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
C.洪水期时,河流携带大量矿物质到河口,加剧咸潮危害
D.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
解析:选B 枯水期时,河水含沙量减少;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较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洪水期时河口咸潮危害较小;沙尘被携带到大洋中,水变浑浊,不利于渔业发展。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2~3题。
2.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3.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2.A 3.C 第2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3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下图是云南路南石林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随土壤深度变化最小的是( )
A.柏树林 B.天然草坡
C.人工草坡 D.无植被耕地
5.若水分条件相同,土壤、岩石最易被溶蚀的是( )
A.无植被耕地 B.柏树林
C.天然草坡 D.人工草坡
6.如果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但不会引起( )
A.荒漠化 B.泥石流
C.土壤盐碱化 D.水土流失
解析:4.A 5.D 6.C 第4题,读图可得出结论。第5题,人工草坡CO2的浓度最大,在石灰岩地貌区容易受到流水的溶蚀。第6题,由于石灰岩地区下渗严重,地表不易蓄水,盐分不易在地表积累,也就不会引起土壤盐碱化。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8.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7.C 8.B 第7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第8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二、综合题
9.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 、河流等方面分析。第(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课时跟踪检测(十)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 D.空气受冷下沉
2.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
解析:1.B 2.C 第1题,图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赤道向极地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北上,堆积下沉形成的。第2题,地球上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其中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气压带中有的是由于空气的运动形成的,有的是由热力因素形成的,但在其中的低气压带地区多阴雨天气,而高气压区多为晴朗天气。
下图为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表示信风带的代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解析:3.B 4.C 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影响地中海气候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回答5~6题。
5.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6.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C 6.D 第5题,图中的③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⑤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一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应存在着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右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B.②为高空南风
C.③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D.④为东南信风
8.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洲西南部炎热干燥
B.巴西高原绿草如茵
C.大陆上等温线(相对同纬度海洋)向北凸出
D.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
解析:7.A 8.C 第7题,①为赤道位置,该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②为高空中的西风,③处大气受重力作用而下沉,④为北半球的信风,应为东北信风,故A选项正确。第8题,③处下沉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可知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故北半球为夏季,在此季节,非洲西南部温和多雨;巴西高原一片枯黄;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应在冬季,故C选项正确。
9.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C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气压带、风带向南移。读图,a图中气压带向北移,A错。b图中风向错,应由高压吹向低压,B错。c图中气压带南移,位于南半球,风向向左偏,C对。d图中气压带没有南移,D错。
10.德干高原1月份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解析:选B 德干高原是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东北季风。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2.空气上升或流向较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
A.abe B.bcd
C.ade D.cde
解析:1.D 2.C 第1题,c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为东北信风带,北侧为中纬西风带(西南风)。第2题,空气上升的气压带是a、e,流向较高纬度的是d风带。
下图为北半球夏季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带风向的是( )
解析:3.B 4.A 第3题,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处于30°N~40°N之间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4题,图中D带应为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6.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5.A 6.C 第5题,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北偏西,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同时,结合气压中心的位置也可看出,M为亚洲低压,因此判断应为夏季,夏季东亚盛行东南季风。第6题,A选项的表达存在理论性错误,空气冷却下沉应形成高压,而图中M地为低压;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是副热带高压脊,此高压由动力原因形成,故B错;此时副热带高压脊已影响到我国南方地区,故应为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读世界部分区域某月等压线(气压单位:hPa),回答7~8题。
7.图示月份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8.a地的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7.A 8.D 第7题,由图示等压线可知,澳大利亚处在低气压控制下,印度洋处在高气压控制下,是南半球的夏季,A项正确。第8题,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吹西南风。
二、综合题
9.读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偏________(北或南),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________季。
(2)此季节N地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此季节N地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
(3)M地盛行______风,此季节,该地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该地区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快或慢),南亚风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北纬30°以北,可判断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第(2)、(3)题,M地盛行东南季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形成季风气候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N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第(4)题,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其成因是: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答案:(1)北 夏 (2)炎热干燥 副热带高气压带
(3)东南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慢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自然资源与人类
叶剑英在《浣溪沙·登大兴安岭》词中写到“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据此回答1~2题。
1.词中提到的资源( )
A.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
B.是不可再生资源
C.分布与土壤的关系最密切
D.不具有多用性属性
2.A、B、C、D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解析:1.A 2.C 第1题,词中提到的是森林资源,大兴安岭的森林为天然林,因此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具有多用性属性。第2题,矿产资源属于自然资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铀矿等也属于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都属于自然资源,人工能源(如汽油、焦炭等)因不具有自然属性故不属于自然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解析:选B 解答此题需明确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即具有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等特点。
4.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的阶段是( )
A.采猎文明阶段 B.农业文明阶段
C.工业文明阶段 D.现代文明阶段
解析:选B 农业文明阶段,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口数量快速增长,需要更多肥沃的土地。
5.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有( )
①人类对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速度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自然资源不能繁殖和循环再现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使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增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可以不断更新和循环再现。
6.下列做法符合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①大力开发黑龙江、新疆边远地区荒地种植水稻 ②在长江中上游山区、滨海地区营造防护林 ③在华北地区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④在准噶尔盆地、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建立“林—草”配套的人工草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 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中,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护土地资源。选项①不符合因地制宜、保护土地资源的要求。选项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了土地资源。选项③因华北平原缺水,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故推广喷灌、滴灌是可行的好办法。选项④河套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不宜建草场。
7.下列属于图中乙图例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解析: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图例所示的地理事物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即自然资源。选项中只有D项才符合上述条件。
8.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矿产资源的分布没有规律性 ②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整体 ③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利用潜力都是无限的
④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 陆地自然资源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和规律:一是数量上的有限性;二是其利用潜力的无限性;三是自然资源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分布不均匀;四是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9.下列关于土地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C.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解析:选D 土地资源的可再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10.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B.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加强环境保护
C.调动公众的消费积极性,刺激能源消费,加快经济发展
D.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解析:选D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一、选择题
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上、中游过量截留用水,下游可能会出现断流 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________的基础上( )
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C.物质运动和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
解析:1.A 2.B 第1题,自然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种资源被破坏会影响其他资源,也会影响其他地区的资源。如山地中森林被砍伐,会造成水土流失,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下水会减少;河流上、中游过量截水用水,使下游水量减少,可能出现断流。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之间不存在相互联系。动植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植树种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第2题,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种类增加,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它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
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主要基础。读下表,完成3~4题。
社会阶段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
低
中
高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强
中
弱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
小
中
大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简单
中等
多样化
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低
中
高
3.表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模、方式和效率产生了变化,其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增大
B.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C.资源的不断变化
D.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4.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最强
B.土地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在农业文明阶段,人地矛盾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解析:3.B 4.B 第3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第4题,农业文明阶段,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工业文明时期人地矛盾较突出。
读300多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 D.自然灾害
6.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加剧
解析:5.B 6.D 第5题,图中显示耕地和牧场面积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说明人类活动增强,故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第6题,森林和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此类用地减少必然会加剧水土流失、引起旱涝灾害。故D项正确。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回答7~8题。
7.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8.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 )
A.适度开发 B.利益兼顾
C.生态保护 D.公众参与
解析:7.A 8.D 第7题,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需求的增加,从而引发了资源的破坏和相对短缺。第8题,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没有公众在开源节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参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实现。
二、综合题
9.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北京及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
材料二 我国北京及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图。
注 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是________。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3)水土协调度小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水资源及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特点和协调度,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各省、市、区的位置可以正确解答。
答案:(1)我国东部水资源是南多北少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 水土配合不协调
(2)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山地、丘陵比重大,耕地比重小。
(3)使农业减产。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
水”的成因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解析:1.A 2.D 3.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淀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4.关于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水中CO2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温带地区强
B.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较好,喀斯特地貌越典型
C.水中含有CO2、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D.地表水和地下水越丰富,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解析:选A 热带地区虽然水中CO2的含量少,但是由于热带雨量充沛,水循环快,气温高,植物分泌出有机酸,这些都加速了喀斯特作用的过程,因而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好。
下图为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读图,回答5~6题。
5.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泰山风光 D.长白山天池
6.下列对该处景观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
C.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
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
解析:5.B 6.B 第5题,图中所示为桂林的峰林地貌和漓江。第6题,桂林地区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地区。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5为地下河,因淀积作用而成
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
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侵蚀而成
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
8.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成为环境变化的记录器,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 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 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 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7.C 8.C 地下河是在流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6为石钟乳,7为石笋,是在流水的淀积作用下形成的;2、3处为裂隙,不是断层。6、7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读我国某地河流发育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类河流地貌主要分布于( )
A.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云贵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0.该地貌分布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地表缺水 B.土地次生盐碱化
C.咸潮危害 D.洪涝灾害
解析:9.C 10.A 第9题,图示地貌位于石灰岩地区,多地下暗河,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贵高原。第10题,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由于地表水下渗,多形成地下暗河,往往造成地表灌溉水源不足。
一、选择题
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 )
A.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内外力都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人均耕地不足,石漠化现象突出,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丰富 ②不合理的农业活动 ③土层薄,水土易流失 ④地表干燥度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C 2.A 第1题,结合四幅示意图分析可知,云贵高原形成初期,内力的隆起作用起主导作用;后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形成目前云贵高原崎岖的地形起主导作用,所以C项正确。第2题,贵州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石灰岩地区土层薄,地势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所以A项正确。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面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读图回答3~4题。
3.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有关( )
①地壳物质循环 ②碳循环 ③水循环 ④生物循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3.A 4.D 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常见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地壳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都密切相关;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严重。
下图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6.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5.B 6.C 图中显示甲地为高原地形,分布有溶洞地貌,说明是喀斯特地貌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著名的桂林山水景观即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
右图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一处地貌,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变质作用
8.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 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7.C 8.C 第7题,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长期受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喀斯特地貌。第8题,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而且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浓度有关,而水中酸性物质含量与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
二、综合题
9.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据此回答问题。
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mm/年)
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 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中等
1 000~1 200
12~15
0.06
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
(1)分析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2)分析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解析:降水量大,温度高,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反之不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我国北方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主要是因为北方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
答案:(1)年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了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年溶蚀率大;年平均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了石灰岩的溶蚀。
(2)植被覆盖率高,减弱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画图:
(3)①北方热量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③北方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关于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域差异在同一自然带中是不存在的
B.自然环境中有相同的地区,也有相似的地区
C.陆地自然环境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上的相互叠加,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D.两相邻的不同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分界线
解析:选C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在每一个自然带中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差异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自然环境中是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相邻自然带逐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2.下列诗句中都蕴含某种地域分异规律,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了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明了地理环境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③“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说明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明了南北差异,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下图是海拔5 000 m的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规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四座山位置由低纬向高纬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
A.乙甲丙丁 B.丁丙乙甲
C.乙丙甲丁 D.丁甲丙乙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四座山中位于南半球的是甲和丁
B.若①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则甲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
C.乙山自然带的递变规律是由热量差异造成的
D.若丙图中虚线为雪线,则南坡为迎风坡
解析:3.C 4.D 第3题,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前提下,纬度越低,自然带谱的数量越多,相反则越少。从图中各山地自然带丰富程度看,乙最多,且南、北两坡各自然带上界高度大致相等,故应位于赤道附近,纬度最低;其余依次为丙、甲、丁。第4题,甲和丁南坡为阳坡,故应位于北半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既有可能是受温带季风气候控制而形成,也有可能是受温带海洋性气候控制而形成;乙山自然带的递变是由于水热状况及组合的垂直变化形成的。
右图中阴影部分为荒漠带。读图,回答5~6题。
5.导致图中荒漠带呈南北狭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洋流
③太阳辐射 ④海陆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对图中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热带雨林气候
B.②温带季风气候
C.③地中海气候
D.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5.A 6.A 第5题,南美洲西海岸受秘鲁寒流的影响,热带荒漠直逼赤道;南美洲西部狭长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使西岸气候类型狭长分布。第6题,根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①为热带雨林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④为高原山地气候。
读图,完成7~8题。
7.与自然带②→③→④更替原因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8.下列各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⑤⑥两地 D.①⑥两地
解析:7.C 8.D 第7题,图中的②③④分别表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③→④自然带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但这种分异主要是因降水量的差异而导致的。图中的⑥→⑤→④,降水量也逐渐减少,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这种分异与②→③→④自然带更替原因相似。第8题,①地位于赤道附近,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该地处于东非高原,海拔高, 导致气温稍低,大气对流也不显著,降水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发育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由于它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暖流影响,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热带雨林带,故这两地都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读某沿海地区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9~10题。
9.若①为落叶阔叶林带,则该山可能位于( )
A.山东半岛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东南部
D.巴西高原
10.该山地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完整且比南坡高的原因是( )
A.北坡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且地处迎风坡
B.北坡坡度比南坡小,地处阴坡和迎风坡
C.北坡的海拔比南坡高,植被覆盖率比南坡高
D.北坡相对高差大,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
解析:9.C 10.D 第9题,基带北侧海拔较高,应位于南半球;温带落叶阔叶林应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巴西高原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第10题,北坡地处阳坡和迎风坡,水分条件好,相对高差大,所以垂直自然带比南坡完整。
一、选择题
1.(广东高考)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解析:选A “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这里所说的分异是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就属于这种分异规律,故A项符合题意;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B项不符合题意;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故C项不符合题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
(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2~3题。
2.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3.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解析:2.C 3.B 第2题,根据图中自然带的垂直变化以及基带可以看出,该地降水较少,且山地海拔较高,最高海拔将近7 000 m,而秦岭、南岭的海拔在4 000 m以下,所以排除A、B两项。由图可知,该山地北坡基带为1 000~2 000 m,可以排除D项(喜马拉雅山北坡海拔在4 000 m 以上)。所以选C项。第3题,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图中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有所不同,其中乙、丙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甲、乙缺失高山草原带。乙从山地草原带直接到了高山草甸带,中间缺失山地森林草原带和高山草原带,原因是乙地在该高度的水分不能适应森林的生长。因此影响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公司在南非的投资量大增,到2020年南非将增加装机容量3 2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结合西班牙和南非两国某自然带的分布图,回答4~5题。
4.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5.甲图中该自然带分布的最高纬度高于40°,而在乙地区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及轮廓 B.大气环流的差异
C.地形分布 D.洋流影响
解析:4.C 5.A 第4题,从区域图可知,该自然带主要分布在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5题,由于南非陆地的最高纬度低于35°S,再往南为海洋,而西班牙再向北为陆地,故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及轮廓。
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 )
A.热带草原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高山草甸
7.导致上题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解析:6.C 7.D 第6题,山地的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相似,依据水平自然带随纬度的更替规律,在原生常绿阔叶林和原生针叶林之间应为落叶阔叶林,故缺失落叶阔叶林。第7题,自然状态下植被类型的缺失应考虑人为原因。图中山脉在原生常绿阔叶林和原生针叶林之间出现次生草丛、灌木丛,可判断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原生的落叶阔叶林的缺失。故D正确。
8.读北非五国正在建设的绿色坝工程示意图。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针叶林
解析:选B 北非北临地中海,北部沿海是地中海气候,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北非大部分地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热带沙漠气候广布;绿化工程建在地中海气候区与热带沙漠气候区间,适宜建耐旱树种—硬叶林;阔叶林适宜降水较多的地区,针叶林适宜气候寒冷的地区。
二、综合题
9.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图甲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约是________。
(4)图乙是沿46°S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甲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______地区。
解析:图甲自然带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自然带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①为寒带苔原带,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结合纬度判断图乙中A自然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地形这一地方性分异因素影响,同纬度山脉东坡B处形成了温带荒漠带。
答案:(1)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4 000 m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课时跟踪检测(四)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a B.b
C.c D.d
2.当地球处于a、b之间时,下列有关全球昼夜变化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但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但昼长于夜
解析:1.A 2.C 第1题,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说明地球公转示意图是南极俯视图,公转方向为顺时针,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和太阳光照射情况,可以判断a点为夏至日,c点为冬至日,b点为秋分日,d点为春分日。公转速度最慢时为七月初,夏至日(a点)时最接近。第2题,地球公转处于a、b之间时即北半球由夏至日向秋分日转变,北半球白昼变短,南半球白昼变长,但昼短于夜。
3.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南半球夏至日的是( )
解析:选C 以北极为中心地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转,以南极为中心地球是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转;图示A是南极极夜期,南半球的冬至日;图B是北极极昼期,南半球的冬至日;图C是南极极昼期,南半球夏至日;图D是北极昼夜平分图,是南半球的春秋分日。选C正确。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4~5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1小时
25分
13小时
56分
4.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四地最可能位于热带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4.D 5.C 第4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第5题,在12月22日,如果昼长接近12小时,说明该地接近赤道,纬度较低,可能位于热带。
6.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D.黄赤交角的存在
解析:选D 由于地球公转运动时,其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面保持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使得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从而导致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形成四季的更替。
7.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
A.春分至夏至 B.夏至到秋分
C.秋分至冬至 D.冬至到春分
解析:选A 地球在公转时,由于黄赤交角和地轴空间指向不变,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春分至夏至,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现象从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到冬至,极夜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春分,极夜现象从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故本题选A。
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①、②、③、④将地球公转轨道均分成四等份,P位置离太阳最近。读图回答8~9题。
8.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9.地球自P位置继续公转6个月后,昼夜状况(阴影表示黑夜,箭头表示自转方向)最接近下图中的( )
解析:8.D 9.A 第8题,①、②、③、④将地球公转轨道均分成四等份,根据图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断,在④—①段地球经过近日点,速度快,所以用时最少。第9题,自P位置继续公转6个月后,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所以昼夜状况和A图最接近。B、D图为冬至前后,C图昼夜平分,为春秋分前后。
10.下列各种现象,不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冬季的是( )
A.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以及地球公转的速度都在逐渐增大
B.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越短
C.南半球某地白昼变化为短→长→短
D.南北半球纬度相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解析:选D 南北半球纬度相等的地点,只有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时,它们的正午太阳高度才相等。
一、选择题
托勒密大约于公元90年出生,是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下图是他描述的成角日晷仪,它被用来测量太阳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确定当时黄赤交角大约为( )
A.24°11′ B.22°51′
C.23°26′ D.23°51′
2.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越来越短
B.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C.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D.中国东北冰天雪地
解析:1.D 2.C 第1题,图中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差约47°42′,因此当时确定的黄赤交角约为23°51′。第2题,当日晷仪指针如α所示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可能往南运动,也可能向北运动;北京昼长可能变短,也可能越来越长;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中国东北地区为夏半年,不会出现冰天雪地的现象。
小明和小亮同一天出生在我国两个不同城市,表中是他们生日那天出生地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3~4题。
小明
小亮
日出
7:40
8:07
日落
16:52
15:37
3.他们的生日最有可能是( )
A.春分日 B.冬至日
C.秋分日 D.夏至日
4.小明的出生地位于小亮出生地的( )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北方向
解析:3.B 4.B 第3题,小明和小亮出生时,两城市的昼长都小于12小时,所以可能为冬至日。第4题,小明所在城市的昼长大于小亮所在城市的昼长,又因为出生季节为冬季,所以小明所在城市较靠南;根据小明出生时该日的日出日落时刻可求得,该日昼长为9小时12分钟(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则该地日出时的地方时(日出时的地方时=12-昼长的一半)为7:24,而此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7:40,相差16分钟,经度相差4°,根据东早西晚的原则可知小明所在城市的经度为116°E,同理可以求出小亮所在城市的经度为122°E,所以小明的出生地位于小亮出生地的西南方向。
下图为6月22日四地日出时刻与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1判断,四地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2为某地二至日影子的日变化示意图,最有可能对应图1中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C 6.B 第5题,根据昼夜长短的相关知识可知,当某地昼夜平分时,6时日出,日出时间越早(或越迟),则该地的昼就越长(或越短)。图1中③地0时日出,昼长达24小时,昼夜之差达24小时。第6题,图2中物体的影子在二至日时长度相等但方向相反,说明该地距南、北回归线的距离相等,即该地位于赤道上。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8.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地球上热量分配将会均匀
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解析:7.D 8.C 第7题,黄赤交角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也即回归线的度数,图中β为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26′。第8题,黄赤交角变为0°后,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全球将没有了四季变化,并且全球全年昼夜都是平分的,但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各地的太阳高度还会有很大差异,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仍将存在。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
(2)此图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晨、昏)线。
(4)图中E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F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地方时________时日落。
(5)这一天,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
(6)A、B、C、D、E、F中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季节变化明显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北极圈内出现极昼,说明为北半球夏至日。第(2)题,根据第(1)题判断得出太阳直射纬度为23°26′N,直射经线为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也就是0°经线。第(3)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晨昏线应该为昏线。第(4)题,E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故昼长为12小时;F点所在纬线,从图中可看出其昼弧占30°×2=60°,因此白昼应为60°÷15°/小时=4小时,日落地方时应为12+2=14时。第(5)题,此日发生极夜现象的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也就是66°34′S~90°S;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第(6)题,热带范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图中D、E符合;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C在北温带,F在南温带。
答案:(1)夏至日 (2)(23°26′N,0°) (3)昏 (4)12 4
14 (5)66°34′S~90°S(或整个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6)D、E 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