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自然科学中考复习资料(生物)
知识要点: 第一章 生物、群落与环境 第一节 种群、群落与植被
1、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2、种和种群
(1)种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品种不是生物分类单位。同一种生物可以有多个品种。
(2)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是一个生物群体。同一种群内的生物个体,虽然有年龄、性别、形态及品种上的差异,但它们都属于同一物种。一定区域内的生物有多个种群。
3、群落和植被
群落也是一个生物群体,它包括了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所以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群落。在群落中,植物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一个群落中的生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群落的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和研究的需要而定。跟种群的大小一样,没有明显的界定范围,可大可小。
植被是覆盖在地表上的植物群落。植被的分布取决于气候条件。反过来,植被也能影响气候。
第二节 天气和气候及中国的气候
1、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某地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某地长期的大气状况。两者的最大区别是在时间长短和相对变化是否稳定的差异上。天气是气候的某个短时间内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反映。对生物及人类影响最大的气候特征是气温和降水。
2、气温
(1)气象上,大气冷热状况常用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表示。北半球陆地,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是7月,最低相差半年,海洋比陆地延迟1个月。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2)气温的变化大小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表示,变化较大的为大陆性气候,变化较小的为海洋性气候。
3、湿度与降水
湿度是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表示大气潮湿的程度。降水是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主要有雨、雪、冰雹等形式,降雨是降水的一种主要类型。湿度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条件。
4、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其中大气环流是主导因素,季风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气候因海陆位置不同而差异很大。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垂直变化和水平差异两个方面,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
5、我国的气温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温度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根据积温的多少,在我国可划分为六个温度带。根据干湿度的不同,可把我国划分为4个干湿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
6、调查是指通过查阅资料文献、观察、访问座谈等手段来取得研究所需材料,从而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调查方法按是否亲身实践可分为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类型,若按对象选择可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
第三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1、生态因素
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于生物,其中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2、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所需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整体。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非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所以不能直接比较生态系统和群落的范围大小。
(3)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是指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各种生物。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结构上看,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从功能上看,其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从机制上看,是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程度,生态平衡就会受到破坏。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我们应认真吸取生态平衡破坏带来严重后果的历史教训,从而保护生态平衡。但是,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我们不能简单地仅为维持现状或对自然资源不加利用,而是应不断去增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人类与自然 第一节 人类与生物圈
1、自然环境与自然因素
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科学中所指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属于生态系统范畴。其中对人类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称为自然因素。如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包括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即上章所述的生态因素。
2、生物圈(1)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包括了大气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组成生物的生态场所,实际上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2)生物圈的功能是实现物质和能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循环和流动。
3、人类与生物圈
正确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并努力探讨解决的课题。目前,我国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人口和环境问题上。人口激增使自然界与人类的供需产生很大的矛盾,且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人类面临的两类环境问题是生态平衡破坏和环境污染引起的,最终主要是人为造成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已被定为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人口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第二节 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及其分类: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并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出现的现象,它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根据环境因素(即自然因素)不同,环境污染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
2、水质是指水体的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性状(即细菌指标)。检测水的化学成分的重要指标有pH值、硬度和溶解氧。
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各种废水和藻类等浮游生物过度繁殖。最典型的是水的富营养化污染,其具体过程为:N、P元素含量增加→藻类大量繁殖,单位供氧量降低→藻类大量死亡→需氧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水质变黑发臭。
3、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烟尘、SO2、光化学烟雾引起的,还可来自自然灾害和生物性污染。酸雨是pH<5.6的降水,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废气及其在阳光下生成的反应产物混合而成的。大气中SO2、NO2等酸性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SO2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会加剧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
4、土壤是岩石风化产物经过生物及其他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如氮肥与磷肥)和农药,工业和城市排放的废水,废渣及垃圾,以及大气和水质污染的间接影响。
5、饮用水、大气和土壤与人类的健康关系密切。其中未经处理的污染源中含有的病原体会造成水体、大气和土壤的生物性污染,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第三节 环境保护
1、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污染为害人类的极端事例就是公害和公害病(课文举例说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一样,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9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2、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1)环境污染的监测和防治:对环境污染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如推广无污染能源,对“三废”进行综合利用,对污染源进行技术改造,对污水进行净化,对垃圾和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农业害虫进行综合防治等等。
环境污染防治的方针,就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2)自然保护:人类具有大规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这种利用和改造不得法,会破坏生态平衡,而且反过来影响人类自身。例如,乱砍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物种灭绝等。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自然保护的具体措施很多,其中设立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有效的手段。
第三章 人的自身保护 第一节 防中毒和急救常识
1、环境毒物是指进入人体后能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主要来自“工业三废”、农药、化学武器毒剂及食物中的有毒物质等。由于毒物作用而引起的病变称为中毒。
2、农药按毒性可分为三类:①有机磷类农药引起人体急性中毒;②有机氯类农药引起慢性中毒;③甲基内吸磷类农药会对人体的生殖机能产生影响。目前,积极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量的新农药代替高毒、高残留量的传统农药。
3、食物中毒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由病原菌污染食物引起,食物中往往含有活菌或细菌产生的毒素,食后使人致病。此类中毒一般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另一类是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此类中毒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主要有①化学物质中毒(如砷、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污染食物);②农药中毒;③动、植物本身有毒(如河豚鱼、毒蕈、马铃薯芽、酸败脂肪等)。
4、鉴别人体死亡的依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以呼吸和心跳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在医学界,主张以脑死亡作为宣布死亡的标准。脑死亡是指不可逆昏迷,其具体表现是:全身昏迷,反射消失,脑电图显示平波。
5、正常人血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7%~8%,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如果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1/3,则有危险。
6、ABO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
(1)人类血型系统有许多种,ABO血型系统在临床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2)血型是遗传的,且终身不变。
(3)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分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4)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紧急情况下的异型配血关系如下图
A
O AB
B
第二节 传染病常识和免疫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引起的,能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指使人患病的寄生虫和微生物。寄生虫是指寄生在人体内或体表的小型动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三类。
2、病毒不具细胞结构,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其中心是核酸(含DNA、RNA),外面是蛋白质的衣壳。不能独立完成新陈代谢活动,只能过寄生生活。
3、传染病的特征、流行和预防
(1)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一定的免疫性等特征。
(2) 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由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体所经历的途径,如空气、水、食物、生物媒介(如吸血昆虫等)以及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等等。易感人群是指容易感染某种传染病的人群。
(3) 预防传染病流行要控制传染源(如对传染病人实行“五早”、处理受感染动物等),切断传播途径(如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等),保护易感者(如不与传染病人接触、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接种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方法。
4、传染病按传播途径分为五类:
传染病类型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主要传播途径 病例 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粘膜和肺 飞沫和空气 肺结核、流感、腮腺炎、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不随地吐痰、房内空气流通,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接种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附属器官 饮水、食物 甲肝、菌痢、伤寒、蛔虫病 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管理好粪便和水源,不吃腐败食物
血液传染病 血液淋巴 吸血昆虫 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 消灭吸血昆虫(如蚊子),预防接种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粘膜 直接、间接接触 血吸虫病、破伤风、狂犬病 消灭钉螺,管理好粪便,注意个人卫生
性传播疾病 泌尿、生殖器官 性接触 艾滋病、梅毒、淋病 遵守性道德,坚持一夫一妻制
5、关于免疫
(1)免疫是指人体对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及机体本身所产生的异常细胞进行识别、消灭和清除的生理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防御感染——抗传染免疫;
自我稳定——消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免疫监视——识别、消除体内突变的异常细胞,防止形成肿瘤
①抗传染免疫
a、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如皮肤的屏障作用、
吞噬细胞和体液的杀菌作用、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b、特异性免疫:特点: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类型: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使病原菌凝集,中和毒素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释放淋巴因子)
②抗原与抗体:抗原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异物;抗体是指抗原侵入人体后,人体产生一种抵抗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
(3)人工免疫
概念:用人工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
类型:a、人工被动免疫:直接注入抗体(血清、淋巴因子等)获得免疫。
b、人工主动免疫:接种抗原(由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产生抗体),获得免疫。
6、观察蛔虫卵实验和显微镜的使用
(1)蛔虫卵装片的制作过程:a、取一块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B、用竹签挑取绿豆大小的粪便,均匀调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C、除去粪块,盖上盖玻片。在本实验中,滴0.9%的生理盐水是为了维护蛔虫卵的正常形态;盖上盖玻片是为了防止物镜的镜头被污染。
(2)显微镜操作的基本步骤是:安放→对光→观察。观察时先用低倍镜,必要时再换用高倍镜。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蛔虫卵是呈椭圆形、棕黄色、外面有一层波状膜的小体。
第三节 非传染性疾病及吸毒的危害
1、肿瘤是一种细胞性疾病,有良性和恶性两类,肿瘤细胞的特点是不间断地分裂;恶性肿瘤细胞则能转移并侵犯其他组织,由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简称癌。
2、动脉硬化是指胆固醇和其他脂肪类物质在动脉管腔内壁堆积,使动脉管壁失去弹性而变硬,同时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冠状动脉硬化会引起冠心病,脑动脉硬化会引发脑血管意外(中风),目前,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之敌。
3、现代健康水平的标准是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方面,即要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类,急性酒精中毒即醉酒状态,慢性酒精中毒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的胃和肝脏、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受损害,可导致胃炎、脂肪肝、动脉硬化、心肌梗塞、酒精中毒性精神病等疾病。
5、吸烟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主要是烟碱(尼古丁)和焦油,烟碱会麻痹中枢神经系统,诱发心脏病和胃溃疡,焦油是致癌物质,80%的肺癌病人由长期吸烟所引起,吸烟还污染环境,引发火灾,每年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
6、毒品分为九大类,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有鸦片类(如鸦片、海洛因、杜冷丁)、可卡因类和大麻类,可卡因类被称为“百毒之王”,吸毒的危害有:a、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可导致死亡;b、具有成瘾性,可导致犯罪;c、破坏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成为严重的国际性公害。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第四节 遗传和优生
1、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由DNA分子与蛋白质共同组成,DNA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其分子由两条螺旋状长链组成。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体的各种性状。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人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基因、染色体)发生变化引起的疾病叫遗传病,例如色盲、白化病、先天愚型、先天性聋哑等都是常见的遗传病。
2、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都属于近亲。近亲结婚会使多种遗传病发生率增高,例如近亲结婚夫妇所生的子女白化病、先天性聋哑等遗传病发生率是普通家庭的6~60倍,因此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